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48节

  项燕摇了摇头,回道:

  “按常理……若是杨端和发现浮桥被断,应是第一时间命人搭设浮桥或是增援北营。”

  “但秦军却没有增援反而攻城。”

  “这便证明他们有恃无恐,其攻城意在牵制寿春使其无法倾尽兵力突围。”

  如果沈兵听到项燕这话,就会后悔不该那么心急让杨端和攻城了。

  昌平君面色不由一变,说道:

  “上将军之意,是这杨端和……”

  项燕很肯定的回答:

  “并非杨端和,而是沈兵。”

  昌平君深有同感,因为他忌惮的也是沈兵。

  迟疑了下,昌平君又问:

  “那么为今之计……”

  项燕又叹了一口气,说道:

  “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此时距我等与大王相约突围时间不过一柱香时间。”

  “这时若再送信给大王……只怕反而不妥。”

  项燕这说的是。

  为了能攻秦军不备,项燕把时间计算得很紧凑。

  这时候如果用信鸽送信告诉楚王计划取消……若是信没能送到怎么办?或是迟些时间送到楚王已经突围怎么办?

  太多的不确定,到时反而可能会让楚王独自出城应敌。

  想到这,项燕只能咬牙下令:

  “按计划行事,不过诸事小心,秦军或许有诈。”

  各部将应了声,自领兵去攻了。

  战鼓很快就响了起来,接着就是来自黑暗中的石弹……

  这些石弹是楚军打来的。

  楚军已学会了新型投石机,于是可以在远处进攻城寨。

  只不过楚军似乎还不是很熟练,大多石弹都没命中目标,同时也不知道进行调整。

  但楚军胜在身处黑暗中,且时不时还会打来几颗麻衣火球……战场上有用的东西总是快速传播。

  所以战争这东西有时也说不准。

  说它不好吧,人类社会的进步几乎都是战争推动的……为了能击败敌人、对手,所以拼命的发展这个那个。

  否则就像农家许应说的那样,只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就没有打仗的理由。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却依旧战乱不断。

  李岩则是听从沈兵的命令,就算城寨被石弹砸得到处是缺口有的地方成排倒下,他也坚持不出战,只耐心等敌人上来。

  没过多久,楚军就停止了发射石弹,楚军在战鼓声中一队队的出现在黑暗中。

  楚军兵士没有冲击,而是稳步向前迈进,跟随着鼓声一步又一步。

  这是项燕一早定好的策略,应对狼筅的策略。

  他知道应对狼筅的话像往常一样于涌而上攻城是没用的,那只会让自己损失惨重,就算楚军比秦军多得多也是如此。

  于是楚兵才要稳步往前推进。

  一旦面前出现狼筅兵……就用投石机对付。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就是现代的“步炮协同”。

  但说是不容易其实也不难,因为现代“步炮协同”主要是担心误伤,要求不误伤的“步炮协同”才难,但若不要求或要求很低……那难度就成级数下降了。

  项燕的要求就很低。

  也就是不惧伤亡,就算石弹有可能砸伤自己人也在所不惜。

  这在古时应该说很正常,因为在那些达官贵人或是将军的脑海里还没有“人权”这个概念。

  他们想的是:战场上冲杀反正都是死,用了此法虽然可能误伤,但却能破阵并杀死更多的敌人,又有何不可?

  于是,当楚军一步步逼向城寨时,后方的投石机也跟了上来并做好发射准备。

  只要前方一举起火把摇晃,投石机就不顾一切的朝那方向打。

  这一招够狠,应该说对狼筅摆出的鸳鸯阵也是行之有效。

  不管是什么阵都挡不住石弹的一阵乱轰,而楚军就可以在石弹的掩护下步步往前推进。

  问题就在于……当那些楚军一步步走到城寨前时,却愕然发现等着他们的并不是什么狼筅,而是眼放凶光的秦军。

第二百五十四章 突围

  李岩在楚军打到城寨的那一刻就下达了反攻的命令。

  命令是由鼓声下的,且鼓声一起就是急鼓,也就是快速反攻。

  秦军大喊一声便有如虎入羊群般挥着青铜剑反杀了过去。

  楚军这时才明白,他们用投石机砸出的城寨缺口不是供楚军进攻用的,而是供秦军反攻用的。

  毫无防备的楚军立时就乱成一团纷纷后退,跟在其后的投石机当然也无法发挥作用……

  其实这时投石机依旧能发挥作用,它们发射的石弹正好可以砸上追击楚军的秦军。

  问题是操控投石机的楚军又见前方友军潮水般的后退立时就心虚了……投石机的最忌与敌人短兵相接,楚军都退了他们又哪有不退之理?

  当下投石机就被抛下一大半无人操控。

  项燕又哪里会想到楚军会败得如此之快,赶忙带着亲卫上前去稳住阵脚与秦军厮杀。

  初时项燕还不知道败退的原因,直到在火光下看到成群身着盔甲的秦军时才明白过来。

  项燕暗叹:

  “果然又掉进沈兵这厮的陷阱。”

  “此次大王只怕凶多吉少了。”

  不过这话当然不敢说出口,项燕只一个劲的下令稳住阵形并以弓弩手掩护……

  这些弓弩手说是掩护其实却是在督阵。

  凡是往己方阵形冲的,不管是敌是友一律射杀。

  这看起来有些残忍,但在这危急关头却是十分必要。

  其一,这么做可以逼得溃逃的楚军不得不回身应战……这做法对士气差、战斗力不足的部队有奇效,因为逃命的楚军想的就是保住一条命,但如果后方也没有活路,就只能拼死一战。

  但如果对军纪严明、士气如虹的秦军,这么做反而会让将士心寒进而影响士气。

  所以这督阵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至于是否人道,那就不是这时代应考虑的问题。

  其二,此时是黑夜,敌我混成一团根本就分不清敌我,弓弩手即便是想射杀敌人也做不到,只要稍一迟疑,秦军便会尾随着这些溃兵冲阵进而导致楚军主力全线崩溃。

  项燕可是带了八万大军来战的,这要是被两万秦军一冲就崩溃那岂不是笑话?

  所以项燕没有半点迟疑,他一面指挥着弓弩手射杀溃退的楚军一面令亲卫筑起枪阵,凡是逃回防线的不分敌我一律斩杀。

  过了好一会儿,楚军溃兵才收住脚步回身与秦军作战。

  只不过这批楚军士气已泄,他们能做的也就是用鲜血和生命延缓秦军的攻势而已。

  项燕乘这时间赶忙在后方组织另一波攻势……

  这战术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战术比如用骑兵包抄,但却十分实用:楚军兵多,一波波上前便是用人堆都能将秦军累死。

  如果是秦楚双方作战,项燕这战术就没有问题,这样打下去很可能最后输的还会是沈兵。

  然而楚军此战的目标却是救出楚王负刍……

  楚王负刍这边的突围进行得十分顺利。

  项燕那边的攻势一起,寿春东、西、北三个城门便随即大开。

  接着一队队楚兵扛着“草裹泥”涌出城门并以之填充河道……此时淮河河水已锐减,河道填充并不困难。

  尤其楚王负刍为此一仗还做了些准备。

  淮河是在西门处拐至北面再绕至东门。

  为了寿春的航运,西门与东门旁其实还各有一道水门,连接这两道水门的是一条人工运河,其横穿整个寿春并串连了城内几个港口。

  楚王负刍这几日让人拓宽并加深的这条运河的河口。

  这使淮水流至西侧水门时就被人工运河截流,于是流往北门、东门的河水便细如山泉。

  楚军那一袋袋“草裹泥”往河道里一填,很快就铺成了一条河道。

  铺设“草裹泥”也是经过演练。

  城门空间有限,如果兵士背着“草裹泥”出城,待“草裹泥”铺设完之后再返城背……这一来一去就需要将城门一分为二。

  为了能更快的将道路铺设好,楚王负刍下令“出城的兵士一律不得回城”。

  于是“草裹泥”出城的速度立时快上一倍。

  而那些出城的兵士在铺设之后马上就转为步兵朝秦军城寨进攻。

  楚王负刍出城的时间也经过仔细考量。

  楚王负刍原本希望楚军撕开秦军防线之后再出城……大王有自私的通病,他们都希望别人把路开好稳妥无误之后自己才动身。

  但张崎却认为此法不可行:

首节 上一节 248/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