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423节

  因为他们一惯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现在既然大多数人都认为打不过……逃就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熏狁只有孤注一掷,拼着士气未泄时希望以更多的兵力发起进攻,这么做还有点胜算。

  沈兵没有迟疑,高声下令:

  “全体上马,准备迎敌!”

  “发号令,命西域、月氏两军自行进攻!”

  蒲类军轰然应声,纷纷翻身上马做好战斗准备。

  同时两根响箭飞射到空中并炸开,西域及月氏方向回了一声响箭表示收到讯息。

  匈奴骑兵初时动作不快,一队队的朝各个方向集结……

  远远望去,沈兵就知道匈奴将主力集中在了蒲类军也就是沈兵这个方向上,大概有四万兵力,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

  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此之前匈奴最好的目标是西域军,因为其汇集了三十六国的兵。

  但是当蒲类骑军赶到之后,最好的目标就变成是蒲类军了。

  原因很简单,蒲类军是兵力最少的一支部队,且同样是西域三十六国的散兵聚集在一起。

  更重要的还是蒲类军刚刚从五百余里的后方赶至,属于疲兵。

  熏狁的计划是分别以两万兵力牵制住西域、月氏两军,以四万的绝对兵力优势吃掉蒲类军,一万军兵力为预备部队。

  接着,四万兵力便可以包抄西域、月氏两军逐个包围歼灭。

  然而……

  熏狁没想到的是沈兵就在蒲类军中。

  他更没想到蒲类军虽说是三支骑军中兵力最弱且同样是西域各国拼凑起来的,但却是士气、素质最好的一支骑军。

  正如之前所言,蒲类军兵源虽来自西域,军制却是与秦军无二,有秦籍有身份当然也有二十军功爵位制。

  这支军队当初知道西域、月氏先行蒲类与步兵一同置后时还不断有反对之声……他们已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功晋爵获得封地了。

  此刻眼看有仗打,个个都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匈奴集结好部队后便分成几个方向分别朝秦骑三军扑去。

  其中奔向蒲类军的四万骑又分成四队:左一队、右一队,中间两队,每队各一万人。

  很明显,匈奴这是打算包围秦军。

  沈兵等了一会儿,便一挥手,两千名蒲类军就朝正中迎了上去。

  率领这四万骑的正是右贤王熏狁,他一看到秦军这战术就愣了:

  两千骑迎战四万骑?

  其它人却按兵不动?

  不过熏狁心下却暗喜,这秦将定是不擅骑战,于是才会犯下如此错误。

  机不可失,此时不战而胜之更待何时?

第四百七十二章 火球骑军

  沈兵当然不是用这两千人去对匈奴的四万人。

  战场上无论是骑战还是步战,都十分忌讳被敌人包围。

  因为一旦被包围再多的兵力也无法展开在中间挤成一团,尤其是骑军……骑军要是被挤在中间失去了速度优势那基本就只有等死一途了。

  匈奴的阵形明显就是想包围秦军。

  这是兵力多的优势……兵力一多就可以分成几个部份且每个部份都可以独挡一面不致被敌人一口吃掉。

  比如此时蒲类军面对的匈奴:一万在左翼一万在右翼,还有两万在中间。

  蒲类军只有一万八千余人,想要吃掉匈奴任何一支都不是易事。

  于是,若要正面应战的话几乎无法避免要被匈奴包围。

  然而,蒲类军却有其自己的破围办法,那两千骑军便是沈兵派去破围的。

  两千骑军迎战是不可能遭到匈奴的包围。

  原因是这两千骑军兵力太少了,匈奴将其包围不仅不划算紧接着还会遭到秦军主力的进攻。

  因此这两千骑军十分顺利的便迎上了匈奴正面的两万主力。

  匈奴骑军隔远了就朝两千秦骑放箭,但这些秦骑是有备而来,他们手持木盾斜向上遮挡护住要害,一道道箭矢便狠狠的钉在木盾上。

  匈奴骑军纷纷拔出弯刀准备应战。

  按他们的想法,这两千秦军就是来找死的。

  虽说秦骑因为有马镫可以解放双手,但两千对两万……便是以马群冲撞也能将其踏平。

  然而秦骑却并没有打算直接与其对冲,而是弯刀朝马鞍前一砍,挂在马鞍两侧的数十枚“霹雳火球”便掉了下来落在阵前,之后秦骑便一拉马头改变方向举着盾从侧翼穿出,只留下一堆堆“霹雳火球”在阵前,导火索还“索索”的冒着烟。

  这两千骑并非去作战的,而是去施放“地雷”的。

  如果说有什么能阻挡匈奴骑兵排山倒海的冲势的话,沈兵认为没什么能比得上“霹雳火球”。

  枪阵?

  过于被动且只适用于步卒。

  投石机?

  制作不易机动不便。

  火炮?

  成本高重量大,且射速慢反应迟钝,在快若闪电的骑兵面前优势不明显。

  只有“霹雳火球”,尤其还是使用了改良火药配方后的“霹雳火球”……

  火药配方改良之后其威力已经与现代黑火药相差不大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还需要经过进一步提纯。

  不过此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毕竟这威力的火药已足够对付骑兵。

  沈兵做的只是将“霹雳火球”做了些改进……因为火药威力大,于是减少装药缩小体积,但威力却比之前有过之无不及。

  体积小重量轻就方便骑军携带和投掷,于是蒲类军便大量装备。

  沈兵甚至还在其中编了一支为数五千人的“火球骑军”。

  这支骑军只装备刀盾不带箭矢(为了减轻重量),马鞍两侧分别挂着十枚“霹雳火球”,右手边的马鞍后又挂了五枚。

  此外马鞍前还特地设置了一个可插上火绳的孔。

  战前这些骑兵只需将火绳点燃插在这孔上便可随时点火。

  马鞍前方的“霹雳火球”是带着长引信且没有木柄的,使用前只需将引信点燃并将固定在马鞍上的麻绳砍断,这些“霹雳火球”便会掉在马匹经过的地方成为“地雷”。

  每匹马带着二十枚这样的“霹雳火球”,而沈兵一次就出动了两千骑。

  也就是说那一刻就有四万枚“霹雳火球”被一捆捆的丢在匈奴骑军冲锋的路上……这要是用火炮来发射的话,只怕打个一天也无法发射出这么多的炮弹。

  匈奴也有装备“霹雳火球”,所以当然知道那是什么,于是第一时间阵形就乱了。

  问题在于两万骑兵高速冲锋时根本无法停下也很难转向,更何况秦军两千骑在正面散开了“地雷”带又近又宽,就算是转向也无法及时避开。

  于是前排的匈奴骑军能做的只能是朝后方大叫示警,然后硬着头皮冲进这片由“霹雳火球”组成的雷区。

  接着只听“轰轰”的一阵爆响,四万枚“霹雳火球”先后炸开的威力果然不同凡响,匈奴骑军片刻间就被笼置在爆炸的烟雾中,接着便是人仰马翻惨叫声不绝于耳。

  被炸死炸伤的,被受惊的马匹抛下的,还有马匹因踏上马匹和尸体而失蹄的……死伤不计其数。

  同时那两千秦骑绕开后还并未就此放过匈奴,他们从其侧面不停的点燃“霹雳火球”然后将其抛入匈奴骑兵阵中。若是抛完了,便手持刀盾斩杀从阵中逃出的敌军。

  在另一头看着这一幕的无忧公主不由暗自心惊:

  好在龟兹没有与秦军为敌。

  父王甚至自己之前竟然还看不起秦骑军,却不想这有了马具的秦骑再配上“霹雳火球”居然能有这般恐怖的战力,只两千骑便打得两万匈奴骑军溃不成军乱成一团。

  而龟兹全国之后不过两万,这要是打起来……

  匈奴右贤王正领着一万预备部队紧随其后,他原本还以为匈奴能轻松击退那两千秦军,不想却是这个结果。

  同时心下暗想:匈奴也有“震天雷”,为何却不知道像秦军这般用于战场?

  也难怪匈奴无法像秦军一般用“震天雷”炸秦军。

  这一方面是因为匈奴没有马具。

  没有马具尤其是没有马镫就无法解放双手,无法解放双手就无法像秦军一般一手持盾一手抛掷“霹雳火球”。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匈奴没有火绳。

  此时的匈奴甚至还处在钻木取火的时代,无法像秦军一样有火折子、火绳,随时要火就有火且可以在马背上点燃“霹雳火球”。

  沈兵当然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他只知道进攻的时机已成熟。

  于是一挥手,早已准备好的大军就高喊一声浩浩荡荡的朝匈奴主力冲杀过去。

  且秦军……确切的说是蒲类军,全军都没用弓箭,而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弯刀朝敌人冲杀。

第四百七十三章 交锋

  这也是沈兵敢把火药原料卖给匈奴的原因之一。

  武器装备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讲究体系化,区别只是体系化的难易而已。

  比如秦军可以将“霹雳火球”用于投石机、用于床弩,与城墙放一起便是防御,与马具、火绳结合便是迟滞骑军冲锋的“地雷”……

  没有床弩没有城墙也没有马具和火绳的匈奴就算有了“霹雳火球”又能有什么用呢?

  匈奴想把“霹雳火球”点燃可能都需要在地上。

首节 上一节 423/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