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71节

  张眩点了点头回答:

  “那便成了,我等只需将麻衣弹投入城内便可!”

  “我命他们大量制作麻衣弹并赶运过来!”

  说着一纵身跳上马背就传令去了。

  那还真是飞身上马,是没有马蹬的那种飞身上马,而且穿着盔甲……

  这难度可不小,所以这时代能骑着马来去自如还真不容易。

  张眩的动作倒也快,或者也可以说麻衣弹的制作十分快速。

  当晚砲师赶到邯郸时第一批麻衣弹也紧接着赶到了。

  自有张眩去帅帐内向杨端和报告:

  “将军,砲师已至。”

  “据砲师工师沈兵说……麻衣火弹可在两百步外抛至城内。”

  张眩之所以要加上“沈兵说”,是因为没试过有点心虚。

  万一要是抛不进去,到时还可以给自己留点退路。

  不想杨端和似乎很信任沈兵,一听这话就点头道:

  “那便成了,让砲师做好攻城准备!”

  张眩一愣,他没想到会这么快。

  杨端和见张眩不回话,便疑惑的望向张眩,问:“何事为难?”

  张眩回答:

  “禀将军。”

  “砲师连路赶路,还未用过晚饭……”

  杨端和将手一挥,说道:

  “将火弹打进城内再用饭也不迟!”

  张眩应了声“诺”就匆匆忙忙的传令去了。

  也难怪杨端和会这么着急。

  他这一方面是要乘着夜色火攻邯郸,另一方面则担心王翦……

  在夜里使用改良后的投石机还可能不被王翦发觉。

  也就是说若杨端和能一夜间攻破北门,第二天一早等王翦察觉到只怕也迟了。

  于是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沈兵等人当下就被赶上了战场。

  所幸砲师的任务也只是隔远的发射火弹,若是与敌人对阵的话,这状态就干脆投降算了。

  凉风习习,明月高挂。

  邯郸城墙在月色下威然耸立在沈兵面前。

  城内一片漆黑,晚风中隐隐飘来一些令人不适的血腥味。

  沈兵知道,那是白天秦军攻城时留下的痕迹。

  赵军虽说因为李牧之死而士气不振,但此时面对的却是赵国都城。

  所有人都知道都城一破赵国就亡了。

  于是即便李牧这根顶梁柱已倒下,但还是有军民拼死抵抗。

  后来沈兵才知道事实也不尽如此。

  邯郸之所以能顽抗至今却与秦王嬴政有关……

  嬴政又叫赵政,出生在邯郸。

  是时他是人质身份,所以在邯郸备受赵国贵族欺凌。

  如今秦军兵临城下,即便赵王失去了抵抗之心,那些曾经欺凌过嬴政的贵族却又不敢放弃……

  因为嬴政的残暴天下共知。

  若秦军打下邯郸,不把这些贵族逐个挖出来灭个九族便是怪事了。

  于是乎,原本各怀鬼胎内斗不止的邯郸贵族这回倒是出奇的齐心。

  各势力全都倾尽家财甚至派出男丁、仆人上城作战。

  这使秦军一时对邯郸无可奈何。

  便连王翦大军接连猛攻也是如此。

  此时的王翦正立于高台远望着邯郸,苦思明日该如何破城。

  便在这时,却见城北一颗颗火球有如烈日般直冲天际,越过城墙后掉进城内。

  不久邯郸城内就火光熊熊乱成一团……

  这时代房屋都是木制,而且都城内还是一间连着一间十分密集,一旦被点燃火势便极易扩散。

  王翦大惊,问部将:

  “那是何物?”

  部将看了一会儿后回答:

  “属下不知。”

  “不过据闻杨将军之女杨婷曾用火弹火烧敌寨!”

  “莫非那便是火弹?”

第六十二章 举荐

  古时城池的木房通常是一间连着一间一排连着一排,是以最忌火灾。

  这便是古时往往对纵火者治以重罪的原因。

  夜里打更人也常一边报更时一边喊“小心火烛”,时刻提醒防火。

  当然,此时邯郸的情况就不是“小心火烛”可以解决的。

  邯郸原本对外部来的“火”也有防护。

  只不过之前的防护都是应对火箭。

  火箭自城外曲射进城五十步顶天了。

  于是城墙往内五十步范围没有建房。

  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地形开阔便于调兵谴将和调配物资。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秦军用的是投石机,那射程便比火箭多出百步有余。

  而且那还是麻衣火弹,它重量轻、弹性好、着火快。

  抛到城内后就蹦蹦跳跳四处乱跳、四处乱烧。

  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的必备良弹。

  不过一会儿,原本实施宵禁安静异常的邯郸就像煮沸的水般乱了起来。

  喊叫声、泼水声、惊呼声……

  而此时杨端和又乘机指挥兵士朝城池发起猛攻。

  一时火光熊熊杀声震天,城头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看着那一群群在夜色中像蚂蚁似的沿攻城梯往城墙上攻的兵士,沈兵不由再次感叹身在砲师的好处。

  沈兵不知道的是,他的麻烦并非来自前方的邯郸,而是来自身后……

  砲师工匠对沈兵任工师是持欢迎态度的。

  这不仅是因为沈兵此前表现出的能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利益。

  最大的利益,便是“集体论功”。

  “集体论功”可以说是秦时二十军功爵位制又一先进之处。

  商鞅变法之前,功劳大多是计在将领身上。

  这显然会有许多问题:

  比如将领不顾部下伤亡,为了胜利和功劳可以用部下尸体去填。

  比如部下明白胜利和功劳与自己干系不大,于是消极保命士气低落。

  若是以集体论功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每战不只是简单的取胜就行,还须己方战损低于杀敌数才计功劳。

  这迫使为将者不得不想方设法保存部下生命。

  这又会反过来团结部下奋勇杀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沈兵劝降了百余名骑兵并将这功劳分出去,其实并非没有好处。

  分到功劳的部下会因此感激沈兵,没分到功劳的工匠便希望纳入沈兵制下将来好加官晋爵。

  于是,沈兵很快就得到众人的支持:信沈兵得爵位。

  何况沈兵还屡次力搀狂澜救秦军于危难之中,还接连发明新玩意……

  在这情况下便是沈兵不接任这工师只怕都有人不愿意。

  甚至沈兵爵至“不更”还有人担心他会就此返乡。

  这要是让沈兵走了,他们上哪去找这外挂般的“带练”啊?

  甚至不只是砲师,便连其它随军工匠比如刃师、械师以及攻城师、防师等都盯着砲师的位置。

首节 上一节 71/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