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第131节

有了这个教育框架为奠基!

察举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以才为主,德心为辅!

不然就全都是空话!

毕竟察举制说破大天,也只是个检拔制度。

鲤鱼跃龙门的那个门槛!

但真正能够培养出鲤鱼的鱼塘,其实才是最为重要的。

教育与检拔,必定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陛下英明!尹公英明!”

王翦拱手称赞。

嬴政却转而道:“王老将军不如再替朕想一想,对于关中冯家……朕要在后期如何对其找补?”

找补,意指补偿。

关中冯家给皇帝当枪,要各种吃亏得罪人,还得受罚。

毋庸置疑!

此等差事,着实是摊上谁……谁倒霉……

“回禀陛下!”

王翦犹豫了一下,最终依旧开口道:“点将!”

王翦本来不应该说这两个字,因为是大忌讳!

皇帝点谁为将,自然有皇帝的用意!

之前。

蒙武与屠雎的将位利益交换……两人下场仍旧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刚刚才发生过。

忽然。

“老臣妄言了。”

王翦俯首道:“请陛下降罪。”

皇帝询问,老王给出了自己的心中答案,再行请罪之事。

一套流程走下来。

嬴政对王翦反而越加的信任,他道:“无需这般,朕还是很欣慰王老将军没有跟朕说一些车轱辘话的。”

“点将之补偿,确实非常适合赐予关中冯家!”

“冯去疾替朕在朝堂上吃些亏,朕回头可以让冯劫去统帅三军,南下百越!”

“军功赏赐与政治付出做交换,朕也算没有亏待他关中冯家!”

……

皇帝此言一出!

三公:御史大夫冯去疾的未来之命运,就等于被敲定了!

冯去疾必须在庙堂改制中给皇帝当一回枪!

同时。

后续嬴政也会找由头重罚关中冯家,把察举台重新从御史大夫手中独立出来……而嬴政罚的肯定也是冯去疾!

对冯劫是不能动的。

顶多嬴政会表现的有些冷落冯劫。

但只要风头一过,外加南下百越的灵渠建成。

冯劫必定就会成为铁板钉钉的南征上将!

而这……便是大秦的朝堂政治之博弈!

……

竹屋前。

尹尚在内阁制度上面再度卖了几个关子。

可把扶苏给急的不行不行的。

“哟~哟~”

小瑞兽摇头晃脑的又开始蹦蹦跳跳了起来,感觉就像是喝醉了在耍酒疯。

尹尚嫌吵,便又给小瑞兽喂了几杯宫廷御酒,很快便给小瑞兽彻底放倒了。

“夫子,为何内阁制度可以给皇帝陛下延寿十年啊?”

扶苏一脸纳闷儿,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世上居然还有延寿制度。

这也太神奇了吧!?

“哈哈哈!”

尹尚开怀大笑几声道:“你这小儒生有些想岔了,纯粹的延寿制度,神仙也造不出来。”

“老夫之所以说内阁制度能够给皇帝延寿十年,主要是因为始皇现在太过于勤政了,每天都要亲自批阅一石的奏折,工作量实在太大。”

“老夫的内阁制度,可以让始皇不再那么辛劳,自然也就间接达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

……

尹尚这么一解释。

扶苏才瞬间了然,原来是给他的父皇减负。

但扶苏有个问题……

那就是他父皇若不再直接阅览奏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也代表着会对朝堂与地方的掌控力有所削弱。

这该如何解决?

“夫子!晚辈懂了,您所说的内阁……顾名思义,应该就是给皇帝身边安排一群长史……”

扶苏口中的长史,是专门宣读诏书的官员,往往都是十分博学多才之人才能担任。

王绾正是从长史一路做到了右相的位置。

“小儒生你的这个比喻,对……勉强也是对的。”

尹尚点了点头,转而道:“不过老夫仍旧要跟你说一下内阁制度的核心!”

扶苏闻言立即端正身形,做洗耳聆听状。

尹尚组织了一下语言,礼物道:“内阁官员拥有议事权,就代表他们对特定的政事可以直接给出自己的政治谏言。”

“反观在朝堂说,往往一个官员想要发声,首先需要看自身所在派系之首的态度,还有朝列位次等等诸多因素。”

“哪怕是大朝议,寻常官员也不是想说话,就能说话的。”

……

朝堂的等级制度,深入人心!

各个派系之首的态度,往往可以当场决定下辖大半官员的风向。

至于剩下的一小半,即便不跟着一起附议,也绝对不会当朝反驳自身所在的派系之首。

比如某个外客官员,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在朝堂上反驳李斯的政见。

关中贵族派系的势力成分则要复杂一些。

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朝堂自有朝堂的规矩。

而内阁制度的诞生,不仅是要打压左右相的权力,更要钳制三公九卿,以及各个派系之首的政见所向!

“.〃 夫子的意思是……”

扶苏认真的思考了一番,道:“内阁成员中都是寻常品级的官员?”

“没错!”

尹尚点头道:“内阁初定,肯定不能上来就给卿位高官的职爵。毕竟内阁的作用主要就是钳制朝堂诸公,倘若内阁的权力过大……那就等于按起葫芦起了瓢,也就失去了内阁的一大钳制作用。”

内阁由于距离皇帝过近。

在大趋势上,权力肯定是越来越高的。

那么尹尚就得把内阁成员的官位,尽量定的低一些。

越低就越能延长内阁制度的寿命。

当然。

也不能低的太过头了。

若内阁成员都是小小芝麻官,其提出的议事谏言,很容易导致朝堂诸公不服。

终究还是得把控制的分寸和尺度。

“总结:内阁制度能够给皇帝减负,同时由于随时可以直谏君前的特殊优势,使得他们能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议事权】,去钳制满朝诸公的政见所向。”

尹尚顿了顿,继续道:“在流程方面,百官诸公以后想要上奏,奏折都要经过内阁……”

“先由内阁官员对奏折内容进行精简和汇总,外加给出自身对应领域的批复意见以后,再递交给皇帝。”

“这样皇帝便可以大大减负,他若对内阁的奏折批复不满意,便可以把奏折打回,让内阁官员重新拟定策略意见。”

“当然皇帝也可以在比较重要的奏折上,自己直接进行批复,其余不是太重要的奏折,在皇帝看过一眼以后,便可以给予照准。”

……

说白了。

内阁制度就是在百官和皇帝之间,加出一道门槛。

让百官诸公的奏折,都得由内阁中转。

首节 上一节 131/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七进七出入敌营,看呆曹操

下一篇: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