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大秦:墓中讲课,始皇挖地道偷听 第85节

全部兼顾……

赵高表示……也就只有尹公了。

以出世之身,制入世之军法,延华夏之国运!

堪称的是前无古人,后也不一定有来者。

……

林荫下。

尹尚微皱白眉,正打量着面前刚刚烤好的鹿腿。

说实话。

略有点腥气。

果然行军打仗的饮食规格只有一个硬性标准,能吃饱就行,想吃的有滋有味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不容易,忒不容易了。

“……”

尹尚无言的一口咬下。

嗯。

还好烤的够熟,盐也洒的挺均匀。

可见小儒生的手艺着实进步不小。

“对了!小儒生,民以食为天,前线以粮定军心!”

尹尚一边吃着烤鹿腿,一边道:“眼下九州天下的农民,大多都还是种植一年一收成的粟米,这是远远不够的。”

尹尚想起来了……

穿越者必备的红薯、土豆。

可惜他并没有此等增产神器。

好在其他产粮的法子,尹尚还是有的。

既然要进行军武改制,想要把前线将士们对于【四功新法】的些许抗拒心理彻底磨平。

方法很简单。

吕不韦就给过范例。

昔年吕相为了推广【义兵新法】,便用郑国渠两岸的四万顷沃野,使得上将蒙骜为之让步。

那尹尚也可以通过提高粮食的产量,进而把前线将士的伙食从一天两顿直接变成一日三餐!

试问!

伙食待遇直接增加一半!

稍微更改点记功新法,你还抱不抱怨?

那肯定双手、双脚支持啊!

尹尚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夫子……有办法增产粮食?”

扶苏闻言瞬间瞪大了眼眸,道:“您大概能增产几成?”

尹尚咧嘴一笑:“小儒生你为何不先猜上一猜?”

“三成!!”

扶苏表示这个增产量,绝对是非常多了!

然而。

尹尚却摇了摇头道:“小儒生,你的胆子还是不够大啊!”

扶苏:“那……七成!!”

扶苏表示他若再往上猜,可就是粮食增产翻一倍了!

那也太吓人了吧!

“嗯……差不多,从九州的角度来看,理论上老夫确实可以让粮食产量增加个七八成的样子。”

尹尚笑笑道:“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黄土均匀、细小、松散、易碎,有机质含量高,并有良好的保水性,具备【自我加肥】的性能!

“于是,随处可见的狗尾草在黄河流域进化成了粟,俗称谷子。”

“同时野糜子也进化成了黍,俗称糜子。而粟和黍又都被统称为【小米】。”

“这两种谷物同样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尤其是黍,生命力顽强,生长期短,对土壤的肥力要求很低,尤其适合在处女地上播种。”

“另外上古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滩涂和沼泽地也开始生长出了野生稻。”

……

说粮食增产,就势必绕不过五谷。

而五谷的起源则在于两条九州龙脉:黄河与长江。

有水的地方才能发源出野生农作物。

此乃千古不变之至理。

“另外还有西亚新月沃地起源的野生小麦,在商周时期便传入了华夏大地,西北关中应该就有种植小麦。”

尹尚顿了顿,继续道:“最后是【菽】,也就是俗称的大豆,上古时期长江黄河流域都有生长。”

“一直到殷周时期,开始出现原始榨油的技术,据传还有少数民族部落把【戎菽】作为对周王朝的贡品,进行朝贡!”

“综上!粟、黍、稻、麦、菽构成了华夏五谷农作物,当前黍和粟的统称小米,乃是华夏的主要农作物。”

“而稻,小麦和菽的种植技术,则远远没有普及开来。”

……

西汉末年。

有着一本著名的《汜胜之书》中记载:【豆有膏】之说!

此为华夏最早记载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农书。

也让尹尚有典籍可依据。

“铺垫完了五谷之起源,便可说说老夫的粮食增产之法了。”

尹尚清了清嗓子,道:“具体执行之法很简单,大秦不是有一个九卿治栗内史嘛?让他把稻和小麦的各式品种与种植之法都去牵头实验一遍,检选出产量最高的稻麦!”

“.〃 然后再配合【徭役兼具土地分配制度】,把稻麦的种植之法全面推广出去,无论是关中亦或者中原的底层民众,想要通过耕赏制度把军功储备田变成自己的私田,就必须熟练掌握稻麦的种植之法!”

“而根据老夫的推测,九州的南方流域,由于温暖天气和长江龙脉的优势加持,稻和麦都可以实现一年一收成,两项加起来,理论上便达成了一年两收的翻倍产量。”

“北方则因为天气原因,稻和麦应该只能两年三收,理论上是五成的增产数额。九州天下综合来看,便是增产七八成。”

“不过当黄河龙脉治理好之后,人们可以在黄河边上久居,只要不是太靠近北方的民众,便都可以实现一年两收了。”

……

尹尚的粮食增产之法,正好可以配合【徭役兼具土地分配制度】进行稻麦推广种植!

须知。

老百姓种习惯了种植粟米,往往更改就需要有人带头做出示范效果。

而茂陵制度强行把中原士卿阶层的海量土地给低价征收,再通过【徭役兼具土地分配制度】配以耕赏之名义,把军功储备田分给底层民众。

最后用私田的诱惑,让那些在军功储备田上耕作的百姓,去率先改为种植稻、麦。

只要前期带头示范的不错。

很快稻、麦就会迅速推广开来。

当然。

这些肯定都需要大秦各个官僚部门的配合协作才行。

首先第一关:便是九卿治栗内史能够成功实验出产量较高的稻和麦。

“哇!夫子!您……”

扶苏瞠目结舌的道:“难不成您最初在制定茂陵制度之时,便考虑到了今日的稻麦粮食增产和军武改制?”

扶苏很是聪明,迅速把近段时间的【大一统国运篇】五章全部连接了起来。

尹尚笑呵呵的道:“老夫倒是也没有刻意去安排授道制度之间的联系……不过粮食增产确实是一切制度的基础,而法理性则是国策制定的源头,这两点倒是相辅相成。”

法理性是大势、民心……

粮(钱李好)食更加是大势、民心,甚至还包括了一个军武战力!

两者同等重要!

但要问究竟是哪个更重要?

毫无疑问。

还是粮食更重要!

因为民以食为天……

只要老百姓吃得饱,穿的暖,意识形态什么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基础性的重构。

当然。

大秦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就得多管齐下,仅仅只走吕不韦那一套是没有用的,单是理论上都各种前后矛盾。

“对了,小儒生,农家之人对于种植五谷方面必定多有研究。”

尹尚提醒道:“你此番下山以后,首要之事便是打听农家的一些大仕,把他们引入关中,为大秦所用!”

战国时期。

研究稻、麦种植技术绝对属于【高精尖】的工种!

专业的事儿!

首节 上一节 85/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七进七出入敌营,看呆曹操

下一篇: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