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第393节

  尽管在北方的相对大规模引水植稻,取得的成效要比预期好上很多,但是有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成为北方稻产区想追赶长江以南的产量,恐还将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期限!

  “听卿家的意思,在辽东试行的引水植稻,情况要比预期的也好很多?”见徐光启这般,朱由校笑着询问道。

  “好不少!”

  徐光启重重点头道:“这束稻穗就是取自辽东锦州产区,这里有4000亩军属勋田,被划归到引水植稻计划,亩产达到了240斤。”

  “最初得到此等数据时,驻锦州的农学师生都震惊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原本考虑到稻种、气候、温差等客观因素,在辽东首年的引水植稻,亩产能达100斤徘徊,就算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算是为来年的扩大规模试种提供经验,所以他们又反复进行称量,最终确定了这一数据。”

  “呵呵…”

  朱由校脸上笑意更浓了,对于这些外派的农学人员,有如此较真的精神,他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兴的。

  徐光启提到的农学,是隶属于少府所辖诸院的一个,全名叫大明农业科学院,是朱由校钦定要筹设的。

  作为以农耕闻名的民族,不管是到什么时候,都万不能丢掉这一看家本事,大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大明逐步发展起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原始工业化,积攒足够的底蕴与家底,就必须解决脱产群体增多下,从事农耕的群体规模减少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扩大粮食产量,确保大明不会面临大规模粮荒窘境。

  这一核心问题要是不能解决,一旦敢叫脱产群体饿肚子了,辛劳付出连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维系不了,那么爆发出来的能量,可远比农夫扎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领着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让大明被推进深渊的,既然他要缔造一个全新时代,那么他就要解决对应问题与隐患。

  “通过唐山、锦州等水稻试验区的对比,臣在详细梳理各地呈递的农业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结论。”

  徐光启攥着手中的稻穗,难掩激动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隶增扩水稻种植,在辽东推动引水植稻是可行的,只是要解决稻种的培育,针对耐寒、稻产等方面要进一步进行培育。”

  “而且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开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才行。”

  推动一种农作物的广泛种植,明确该农作物的粮食产区,培育提高该农作物的产量,这不像扶持某一产业领域那样,可以办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见到对应的成效,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往往需要数载,甚至更久,持续投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见到对应成效。

  “朕先前提到的轮种呢?”

  朱由校在听后,没有急着表态,反而看向徐光启询问道。

  朱由校不是万能的,他知道一些农业的发展规律,但是对具体的领域知识,了解的其实不是很多。

  他知道水稻能通过杂交来提高产量。

  但是你要让他去分辨雄性不育株、两系法杂交水稻、亲本种子等涉及核心的知识,朱由校是一窍不通。

  更别提大明疆域辽阔,这导致各地气候不同,适合这里的种子,不一定适合别的地方,何况这还牵扯到轮种、套种等情况,这又涉及不少的农作物,麦、粟、黍、豆等等,让朱由校去搞这些,大明农业必遭毁灭性打击。

  强行推动大规模改种,这不是跟中枢朝堂对着干,而是跟万千精通农耕的百姓对着干,闹不好,大明就完蛋了。

  “轮种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在朱由校询问完后,徐光启表情有些凝重道:“尽管玉米、红薯、土豆等舶来作物的单季产量较高,但是以上农作物,终究不是我朝本土作物,如何成规模的进行轮种,这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

  在朱由校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仅在后世才有的词汇,早已在少府下辖诸院流行起来,这也使得诸院师生,针对各自领域的钻研,会用这些更精准的词汇来表达。

  不说别的。

  单单是在工学这边,一套全新的度量衡标准,早就在工学流行起来,甚至少府下辖的军备、重工、船舶等清吏司都已开始进行推行,标准化的前提是统一标准作业,而这个统一标准就是要全行业进行遵守的。

  或许这在对外的交流与联系中,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很多麻烦事,不过该做出的调整与革新,还是必须要去做的,科学领域的发展与突破,要的不是约莫,要的是精准数据,差一点都不行!

  什么东方的,西方的,只要适合大明的发展变革,那就是大明的,贴合大明国情做出的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民族自信心这方面,朱由校不是一般的强,大明一点都不比其他国家差,甚至要强上很多!!!

第649章 财政扶持

  “按着既定计划来吧,这也不是急就能办成的。”

  朱由校轻叹一声,看向徐光启正色道:“先紧着北直隶所辖皇庄,辽东所辖军属勋田逐步扩大,边培育各类良种,边试种总结经验,立足于北直隶、辽东两地农本提振,等到取得一定成绩,需要在大明其他地方开展科研与试种,到时朕会让宗人府出面协助的。”

  “就不提底层宗室了,单说宗藩群体在各地的膳田就不少,仅仅朕知道的千亩级大农庄就数不胜数,以这些王庄来承载推动规模化种植,朕觉得绰绰有余了!”

  “等到农学在大明各地的农本提振全面开花,再去着眼于全方面的农业调整推动,这对于朝廷而言,对于地方而言,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用最小的代价去博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农学要做的事情!”

  徐光启悬着的那颗心落了下来。

  说起来。

  徐光启真的很担心,天子在看到他呈递的农学汇总奏疏,就急着去扩大试种规模,力争大明能早日在农本方面,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突破。

  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作物,不管是哪一类,都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说说就可以见到对应成效的。

  没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这是绝对不行的。

  “还有一件事。”

  在徐光启感慨之际,朱由校伸手道:“朕提出的农本提振计划,可不止涉及麦、稻、玉米这些作物,诸如豆、棉、辣椒、烟草等本土或舶来作物,你们也必须要重视起来,朕的要求很简单,产量必须有显著提升才行。”

  “除此以外,如何改进种植模式,如何增强土地肥力,如何划分粮区范畴……这些都要紧抓起来才行,人手不够,那就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朕要的是有真本事的人才,而不是混吃等死的废物,这点卿家必须要牢记于心!”

  推动大明的农本提振,这是一个跨度时间长,涉足品类多的战略部署,如果这件事情可以做好,大明在涉农领域就能有显著提升!

  朱由校还没有蠢到,将一些农作物直接铺开种植,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单说大明的土地性质,朱由校真要这样做的话,最后受损最严重的还是底层群体。

  没办法。

  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太差了。

  稍有偏差,就要饿死大片的人。

  所以在朱由校的认知下,先紧着皇庄、军属勋田、王庄去进行规模化种植,这些分散大明各地的土地,足够徐光启所领大明农业科学院,去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域下进行改良与种植了。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上述这些成规模的土地上,去进行成规模的改良与种植,无疑能将成本与损耗降到最低。

  在这件事情稳步向前推进之际,大明各地下辖的官田、民田、卫所田、职分田等该种什么,就还种什么。

  无非是在这一过程中,朱由校要逐步加强对水利的整饬,对肥料的推广,对土地的丈量,两条腿交替着前行,可以确保大明在小冰河时期下频生的自然灾害中,非但不让总体粮食产量降低,相反还能让总体粮食产量提升!

  “陛下,要是这样的话,恐少府每年拨付给农学的财政扶持,无法满足这么多要做的事情。”

  徐光启面露难色,看向朱由校说道:“每年120万两的财政扶持银,维系过去的规模就有些勉强,眼下已是十月,距明岁的春耕也没有几个月,这一时期还要考察各地,以增加试验田的规模,这又是……”

  “卿家无需为这些担忧。”

  朱由校笑着摆手打断道:“朕已对孙国桢他们明确了,少府下辖诸院的财政扶持,要根据情况去增加份额,农学这边缺多少差额,卿家就呈递奏疏到御前,朕会让少府有司加急去办的。”

  “那少府财政能支撑住吗?”

  徐光启听后,非但没有露出喜悦的表情,相反却面露忧色道:“少府下辖政治、法学、哲学、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诸院,每年要拨付的财政扶持就不少,这要是进一步增加份额,只怕少府这摊子很难维系下来吧。”

  徐光启是国子监祭酒,不过他也在少府有挂职,对于少府的情况,徐光启了解的还是很多的。

  从少府被赋予全新职权,内部特设不少清吏司,这些年来对大明社稷带来的益处,那都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

  单单是由少府发起的集约型手工制造业,在北直隶各地兴起的大工,将北直隶、辽东、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流民逐步聚拢起来,这无疑给各地减轻了很大压力,甚至还减轻了可能民变的隐患。

  “这些卿家就无需担心了。”

  朱由校微微一笑道:“不说别的,单是造币清吏司铸造的新币,在少府涉足的这些领域流通起来,让与之有牵扯的群体持有新币,挤给少府所辖诸院的财政扶持就够用,甚至还能拿出来不少。”

  “少府所辖诸院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彰显出来,赔本的买卖朕从来不做,所以卿家无需有心理负担,做好本职就行了。”

  “臣明白了。”

  徐光启当即作揖拜道。

  眼下的朱由校,颇有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派,一个铸币税,一个对外赚银,一个对内抄家,围绕内帑这一核心运转,要说没有压力是假的,不过朱由校会转移压力,将这些压力转到手底下的人,谁负责的领域就多上心。

  总而言之,朱由校在大明发起的变革与发展,不能因为缺银子,缺粮食,而陷入到停滞不前,甚至是崩盘的局面。

  外朝有司多养些废物,就养活些吧,毕竟将他们集中在中枢朝堂,总好过叫他们分散大明各地搞事情,但是朱由校重启或特设的有司,绝不允许有废物,大明可经受不起任何一次失败,失败一次就可能万劫不复了!

第650章 大明之变

  咯吱~

  马车行进时发出的声响,打破了此间的平静,在去往西山的新修官道,络绎不绝的车驾与人,无不彰显出京郊的改变。

  “来,让一让。”

  而就在此时,只见一体格壮硕的汉子,拉着造型怪异的铁车,穿梭于车驾与人流间,边跑边不时喊一嗓子。

  “快看,是人拉车!”

  “还真是!”

  “这就没见识了吧,这叫人力车,也称宋公车。”

  “这是怎么说的?”

  拉车的壮汉健步如飞,所过之处,无不引起道道议论与注视,翘腿倚坐在车上的青年,似很享受这种感觉,下巴微扬,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笑意。

  “还真是涨见识了,这玩意儿跑起来,还挺快啊!”

  而在人力车经过一处时,透过木窗见到此物的朱聿键,眉头微挑道:“人力车,什么时候在西山兴起这玩意儿了?京城为何没见到过?”

  “早就有了。”

  朱由检瞅了朱聿键一眼,露出一抹无奈的表情,“早在四月时,少府呈递御前的奏疏之中,就涉及有这一类介绍。”

  “你刚刚见到的人力车,还有个名字叫宋公车,原是军备清吏司为方便转运较重的零部件,宋应星特意锻造出来的,在西山的各处产业工坊用的多的,就渐渐在民间传开了,宋应星无意间知晓此事,就想着既然货能拉,那人呢?所以就有了眼下的这款人力车。”

  “还有这种事?”

  朱聿键瞪大眼睛道。

  朱由检要是不说这些,他还真不知道这些。

  “合着皇兄让我等梳理少府有司的奏疏时,你是一点都没有记住?”朱由检没好气的看了朱聿键一眼。

  “怎么没有记住。”

  朱聿键皱眉道:“少府下辖军备清吏司,截止到当下已经在西山、昌平、怀柔、顺义、密云、秦皇岛、唐山、天津、保定、房山等地筹建起完整军工体系,为了满足这部分产业工坊需求,与之配套的冶炼、有色、煤炭等配套产业……”

  “牵扯到武备的你记得比谁都清楚。”

  在朱聿键侃侃而谈之际,闭目养神的朱由校,缓缓睁开眼眸看向朱聿键,“至于别的伱是一点都不上心?”

  朱聿键讪讪笑了起来。

  “陛下,您算是说对了。”

  一旁坐着的朱术桂,笑着看向朱由校道:“键哥儿就对打仗感兴趣,只要跟打仗相关的,那就没有键哥儿了解的多。”

  在朱由校的注视下,朱聿键瞪了眼朱术桂,意思是让他别乱讲话。

  但是朱术桂却好似没看到一般,继续道:“陛下,除了见到的这款宋公车,臣还知道一款车,叫自行车,民间称其为王公车。”

首节 上一节 393/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