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58节

  随后蔡邕又想起了女儿的亲事,顿时忍不住叹气:“唉,河东卫家本有意要上门提亲,都是为父耽搁了你的人生大事啊。”

  现在大家都认为蔡邕得罪了王允,政治前途彻底告吹,蔡琰的才女人设虽然还在,但对真正的顶级豪门,已经毫无吸引力可言。

  对此蔡琰倒不觉得可惜:“父亲不必如此,女儿本就不喜欢那卫仲道,更何况此次借机看清楚了卫家的嘴脸,也未必不是好事。”

  王景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张辽没有追随吕布,蔡琰也没有嫁给短命鬼卫仲道,一切都开始朝着未知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第116章 张绣,你嫂嫂很润

  几天后,险些丧命于刺客之手的蔡邕正式丢官去职,这下他是连五经博士都没得做了,只得整日闲赋在家,没事练练书法,顺便整理家中藏书,然后正式开始的关于东汉历史的创作,欲效仿司马迁和班固,著书立传,留名青史。

  司马迁著《史记》,班固作《汉书》,已经将之前的历史写得清清楚楚,如今终于轮到他蔡邕挥毫洒墨,来记录属于炎汉帝朝后半页的历史了。

  就连远在青州,被尊奉为儒门学宗的郑玄,在听闻此事后都不禁深感庆幸:“幸好伯喈未死,否则汉家之事,谁来考定?”

  王景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是趁机亲自登门,表达了想要请蔡邕出山的意思,让他来执掌刚刚重建完毕的秘书监,负责书籍的校对和印刷。

  别小看这个,在任何时代,新闻出版和媒体喉舌可都是关键部门。

  《左传》有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而秘书监在经过王景的改组后,与印刷厂联动,显然已经和“名”息息相关,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机构。

  蔡邕知晓王景来意之后,顿时陷入两难之中:“唉,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可我已经答应小女,不再涉足政事,所以只能回拒祁侯的好意了。”

  “伯喈先生此言差矣,秘书监非寻常官职,并不涉及权力争斗,我请先生出山,也只是希望先生能够一展所长,主持藏书的编校和出版等工作。如今有了活字印刷术,我正欲广开门路,让天下人人都有书可读,能知德明理,还请先生帮我。”

  王景言辞恳切,这一番话顿时就说进了蔡邕的心坎里,但他终究是有诺在先,所以仍是迟疑不决。

  “父亲,不如你就答应了吧。”

  蔡琰不知何时出现在蔡邕身后,轻纱罗裙,娇媚的容颜,如出水芙蓉般清丽脱俗,让王景忍不住多瞧了几眼。

  蔡邕顿时惊觉气氛不对,看了一眼王景,又回头看了一眼女儿,顿时目光都不一样了。

  好家伙,自己辛辛苦苦养的小白菜,难道要被拱了吗?

  昨日夜里他就怀疑过女儿蔡琰与王景的关系,只是当时失血过多,体内经脉还有剑气游走,因此只能专心疗伤,也没顾得上询问。

  如今见王景一句话就能让自家的女儿改变心意,他更怀疑起两人的关系了。

  只不过见王景与蔡琰似乎并不打算谈及此事,他也不好多问,实际上他错愕之后,心中还挺高兴的。

  毕竟王景出身名门,眼下又年轻有为,确实是自家女儿的良配啊。

  见蔡琰都已经松口,蔡邕也没有再坚持,而是诚心向王景道谢:“祁侯诚意拳拳,我若再推辞,就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了。”

  聊完正事,蔡邕嘴角含笑,很有眼力劲儿地起身说道:“昭姬,为父忽然想起有事要做,就劳烦你替我招待祁侯了。”

  王景闻言也是一喜,蔡琰所奏之《凰羽仙音》别有一番滋味,他已经有段时间没听过了,趁机提议:“早就听闻伯喈先生手中有一美琴名为‘焦尾’,不知今日,我是否能有这样的耳福?”

  蔡琰看向蔡邕,得到父亲首肯之后,才笑着对王景说道:“元旭且稍等片刻。”

  王景颔首微笑:“有劳了。”

  父亲平安归来,如今又重获官身,从事的还是最喜欢的书籍校对工作,因此蔡琰心中对王景还是十分感激的,当即雀跃地起身,嘴角含笑说道:“我这便去取来焦尾,亲自为元旭你演奏一曲。”

  不一会儿,蔡琰取来焦尾,焚起熏香。

  青烟袅袅中,美人临窗而坐,细白如葱的十指,轻抚琴身,乐声未起,心弦便已为之触动。

  然而蔡琰还未来得及开始演奏,屋外便有一位穿着黑甲的骑士闯入,此人来到王景身边,单膝跪地,抱拳说道:“祁侯,紧急军情!”

  王景虽有些扫兴,却也不得不起身告辞:“抱歉了,昭姬姑娘,这一曲看来只能留待下次了。”

  蔡琰也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无妨,元旭当以国事为重,想要听曲,琰随时恭候。”

  匆忙离开了蔡邕的府邸,骑在马上,王景这才发问:“究竟发生何事?”

  “前线传来消息,吕布兵败,万余兵马,如今只剩下不到半数。而平阴县城也已宣告失守,西凉军随时都有可能反攻洛阳地界。”

  王景虽然知道吕布胜算不大,但却绝没有想过他会败得这么迅速,败得这么干脆!

  说好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呢?

  就这?

  简直坏我大事!

  王景回到西园,立刻下令召集甲士全体将士。

  而贾诩和荀攸也在收到军报之后,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文和,公达,事情的前因后果伱们想必也已经听说了吧?”

  贾诩捏着下巴上的小胡子,叹气说道:“董卓虽死,西凉军残部实力犹存,其中李傕、徐荣等,皆为兵家强者,能征善战。我军本就没指望吕布能够取胜,但这次也败得太快了一些。”

  荀攸虽然依旧保持冷静,但也面色凝重,显然眼下的情势非常不妙。

  他走到沙盘面前,绕着洛阳城所在的位置画了一圈:“西凉军虽受重创,但兵力依旧雄厚,保守估计仍有主力兵马三万人以上,这还不算被他们裹挟的各种仆从军。吕布这一败,我军西线立刻宣告瓦解,仅凭现在的兵力,恐怕无法做到有效防御。”

  “如此一来,战线就需要重新调整了。”

  王景原本的计划,是让吕布先与西凉军周旋,虎牢关这边,有徐晃镇守,称得上稳如泰山。

  北军八营在冬季时方才经历了连场大战,灭白波,拒匈奴,消耗巨大。如今又值春耕,因此不是开战的时候,所以王景才会把精力都集中在内政方面。

  第一是因为北军需要休养。

  第二是因为占下来的地盘,需要开发经营。

  因此这个时候实在是不宜大动干戈,奈何这才出兵不到一个月,吕布居然就败了个灰头土脸,以至于西线不稳。

  要知道洛阳周围,总共有二十座县城,上百万居民。一旦让几万乱军趁势杀来,王景目前手上能够动用的几千兵马根本无法分兵把守各处。

  最后就算能够取胜,整个京师也要被打成一片白地,到时候民众死伤惨重,农田和水利设施毁坏,还耽误了春耕农时,这样的损失谁遭得住?

  “眼下的局势对我军十分不利。”

  荀攸神色凝重,为王景分析起当前的态势:“虎牢关外的诸侯联军并未退兵,袁绍和袁术兄弟二人私下与朝中大臣多有串联,此乃内外交困之局。”

  随后荀攸又指着沙盘:“东线虎牢关一带,是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主力部队集结,总兵力超过十三万。而南线则是袁术和孙坚对我军威胁最大,袁术有人脉和资源,孙坚拥有强横的武力,他们若趁机合力北上,洛阳随时都有失陷之危。”

  王景对此也是颇感头疼:“我军原先的策略,是派出吕布以攻代守,率领何进的旧部稳住西线,为我军主力换取足够的休整时间。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如今吕布兵败潼关,吾等谋算瓦解,我是若离开,洛阳必乱。”

  新党的顶梁柱毫无疑问就是王景,没有他和北军八营,新党凭什么与袁隗和杨彪所代表的世家旧党势力分庭抗礼?

  因此王景诛杀董卓之后,就一直坐镇洛阳,就是为了替新党保驾护航,同时也是搞搞洛阳本地的内政建设,比如扩大奇巧阁,生产毛纺织机供应河东。又比如开办墨学书院,培养专业人才。

  这些事情看着琐碎,实际上非常关键。

  可眼下的局面却是让王景非常难受,河东大营的新兵还在训练,难以调动不说,就算来了也打不了硬仗。

  而张辽及并州狼骑要驻守晋阳,防备北方异族入侵,加上距离洛阳千里之遥,远水解不了近渴。

  王景只好问计于荀攸:“公达,眼下我军还有多少可动用的战力?又要如何排布才能稳妥?”

  荀攸心中默默算了算:“河东新兵一万,从流民中招募的壮丁三千,从并州来的三千甲士,公明想要镇守虎牢,就算有雄关为屏,至少也需八千兵马才能稳住阵脚。而主公想要出兵,最多也只能调动新组建的三千甲士。”

  王景手指敲桌,心中默默盘算,最后断然下令:“公达,我现在命你以军师身份,领三千壮丁,并两千河东兵,与高顺的陷阵营一同坐镇洛阳,以拒孙坚袁术。”

  荀攸闻声抱拳道:“领命。”

  王景随即又下军令:“调遣三千河东兵,支援东线虎牢,告诉徐晃,决不许诸侯联军一兵一卒踏入洛阳地界。”

  “是,属下必会转告。”

  一连两道军令之后,王景才从位置上轰然起身:“我,将亲自率领三千甲士,赶赴西线,平定叛乱。”

  “文和,你随我出征,为我参谋。”

  王景看向贾诩。

  贾诩自然不敢拒绝,当即俯首应命:“诩,领命。”

  同为谋士,荀攸追随更早,而且多次为王景谋划献计,功勋卓著,因此得到信任,乃至被王景委以重任,领五千兵马留守东都。

  至于贾诩,王景并不完全相信,毕竟这位可是有着“毒士”之称的顶级谋士,为图自保,这位卖起队友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的,还是带在身边盯着好点。

  西园校场,三千并州甲士正在训练。

  身披鎏金虎纹宝甲的王景突然出现,肃杀之气直冲云霄,只听他一声厉喝:“传我命令,全军集合!”

  传令兵吹响号角,不到片刻功夫,三千人就排列整齐,站到了王景面前。

  他们都是张辽以王景的名义在并州招募的豪勇之士,有些是边军,有些是当地游侠,因久在边地,一个个都勇猛好战。

  如今他们被王景接纳,以剑卫的方式进行训练,已然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仅换上了新衣新鞋,还每日三餐管饱,偶尔还有鱼肉蔬果等补充营养,人人都被养得膘肥体壮,孔武有力。

  不仅如此,王景还在军中设立了教官,不仅教会他们读书识字,还传播保家卫国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应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吕布兵败,平阴县破,数万叛军随时会攻打洛阳,而我们只有三千人可用,你们害怕了吗?”

  “不怕!”

  三千甲士战士,人人怒吼。

  他们本就是来自并州的边民,谁家没受过胡人的侵扰,谁没见过流血和牺牲?

  并州多山少田,他们都是在当地活不下去人,本来打算去投奔黑山张燕的,如今却是得以追随王景,为此他们不仅得到了优渥的待遇,而且家属都得以进入荣军农场工作,即便自己战死,家中父母妻儿亦可生活无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王景对待他们恩重如山,他们自然愿意效死以报。

  见军心可用,王景顿时振臂一呼:“很好,随我上前线杀敌!”

  “杀!杀!杀!”

  三千甲士,人人呐喊高呼,沸腾的杀气顿时化作一柄无双利剑,凝结而成的兵煞坚如铁石,直冲云霄,直指西方。

  贾诩跟在王景身后,亲眼看见这一切,心中不禁凛然。

  这三千甲士,可是王景花费无数钱粮,尽心尽力打造出的一把绝世宝剑,其中光是服用了玄龙锻骨丹,锻成玄鳞铁骨的铁鳞剑卫,就足有两百之数,他们深谙战阵之法,精通白猿剑术,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勇锐之士。

  以二百铁鳞剑卫为骨干,辅之以三千并州甲士,即便是硬刚数万西凉军主力,王景也有自信战而胜之。

  之前锋芒未露,贾诩心中还不以为然,如今看到甲士的军心士气竟强横至此,才真正明白这支新军的可怕。

  下令不过半个时辰,三千甲士就已经完成集结和动员。

  又过一个时辰,三千甲士已经准备好出征。

  到了傍晚,已经抵达孟津港,开始领取辎重和装备。

  这样的动员效率,简直闻所未闻,贾诩光是用在一旁看着,就觉得可怕!

首节 上一节 158/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