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263节

  陆云逸回京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不再像以往那样鹤立鸡群,

  对此,徐辉祖心中还是颇为感激的。

  毕竟,他凭借父辈荣誉登上高位是事实。

  即便他有真才实学,也不愿整日被人因年龄问题而说三道四。

  徐辉祖抿了抿嘴,继续说道

  “将允恭留在应天,是我做的决定,希望你不要介意。”

  陆云逸微微一愣,说道:

  “魏国公,这是都督府的决策,下官怎会介意呢?”

  徐辉祖没有与他争辩,而是缓缓说道:

  “都督府在最近的几次商议中,

  已经认定火枪兵是未来大明军伍的发展趋势。

  如今,大明懂得火器的人不在少数,

  但能在战场上将火器与骑兵相提并论,

  把火器作为主攻和主要歼敌手段的人却不多。

  你是其中之一,西安那边还有一个年轻人。”

  “还有其他人?”陆云逸微微挑眉。

  “你别误会,山西的战事不过是一场百余人的遭遇战,

  火枪歼敌数量也不过三十人,与你所经历的战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陆云逸恍然大悟,点了点头:

  “魏国公,火枪便于携带。

  倘若都督府和工部能够研制出更加高效的速射火器,

  那么,无论是大规模战场还是小规模战斗,

  火枪都能发挥出巨大威力,而且单兵作战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毕竟,火枪的训练难度要比弓弩小得多。”

  徐辉祖有些惊讶地看了陆云逸一眼。

  他知道,陆云逸是军中赫赫有名的神射手。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站稳脚跟后,

  会不自觉地维护该领域的权威,比如长弓。

  但陆云逸的坦然态度却让他颇感意外。

  顿了顿,徐辉祖沉声说道:

  “都督府已经在钻研了,

  工部一些工坊正在进行相关工作,想必你也有所了解。

  既然火枪将成为未来军伍的中流砥柱,

  那么在京城留下一位擅长使用火枪的人,是朝廷的需要。

  我问过郭铨,他不愿意留在京城,

  他说想要出去闯荡,靠自己的本事夺得功勋。

  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允恭头上。

  日后,都督府在火器的操练和战法方面,都要依靠他。”

  听了这番话,陆云逸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魏国公,前军斥候部在云南只是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于具体操作方法和精细化改进,还需要后续深入研究。

  我们并非权威,允恭留在京城,

  是为了让都督府的一众参谋能够打破现有权威。

  如果仅仅局限于云南战场的经验,火枪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军事的进步,依赖于下一代敢于挑战上一代的权威,勇于突破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进步。”

  这一番话不仅让徐辉祖愣住了,不远处的李景隆也回过头来,

  就连坐在太子车架前的傅友德也转过头,

  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拳头不自觉地紧紧攥起。

  对于陆云逸的这番话,傅友德有着深刻体会。

  如今是洪武二十二年,傅友德已经六十四岁了。

  然而,他仍然要亲自挂帅出征,其中固然有朝堂争斗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在山林作战方面,

  朝廷可用的人才寥寥无几,

  能够超越他并且一定能打胜仗的人更是一个没有。

  作为统帅,他十分乐意有一个出色将领来接他的班,让他能够歇一歇。

  可走遍大江南北,没有了连年征战的环境,这等将领太难出现了。

  陆云逸这番话让整个车队短暂地停滞了片刻。

  过了一会儿,魏国公徐辉祖才回过神来,感慨地叹了口气:

  “你说得对,如果在火器的发展上故步自封,自我设限,

  就永远无法超越麓川战场的成就,本公记住了。”

  前方的李景隆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羡慕。

  他发现,陆云逸总是这样,做事沉稳,一切按部就班。

  然而,一旦与一些大人物交谈,

  他总能说出一些发人深省、惊世骇俗的话语,而且言辞激进却又不让生不起来气。

  李景隆不禁暗自思忖:

  “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呢?”

  颍国公率领征南大军归来后,整个京城的氛围陡然一变。

  就连一些商贩和百姓都明显感觉到,

  气氛变得和谐了许多,不再像以往那样压抑。

  而朝堂上的官员们感受则更为深刻。

  以往激烈的争吵仿佛在一瞬间销声匿迹,

  对于都督府和军队的诸多争议也似乎烟消云散。

  尤其是在三轮车和自行车的归属问题上,

  一些大商贾权贵也不敢再轻易出头,这场风波几乎在刹那间就平息了下来。

  甚至,让陆云逸更为惊讶的是,

  户部竟然主动邀请工部派人前去,

  就下一年的预算以及治水之事展开商讨。

  在以往,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后来,陆云逸从李至刚那里得知,

  颍国公回来后,一向在户部默默无闻的右侍郎傅友文一下子变得强硬起来。

  他几次与户部尚书杨靖在衙门里激烈争吵,具体结果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工部都水司治水所需的款项已经获批。

  而且,这次没有采用太子定下的方案,

  应天商行也无需在年底出钱了,户部干脆利落地完成了相关银两交割。

  此时,距离颍国公回京已经过去了五日。

  工部尚书秦逵、左侍郎计煜辰、右侍郎陆云逸,

  三人齐聚在户部位于京府的一间存银库房前。

  他们望着库房内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放着的存银,心中感慨万千。

  秦逵那平日里总是板着的黑脸,此刻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计煜辰神情复杂,隐约透露出一丝失落。

  陆云逸眼窝深陷,皮肤蜡黄。

  为了处理修路和修筑工坊的事务,他又连续两夜没有合眼。

  但此刻,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如同刚从军时见到将领般的激动心情。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军中老大哥的威慑力,这种感觉让他心生向往。

  陆云逸难以想象,宋国公冯胜出现在京城时会是怎样的场景。

  若论时间算,冯胜比傅友德早十四年获封国公,是真正的开国勋贵。

  他更无法想象,徐达在世时,

  对军中以及京城的震慑力究竟有多大。

  也难怪在那个时候,朝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人敢阻拦,

首节 上一节 1263/20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