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762节
“陈大人,一别多月,您回到边地后,好像又变老了。”
“是吗?”
陈景义摸了摸自己的脸颊,又看向一旁的铜镜,
这才恍然惊觉,
在应天养了大半年,走时皮肤白皙,皱纹轻缓,
但回到边地同样是大半年,竟然又变回了原本模样。
对此,陈景义苦笑一声:
“李大人,都说南方养人,我这才真正感受到啊。”
二人在方桌落座,一阵寒暄之后,
陈景义没有客气,直接说道:
“李大人,这次找上门是有要事相求,还请李大人相助。”
李至刚有些迟疑,发问:
“陈大人突兀出现在开封,想来没有这般简单,不知是哪的事?”
“不是陈某的私事,而是奉上命来此,如今有些阻碍。”
李至刚郑重了许多,脸色凝重:
“陆大人的吩咐?快快说来,”
陈景义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而是伸出手指,向上指了指:
“上有密令。”
李至刚脸色陡然一变,宫中?
他大为震惊,但联想到陆大人至今还挂着太子宾客的官职,
倒也合情合理,李至刚沉声开口:
“既然是上令,还请陈大人说来,本官一定竭尽全力!”
陈景义松了口气,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件递了过去:
“此事说来话长,未免隔墙有耳,陈某都已经写在纸上,
还请李大人速看,而后焚毁。”
“好!”
过了许久,李至刚有些不可思议的抬起脑袋,心中惊魂未定,
他又停顿了许久,才将心中内容消化干净,
他看向陈景义眼中有几分不可思议,只觉得嘴唇发干,
“陈大人,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陈景义淡然一笑:
“我是军人,军令不可违,
上峰既然将事情交给我,便是看重,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事情办好。”
李至刚呼吸急促,眼中闪过许多挣扎,迟迟没有做声。
“李大人,若是为难也无妨,我在想别的办法,今日就当我没来过。”说完之后,陈景义无奈的笑了笑:
“也是困难太多,我这才找上门来,算是病急乱投医。”
“我干了。”李至刚面露坚定,拳头紧握:
“陈大人放心,事情本官一定做好。”
陈景义松了口气,脸色有些复杂,他站起身躬身一拜:
“多谢李大人。”
第743章 这是必要的牺牲,所有人都要死
临近正午,朱仙镇港口变得尤为热闹。
由于早晨离港的船只太多,许多新的商船纷纷递补进来。
他们在打听到朱仙镇有关防汛、涨水的诸多传闻后,
也如早晨离港的船只那般,
飞速补给、装卸货物,恨不得当天停靠当天就走。
但奈何漕运衙门定下了规矩,
船只需要在夜晚登船检查后才能离开,这才让它们在港口逗留。
不少船夫等在港口出口处,满脸焦急地张望着四周。
虽然眼前一片太平,
但却能感受到空气中隐隐蕴含着一股浮躁与喧嚣。
这个时候,昨日检查完的船只大半都已经装备完成,准备离开港口。
岸边,一个又一个的吏员挥动着旗子,指挥着船只放行。
在这些吏员身旁,有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中年人正手拿名册以及毛笔,
每当一艘船只驶离,
他都能迅速在名册中找到相应的船只,然后进行勾勒。
随着时间流逝,临近未时,也就是下午三点左右,
名册上的船只已经离开了八成,
仅有二十余艘船只后方还没有画上圈。
眼见船只越来越少,
青袍官员终于能松口气,开始慢慢活动筋骨。
这平白无故的活计让他厌烦、恼怒,
但奈何,上峰之命不可违。
在他一旁,一名身穿素袍的中年人脸色却愈发阴沉。
看着名册上越来越少的船只,
中年人只觉得心中焦急无比,
恨不得现在就天黑,开始下一波的检查。
青袍官员瞥了他一眼,心中暗笑,但嘴上却十分真诚:
“唐先生,这里有我操持,您去歇歇吧。”
“唐先生”嘴角扯了扯,没有理会,
转而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过往的放行船只。
人找不到,所有人都得死。
相比于性命,一些劳累不值一提。
所以唐兴邦才在今日来到港口,死死盯着,
同时他还将自己带的二十余人都散了出去。
终归他们在大宁城待了许久,或许能够找到一丝线索。
快一日过去了,唐兴邦心思愈发沉重,
站在高处,视线一直在茫茫船只中流动,
只可惜放眼望去,都是一张张枯黄干瘦的脸。
这让唐兴邦诧异万分,
若是没记错的话,就连都司修路的草原人都有一些人模样,
有的甚至膀大腰圆,而这关内富庶之地的活计,
却一个个骨瘦如柴,没有人模样。
如此参差,让唐兴邦诧异的同时,也更加忌惮,
在关外都能折腾出这等风波,若是放在关内还得了?
一定要将其蹍死在未起势之前。
正当他思虑万分之时,
一名同样打扮朴素的年轻人从身后冲了上来,
脚步登上阶梯的动静十分大,“蹬蹬蹬”的。
唐兴邦猛地转过头去,翘首以盼。
年轻人冲到近前,眼中带着古怪与狐疑,压低声音:
“大人,小人在入口处好像看到了一个熟人,但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了。”
“想不起来了?”
唐兴邦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抹喜色,
“人跟上去了吗?”
年轻人脸色略有凝重:
“大人,小人一定见过那人,
应当只是惊鸿一瞥,小人已经命弟兄们跟上去了。”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