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827节
脚下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倒映着大臣们匆匆身影。
此时,天色渐亮,
东方天际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一抹橙红色的朝霞如轻纱般飘洒开来,将整个皇宫染上了一层绚丽色彩。
奉天殿前的广场上,铜鹤、铜龟在晨光中显得庄严肃穆。
大臣们按照班次站定,
身穿绯袍者进入大殿,其余蓝袍青袍者站立在殿前广场。
当浑厚悠长的钟声在皇宫上空回荡,宣告着朝会开始。
明皇朱元璋坐在奉天殿上首,身穿大红龙袍,垂下的珠帘将整个脸都遮挡,让一众朝臣看不清他的神情。
今日朝会与往常有些不一样,
大太监手拿一道明晃晃的圣旨等在下首,
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旁默默站立。
朝会伊始,通政使茹瑺出列,神色凝重地奏报各地叛乱与灾民之事:
“陛下,湖广之地近日又有流民作乱,
聚众数千,打家劫舍,扰得地方不得安宁。
且连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流民数量与日俱增,
若不速速安抚,恐生大患。”
“陛下,四川一带亦不平静,
有土司蠢蠢欲动,暗中勾结,似有谋反之意,
地方官府虽已加强防范,但恐难以抵挡其势。”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珠帘后的神色虽看不真切,
但那微微握紧的拳头,已显示出他内心愤怒:
“各地叛乱不断,灾民流离失所,
尔等身为朝廷命官,当竭尽全力,平叛安民,
都督府、兵部拿一份章程,不得有误!”
“是。”
随后,吏部詹徽上前一步,率先开口:
“陛下,经都察院、大理寺、刑部与吏部联合彻查,
李善长逆党余孽已基本肃清,
涉案官员登记在册,处斩流放,相关家族亦受到牵连。
如今京中已无明显逆党余孽之患,
但臣以为,此事应当继续深挖,断绝隐患。”
“可。”
“臣遵旨。”
户部尚书赵勉接着道:
“陛下,逆党所贪墨之银两,目前正在清点追缴之中。
已有部分赃银入库,
待全部追缴完毕,将悉数充入国库,以解朝廷财政之急。”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分别禀告了与逆党处置相关事宜,
洋洋洒洒,滔滔不绝。
待六部汇报完毕,奉天殿安静下来。
大太监扫视一圈,确认无人出列后,向前一步迈出,高声道:
“陛下有旨!”
一众朝臣纷纷躬身,山呼万岁。
大太监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朕念天下商贾之事,关乎国计民生。
今特设市易司,掌天下商贾贸易之事,
统筹调度所属朝廷衙门商行,以安民生,富国强兵。
市易司直属朝廷,
设司正一人,正二品;副司正二人,正三品。
凡天下商贾之事,皆归其管辖。”
此旨一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
朝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猛地抬起头,看向上首,眼中带着不可思议与震惊。
尤其是前方六部尚书以及一众都督,满脸茫然,
发生了什么?
一个如六部一般的新兴衙门?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
陛下怎么不与他们商量?
一众旁听的翰林学士更是满脸骇然,
这等政令,居然没有经过翰林院研判,
就这么匆匆下旨,发生了什么?
奉天殿之上有了一瞬间的哗然,所有人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
刑部尚书杨靖率先出列,大声反驳道:
“陛下,自古以来,商贾之事皆由民间自行经营,朝廷从未直接插手。
如今设立市易司,恐有违祖宗之法,
且商贾之事繁琐复杂,
朝廷若强行介入,恐生诸多弊端,还望陛下三思!”
礼部尚书李原名也紧随其后:
“陛下,商贾之道,贵在自由流通。
若由市易司统一管辖,必会限制商贾之自由,阻碍贸易之发展,
长此以往,国库虽得一时之利,
但民间经济必将受损,实非长久之计啊!”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詹徽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索。
他身为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深知朝廷钱财紧张,
若市易司能运作得当,或许真能为朝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但他也明白,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处理不当,必将引发朝堂动荡,
思虑再三,詹徽没有出列,工部秦奎也没有出列。
兵部尚书沈溍犹豫了许久,一改往日老好人形象,
上前一步,面露严肃:
“陛下,兵部下属工坊皆涉及军中机密,
兵部衙门勉力维持已经殊为不易,
若再多一个市易司,恐生泄密之危,还请陛下三思。”
翰林学士刘三吾紧接着出列:
“陛下,市易司之事翰林院并不知晓,其中利害尚有待商榷,
还请陛下以国事为重,多方商议。”
一众翰林学士齐齐躬身一拜:“
还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听着众臣争论,面色阴沉。
他沉默片刻,果断开口道:
“尔等所言,朕皆已知晓,
如今朝廷钱财吃紧,各地叛乱不断,
若不另辟蹊径,如何能解朝廷之困?
设立市易司之事,朕意已决,尔等不必再议。
退朝!”
说罢,朱元璋起身离座,大太监连忙高呼:
“退朝!”
众臣无奈,只得退出奉天殿。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