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都是我的! 第22节
安朔帝眉头紧皱,眼中满是疑惑,追问道:“你既说这批悍匪擅长游击战,行动诡秘,难以捉摸。
那大规模招募新兵,岂不是正中他们下怀?
到时候新兵训练不足,反被他们各个击破,这可如何是好?”
赵驹不慌不忙,神色镇定,再次拱手道:“陛下思虑深远,但臣以为,正因悍匪擅长游击,我们才更需要大量新兵。
这些新兵,并非要他们立刻与悍匪正面交锋。”
安朔帝微微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赵驹清了清嗓子,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新兵入伍后,我们可将其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按照常规方式训练,作为普通军士。
另一部分,则挑选其中机灵聪慧、耐力出众、勇猛过人者,组成一支特别行动小队。”
“特别行动小队?”安朔帝喃喃重复,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正是,陛下。”赵驹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支特别行动小队,将着重训练他们的山林追踪、潜伏隐匿以及小股部队协同作战的能力,负责和那批悍匪正面交锋。
普通士兵,则是负责围困悍匪,并不正面参与战斗,而是将悍匪的行动范围缩小,届时对面优势不再,便只能束手就擒。”
侯孝安听闻,不禁面露赞赏之色,重重地拍了拍赵驹的肩膀,朗声道:“陛下,赵驹此计甚妙!
如此一来,既发挥了我方士兵数量上的优势,又能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悍匪的游击打法,末将觉得此举可行!”
安朔帝听后,沉思片刻,脸上露出了认同的神色:“嗯,朕也觉得此计可行。
只是赵驹,你有把握训练出一批这样的好手出来吗?”
赵驹信心十足地回答:“陛下,臣有把握。
只是,要训练出这样一支特别行动小队,需要花费不少银两。
从选拔到训练,再到装备,每一项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安朔帝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钱粮之事,朕会下令户部全力支持。
你只需专心训练,务必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彻底解决顺天府的匪患。
此事,就全权交由你和侯爱卿负责。”
待安朔帝目送侯孝安与赵驹离去,待御书房的门缓缓合上,他原本勉强维持的镇定瞬间瓦解。
安朔帝整个人像被抽去了力气,瘫坐在龙椅上,双手紧紧捂住心口,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痛心疾首道:“朕的银子!”
缓了好一会,安朔帝这才强撑着坐直身子,心中发狠:待两位爱将将你们这群悍匪都给收拾了,银子全是朕的!
他心里可是门儿清,这批悍匪专挑富商下手,这段时间肯定积攒了不少钱财。
-----------------
侯孝安和赵驹匆匆赶回军帐,刚一落座,侯孝安便吩咐亲信:“快去,把另外几位将领叫来,就说有紧急军务商议。”
亲信领命而去,不久后,顺天府都指挥同知周济、顺天府都指挥佥事王康和李泉三人相继进入军帐。
几人一进门,便看到侯孝安和赵驹神色凝重地坐在主位上,心中顿时一紧,知道必有要事。
周济率先开口问道:“侯将军,紧急召我们前来,可是有什么重要军情?”
侯孝安冷笑一声,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说道:“刚才陛下叫我进宫,几位猜猜什么事?”
见几人都面露疑惑,沉默不语,侯孝安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怒声道:“陛下问我,这军营里的人是不是都是酒囊饭袋之辈?
招个新兵这么久还没进展!”
周济、王康和李泉三人脸色微变,皆是面露尴尬之色。
王康上前一步,拱手说道:“侯将军,新兵招募进展缓慢,末将等责无旁贷,只是这其中个困难…”
“困难什么?”侯孝安打断了他的话,“难道你们不知道,顺天府的匪患日益严重,陛下对此忧心忡忡?
我们这边却迟迟没有进展,如何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见三人还想狡辩,侯孝安大手一挥,厉声道:“行了!陛下已经说了!
你们几个要是再在军营里混日子,就把你们统统革职问责,到时候都滚回老家种田去!”
这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周济、王康和李泉三人脸色煞白,额头上隐隐冒出冷汗。
待几人颤颤巍巍走出军帐,侯孝安这才满脸舒爽地叹了口气。
不同于侯孝安的新官上任,周济、王康和李泉作为顺天府都司军营的资深将领,原本新兵招募一事理应是他们分内之责。
方才借安朔帝之口警示几人,虽说是形势所迫,但也不乏他对初来乍到便差点被贴上“办事不力”标签,而对几人的小小报复罢了。
侯孝安望着三人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随后转头看向一直安静坐在一旁看戏的赵驹,问道:“驹哥儿,你看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准备?”
赵驹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问道:“侯叔,既然要挑选人进行重点训练,这训练耗费精力与物资,可得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才行。
军营的军饷是怎么发放的?可否充裕?”
侯孝安闻言,眉头微挑,回答道:“驹哥儿,你问到这个,我可得好好说说。
由于是陛下亲自组建的军队,咱们军营军饷颇为充足,而且无有贪墨之举。
每到发饷之日,都是由几位将领亲自监督,确保每一个士兵都能足额领到饷银。
故此,顺天府都司军营较京城其他军营大有不同。
你训练那什么特别行动小队所需耗费,写个章程出来给陛下,等陛下批阅之后再去兵部要钱就是。”
第39章 宁国府亲事,出手
京城,朱雀大街。
赵驹身着一袭轻便常服,百无聊赖地踱步在街头。
虽已过晌午,可作为大景朝的都城,街道上车水马龙,繁华依旧。
街边店铺鳞次栉比,售卖精美瓷器的店中,瓷器在日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摆满绫罗绸缎的铺子,五彩料子随风轻摇;
还有那糕点铺子,馥郁香气飘散开来,勾人馋虫。
赵驹的肚子适时叫了起来,他走近一家馄饨摊,点了一碗馄饨。
摊主手脚麻利,片刻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便端到面前。
皮薄馅大的馄饨浸在鲜美的汤里,点缀着碧绿葱花和金黄姜丝,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赵驹拿起勺子,舀起一个馄饨放入口中,鲜美的汤汁瞬间在味蕾上绽放,他满足地长舒一口气。
工作上没有黑心老板压迫,没有做不完的事,这他娘的才是生活!
就在赵驹大快朵颐时,旁边食客的交谈声钻进了他的耳朵。
“今天可是大日子,宁国府的小蓉大爷要和工部营缮郎秦大人的女儿成婚了。”
“不会吧?宁国府那样的高门大户,能看得上工部营缮郎家的女儿?”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另一个食客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听说秦大人的女儿自幼聪慧过人,管家持家是一把好手。
宁国府的小蓉大爷对她可是一见钟情,非她不娶!”
“哦?竟有这等事?”先前质疑的食客来了兴致,“那营缮郎家岂不是要飞黄腾达了?”
“那可不!”又一个食客接口道,“女儿生得好也是一种造化。
秦大人的女儿有这般持家的本事,入了宁国府的眼,旁人羡慕不来哟!”
“话是这么说,”一个山羊胡老者轻抿一口茶,缓缓开口,“可高门大户的日子,哪有那么容易过。
嫁进去了,往后的日子也得步步小心。”
“您这话说得在理,”有人附和,“不过就冲这宁国府小蓉大爷对她一往情深,想来婚后也不会亏待了她。”
赵驹听着众人的议论,面色古怪。贾蓉对秦可卿一往情深?
他可是熟读《红楼梦》的,心里门儿清,真正对秦可卿心思不一般的,是贾蓉他老子贾珍才对!
正思索间,突然,一个食客兴奋地大喊:“来了来了,迎亲的队伍来了!”
众人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去,纷纷转头望向街道。
赵驹也顺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只见远处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朝着这边走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几个身着华服的小厮,他们手中高高举着写有“宁国府”字样的灯笼,显得极为喜庆。
后边,则是一骑着高大骏马,身姿挺拔,面容俊俏的新郎,应该就是贾蓉。
紧接着,是轿身装饰得极为华丽的八抬大轿,挂着大红的喜字,四周还点缀着五彩的花环和丝带随风飘动,彰显着喜庆的氛围。
花轿前方,还有一对手持花篮的童男童女,他们边走边撒着花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队伍后边的马车上,几个身着华丽服饰的公子哥正玩得不亦乐乎。
他们一边高声谈笑,一边时不时从马车上抓起一把铜钱,向着人群中撒去。
一时间,铜钱如雨点般落下,引得百姓们纷纷弯腰争抢,现场一片喧闹。
赵驹瞧见其中一个年纪比他小四五岁的公子哥,面若中秋之月,一身喜庆打扮,脖子上挂着一块极为吸睛的宝玉,心想这应该就是贾宝玉了。
这时,街道远处,一队人策马奔腾而来,为首的是一位身着极为华贵的公子哥,腰间挂着龙型玉佩,举手投足间尽显不凡气度。
公子哥见到街道中央喜庆的场面,不禁勒马驻足,朝着身旁之人问道:“今儿是哪家的大婚?”
旁边之人立刻恭敬回答道:“回王爷的话,今儿是宁国府的贾蓉娶亲。”
孝和亲王萧淳闻言,撇了撇嘴,朝着身后队伍挥了挥手,说道:“既然今儿是宁国府的娶亲,那就让一让吧。”
两方队伍相接,贾蓉见萧淳一行人让路,又见几人打扮不俗,心中暗自揣测这领头之人身份不凡。
他立刻翻身下马,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拱手行礼道:“多谢兄台让路,今日是我大喜之日,若有怠慢之处,还请见谅。”
“今日是你的大喜之日,本王只是路过,不必多礼。”
萧淳微微点头,算是示意,他的目光在贾蓉身上扫过,随后又落在了那顶装饰华丽的大轿上,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贾蓉听到萧淳自称本王,心中猛地一凛,不敢有丝毫怠慢,再次行礼道:“不知王爷驾到,失礼了。
若王爷不嫌弃,还请到府上喝杯喜酒,也算是我贾蓉的一点心意。”
萧淳目光在贾蓉身上打量一番,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说道:“恭喜喜结良缘。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