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第17节

  “第一个跳出来提议立储的人,我记得是被杀了的,吕平、齐泰也不是第二个,第三个,但这次的影响最大!看来,有些人已经快坐不住了.”

  朱棣终于开了口,声音低沉而平缓,听不出喜怒:“至于这个叫张飙的御史.我倒是小瞧了他。”

  说着,目光如电的扫向最末位的朱高燧:“老三,你这段时间与张飙走得最近.哼,对此人怎么看?”

  “我?”

  朱高燧没想到自己父王会第一个问自己,不由微微一愣,但很快就一脸局促地站了出来,恭敬道:“回父王,张飙这个人,看似滑溜,甚至视死如归,但心思非常活络,他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且浑然不在意外界的影响.”

  “那你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吗?”

  “呃这个,应该是让皇爷爷杀了他”

  “他就这么想死吗?”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有时候,看似一心求死,未必不是更高明的掩护。”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朱高煦:“煦儿,葬礼那日,可看清了?”

  朱高煦立刻抱拳,声音铿锵:

  “回父王!看清了!皇爷爷抚棺时,悲痛至极,几乎难以自持。允炆堂弟搀扶吕妃,姿态恭谨,但目光数次扫视百官,尤其在父王身上停留片刻。秦王神色焦躁,晋王阴鸷莫测。百官.大多低首垂泪,唯恐被注意到。”

  朱棣微微颔首。

  朱高煦的观察力一向敏锐,他描述的画面,与朱棣自己的判断基本吻合。

  父皇的悲痛是真,允炆的‘孝’也是真,但这‘孝’里,已经掺杂了太多别的东西。

  老二老三的心思,也昭然若揭。

  “炽儿。”朱棣的目光重新落回长子身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为父离京在即,你与高煦、高燧留在京城。记住,谨言慎行,闭门读书。皇孙该尽的孝道,一丝一毫不能少,更要做得比任何人都好!但凡朝堂之事,一概不问,一概不沾!尤其是立储!”

  朱高炽心头一凛,立刻躬身:“儿臣谨记父王教诲!”

  “不是做给吕妃和允炆看.”

  朱棣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金属般的寒意:“是做给你们皇爷爷看!让他看到,我燕藩子弟,安分守己,纯孝至诚,绝无非分之想!明白吗?”

  “儿臣明白!”朱高炽三人同时肃然应道。

  “至于那个张飙.”

  朱棣看了朱高燧一眼,指节在桌面上重重一叩,发出沉闷的响声,眼神变得幽深难测:

  “一个毫无根基,行事癫狂的小御史,究竟是真的视死如归,还是你们皇爷爷准备削藩的马前卒,你们留在京城,若有关于此人的任何风声,立刻报我!”

  “是!”

  兄弟三人再次应诺。

  另一边,东宫,孝堂。

  吕氏穿着丧服,声音哽咽的朝着朱标的灵牌,一边行礼,一边念叨,每一句都听得人鼻子发酸。

  而朱允炆、朱允熥等朱标子嗣,则默默的站在他身后,跟他行礼。

  直到一套完整的祭奠流程走完,吕氏才摇摇晃晃的被宫女搀扶着爬起来,面带泪痕的看向朱标子嗣:

  “从今以后,这偌大的东宫,就只有我们娘儿母子相依为命了,也不知道,能在这里住多久呜呜呜.”

  说着,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母妃,现在想这么多做什么,一切有皇爷爷安排.”朱允炆上前宽慰吕氏道。

  身后的朱允熥等朱标子嗣,也纷纷劝慰:“母妃,保重!”

  却听吕氏又勉笑道:“允熥,你先带弟弟妹妹们去用餐,母妃与你二哥随后就来!”

  “好!”

  朱允熥早就跪麻了,听到吕氏的话,想也没想的就答应了。

  很快,便带着众弟妹离开了孝堂。

  等孝堂只剩下吕氏母子,才见吕氏收拾起刚才的悲伤神色,面色肃然地看向朱允炆:“我儿有大麻烦了!”

  朱允炆眼皮一抖,不由满脸诧异地看向吕氏:“母妃何出此言?”

  “你还不知道吗?你皇爷爷在奉天殿大发雷霆,不仅杀了户部尚书赵乾,还将提议立储的吕平、齐泰革职查办了!”

  “这”朱允炆迟疑了一下,旋即蹙眉道:“赵乾提议加征江南赋税,不顾民生,其心可诛。至于吕平、齐泰,妄议立储,也确实该处罚.”

  “糊涂!”

  吕氏恨铁不成钢的低斥道:“吕平虽与我血缘淡泊,但也是姓吕。他提议立储,纵使有个人小心思,但示好之意,不言而喻。至于齐泰,你忘了你父王当初对他的欣赏吗?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你!”

  “可是,他们不都触怒了皇爷爷吗?难道母妃想救.”

  “不可能!”吕氏直接否认道:“他们做任何事,都与我们无关。我想提醒你的是,那个叫张飙的七品.不对,他现在已经被你皇爷爷擢升为正四品左佥都御史了!”

  “母妃给我提他作甚?”朱允炆有些不解。

  吕氏眯了眯眼睛,道:“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现在你皇爷爷还在犹豫是否立储,若结交他,说不定能帮你!”

  “可是,皇爷爷不是杀了很多诤臣吗?结交一个短命鬼有什么用?”

  “你懂什么,有的人死了才能体现其价值!”

  吕氏瞪了眼朱允炆,随即不容置疑地道:“他就算死,也要为我们而死!”

  闻言,朱允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22章 战斗吧,张御史!

  “废物!都是废物!!”

  秦王朱樉也听到了老朱处置赵乾、吕平、齐泰三人的消息,气得粗暴地扯下身上沉重的素服,随手扔给侍立的太监,仿佛那洁白的麻衣是某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他脸上的悲戚早已被一种混杂着烦躁、不甘和野心的阴沉所取代。

  “吕平那个蠢货!一点就着!齐泰也是个自作聪明的蠢货!还有那个不知死活的张飙!搅屎棍!把水全搅浑了!”

  话音落下,他恨恨地一拳砸在桌面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朱允炆在葬礼上那副纯孝至诚、被百官瞩目的模样,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

  凭什么?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就因为他爹是太子,就能理所当然地站在那个位置?

  而他朱樉,堂堂嫡次子,坐拥强藩,军功赫赫,却要对着那个小子行礼如仪?

  “王爷息怒。”

  朱樉心腹郑沂闻言,立刻上前劝慰道:“皇次孙在葬礼上的表现,确得人心,皇上悲痛之下,对其更是怜爱有加。此时,万不可锋芒毕露啊!”

  “息怒?本王如何息怒!”

  朱樉猛地转身,双目赤红:“你看看老四!装得跟没事人一样!还有老三,那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他们心里指不定怎么笑话本王呢!父皇眼里只有标儿,现在他标儿没了,又只看得到他标儿的儿子!我们这些儿子,在他眼里算什么?!”

  “王爷慎言!当心隔墙有耳!”

  郑沂吓得脸色一白,急忙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皇上悲痛是真,但圣心难测,此时非争之时。吕平、齐泰、赵乾三人已被皇上处置。王爷当务之急,是稳住自身,静观其变。”

  “稳住?怎么稳?”

  朱樉喘着粗气,但声音总算压低了些:“父皇随时可能下旨赶我们离京!一旦离了这应天府,再想回来就难了!”

  “离京,未必是坏事。”

  郑沂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远离漩涡中心,反而能看清局势。王爷在西安根基深厚,手握重兵。只要王爷沉住气,在京中留下可靠耳目,密切关注立储动向。若京中有变王爷手握雄兵,便是最大的依仗!”

  “你的意思是?”

  “唐太宗也是秦王出身”

  “嘶——”

  朱樉闻言,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然后满脸骇然地看着郑沂。

  不过,他眼中的烦躁和暴戾,渐渐被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危险的野心所取代。

  他缓缓坐回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扶手,眼神望向窗外的应天府,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你说得对.”

  良久,朱樉才缓缓开口,声音恢复了往日的阴沉,却带上了一丝决断:“给西安去信,让长史和都指挥使警醒些,给本王把兵练好,把粮备足!另外,在京里”

  他看向郑沂,眯眼道:“给本王盯紧了!允炆那边,老三老四那边,还有那个叫张飙的小子,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飞马报我!”

  “是!王爷英明!”

  郑沂躬身领命,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另一边,晋王府

  相较于秦王朱樉的躁动,晋王朱棡则显得异常安静。

  他没有像朱樉那样发泄怒火,只是沉默地坐在书案后,不动声色地翻看手中的《资治通鉴》。

  但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虚望着跳跃的烛火,思绪万千。

  他同样得到了奉天殿的消息,也深知老朱对朱允炆的看重。

  这让他心中的危机感比朱樉更甚。

  朱樉尚可凭一股莽撞的悍勇和西北的军力搏一搏,而他朱棡,太原虽也是重镇,但论军功、论在老朱心中的分量,他自问比不过早逝的大哥朱标,也比不过看似低调实则深不可测的四弟朱棣。

  “正四品左佥都御史.”

  朱棡脑海中忽地冒出张飙那个小御史。

  虽然他们只得到了张飙被擢升为正四品左佥都御史的消息,但在他想来,这件事的背后,绝对不简单。

  因为他太了解老朱了,以老朱的性格,下了诏狱,能活着走出来就不错了,还升官?还是正四品?这不是怕在做梦吧!

  所以,他敢肯定,张飙在奉天殿肯定还做了别的什么事,说了别的什么话!

  “那么,会是什么呢?”

  朱棡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又将目光落在了《资治通鉴》上,喃喃自语道:“莫非与储君有关?或者.削藩?”

  “王爷!”

  就在朱棡自言自语当口,其心腹谢成走了过来,低声道:“秦王殿下那边,动静似乎不小。燕王殿下.回府后便闭门不出。”

首节 上一节 17/1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皇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