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辛亥大军阀

辛亥大军阀 第205节

  国民军和北洋军这两个国内最大的军事势力进行着的这一场大规模战事不但影响着他们自身,更加影响着其他军阀的未来走向。比如唐继尧在得知国民军在苏南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立马就是毫不犹豫的向四川增派了一个师,试图彻底攻占川东等地区,同时向陈敬云和陆荣廷都派出了使者,甚至连内容都差不多的,那就是诉说滇军的诚意,并且试图分别和桂军以及国民军达成一种同盟的关系。不过这个同盟的敌对对象却是不同的,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知道,唐继尧是想要和国民军达成一个同盟协议,而敌人则是面对北洋军。但是又想和桂军达成同盟,而对象却又是国民军。这种行事方式看似矛盾却是很正常,如果北洋军要南下,他唐继尧就打算和陈敬云联手,如果国民军不北伐反而是想要继续在南方扩展势力,比如进军广西等地的话,那么唐继尧就不得不考虑和陆荣廷联手对抗国民军了。

  不但唐继尧的动作频繁,就连陆荣廷也是派出了使者,重申桂军和国民军的友谊以及在广东战事当中所达成的同盟关系。然后还主动在广州西面后撤了部分距离,同时又向梧州增派了一个师。用意很明显,他不想和国民军打,至少现在不想,也防着国民军把战略重心南移,进攻广东东部甚至广西。

  对于这些人的反应,陈敬云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反应,国民军的战略可不会因为这些军阀的一些举动就变化的。对于国民军来说,最大的敌人始终是北洋军,而广西的陆荣廷的桂军不过是次要的而已,而且双方目前也没有性命攸关的致命冲突,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陈敬云觉得国民军还是有必要和南方军阀保持友好的关系,至少在击败北洋之前不能内讧。

  所以陈敬云也是相继派出了唐继尧和陆荣廷派出了使者,甚至为了表示诚意后表示可以提供军械弹药,现在国民军正在逐步换装12式步枪,而国民军现在装备着三种步枪,分别是汉阳造和88式步枪以及12式步枪,虽然国民军已经决定逐步全部换装12式步枪,先把汉阳造给换下来,然后逐次再把88式也给替换下来,但是国民军现在兵力众多,福州兵工厂的12式步枪月产量不过三千左右,现在一共也不过才生产了两万多支,而国民军有十几万人呢,没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全部的换装,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国民军还会继续扩军,所以汉阳造和88式步枪暂时也不会出售,即便替换下来也会封存储备。不过除了这些主力装备外,国民军的库存里还有不少日造步枪和曼利夏以及其他一些杂枪,日造三十年式步枪国民军本来不多,只有一两千支而已,之前用来装备过警卫旅,后来警卫旅换装12式步枪后也就把这些枪支给重新封存,苏南战事当中,又缴获了不少的日造三十年式步枪,这些日造步枪是6.5毫米口径的和国民军装备的主力步枪不兼容。所以国民军暂时不打算装备,而是一律封存。

  不过这加起来也有差不多近万支枪呢,自己不用的话用来出售是刚好,而且这一批次的数量也不少,装备一个满编师都够了。所以陈敬云刚说有一批二手的日本枪可以出售时,加上售价极低,一支空枪不过才十五元,加上其他的配件和子弹之类的也不怎么贵,这唐继尧立即就是给陈敬云送来了银行本票把这批枪加上子弹和配件什么的都给买走了。而陆荣廷也是用廉价把国民军库存的三千多支曼利夏给买走了。

  这两批的军械贸易的金额实际上并不大,唐继尧和陆荣廷也不是没地方买枪,有钱什么枪都可以买,但是依旧达成了这两笔交易所谓的自然是其中所含的政治意义,这军械贸易所代表的是三方的诚意。

  枪支和真金白银可比口头上的什么联盟协议更加重要。当这批交易完成后,陈敬云更是提议,是不是可以大家可以见一见,坐在一起好好的聊一聊,这个提议几乎已经是确定了陈敬云想要联合南方诸军阀的心思了,唐继尧和陆荣廷岂能看不出来,不过他们也不是小孩子随口就会答应,这去和陈敬云见面可不是个简单事,这如果是传到北洋那边,日后袁世凯可就会把桂军和滇军都当成敌人了,而面对北洋军的大举南下,说实话他们还没什么的实力去抵挡。到时候三方的主力国民军要是一个抵达不住的话,岂不是大家一起完蛋?

  这种事情他们自然要慢慢考虑的,不过陈敬云也没指望着他们能立即答应,反正只是一个初步提议而已,陈敬云从来就没指望过自己能够真正的联合南方诸军阀支持自己,他想要的不过是将来国民军和北洋军进行生死决战的时候,唐继尧和陆荣廷这些人不会反过来捅自己一刀。

  这些事情一时间是急不来,慢慢来就是了,一时间国内局势应该是不会出现太大变动的,他陈敬云还有时间来完成布局。

  当陈敬云和南方其他军阀眉来眼去的时候,国民军和北洋军的和谈也是进入了实际谈判阶段,历尽了之前的毫无诚意的和谈之后,双方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虽然说苏南前线双方都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但是总这种保持着战争状态也是需要极大的消耗,既然战争已经实际性的停了下来,那么结束全面对抗进行真正的和谈就是有必要的了。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西方各国对北洋军和国民军的拖延谈判表示严重不满,认为双方不结束战争状态的话严重影响了各国商人的商业利益。为此,双方才是进行了实际性的谈判,这时候,谈判过程就简单多了,双方的底线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更加重要的是双方都明白靠谈判是得不到什么东西,想要的话只能靠战争。

  所以仅仅几天之后,双方都是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陈敬云看着这些协议的时候,略微皱眉:这次的秘密和谈条款不多,但是有一些条款却是让陈敬云看着不太舒服。

  比如袁世凯要求年初的国会选举当中,闽浙两省的议员要支持他袁世凯当选总统。换句话说就是要国社党在将来的国会当中支持袁世凯当选总统。第一次的国会选举已经先期展开了,国民军控制下的闽浙两省议员自然是出身于国社党,而广东和江苏议员当中也占据了部分的名额,这个势力已经不小了,虽然还不足和国民党相对抗,但是真正要投入进去国会选举的话,占据前三的位置应该是没问题的。这要支持袁世凯的话,加上袁世凯拉拢的其他省份议员,这总统之位应该就不会出现什么偏差了。

  第二条就是,国民军必须从扬州撤军,并只能在苏南地区驻扎三个师。相对的,北洋军也只能在江北地区驻扎两个师。

  第三条就是,国民军控制下的各省必须向中央缴纳税赋,具体税额部分另行协商。这一条实际上是个表面工夫,谁都知道国民军不会把钱给北洋,但是现在北洋要的就是一个名义,哪怕一个省一年只给了一毛钱,那么也就代表着这些省份依旧处中央政府的管辖当中,并没有处以分裂独立状态。这一点陈敬云倒是赞同的,和北洋军打了那么久他都没宣布独立啊什么的,甚至连任职军官都还会给北京陆军部发去一份报告呢,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有一个中国,而现在北京政府就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哪怕国民军和北洋军打生打死了,这一点陈敬云依旧不打算改变,他要的是取代,而不是独立。

  上面这些看上去大多数都是北洋军的要求,但是国民军同样也得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同样很重要的名义。

第〇二六六章 东南宣抚使(下)

  中央政府同意任命陈敬云为东南宣抚使,统辖闽浙、福建两省军政事务。但是中央并给没有给出陈敬云对国民军所占领的广东东部地区和苏南地区的管辖权,名义上现在的广东都督依旧是陆荣廷、苏南也名义上归属江苏都督管理。

  然后很重要的海军归属问题,中央同意海军问题暂时搁置,原属于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的各舰纳入福州舰队,并且将不久后归国的前清订购舰艇拨入福州舰队,但是后续款项以及中央政府前期用国债支付的造舰款由国民军支付。这一点可以说是袁世凯让了很大一步,这个退步并不是袁世凯所愿意的,但是面对海军众多将领的要求他不得不同意而已,海军将领们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中国海军弱小,必须维持一支统一舰队才能面对未来的海上威胁。

  袁世凯虽然想要争霸中国,击败国民军,但是想到现在北洋军既然已经不能够控制海军,手下不过剩下几艘小炮舰,而已经得到风声说那些前往接受军舰的海军军官已经开始接触福州舰队,就算自己不答应的话,那些归国的战舰怕也是要叛变到福州舰队那边去,索性就大方一些,承认事实了事。

  “但愿这个陈敬云保存中国海军的种子吧!”

  这些利益交换很快就得到了双方的认同,虽然双方的密谈代表在上海签订合约,虽然双方相继发表通电,宣布战争的结束。

  国民军第四师开始从扬州撤军,为了遵守驻军数量,国民军第四师撤往杭州、而第五师则是撤往宁波方向,只留下了三个师在苏南,分别是第二师在南京、第七师在镇江、第一师在上海。

  北洋军也只在江北保持了第五师和第七师、第二旅撤往滁州、而第五旅则是撤回了徐州。

  一时间,双方进行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战争状态正式宣告结束,而巧得很,一月处黎元洪也是终于率领手下军队把湖北的革命党人的军队全部消灭,虽然黎元洪的实力大受损失,也总算是结束了湖北内战。这几个消息陆续传来,一时间国内各大报纸上都充斥和和平这个字样。

  各方人士都高调的赞扬陈敬云和袁世凯的风高亮节,放下成见维持国内的和平。

  加上这个时候第一次国会选择也正在慢慢进行中,一时间国内的人和去年清帝宣布退位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不管是北洋军还是国民军,这一次的停战只是临时而已,他们之所以停战乃是了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战争进行准备而已,而且下一场的战争已经不太远了。

  陈敬云以支持袁世凯当选总统的方式为自己换取了东南宣抚使的头衔,成为了国内第二个宣抚使。而身为江淮宣抚使冯国璋虽然有着宣抚使的头衔,但是却远不如陈敬云的宣抚使头衔意义那么重大。

  陈敬云的宣抚使头衔让他有了正式名义来统辖属下的闽浙两省,而不是之前的只能依靠国民军来进行军事统管。

  有了这个头衔后,陈敬云立即组建了东南宣抚使府,并在宣抚使府下设:军务部、民政部、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工商部、教育部、交通部、监察部。本来是不打算设部的,这是为了避嫌,毕竟用部的话很容易给人造成独立地方政权的印象,而这一点是北洋中央政府坚决反对的,陈敬云要设立这些部门他不管,但是不能大摇大摆的搞一个和中央政府一模一样的机构,但是为了不给人示弱的印象,同时陈敬云也懒得改来改去,就直接用部了。北洋虽然反对了一二,但是其他省政府基本也都是设部,见陈敬云不搭理中央的反对之后也就不出声了,反正双方都预备着下一次的战争,这些枝节小事暂时也就不管了,等打败了国民军之后,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了。

  同时陈敬云给袁世凯去电,建议取消各省都督一职,以军政分离,设省长统辖政务,军务由军队系统管理。这本来是陈敬云为了解决闽浙两省内的复杂机构而建议的,但是原始看到这却是眼前一亮,当即大笔一挥就是以中央下令,取消各省都督,设省长管辖一省政府,军务由护军使管辖,两职不得由同一人担任,此举自然是为了分化那些地方军阀的军政大权。

  这本来是陈敬云为了方便自己的建议却是让袁世凯找到了机会,一时间让各省都督埋怨不已,加上袁世凯又不是简单人物,选择性的任命各军阀为省长或者护军使,比如广西的陆荣廷就被袁世凯撤销了广东都督后,改任广东护军使,但那时同时又任命了张鸣岐这个前清两广总督前往广东任省长。至于这张鸣岐去了广东后有没有搭理他就难说了,因为广东形势复杂,广州以东地区都还在国民军控制当中呢,陆荣廷不过是控制了广东西部的部分地区。这张鸣岐要来广州上任广东省长的话,可就是在国民军的地盘上。相对于袁世凯的这个安排,陆荣廷非但没有沮丧,反而是很好奇这张鸣岐和国民军以后发生冲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不说其他省份因为撤销都督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在闽浙两省内却是没有造成太大的轰动,这两省早已经在陈敬云的掌控下了,而且国民军自从一开始就是实行了军政分管,文官系统和军队系统是分离的,谁也管不了谁。

  而这宣抚使府的设立很多成面来说就是从国民军司令部的诸多下属机构调拨而来,比如正在准备筹办的内政处,又比如筹饷处这些都会移植到宣抚使府中。虽然撤销了两省都督,顺带着两省军政府都一并撤销,但是随之出现的却是宣抚使府。

  而谁都知道,这个宣抚使府的各种机构基本就是按照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立的,而宣抚使下设的各部部门的位置被人都眼睁睁的盯着呢。

  比如郑祖荫,自从一得知要成立宣抚使府后,他就是经常求见陈敬云,虽然都是借口回报工作之类的,但是言论中更多的是谈及自己对民政工作的经验和能力等等,他的某图很明显,那就是宣抚使府民政部总长这个位置。现在他郑祖荫就是福建省的民政部总长了,而基于军政分离的状态,他之前这个民政总长可以说已经是掌管了福建一省的民政事务,和新设立的省长职能是极为相似的。如果让他转任省长的话,那可以说就是原地踏步,而人都是想要往上爬的,所以这民政部部长这一职位他是志在必得的。

  可是他更明白,哪怕自己再有信心,但是还是需要陈敬云点头和支持。没有陈敬云的支持他只靠自己是爬不上去的,毕竟他的竞争者还有很多呢,比如那个一到福州就上下联络,先任陈敬云内政顾问,后任司令部内政处处长的岑春煊,郑祖荫知道这个人是自己的劲敌,而对方又是前清重臣,抡起威望来自己是万万不能比的,但是他郑祖荫也是有优势的,他可是和陈敬云一起从福州起义一起走过来的,而后又一直管理福建民政事务,为国民军的大力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这份功绩他自认国民军体系文官当中,没人能够比得多他了。

  除了岑春煊外,原来的浙江都督蒋尊簋也是个不小的威胁,还有其他几个官员大小也是个威胁。所以在没有得到正式任命前,郑祖荫可是很积极地去陈敬云的府上奔走。

  除了民政部总长这个重要位置外,其他几个部门的位置同样有诸多人关注,比如财务部、军务部、监察部等。不过这些位置的任命不是失去了重要意义就是人选差不多已经内定,比如军务部,陈敬云已经明确表示,军政必须保持分离,国民军司令部将会继续保持原状不变动。所以注定这个军务部和原来的省军务部一样是个闲职,只是表面工夫没什么实权。这也是陈敬云为了防止军队内部出现动乱的手段。而财务部内,基本上除了安华林外就没有其他人可以竞争了,安华林已经和华夏银行的陈敬海号称陈敬云的两大财神。而华夏银行的陈敬海掌管的乃是陈府自家产业,基于影响问题陈敬云不可能把他掉入宣抚使府内任职重要官职的,不然一个任人唯亲的帽子陈敬云就得戴上了,而筹饷处的副处长庄楠资格还差了点,其他几个财政系统的官员就更提不上台面了。

  还有监察部,也可以预计是会有原福建军政府的监察部总长韩辰旭担任,这个人虽然比当年的官屠岑春煊没那么大的杀伤力,但是自从被陈敬云提上来后栽在他手里的官员可不少,寻常官员看见他就跟看见老虎狮子一样得绕着走。

  在众人的一片猜测中,陈敬云很快宣布了宣抚使府下设各部的任命,民政部总长由郑祖荫担任、岑春煊担任次长。财政部总长由安华林担任,庄楠担任次长,次长由林文英担任,军务部暂时空缺不设。监察部总长由韩辰旭担任。工商部总长由洪子泰担任、外交部总长由林长明担任,其他的交通部、司法部大多数也都是由闽浙两省军政府的其他高级官员担任,总体上来说变动不大。

  然后福建省长由高泽炎担任、浙江省长由蒋尊簋担任。撤销两省军政府后,改组为省政府,下设各厅。

  这一番文官系统的调动里头,升职的人占据了大多数,自然是高兴的人多,当然不高兴的人也有。比如林文英,被陈敬云掉入了交通部当总长,这一个调动可以说彻底让林文英和军界脱离了关系,让林文英有些不满。

第〇二六七章 黑名单

  陈敬云被北洋中央政府任命为东南宣抚使,进而组建东南宣抚使府的一系列行为在闽浙两省内乃是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这里面的含义大致可被人们理解为两方面,一个就是陈敬云所领导的国民军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成功取得了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然而的陈敬云被任命东南宣抚使,统管两省军政事务后,却是让陈敬云被人们视为藩镇,一个有着独立军政财务大权的藩镇,而且还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着中央赋予名义可以统辖两省的藩镇。其他省份是绝对没有这样的中央名义的,比如唐继尧,滇军虽然掌管了云南和贵州,但是名义上来说他唐继尧现在不过只是一个云南护军使而已,他的职权只限于掌管云南省内的军务,甚至连云南政务都无权管辖。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是他唐继尧就是缺个名义而已。

  虽然刚就职东南宣抚使的陈敬云已经公开宣布,闽浙两省将会向中央正常缴纳赋税,并称国民军和福州舰队乃是中国军队,纳入中央陆军部的管理。但是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表面工夫,谁也不会相信袁世凯派个将令去国民军的话,就能够指挥国民军了。所以这依旧无法让人们不认为陈敬云乃是中国现在的最大的藩镇。

  但是这样的一个表面工夫却是让其他军阀极为被动,果然紧接着其他省份的军阀们都相继表示会向中央缴纳赋税,并表示属下的军队听从中央陆军部的调遣。

  如果只是看这样的表面现象,那么可以说这个阶段的中国乃是辛亥后最为统一的阶段,各省在名义上向中央缴纳赋税,接纳中央派遣官员,省内军队听从陆军部调遣,甚至有好事者已经做好了一个所谓的全国军事整编规划,号召进行全国的军事力量整编,把东南的国民军整编为六个整编师,把安徽和江西的军队整编为四个整编师,把桂军整编为两个整编师,把滇军整编为四个整编师。加上其他省份的军队整编完毕后,加上北洋军的十几个师,届时中国将拥有数十个整编师。
首节 上一节 205/7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理想年代

下一篇:史上最牛驸马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