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三体:史上最称职的面壁者

三体:史上最称职的面壁者 第349节

  姜宇不由得感叹大概十个世纪前,人类以大陆的边缘作港口,驾驶着帆船横跨大西洋、印度洋,一趟贸易,非几年功夫不可。

  几个世纪前,人类又在星球的近地轨道建设太空港,至今姜宇都还记得黄河站的样貌,刚开始的时候从地球到木星都需要六年时间。

  现在,人类在行星系外围建设前沿基地,到临近的星系也就是用几年时间。

  过些年从一个行星系到相邻的行星系,会不会就像现在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那么便捷?

  一般几天到个把月就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就算横穿整个星系,也最多用半年的时间。

  这还是因为加速和减速需要的时间太长,飞船在星系内不跑,根本放不开手脚所致。

  再过些年,从一个行星系到相邻的行星系,会不会就像现在从亚洲到美洲的时间,乘坐飞行器只用十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还都用在了起飞和降落上。

  就算在地下运行的交通工具,也最多只用半个小时。

  姜宇在给他准备的豪华套房,从舷窗看着外面的星幕,感慨人类的发展还真是波澜壮阔啊。

  “哇啊~”

  一声孩子的啼哭,让姜宇回过神来,赶紧起身去帮杨冬哄孩子。

  在来前沿基地的路上,杨冬又给姜宇生了个大胖小子。

  姜宇抱着儿子,边用胳膊摇晃着边道:“过几天我们就要去作光速旅行了,开不开心?”

  他叹了口气:“等我们结束了第一段旅程,你姐姐都六十岁了!

  “在你爹年轻那会儿,这都是个小老太太了。”

  也不知道是姜宇摇晃的作用,还是孩子爱听姜宇东拉西扯说话,孩子真的不哭了。

  姜宇等人修整了几天,舰队跟星际加速器链接,长达四十多光年的光速旅行开始了。

  在进入光速前,军部和科学院分别呈送了地球战役的总结报告,以及与巨大行星上的生命沟通地分析报告。

  这两份报告倒是可以用在路上解闷。

  首先是庄悦和曹阳联名的军事报告,他们都认为,这次战斗暴露了人类战舰机动能力不够强的短板。

  现在的作战模式是,进行光速飞行时核动机只能作低功率运作,不然很容易损坏星际加速器。

  这造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进入曲率的这段期间,战舰几乎没什么战斗力。

  现在的星际加速器虽然功率大了许多,但也还是一天左右才能进入曲率飞行的模式。

  在这一天左右里,军舰都置身于危险之中。

第539章 天母的宇宙观

  姜宇在阅读这份军事报告的时候,群星开始出现蓝移和红移,紧接着飞船进入了光速。

  杨冬之前有过乘坐光速飞船的经历,不过那时候她在冬眠,并没有亲眼看到过进入光速的过程。

  这次的光速旅行对她来说很新奇,她抱着孩子经常往舷窗外眺望。

  姜宇则在继续看手里的报告,庄悦和曹阳认为,应该逐渐淘汰星际加速器,在每艘军舰上都安装曲率引擎。

  应该说星际加速器是时代的产物,在太阳系国刚刚开始逃离太阳系的时候,因为黑暗森林的压力太大,急需要大量的光速飞船。

  而曲率引擎结构复杂,哪怕是到现在也不是想要多少就能造出多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星际加速器才应运而生,一个星际加速器可以推动十艘到十五艘大型飞船进入光速。

  方舟计划中制造的大型星际加速器,甚至能推动一部分金星外壳,以及数座太空城进入光速。

  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里,星际加速器居功甚伟。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人类来自黑暗森林的压力小了许多,科技飞速进步,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有财力和资源大力加大对曲率引擎的生产。

  每一艘军舰上都装备了曲率引擎,那么飞船就有了两个动力系统,在进入光速飞行的同时,核动机可正常运作,战舰的火力不减。

  如果在地球战役的时候,第二集团军的军舰每一艘都有曲率引擎,那么庄悦会毫不犹豫地下令撤退。

  就算敌人追上来,也能一边还击一边进入光速,不必考虑在进入光速过程中,攻击力薄弱的情况。

  只要进入了光速,那神仙也追不上了,毕竟敌人很难知道人类的舰船什么时候脱离光速。

  从军方裁汰下来的星际加速器可以转为民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星际加速器在民用方面还有巨大的作用。

  直到逐渐换装,所有的远航民用舰也都装备了曲率引擎,星际加速器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航迹问题,有望在未来三十年得到解决,这等于是从侧面支持曹阳和庄悦的计划。

  之前星际加速器受大家青睐,是因为它产生的航迹少且淡。

  十几艘飞船只用星际加速器加速,就比飞船各自加速产生的航迹少。

  而星际加速器的加速过程长,航迹看上去自然也会浅淡,不容易被观察到。

  既然航迹问题有希望被解决,那么也就没必要在乎飞船各自加速多出来的航迹了。

  当姜宇进入光速飞行的那一刻,太阳系国的面壁者权力,将全部移交给云汤尼。

  姜宇估计以云汤尼的性格,这项计划不会被立即批准,在“橡皮擦计划”有了决定性的进展之后,云汤尼才会批准这项军事计划。

  姜宇深吸了口气,他虽然有些不放心,不过他清楚自己早晚是要放手的,趁着自己现在精力旺盛,可以先尝试着放手试一试。

  不行自己再接手就是了,还有时间培养新的接班人。

  接着,姜宇又打开科学院提供的报告,该报告是对姜宇与巨大行星生物沟通的分析报告。

  首先,专家组们模拟了对方的形态,他应该具备了人工智能和智慧生命双方的特点。

  人工智能的特性是相对于天母来说的,他们具有服从天母的天性。

  但正是这两种特点集中在一种生物身上,他们会感到矛盾和彷徨。

  当天母没有了主意识后,他们的生命没有了目标,矛盾和彷徨加深了。

  他们想要逃脱自己的命运,却又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仿佛是人生的放大化,人生也往往是在不停地逃脱和被迫接受过程中转变。

  同时他们的状态很像有自主意识后的人工智能,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对人类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专家组整理出来的第二个情报,是第一纪生命体如今普遍退出了宇宙舞台的中央。

  他们是最早一批在三维宇宙厮打的生物,几十亿年的斗争中,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虽然现在第二纪、第三纪生命体的状态不明确,不过就目前人类接触过的其他文明来看,如今的宇宙,已经是第四纪生命体,也就是人类、三体星人、硅星人这些文明的天下。

  第三个情报,是对天母宇宙观的分析。

  专家组认为,第一纪生命在降维时,或者之前,普遍将整个文明的意识做过融合。

  在这样的前提下,第一纪生命体的意识变得非常庞大,长久之后他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跟人类不同的是,天母对生命和自身的看法越来越抽象和模糊,进而影响了她对宇宙的看法。

  被人类看中的理论和科技,天母则渐渐认为是一种本能。

  对她而言整个星球就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一个行星系是不是也是一个生命体?

  恒星提供能量,行星在预定轨道作运动,在这里面产生的文明,则像是红细胞或者白细胞这类的存在。

  那么再大一点,恒星系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体,在最中心的黑洞带着十亿颗恒星,在茫茫宇宙中运动着,而恒星系的内部也在稳定运作着。

  宇宙呢?宇宙是不是也像是一个生命体?

  不管是天体还是文明,都按照一定的宇宙规律在运作,呼吸之间,自有章法。

  虽然不知道天母当年是用什么办法,想要跟宇宙融为一体,但是以人类的宇宙观来看,天母应该是想让自己变得更抽象。

  抽象到跟宇宙规律差不过,同时她会利用自己的力量,把这些规律得到全宇宙的认可。

  神级文明也这么做过,比如光的速度。

  只不过天母的独特宇宙观,给了她的行动足够的神秘感。

  天母最终失败了,估计是被其他的神级文明打败的。

  人类很难猜测神级文明是用什么武器打败了天母,就像是让一个三皇五帝时期的人,去想象未来的武器一样。

  他们可能会想到更大的弓箭,更锋利的剑,再抽象一点可能会想到用雷霆和大风作武器。

  但是核爆炸,正反物质泯灭,暗物质引爆器这些东西,他们是想不到的。

  目前来看,神级文明的武器,可以消灭一个第一纪生命体的主意识,让天母变成“植物人”。

  还有一个学者以天母的宇宙观,提出了“机器生物进化论”的假设。

第540章 罗辑的遗言

  所谓的“机器生物进化论”,首先参考了自然生物的进化论。

  以人类为例,体细胞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是一个细胞和细菌的组合体。

  这个巨大的组合体,是一步一步进化来的,在很久很久之前,细胞为了加强竞争力链接在一起行动。

  于是多细胞生物出现了,之后随着细胞的叠加,细胞出现了多样化的分工。

  有的负责捕猎其它单细胞生物,有的负责消化猎物。

  之后随着生存的需要,细胞的功能越来越多,一步步形成了人体这个复杂的机器。

  现代人的文明,似乎是在重演这个过程。

  提出“机器生物进化论”的学者,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以一艘大型飞船为例,假设这艘飞船的智能程度很高,要进行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在很长时间里乘客不会跟外界有接触。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乘客对飞船的日常维护,就好像是细胞对身体的修复功能。

  另一方面,飞船为了能有能长的寿命,会尽量给乘客提供一个稳定又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乘客自行繁衍,新生代继续去对飞船进行维护。

  假设在几千年后,再去看这艘飞船是什么样子呢?

  乘客越来越习惯安逸的环境,把更多的事情交给飞船的人工智能来作决定,几代人之后,他们可能就会忘记飞船在出发时的初衷。

  此时的飞船已经掌握了航向,怎么飞,往哪儿飞都是它说了算。

  而乘客则变得像是人体里的体细胞,只具备维护的单一功能。

  乘客变得有些像体细胞,他们的诉求是安稳舒适的生存环境,就像体细胞自身的能量有所消耗后也会向神经系统提出诉求,然后人体就有了累或者饥饿的感觉。

首节 上一节 349/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末日:我的技能愈发变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