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大巴黎除名后,我带英格兰夺冠!

大巴黎除名后,我带英格兰夺冠! 第40节

  “所以你解释不了的,就打算归咎于玄学了?

  他去的是霍芬海姆,不是霍格沃茨!纳格尔斯曼更不是邓布利多!他怎么能让一个平庸的年轻人在三个月内脱胎换骨?”

  他猛地站起身,不再看向皮埃尔,而是看着窗外巴黎的夜景。

  可惜夜景再美,也不能让他那阴沉的脸有一点好脸色。

  “我不想再听这些无用的辩解!”恩里克猛地转身,锐利的目光射向杜布瓦说道。

  “你,立刻,动用一切资源!我要他过去这三个月每一场比赛的详细录像,每一份球探报告,每一次训练的分析数据,他每一周的身体指标变化,甚至他的饮食作息习惯变更!

  给我挖!我要知道他从巴黎离开到霍芬海姆之间,身体、技术、心理、战术理解,到底经历了什么突变!一点细节都不能放过!”

  皮埃尔如蒙大赦,连连点头:“明白,总监,我们立刻组织球探跟进!”

  “还有,”恩里克的声音稍微平复了一些,说道。

  “关于这个‘硬仗小子’,之后给我拿出一个长线报告。

  我要持续关注他未来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状态稳定性,判断他是昙花一现的天才闪光,还是真的具备了顶级的、稳定输出的核心资质。”

  他走回办公桌,手指重新落在屏幕上严渊那张年轻英俊的脸上,继续做补充。

  “最关键的是,评估他在霍芬海姆可能的定位变化、合同状态、以及……回购的可行性路径。”

  皮埃尔心中一震。总监这就已经开始考虑回购了?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否定,尤其是在巴黎圣日耳曼这样投入巨大的青训体系中,承认对一名潜力股的重大误判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代价。

  他看着屏幕上的严渊,那个曾经的U19梯队边缘人物,现在却成了让整个巴黎管理层头疼焦虑的存在。

  而未来的转会市场上,这个英格兰籍华裔的右边锋,身价恐怕早已不是当初离队时能比的了。

  “明白,总监,我会立刻启动优先级最高的评估跟踪体系,有关严渊的所有动向,第一时间向您汇报。”皮埃尔迅速调整好心态,专业地回应道。

  办公室里恢复了寂静,只剩下屏幕上,严渊那些精彩绝伦的进球,过人画面在一遍遍地播放。

  每一次皮球入网,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恩里克心头。

  他坐回宽大的椅子里,揉着眉心,那份焦虑感并未消散,反而化为一种更为具体的压力。

  巴黎不能再错过任何真正的天才,无论他之前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

第39章 德甲正在研究严渊,严渊正在研究试卷

  镜头再次回到德甲。

  严渊的爆发来得太快,太猛,这个华裔新星的升起速度快得让整个德甲联赛措手不及。

  起初,在其他俱乐部眼中,他只是一个被纳格尔斯曼临时拉上来练兵的年轻球员。

  一个或许能在某些比赛里灵光一现,但终究会被经验更丰富的对手碾碎的年轻球员。

  严渊的名字甚至没有在任何俱乐部的战术会议室里出现过。

  然而,当他在德国杯首轮面对低级别球队爱尔福特红白时轻松上演大四喜时,当他在欧冠资格赛最后一分钟绝杀利物浦时,当他在霍村主场以一己之力撕碎拜仁防线时。

  德甲的教练们终于意识到,这个17岁的英格兰华裔右边锋,已经不再是“偶然现象”,

  而是一个必须被认真对待的威胁。

  和霍村的比赛结束后,在慕尼黑塞贝纳大街的拜仁战术会议室内。

  投影仪正反复播放着严渊在霍芬海姆4-2战胜拜仁那场比赛中的每一个触球画面。

  安切洛蒂已经把这场比赛失利复盘一整天了,他的眉头依然紧锁,目光死死盯住屏幕,大小眼越来越明显了。

  他的助理教练赫尔曼指着严渊在右路的一次内切突破,沉声说道:

  “卡洛,他的爆发力比我们预想的要强得多,而且他的变向节奏很诡异,不是那种典型的英式边锋。

  反而有点像罗本,但更……飘忽,所以又有点穆勒的影子,他似乎是个多面手。”

  安切洛蒂缓缓点头,用带着浓重意大利口音的德语说道:

  “我们低估了他的无球跑动,他看起来像是在等待机会,但下一秒就能突然加速到禁区里,这种观察力不是偶然,这是天赋。”

  拜仁的防守教练继续补充道:“还有,卡洛,我们的边后卫被他晃得失去重心太多次了,严的假动作很自然,而且他懂得利用对手的惯性思维。”

  安切洛蒂最终拍板:“下一场在我们的主场战中,再遇到他的话,必须用专人盯防,绝对不能再给他空间。”

  与此同时,在莱比锡红牛的战术分析室,年轻的少帅哈森许特尔正和数据分析师们激烈讨论。

  严渊的数据被投影在大屏幕上,场均79次成功传球,5.2次成功主动过人,射正率高达71%。

  哈森许特尔摇了摇头:“嗯…不得不说,纳格尔斯曼真的很会用年轻人,他把严渊用得太聪明了,他不是传统的边锋,更像是一个自由人。

  纳格尔斯曼允许他在右路和中路之间自由切换,这让防守者很难预判他的跑位。”

  莱比锡的助教指着严渊在霍芬海姆的进攻体系中的位置变化说道:

  “看到了吗?他经常在边路拿球后突然内切,但有时候又会故意拉边吸引防守,然后突然传给插上的队友,他的决策能力完全不像17岁。

  不对,与其说是决策能力,不如说这是他的球商。”

  哈森许特尔沉思片刻,最终决定:

  “我们需要压缩他的活动空间,逼他走外线,不让他轻易内切。

  同时,我们的边后卫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被他简单的假动作骗到。”

  勒沃库森的教练组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研究严渊。

  他们托人,搞到了严渊在大巴黎青训时期的录像,试图找出他的弱点。

  然而,这些录像越看越让他们困惑。

  因为严渊在巴黎圣日耳曼U19的表现确实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毫无亮点。

  和目前的表现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无关联。

  勒沃库森主帅赫尔利希皱起眉头:“这完全说不通啊,他在梯队的数据完全看不出现在的影子。”

  助理教练解释道:“先生,唯一的解释是,纳格尔斯曼找到了他的‘开关’。”

  他们反复对比严渊在梯队和一线队的比赛风格,最终发现了一个关键点:在霍芬海姆一线队,严渊被赋予了较高的自由度,而纳格尔斯曼的战术体系允许他在进攻三区自由发挥,而不是像大巴黎梯队那样被固定在边路执行战术。

  赫尔利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你的这个解释说的通,他不是突然变强,而是突然被允许变强。”

  而在斯图加特的战术室内,气氛则更加凝重。

  作为霍芬海姆的同城死敌,斯图加特教练组对严渊的研究近乎苛刻。

  甚至比拜仁更加苛刻。

  他们甚至模拟了霍芬海姆的进攻套路,试图在训练中复刻严渊的跑位和传球选择。

  斯图加特主帅沃尔夫盯着屏幕上的严渊,低声说道:“这小子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的技术,而是他的冷静。你看他在面对拜仁时的那个进球,他明明知道乌尔赖希在封堵近角,但他还是选择推远角,而且力度和角度都完美。”

  助理教练跟着点头,说道:“他的心理素质太强了,场上的表现看起来像踢了很多年一样。”

  沃尔夫最终决定:“我们必须用身体对抗去干扰他,不能让他舒服拿球。

  同时,我们的后腰必须时刻注意他的无球跑动,不能让他轻松接球。”

  德甲的教练们同时意识到了,纳格尔斯曼已经将严渊视为本赛季的核心培养对象。

  霍芬海姆的战术体系正在逐渐围绕严渊展开,而他的表现也证明了自己绝非昙花一现。

  拜仁、莱比锡、勒沃库森、斯图加特……这些曾经轻视,甚至并不知道他的德甲劲旅,如今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17岁的天才。

  他们开始调整战术,制定针对性的防守策略,甚至不惜牺牲部分进攻火力来限制严渊的发挥。

  然而,严渊的威胁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能力,更在于他与霍芬海姆体系的完美融合。

  纳格尔斯曼的战术给了他自由度确实没错,但最关键的是,严渊也确实用一次次惊艳的表现回报了主帅的信任。

  严渊和纳格尔斯曼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德甲球队们对于霍芬海姆的警惕度再次提升,这一次不是因为“霍村奇迹”,而是因为这个叫严渊的小子。

  这个小子,甚至还未满18岁,他不再是德甲联赛里的无名之辈了。

  德甲正在研究严渊,严渊正在研究试卷。

  今天,霍芬海姆青年球员专业学校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着月考。

  严渊坐在靠窗的位置,低头快速书写着物理试卷的最后一道电学题。

  他的笔尖在纸上流畅滑动,几乎没有停顿,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公式早已在他脑海中排列组合完毕。

  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翻卷和书写的沙沙声,其他学生还在皱眉思考,而严渊已经合上试卷,轻轻舒了一口气。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钟,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四十分钟。

  监考老师注意到他的动作,略带惊讶地挑了挑眉。

  严渊对老师礼貌地点点头,起身将试卷交了上去。

  老师接过试卷,忍不住低声问道:“这么快?检查过了吗?”

  严渊笑了笑,小声回答道:

  “嗯,检查过了,先生,我都做完了。”

  他的语气很平静,没有炫耀的意思,只是陈述事实。

  走出教室,严渊从储物柜里取出背包,里面除了几本教材外,还塞着一个看起来有点旧的足球。

  他熟练地把球掏出来,单手托着轻轻一抛,足球稳稳落在他的肩膀上,他微微侧头,用脸颊蹭了蹭球皮。

  “真好啊,又可以踢球了。”他心里忍不住感叹。

  对于严渊来说,学习和足球从来不是对立的。

  相反,它们是互补的,学累了就踢球,踢累了就学习,两者交替进行,反而让他始终保持清醒和高效。

  这种习惯源于他的家庭。

  他的父亲早年从中国来到英国打拼,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来后,仍然不忘抽空去读了个“水硕”,美其名曰“镀金”。

  从这就能看出,严爸的骨子里还是带着点知识分子的执念的,哪怕已经定居国外。

  严妈则属于那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她从小给严渊灌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

  踢球可以,但书也得读。

首节 上一节 40/4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国运:队友仨熊孩子,白月魁崩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