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第417节
“若要消除旱涝盐碱,以改进农业,必须增辟水沙资源,淤灌压碱,排除卤水,以改良土壤。海、滦、黄三面引水,以济河北,已成定论。但是灌溉排水,必须在防洪基础上有成效,亦即兴利必先除害。在黄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黄河防洪正需分流,这点未为国人所普遍认识。至今国内尚有学者认为,黄河应在两堤约束下‘下排’泥沙,全部流水应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而不得分送两岸。这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河的上游山区造林种草,以涵养水源,增加枯流。这样会增多那里的空间、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总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而改善当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当以种植沙棘为先。”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为yà食同源植物,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区直接栽种乔木难于成活或成小老头树,植被恢复难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郁闭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径5至8毫米,且栽种沙棘的劳动强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亩,便于进行大规模种植,速恢复植被。”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使河án高出地面4至6米,高达14米,而且每年仍然继续抬高。系整个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于一发的黄河大堤,自民元以来先后尚未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现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数米。大堤越高,决口泛滥的潜在危险就越大。黄河水患,依然是我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问题是黄河水患的根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一是沟道,二是陡坡。陡坡由于土地瘠薄,施工困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沟道不仅是泥沙的主要产区,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丛茂密,根系发达,民谚云‘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在一些陡险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蘖的特性,可将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绿化。特别是沙棘在沟底成林后,抗冲刷性强,而且其不怕沙埋,根蘖性强,能够阻拦洪水下泄、拦截泥沙,提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黄土高原虽有千沟万壑,沙棘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沟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数县试种沙棘二年,植被覆盖达30以上,已经证明,沙棘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沙棘为先锋树种,不但能够速恢复植被,而且能够尽的恢复生物链。盖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由于它的固氮能力很强,能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优良的先锋树种和混j交树种。据调查,人工种植4至5年后的沙棘林内,杂草丛生,还有一些次生的杨树、榆树等树种,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样性。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混j交于沙棘林地的杨树、榆树、刺槐等与荒坡栽植的对照,分别提高生长量为1297、1105及130。据山西右欲县测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内,土壤有机含量为213,氮量为011,两项指标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长沙棘后的荒地不施任何肥料种植农作物,当年产量比一般农田高1倍以上,而且连种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山西省分布多。总面积约有120万公顷。凡经沙棘覆盖的土地,地表径流减少80,表土流失减少75,风蚀减少85。栽植沙棘,会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可以将沙棘产业作为加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第三百三十六章 “害河”实为“利河”
“这里面写的非常好。”在看完文件之后,中国水利专家苏芳说道,“这沙棘的确是‘理黄’的好东西,亏他杨瀚之能想到。”
苏芳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在渠道治理、黄河护岸等方面多有建树。青少年时代的苏芳就喜爱工艺,热爱公益事业,经常随父辈参与地方庙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积累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他匠心独运,曾先后设计制造了架石碾、水利碾磨、封闭式连环锁橱、木制棉籽脱粒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民国初年,他针对渠务管理上有差无田;有田无差,委管中饱私囊的弊端,改“十三伍”制为按田亩棚夫搭份制,受到群众拥护。民国3年县政府委任苏芳为治渠委员,他总结前辈治理渠务的经验,制定了水利工程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把工程重点放在干渠清淤和灌溉设施配套上。每年“混秋二工”水利岁修工程,他亲自勘踏预算,制定方案,集中人、财、物力分段施工,限期验工,杜绝浮报、贪污和乱费。在夫料征收上,他推出按亩计征制度,革除“包纳”、“坐免尸”、“看丁”等“吃夫吃料叶”的陋规,对渠长、段长加强管理,去恶留良,整肃了渠务管理中的混乱。在治理水患时,他将渠口拦河坝上延加固,河水被石坝拦截,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礁石,降低水口高度,增加进水量;在迎水坝下段建大泄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建小减水,保证了洪水季节渠道安全和正常进水量。又于石渠南堤栽种柳树固堤,民间俗称“杨柳板”,以保证渠堤安全。
正因为有“杨柳板”的经验,所以杨朔铭在文中所提的在黄土高原广泛种植沙棘的建议,立刻便得到了他的响应。
“沙棘为食yà同源植物,经济价值也很大,若能广泛种植,不光可改善植被,民间获益也当不小。”苏芳接着说道。
“噢?有这么神奇?”赫千里有些惊讶的说道。
“其实这沙棘本不是什么鲜物事。”植物学者同时也是中国粮食专家的高海石教授在一旁说道。
“老高妨给大伙儿说说,呵呵。”另一位水利专家张含英笑着说道。
“沙棘在海外早享盛名。古希腊时代,各城邦之间战争不断。有一次,斯巴达人打了胜仗,但是有多匹战马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斯巴达人不忍杀死自己的战马,又不想看到自己心爱的战马死去,于是将它们放到一片树林中。过了一段时间后,斯巴达人惊讶地发现那些濒临死亡的战马非但没有死去,而且一个个膘肥体壮,á色鲜亮,浑身仿佛闪闪发光。斯巴达人感到非常奇怪,终发现这群马是被放到了一片沙棘林中,这些马饿了就吃沙棘叶,渴了就吃沙棘果,依靠沙棘为生。聪明的古希腊人从此知道了沙棘营养和治病的价值,这也是沙棘拉丁学名的由来。”
“差不多相同的传说在我们国家也有。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远征赤峰,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缠身,食欲不振,没有战斗力。战马也因过度奔驰而疲软而吃不下粮草体力欠缺,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成吉思汗对此毫无办法。下令将这批战马弃于沙棘林中,待他们凯旋归来的再次进过那片沙棘林的时候,发现被遗弃的战马不但没有死,反而都恢复了往日的神威。将士们惊讶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禀报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后下令全军将士采摘大量的沙棘果随军携带。并用沙棘的果、叶喂马。不久,士兵们的疾病霍然痊愈,个个食欲大增,身体越来越强壮。而战马是把粮草吃的干干净净,能跑善弛。此后,道家宗师丘处机根据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以及唐朝医书《月王yà珍》中记载的,沙棘能增强体力,开胃舒肠,饮食爽口,促进消化的功能,为成吉思汗调制出了一种以沙棘为主的yà方。成吉思汗便视沙棘为“长生天”赐给的灵丹妙yà,将其命名为‘开胃健脾长寿果’和‘圣果’。”
听了高海石的讲述,与会者都显得有些吃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伐魏,在一次远征途中,因长时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苦跋涉,蜀军人困马乏,体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岭中采摘‘棘果’充饥解渴。吃了‘棘果’后,士兵们的疲劳马上神奇地消除了,体力得到很恢复。诸葛武侯发现后,号召全军人人服用,终于渡过难关。他们服用的所谓‘棘果’亦是当今的沙棘。”
“这么说来,哪怕是为了益寿延年,这沙棘咱们也是非推广种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着大家,笑着说道。
“是啊,要是黄土高原上皆为此物,黄河水患也许当就此根治。”苏芳也笑着说道。
“山区的农林牧发展措施和防洪水库,与山区的合理增辟耕地,将减少流到平原的剩余水量。因此,治理黄淮海平原不可局限于平原本地区,还应把平原以外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归入整个治理系统。”张含英笑着将话题又拉到了治理黄淮海平原的问题上来,“为了整体开发平原的自然资源,杨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区和平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首要的。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确定适宜种植的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确定农业增产的不同措施,优选种、改良土壤、决定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每次水量。因为一定土壤和气候存在一种优的各种措施的配合方案。在合理使用水资源里,要首先满足生活用水,其次工业用水,然后是用量多的农业用水。”
“还有,平原区域内要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动力网计划。这要根据地区内计划中的工业布置、城乡用电和农田灌排o水等动力的要求作出。另外,平原需要一个j交通网的规划。整个黄淮海地区需要形成一个联合铁路、公路和水路的j交通网。其中水运又要和有关的其他水利措施统一规划。”赫千里点了点头,“总之,黄淮海平原的开发利用,在筹划防治平原洪、涝、旱、碱灾害的同时,必须兼顾各种经济因素,从整体的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还有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苏芳说道,“黄河下游自郑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干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游和随时演变中,都是坡降逐渐减平,水流逐渐减少,河口逐渐延伸的。兼以渤海湾内海流微弱,能带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种种原因都使黄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宽河守堤、淤滩刷槽、集流冲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动维持不淤。这些欲使泥沙长期全部下排的设想是不成立的。当采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镜,问道。
“你看这里,杨瀚之也提到了。”苏芳指着手中的文件说道,“黄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据建瓴之势,能自动刷深河槽。于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后再毋须加高堤身。早年国人惧怕洪水,就近又无砖石,不敢筑坝分流。今天用钢筋混凝土和板桩筑闸,自能有把握地节制水沙分流。尽可打开大堤左右20几道口门设闸分流,循着自古遗留下来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黄淮海平原。这些排水道里并无房屋庄稼,分流不会造成淹没损失。且分流不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轮流淤灌农田,并维持航道。流路应采取复式断面,要固定住两岸滩槽边坡。每次放水要从口门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务使淹没两边滩地20多厘米深。这样会使浑流淤滩,清流回注刷槽。若水不足没滩,则闭闸停放。这样会使水沙远送,毋须掏挖流路。”
“杨瀚之所言极是,因为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细泥施肥,粗沙打底以利排水。平原上又有3000多万亩沙荒地和浅洼地,需大量粗细泥沙淤灌。一旦分流,人们便知黄河水小沙少,不够淤灌,水土保持为了上中游合理利用土地,以维持农牧业,完全必要。”张含英说道。
“这个依理逐步推论出来的‘治黄’方略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对于下游治河,分流淤灌,泥沙尚嫌不够,根本不需要;而且保持的水土位于上中游,计算成效的地点是在下游,沿程几百公里清流也会变浑,不可能奏效。所以说传统治河办法里的所谓的‘上拦’治河是不现实的。”苏芳说道,“因此,在黄河下游,分流之后,河槽得以自动淘深,挟沙水流淤灌两岸农田,并改造沙荒洼地,兼济航运。只要认识到黄河‘上拦下排’方案的不合理,黄淮海平原就能得享其余沥,毋须北调江水;分流刷深河槽后,足够排泄洪流,再不需要加高堤身,于是河患乃治。惟有‘治黄’有成,进而‘治淮’‘治海’,得保证。‘治淮’要在支流上修筑一些水库拦洪,并引丹江水增加枯流,整治河身。‘治海’除拦蓄山区洪水外,还要把平原上形成的暴雨洪水分疏出海。”苏芳说着,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兴奋。
“杨瀚之所言之水土保持根治黄河的设想其实并不是什么鲜事,这种提法很早便开始在国内流传,迄今国人尚未醒悟,贻误‘治黄’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惨痛啊。”赫千里听了大家的讨论,不由得深深叹息了起来。
“杨瀚之在这里还说,黄河乃是全世界优的‘利河’,今人把它看作‘害河’,实为我国水利学界的耻辱。黄河水少沙多,历史上南北漫流形成20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为全球大之三角洲。两堤经逐步加高成为悬河,却提供了一条自流淤灌的总干渠,足以解除华北平原当今的缺水缺肥,并恢复南北大运河。应分送水沙入南北现存各支流。如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贾鲁河、涡河等,再从而淤灌田地,并改良3000万亩沙荒地。各分流闸槛要低设,以刷深河槽,增加过洪能力,于是河治。大堤不再须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黄淮海平原得以整体开发,可增加支持半亿人口。”赫千里看着手中的文件,苦笑了一声,“真是石破天惊之语啊。”
“不错,现在总结起来,增辟一地区的水资源以抗旱只有三类方法,黄淮海平原也不例外:一,上游植树种草,以涵养水源;二,山区修水库,三角洲地区分流灌溉,平原拦截地面流回灌地下,以减少入海径流;三,汛前混灌预降地下水位,以容纳暴雨的入渗水量,减少无效的地面蒸发。”苏芳说道,“所谓的‘不破不立’,只有认识到“拦排放”治黄策的错误所在,认识到在三角洲上单凭井灌,不借大河淤灌,则盐碱终将加甚,可能推论出用黄河水分流淤灌黄淮海平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我建议就采取下列措施,有计划地将其陆续实现。”苏芳说道。
“老苏给大家念念吧。”赫千里说道。
苏芳将刚讨论整理的结果取了出来,大声的念了起来:“一,兴修配有闸门的巨型水渠,把黄河水沙分流入卫运河,引到天津,中途设站置闸,分流淤灌河北平原的东部,以解当前缺水之急,并补偿京城挪用白洋淀一带的水。运河已淤高出地面4米,不必淘挖,任期继续淤高后,将来整理成为郑州至天津的高速公路路基,不再输水。”
“二,同时开始勘测设计的淤灌渠道,恢复南北大运河。路线大致取老沙河接清凉江,顺黑龙港原有洼道,完工后将来把卫运河搬下来。黄河分流口的闸门须能溢流兼孔口出流。郑州北的闸口淤灌范围很大,口下即再分三口,分别淤灌天然渠、文岩渠、柳青河一带,其中沙荒低洼地宜用河底粗沙淤灌打底,上面淤灌细泥。下游石头庄,位山等闸将重改造,淤灌金堤河、徒骇河和马颊河等广大面积。可先规划好,留待下一步施工分流排沙。所有流派皆用复式断面,以保证刷槽淤滩。”
“三,和大运河j交口的黄河当设南北两闸,并应早日打开,分流南北,以济运河用水,并淤灌两岸东平、梁山等洼地。河水顺势南下,毋须o取江水逆流北上。黄河在j交口分流刷深槽底后,有可能不设船闸而通航。此外,鄄城也开口设闸,淤灌赵王河两岸,尾水济运河。沿河其他闸也将陆续打开,其中东坝头接通废黄河故道,尤为重要。从它再南北分流连接许多支派。较大的浍河、沱河等将直接入淮,淤灌大面积的农田。”
“四,黄河以南靠近上游的分流支派应以贾鲁河、涡河等为主,建议在分流取得经验后进行。但下游小清河将是东营市内河航运的主线,宜提前完成,要全面规划各流派,分期施工。”
“五,除大运河必须全面规划外,还应规划各支运河,如黄壁庄下滹沱河接连大运河,以水运山西煤到天津港,用陆岸滑道通过岗南黄壁庄西坝;废黄河、涡河各作为一流派。后者在淤滩刷槽成为深直的河身后,考虑整治为黄淮的航道。”
“六,黄河以北雨水既少,排水又不良,要全面规划排低地下水。沿天津、沧州、乐陵一线挖出一条埋深15米的近海窄沟,坦设暗管,o排深层卤水出海,以改良日趋贫脊的华北土壤。”
“七,在上述流派网、运河网的基础上,规划海河与淮河的防洪工程及全平原排泄暴雨地面流的工程。要允许一定限度下的暴雨地面流漫过津浦铁路,以帮助排洪。”
“八,利用人民长期劳动逐年堆成的黄河大堤,修建几条高速公路,除上述郑州至天津线外,还可修郑州至济南到利津,洛阳至东营,及郑州至东坝头到徐州及连云港等线。按高速公路设计,不得有j交叉道,且必须高于地面。”
“九,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种植沙棘及三叶草植物,改善植被,保持水土。”
“黄河素称中国的祸患,黄淮海平原正患洪涝旱碱。上述措施若得以实现,将使这30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获得防洪、灌溉、淤肥、排碱、供电和水陆j交通等效益,社会经济立将改观。如此巨利,端赖分流,惟其挟沙多,黄河能造成偌大派域。惟其河悬,可能分流淤灌,当国人认识到水沙不是祸害,而是资源时,明白了怎样在三角洲隆凸的地貌上巧妙地运用水沙流,黄河便成为世界上优的利河,在这3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大三角洲上,相对于他处不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的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将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地区。夫何患乎河殇?”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三羽乌”温泉会议
“如果这计划能够实现,这黄河水可就真的要变清了。”赫千里听苏芳念完之后,不由得感慨地说道。
“你我都是科学工作者,要是也说出‘圣人出,黄河清’这样的话,可就让人笑话了。”张含英笑道。
“是啊,黄河水清不清,本就和圣人没什么关系。”苏芳说道,“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的,得看是那一段,象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释水》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不错,自民元以来,经过历年的科学考察,咱们现在已经能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张含英说道,“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中。象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宋代王安石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等关于黄河的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而已,并不能当成事实。”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河的上游山区造林种草,以涵养水源,增加枯流。这样会增多那里的空间、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总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而改善当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当以种植沙棘为先。”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为yà食同源植物,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区直接栽种乔木难于成活或成小老头树,植被恢复难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郁闭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径5至8毫米,且栽种沙棘的劳动强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亩,便于进行大规模种植,速恢复植被。”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使河án高出地面4至6米,高达14米,而且每年仍然继续抬高。系整个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于一发的黄河大堤,自民元以来先后尚未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现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数米。大堤越高,决口泛滥的潜在危险就越大。黄河水患,依然是我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问题是黄河水患的根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一是沟道,二是陡坡。陡坡由于土地瘠薄,施工困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沟道不仅是泥沙的主要产区,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丛茂密,根系发达,民谚云‘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在一些陡险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蘖的特性,可将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绿化。特别是沙棘在沟底成林后,抗冲刷性强,而且其不怕沙埋,根蘖性强,能够阻拦洪水下泄、拦截泥沙,提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黄土高原虽有千沟万壑,沙棘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沟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数县试种沙棘二年,植被覆盖达30以上,已经证明,沙棘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沙棘为先锋树种,不但能够速恢复植被,而且能够尽的恢复生物链。盖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由于它的固氮能力很强,能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优良的先锋树种和混j交树种。据调查,人工种植4至5年后的沙棘林内,杂草丛生,还有一些次生的杨树、榆树等树种,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样性。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混j交于沙棘林地的杨树、榆树、刺槐等与荒坡栽植的对照,分别提高生长量为1297、1105及130。据山西右欲县测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内,土壤有机含量为213,氮量为011,两项指标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长沙棘后的荒地不施任何肥料种植农作物,当年产量比一般农田高1倍以上,而且连种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山西省分布多。总面积约有120万公顷。凡经沙棘覆盖的土地,地表径流减少80,表土流失减少75,风蚀减少85。栽植沙棘,会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可以将沙棘产业作为加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第三百三十六章 “害河”实为“利河”
“这里面写的非常好。”在看完文件之后,中国水利专家苏芳说道,“这沙棘的确是‘理黄’的好东西,亏他杨瀚之能想到。”
苏芳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在渠道治理、黄河护岸等方面多有建树。青少年时代的苏芳就喜爱工艺,热爱公益事业,经常随父辈参与地方庙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积累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他匠心独运,曾先后设计制造了架石碾、水利碾磨、封闭式连环锁橱、木制棉籽脱粒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民国初年,他针对渠务管理上有差无田;有田无差,委管中饱私囊的弊端,改“十三伍”制为按田亩棚夫搭份制,受到群众拥护。民国3年县政府委任苏芳为治渠委员,他总结前辈治理渠务的经验,制定了水利工程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把工程重点放在干渠清淤和灌溉设施配套上。每年“混秋二工”水利岁修工程,他亲自勘踏预算,制定方案,集中人、财、物力分段施工,限期验工,杜绝浮报、贪污和乱费。在夫料征收上,他推出按亩计征制度,革除“包纳”、“坐免尸”、“看丁”等“吃夫吃料叶”的陋规,对渠长、段长加强管理,去恶留良,整肃了渠务管理中的混乱。在治理水患时,他将渠口拦河坝上延加固,河水被石坝拦截,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礁石,降低水口高度,增加进水量;在迎水坝下段建大泄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建小减水,保证了洪水季节渠道安全和正常进水量。又于石渠南堤栽种柳树固堤,民间俗称“杨柳板”,以保证渠堤安全。
正因为有“杨柳板”的经验,所以杨朔铭在文中所提的在黄土高原广泛种植沙棘的建议,立刻便得到了他的响应。
“沙棘为食yà同源植物,经济价值也很大,若能广泛种植,不光可改善植被,民间获益也当不小。”苏芳接着说道。
“噢?有这么神奇?”赫千里有些惊讶的说道。
“其实这沙棘本不是什么鲜物事。”植物学者同时也是中国粮食专家的高海石教授在一旁说道。
“老高妨给大伙儿说说,呵呵。”另一位水利专家张含英笑着说道。
“沙棘在海外早享盛名。古希腊时代,各城邦之间战争不断。有一次,斯巴达人打了胜仗,但是有多匹战马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斯巴达人不忍杀死自己的战马,又不想看到自己心爱的战马死去,于是将它们放到一片树林中。过了一段时间后,斯巴达人惊讶地发现那些濒临死亡的战马非但没有死去,而且一个个膘肥体壮,á色鲜亮,浑身仿佛闪闪发光。斯巴达人感到非常奇怪,终发现这群马是被放到了一片沙棘林中,这些马饿了就吃沙棘叶,渴了就吃沙棘果,依靠沙棘为生。聪明的古希腊人从此知道了沙棘营养和治病的价值,这也是沙棘拉丁学名的由来。”
“差不多相同的传说在我们国家也有。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远征赤峰,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缠身,食欲不振,没有战斗力。战马也因过度奔驰而疲软而吃不下粮草体力欠缺,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成吉思汗对此毫无办法。下令将这批战马弃于沙棘林中,待他们凯旋归来的再次进过那片沙棘林的时候,发现被遗弃的战马不但没有死,反而都恢复了往日的神威。将士们惊讶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禀报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后下令全军将士采摘大量的沙棘果随军携带。并用沙棘的果、叶喂马。不久,士兵们的疾病霍然痊愈,个个食欲大增,身体越来越强壮。而战马是把粮草吃的干干净净,能跑善弛。此后,道家宗师丘处机根据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以及唐朝医书《月王yà珍》中记载的,沙棘能增强体力,开胃舒肠,饮食爽口,促进消化的功能,为成吉思汗调制出了一种以沙棘为主的yà方。成吉思汗便视沙棘为“长生天”赐给的灵丹妙yà,将其命名为‘开胃健脾长寿果’和‘圣果’。”
听了高海石的讲述,与会者都显得有些吃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伐魏,在一次远征途中,因长时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苦跋涉,蜀军人困马乏,体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岭中采摘‘棘果’充饥解渴。吃了‘棘果’后,士兵们的疲劳马上神奇地消除了,体力得到很恢复。诸葛武侯发现后,号召全军人人服用,终于渡过难关。他们服用的所谓‘棘果’亦是当今的沙棘。”
“这么说来,哪怕是为了益寿延年,这沙棘咱们也是非推广种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着大家,笑着说道。
“是啊,要是黄土高原上皆为此物,黄河水患也许当就此根治。”苏芳也笑着说道。
“山区的农林牧发展措施和防洪水库,与山区的合理增辟耕地,将减少流到平原的剩余水量。因此,治理黄淮海平原不可局限于平原本地区,还应把平原以外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归入整个治理系统。”张含英笑着将话题又拉到了治理黄淮海平原的问题上来,“为了整体开发平原的自然资源,杨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区和平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首要的。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确定适宜种植的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确定农业增产的不同措施,优选种、改良土壤、决定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每次水量。因为一定土壤和气候存在一种优的各种措施的配合方案。在合理使用水资源里,要首先满足生活用水,其次工业用水,然后是用量多的农业用水。”
“还有,平原区域内要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动力网计划。这要根据地区内计划中的工业布置、城乡用电和农田灌排o水等动力的要求作出。另外,平原需要一个j交通网的规划。整个黄淮海地区需要形成一个联合铁路、公路和水路的j交通网。其中水运又要和有关的其他水利措施统一规划。”赫千里点了点头,“总之,黄淮海平原的开发利用,在筹划防治平原洪、涝、旱、碱灾害的同时,必须兼顾各种经济因素,从整体的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还有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苏芳说道,“黄河下游自郑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干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游和随时演变中,都是坡降逐渐减平,水流逐渐减少,河口逐渐延伸的。兼以渤海湾内海流微弱,能带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种种原因都使黄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宽河守堤、淤滩刷槽、集流冲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动维持不淤。这些欲使泥沙长期全部下排的设想是不成立的。当采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镜,问道。
“你看这里,杨瀚之也提到了。”苏芳指着手中的文件说道,“黄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据建瓴之势,能自动刷深河槽。于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后再毋须加高堤身。早年国人惧怕洪水,就近又无砖石,不敢筑坝分流。今天用钢筋混凝土和板桩筑闸,自能有把握地节制水沙分流。尽可打开大堤左右20几道口门设闸分流,循着自古遗留下来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黄淮海平原。这些排水道里并无房屋庄稼,分流不会造成淹没损失。且分流不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轮流淤灌农田,并维持航道。流路应采取复式断面,要固定住两岸滩槽边坡。每次放水要从口门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务使淹没两边滩地20多厘米深。这样会使浑流淤滩,清流回注刷槽。若水不足没滩,则闭闸停放。这样会使水沙远送,毋须掏挖流路。”
“杨瀚之所言极是,因为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细泥施肥,粗沙打底以利排水。平原上又有3000多万亩沙荒地和浅洼地,需大量粗细泥沙淤灌。一旦分流,人们便知黄河水小沙少,不够淤灌,水土保持为了上中游合理利用土地,以维持农牧业,完全必要。”张含英说道。
“这个依理逐步推论出来的‘治黄’方略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对于下游治河,分流淤灌,泥沙尚嫌不够,根本不需要;而且保持的水土位于上中游,计算成效的地点是在下游,沿程几百公里清流也会变浑,不可能奏效。所以说传统治河办法里的所谓的‘上拦’治河是不现实的。”苏芳说道,“因此,在黄河下游,分流之后,河槽得以自动淘深,挟沙水流淤灌两岸农田,并改造沙荒洼地,兼济航运。只要认识到黄河‘上拦下排’方案的不合理,黄淮海平原就能得享其余沥,毋须北调江水;分流刷深河槽后,足够排泄洪流,再不需要加高堤身,于是河患乃治。惟有‘治黄’有成,进而‘治淮’‘治海’,得保证。‘治淮’要在支流上修筑一些水库拦洪,并引丹江水增加枯流,整治河身。‘治海’除拦蓄山区洪水外,还要把平原上形成的暴雨洪水分疏出海。”苏芳说着,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兴奋。
“杨瀚之所言之水土保持根治黄河的设想其实并不是什么鲜事,这种提法很早便开始在国内流传,迄今国人尚未醒悟,贻误‘治黄’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惨痛啊。”赫千里听了大家的讨论,不由得深深叹息了起来。
“杨瀚之在这里还说,黄河乃是全世界优的‘利河’,今人把它看作‘害河’,实为我国水利学界的耻辱。黄河水少沙多,历史上南北漫流形成20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为全球大之三角洲。两堤经逐步加高成为悬河,却提供了一条自流淤灌的总干渠,足以解除华北平原当今的缺水缺肥,并恢复南北大运河。应分送水沙入南北现存各支流。如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贾鲁河、涡河等,再从而淤灌田地,并改良3000万亩沙荒地。各分流闸槛要低设,以刷深河槽,增加过洪能力,于是河治。大堤不再须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黄淮海平原得以整体开发,可增加支持半亿人口。”赫千里看着手中的文件,苦笑了一声,“真是石破天惊之语啊。”
“不错,现在总结起来,增辟一地区的水资源以抗旱只有三类方法,黄淮海平原也不例外:一,上游植树种草,以涵养水源;二,山区修水库,三角洲地区分流灌溉,平原拦截地面流回灌地下,以减少入海径流;三,汛前混灌预降地下水位,以容纳暴雨的入渗水量,减少无效的地面蒸发。”苏芳说道,“所谓的‘不破不立’,只有认识到“拦排放”治黄策的错误所在,认识到在三角洲上单凭井灌,不借大河淤灌,则盐碱终将加甚,可能推论出用黄河水分流淤灌黄淮海平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我建议就采取下列措施,有计划地将其陆续实现。”苏芳说道。
“老苏给大家念念吧。”赫千里说道。
苏芳将刚讨论整理的结果取了出来,大声的念了起来:“一,兴修配有闸门的巨型水渠,把黄河水沙分流入卫运河,引到天津,中途设站置闸,分流淤灌河北平原的东部,以解当前缺水之急,并补偿京城挪用白洋淀一带的水。运河已淤高出地面4米,不必淘挖,任期继续淤高后,将来整理成为郑州至天津的高速公路路基,不再输水。”
“二,同时开始勘测设计的淤灌渠道,恢复南北大运河。路线大致取老沙河接清凉江,顺黑龙港原有洼道,完工后将来把卫运河搬下来。黄河分流口的闸门须能溢流兼孔口出流。郑州北的闸口淤灌范围很大,口下即再分三口,分别淤灌天然渠、文岩渠、柳青河一带,其中沙荒低洼地宜用河底粗沙淤灌打底,上面淤灌细泥。下游石头庄,位山等闸将重改造,淤灌金堤河、徒骇河和马颊河等广大面积。可先规划好,留待下一步施工分流排沙。所有流派皆用复式断面,以保证刷槽淤滩。”
“三,和大运河j交口的黄河当设南北两闸,并应早日打开,分流南北,以济运河用水,并淤灌两岸东平、梁山等洼地。河水顺势南下,毋须o取江水逆流北上。黄河在j交口分流刷深槽底后,有可能不设船闸而通航。此外,鄄城也开口设闸,淤灌赵王河两岸,尾水济运河。沿河其他闸也将陆续打开,其中东坝头接通废黄河故道,尤为重要。从它再南北分流连接许多支派。较大的浍河、沱河等将直接入淮,淤灌大面积的农田。”
“四,黄河以南靠近上游的分流支派应以贾鲁河、涡河等为主,建议在分流取得经验后进行。但下游小清河将是东营市内河航运的主线,宜提前完成,要全面规划各流派,分期施工。”
“五,除大运河必须全面规划外,还应规划各支运河,如黄壁庄下滹沱河接连大运河,以水运山西煤到天津港,用陆岸滑道通过岗南黄壁庄西坝;废黄河、涡河各作为一流派。后者在淤滩刷槽成为深直的河身后,考虑整治为黄淮的航道。”
“六,黄河以北雨水既少,排水又不良,要全面规划排低地下水。沿天津、沧州、乐陵一线挖出一条埋深15米的近海窄沟,坦设暗管,o排深层卤水出海,以改良日趋贫脊的华北土壤。”
“七,在上述流派网、运河网的基础上,规划海河与淮河的防洪工程及全平原排泄暴雨地面流的工程。要允许一定限度下的暴雨地面流漫过津浦铁路,以帮助排洪。”
“八,利用人民长期劳动逐年堆成的黄河大堤,修建几条高速公路,除上述郑州至天津线外,还可修郑州至济南到利津,洛阳至东营,及郑州至东坝头到徐州及连云港等线。按高速公路设计,不得有j交叉道,且必须高于地面。”
“九,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种植沙棘及三叶草植物,改善植被,保持水土。”
“黄河素称中国的祸患,黄淮海平原正患洪涝旱碱。上述措施若得以实现,将使这30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获得防洪、灌溉、淤肥、排碱、供电和水陆j交通等效益,社会经济立将改观。如此巨利,端赖分流,惟其挟沙多,黄河能造成偌大派域。惟其河悬,可能分流淤灌,当国人认识到水沙不是祸害,而是资源时,明白了怎样在三角洲隆凸的地貌上巧妙地运用水沙流,黄河便成为世界上优的利河,在这3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大三角洲上,相对于他处不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的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将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地区。夫何患乎河殇?”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三羽乌”温泉会议
“如果这计划能够实现,这黄河水可就真的要变清了。”赫千里听苏芳念完之后,不由得感慨地说道。
“你我都是科学工作者,要是也说出‘圣人出,黄河清’这样的话,可就让人笑话了。”张含英笑道。
“是啊,黄河水清不清,本就和圣人没什么关系。”苏芳说道,“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的,得看是那一段,象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释水》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不错,自民元以来,经过历年的科学考察,咱们现在已经能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张含英说道,“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中。象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宋代王安石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等关于黄河的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而已,并不能当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