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 第487节
星辰大海的时代,只靠政府主导的传统航天,在很多维度上肯定是竞争不过民企商业化的航天的。但是传统航天对于前沿的探索,一定是做的更好的,因为短期回报低,民企不愿意做。
陈平江有钱也有抱负,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只是……
眼下文件是下来了,但也仅仅是开了条口子,除此之外什么扶持也没有。
就像是领导说的,资金、定单、技术、人员想都不要想。
国情不同,陈平江和马部长要走的路也自然不同。
NASA这些年势弱,正好遇到spacex崛起,将订单丢给spacex是刚好而已。
但国内航天相当拿的出手,去年年中神州十号成功发射,独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近在眼前。
陈平江没打算去搞什么货运飞船,那也得有货给他送才行。
“主要还是研究如何降低航天发射成本,例如可回收火箭、小型卫星等,做好国家队的辅助工作,用以拓展国内航天领域的研究方向。国产版的星链也是应有只有之意。”
“等到发展起来了,再去接点航天任务和研究任务。”
说到底航天这个市场还是太小了,从国家层面来看,需求也不迫切,根本不值得大力投入。
而且目前全球也没几个国家大力投资这玩意。
比起国家频繁出手,成立芯片基金,国内对航天的扶持几乎没有。
这并不是错误的,相反还是正确的。
从个人角度,甚至企业角度来看,航天确实是个风口,也是个蓝海市场,但当今人类社会需求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并非航天,而是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从诞生至今养活了多少个巨头?随便举几个例子,ibm,微软,英特尔,amd,谷歌,苹果,高通,华为,这还是短时间内能想到的,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公司。
而航天呢?
一个spacex就可以吃掉全球90%的市场。
一旦陈平江涉足民营航天,就是真刀真枪的和spacex对垒了。
说白了,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下沉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航天做不到,至少五十年内做不到。
很简单,人人都需要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但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卫星,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把太空旅游当成常态消费,因为航天成本再低也不可能低到这个地步。
这个世界终归还是穷人多。
只做富人的生意可以让一家公司活的足够滋润,但能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从来都是那些服务大多数人的行业。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新兴巨头企业几乎都会搞消费者业务。
因为一个很反常识的事实是,穷人的钱比富人的钱好挣。
陈平江从来不觉得航天这块能和电子信息产业相提并论,这条赛道注定是孤独且漫长的。
大疆尚且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创造出一个无人机消费市场,但航天这块真的没可能。
或许等到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饱和了,需要新的增长点了,彼时科学技术也日异月新,才是航天发力的时候,在那之前,陈平江要做的是不掉队。此时,毕竟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
确定好发展路线后,陈平江轻松的笑了出来。
也不知道老马知道后会不会膈应。
因为陈平江的打算,就是通过研发低价的可回收技术,彻底卷死spacex。
当然了,也不是说国内的民营航天没有半点发展的可能,实际上能做的玩意儿还是挺多的。
国家队是最牛的,也不代表国家队就能把国内所有的基础科研和产品应用需求都做好。
恰恰相反,有时候国家和大众对航天的需求是两回事,你说国家队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完成谁的需求?还有,即使是国家队,很多时候也需要企业和高校的辅助。
你让航天局去搞商业发射,把有钱人送上天转一转,搞旅游,那全国老百姓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们淹死。
但陈平江搞起来可没什么负担。
就是这家新公司如何起步让陈平江感觉有些头大。
这玩意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人才的边界感很明显。
只有圈外人和圈内人,圈内人都是各大高校培养出来送给国家的,陈平江总不好直接去挖墙角啊。
“看来还是得找人,不然起步都起不来。”幸好,陈平江之前也做过功课,手头上有些人的联系方式。
在那之前,陈平江觉得自己还是要打打招呼,免得到时候整的难看。
政府既然已经开了口子,那问题就不会很大。
SpaceX+NASA模式真的太成功太有示范效应了。
东大这么实事求是的国家,肯定忍不住学习借鉴,然后在这个赛道卷出新高度。
钱的方面陈平江自己解决,但人才总要从哪里给我挤出来一点吧?
他的身份在这,太敏感的事情不好做,更不可能像上辈子某些民营企业那样去挖了张小平,结果被自媒体爆出来,弄出轩然大波。
上辈子,蓝箭航天给XX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给挖了,被盖上了“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的大帽子,闹得沸沸扬扬,一度上了热搜。
文章中还暗示其离职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视,而加入民营航天公司后却是年薪百万的待遇,直指国企研究院人才机制低效的问题,并且批评了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导致“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得已离职。
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一整天之后,XX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
这种事情,其他民营航天公司好做,陈平江却不好做。
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张旗鼓的去要要人。
毕竟,从军民融合开始,国企人员流失是避不可免的。
这些人才在国企里被培养的差不多了,也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平台和资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项目可干。
既然如此,谁愿意被困住。
事实上,后来几年,航天国企人才流失,确实比较严重,而且主要集中于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其中,工艺、技能人才队伍中青年骨干流失现象尤为突出。
陈平江不要,其他公司也会要,甚至这些人才迟早会流失到海外。
待遇差距是上述人士跳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陈平江清楚的记得,那篇文章里介绍道:“某地一个搞航天航空相关领域的所,去年一个事业部一下子就走了20多个,全锅被端走去了民企,待遇直接翻两到三倍。国企内一般小项目的总师,平均薪资大概就是十几二十万。如果跳民企呢,至少可以开到30至50万。副总工程师在国企拿二十几万,调到民企拿到上百万的也很多见。”
想到这,陈平江打算明天去找航天局的领导坐坐,探探口风。
这一招走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只要能拉来人,起码也是高级人才。
这类人才一般都涉密的,就算想要离职,光脱密都要几年时间。
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第510章 火箭一条街
相比之下,陈平江比马部长的优势或许仅仅在于他知道未来的航天技术如何发展。
现在的马部长虽然刚刚完成“猎鹰9”的发射,但仍然在火箭可回收项目上摸爬滚打,就连他自己也不敢说这条路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但是陈平江却知道,这是可行的。
2024年,国内民营航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朱雀三号”、“谷神星一号”、“双曲线一号”等五花八门名字的火箭陆续上天,但距离老前辈SpaceX都还有不小的路要走。
陈平江无疑是要以最快速度进发,缩短和SpaceX的技术代差的。
航天事业是一条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的冒险赛道。即便是放到十年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有各自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远远还未到高下立见的时候。
路线之争在航天这条路上尤为关键。
固液之争,卫星高轨和低轨先发展哪个……
这些问题都将困扰着新公司的起步。
商业航天在没有实现商业闭环和产品成熟之前,都还在吃奶的阶段,这需要陈平江不断拿钱来填这个无底洞。
陈平江有的是钱,如果能花点钱把事情办成倒也无所谓。
就怕钱砸下去了,水花都溅不起来。
陈平江苦笑一声:“现在的我放在航天项目上,也不过是三五岁小孩的认知,却要当好主导者,可真是够难为人的。”
上次他主导的什么也不懂的项目还是晶圆厂。
但晶圆厂不同,他虽然啥也不懂,但是找来了梁张二老,而且市场成熟。
但这一次找谁?
带着这个问题,陈平江一晚上也没睡好。
梦里,他梦到自己穿着宇航服登上了月球,去那里视察月球分公司……
第二天,陈平江起了个大早,但依旧感觉昏昏沉沉,混身不得劲。
昨天晚上做了一堆荒诞的,稀奇古怪的梦,根本没办法进入深层睡眠。
“陈董,您起床了吗?”
陈平江洗漱的时候,敲门声伴随着徐锐的声音响了起来。
陈平江打开门后,回头继续刷牙。
徐锐的身后跟着两位服务生推着餐车走进了套房。
…………
三天后的上午十点,陈平江乘坐的专车来到了京城亦庄的火箭一条街,也就是荣华南路。
当然了,火箭一条街是后来的叫法,因为后面陆续成立的火箭公司都将总部放在了这一块。
东大的航天向来有“南箭北星”的规律。
卫星方面的国有机构分别在京城北边,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火箭机构则落在城南东高地街道一带。
亦庄离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直线距离仅6公里,可以更方便地挖走体制内的人才。
因此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将总部放在此地。
陈平江今天过来是为了见两个人。
过去的三天,陈平江将头头脑脑的部门跑了个遍,费劲了口舌才算是拿到了“尚方宝剑”,得到了部分领导的点头同意。
除了见人之外,剩下的时间,陈平江都窝在酒店里写写画画,哪里也不去。
上一篇:从神秘复苏开始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影视世界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