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 第488节
要想发展商业航天,陈平江不可避免的要从国家队身上挖人才,现在有了领导的首肯,行事也就没了那么多的顾忌。
亦庄周围的几个研究院就是陈平江的第一目标。
因为这是现成的!
如果去大学招人,得重新培养,还得给他提供平台,不仅麻烦,而且成本高,而从国企里面挖的人都是培养好的。民企这样做是很划算的,省去很多成本,挖过来的人直接就能把项目拿下。
至于能否成功,陈平江丝毫不担心,他觉得只要他亲自出马,可以说是十拿九稳。
光是待遇这块,陈平江给的就吊打了这些人才的原单位了。
国有航天单位没有项目分成一说,都是大锅饭,会说某个项目赚了100万,项目组成员有10个人,每人分10万,当然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一个差别就是,优秀的人多发一点,差点的少发一点,差距不会拉的太大,不会说因为做了大项目,盈利很多,就给下面人发很多钱。
但民营企业可就没这方面的顾忌了。
陈平江在荣华南路找了家咖啡店坐下后,就在静静地一边看资料一边等人。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后,咖啡厅门口的风铃震动,抬头望去,两个打扮的斯斯文文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刚进咖啡厅,这两人打量了一圈后,看到陈平江招手,犹豫了片刻才走了过来。
主要是陈平江这几人太扎眼了。
除了陈平江之外,旁边桌还有几位西装革履的年轻男子,一看身份就不简单。
打头那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看到陈平江后,恍然大悟中有些吃惊:“陈平江陈总?老李说给我介绍两个人认识,我没想到是您啊,还有老李没来吗?”
老李是航天总局那位领导的秘书,也正是他介绍的彭小波以及何光辉。
当时听到这两人名字的时候,陈平江就觉得耳熟,现在一看,这不巧了吗?
这两人岂不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星际榮耀董事长和CEO?
“彭工何工,先坐,喝什么咖啡?李处上午有个会,赶不过来,所以我就自己过来了。”陈平江笑眯眯的朝身旁的徐锐招了招手,示意徐锐去点咖啡。
彭何两人在陈平江这不敢托大,连连摆手:“不用,早上到了单位才喝了茶,现在不渴,不知道陈总您找我们是有什么事儿吗?”
彭小波何光辉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神之中亮光一闪。
大家不是傻子,联想到之前GWY下方的通知,再结合陈平江的身份,目的呼之欲出。
如果陈平江不是对商业航天有兴趣,岂会跑来亦庄找他们?
纵然如此,两人也受宠若惊。
国家宣布放开民间资本参与航天后,彭小波与他的同事何光辉都看好这个新兴的“行业”,只是两人心动归心动,但眼下还狠不下心离开了坚守了二十年的岗位。
陈平江笑着道:“大家都是聪明人,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二位有没有兴趣跳槽出来从另外个角度为我国航天发展做个贡献?”
直来直去,绝不拖泥带水。
他眼下可选的人很多,彭小波并不一定是最终人选。
本以为还要走个过场,说些客套话,导致彭小波听到陈平江这么直接后,思索了片刻,才道:“说不心动是假的,说实话我和老何也聊过这方面,只是我们最近在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这个政策会否反复;如果离开了体制,依赖社会力量,我们是否有造火箭的生产能力。”
陈平江听了问题后,点头笑了笑。
果然,这两人后来跳槽出去独立创业不是没缘由的。
按照正常的轨迹,彭小波以及何光辉会在2016年辞职下海,就在这条街创办了星际荣耀。
星际荣耀即便放在2024年,也是国内商业航天前三甲之一,旗下最出名的自然是“双曲线火箭”,其中“双曲线一号”开创了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首次成功入轨的纪录。
第511章 火箭发动机之“固液”之争
对方提出的两个顾虑相当切合实际,属于人之常情。
“第一个问题我想不需要我回答了吧,二位心里都有数。外部环境在那摆着,国家实际上也很着急。至于第二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个。”
说着,陈平江将早就准备好的两份文件递给了彭小波和何光辉。
彭小波接过来扫了一眼,《关于国产火箭的可行性报告》。
匆匆看了两眼后,彭小波就觉得陈平江这是有备而来,显然为了商业航天项目早就做足了功课。
这份报告大约小二十页的样子,内容详实,现在不是仓促之间就能拿出来的。
“这是我半年前委托商业咨询公司做的可行性报告。对方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调研了半年,结论是除了火箭发动机外,社会上的各类配套都没有问题,说到底还是我们国家有非常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
拿到这份报告的时候,陈平江也很振奋。
东大的全产业链属实有点牛逼!
当然了,这份报告并不是用来说服彭小波两人的,主要还是拿给领导们看的。
“陈董,在您心里,商业火箭应该用哪种路线?”何光辉问。
陈平江微微一笑,对方问的是每个火箭人和火箭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典型的“固液”之争。
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无需复杂的内部结构,因此研发成本较低,造价通常是液体火箭的1/10到1/20,但固体燃料推进剂效率低,成本很高。
液体火箭却是相反的原理,作为推进剂的液氧煤油或液氧甲烷,不仅便宜,而且供应稳定。但其火箭发动机结构复杂,需要精密的控制系统和复杂的燃料槽,研发和维护成本较高。
所以事实上,固态火箭适用于短程导弹、小型卫星发射、应急发射等场景,因其结构简单、发射便捷、推力大而受到青睐。而液体火箭适用于大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等需要长时间工作和推力调节的任务,因其比冲高、工作时间长而更适合这些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都采用了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
另外,固体火箭内部结构简单,燃料贵,但每次发射都能烧完燃料,因此回收火箭变的没有意义。液体火箭燃料便宜,火箭本身贵,才有回收的意义。
这并不意味着固定火箭就没人做了。
事实上,国内后来如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火箭公司,大多采用“由固到液、由小到大、固液并举”的方针。
这其中也有他们的无奈,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的开发周期长,国内的大环境决定了没有资本愿意接受长期的亏损和投入。
国内的创业公司有哪一个CEO敢说可以拍两个亿美金在桌上,来干液体火箭?
一个也没有!
但这些对陈平江来说都不是问题,他有的是钱。
航天作为国防军工的涉密领域,在世界各国都受严格的政策管制,民营航天只能获得人民币基金的投资。而人民币基金同样受A股上市规则的影响,对企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有一定要求。
因此,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来讲,中国民营航天只能带着较少的资金启航。
只是陈平江的对手不是国内的那些火箭公司,而是马部长的SpaceX。
“自然是两条腿走路,液体火箭一开始就要研发,固体火箭也要做,通过固定火箭的发射来练手,积累一些发射经验,至少在一些关键技术的验证上,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差别不大。从火箭设计,到转入生产制造阶段,再到进场发射,这些经验不管是液体火箭还是固体火箭都是相通的。这些相信二位比我这个行外人更了解。”陈平江几乎没有多做思考,就回答道。
彭小波问:“那投入可就大了,液体火箭研发周期长,短期看不到效果,您做好准备了吗?”
何光辉也道:“固定火箭发动机可以购买,这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惟一的问题就是,考虑到固体火箭一般用于导弹上,其涉及的火工品制造资质,民营企业难以获批,加之政策上的调整使得体制内机构不再面向民营公司出售固体发动机。而液体火箭不涉及火工品制造资质问题。”
还未等陈平江回答,彭小波接过何光辉的话,回答道:“从商业盈利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建议将固体火箭做为前期研发重点。卫星发射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发射需求基本上被SpaceX和国家队垄断;另一部分则是中低轨道卫星,重量集中在200公斤以内,一年的发射量约在100到200发之间,这才是民营火箭企业竞争的位置。早先一步将这部分订单吃下来,接点军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订单,能快速产生利润。”
“彭工,我理解你说的。但是卫星发射是一个供给侧改革的市场,当火箭运载成本大幅降低之后,这个市场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小火箭不具备卫星组网的能力,但大型的液体火箭可以一次性完成这个任务。SpaceX上个月提出的星链计划,也就是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非得液体火箭不可啊。”
这两人同事之间,居然因为固液火箭争执了起来,着实让陈平江没想到。
他饶有兴趣的听着。
彭小波:“你说的我能不懂吗?但我们现在是做企业啊,要考虑成本营收啊。万一给你几年时间没做出来,怎么和陈董交代?陈总看我们拿不出成绩,会不会觉得我们水平不行?我当然知道液体火箭属于大公司专属啦。可企业不是这么做的,国家队为了确保成功率,可以不计成本,但做企业的,就必须对降低火箭发射成本保持天然的动力。”
何光辉偷偷看了陈平江一眼,继续道:“在商业航天领域,中美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对商业航天和公益航天的边界划分。在美国,商业航天和公益航天明确分离,前者统一交由民营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营;后者则交由NASA,负责深空探索等重要任务。”
“但在国内,国家队在承担公益航天任务之余,也要自己尝试自己的商业化试水怎么办?小火箭领域竞争肯定激烈,而且和国家队相比,民营火箭企业的优势并不明显。你都知道做企业的要控制成本,那么液体火箭研发出可回收手段,不才是首选吗?”
彭小波冷笑一声:“那你只看到一方面,我曾经研究过,固体火箭也可以降低成本。选用通用化、标准化的成熟火箭器件,尽量减少定制化零件的需求。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互联网公司的思路,在研发时采用快速迭代的方法,通过原型样机对主要性能进行考核,从而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控制实验的次数和成本。”
何光辉连着摇头:“民营火箭公司的很多配套就是来源于国家队,他们产业链都是全的,各种工厂完善,人员工资低,你再便宜能便宜过他们?”
陈平江看着这哥俩争执,也不插话。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哥俩一唱一和,合着是在这给自己上课呢?
旁敲侧击告诉自己液体火箭之路有多难,也在试探自己投资的决心和幅度。
谁说这些搞科研的脑子不活络?
陈平江觉得都是放屁。
第512章 大牛一个接一个
“咳咳!”瞅着两人演戏上了瘾,争执的快要面红耳赤时,陈平江才出声打断。“您二位也不必试探我的诚意和决心了,就说这活儿你们接不接吧?另外马斯克和贝索斯能砸钱,我一样也可以。”
“不妨告诉二位的是,未来的新公司将会分为京城研发中心、安西研发中心、湖州热试车中心、智能制造基地、智能制造工厂,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战略布局,覆盖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从设计研发、试验检测到总装生产的全流程研制体系与研制能力。”
“哦,值得一提的是,我还打算在海南岛兴建国内首个商业发射场。”
等到陈平江说完,彭小波与何光辉已经开始倒吸凉气。
不愧是大佬,有钱是真砸啊。
这么多的钱进来,何愁事情不成?
只是安西研发中心是个什么事儿?
“不是说信不过,而是我时间不多,没有精力去慢慢等待试错。未来京城和安西两个研发中心同时研发,谁先研发出来,就用谁的。”
这种想法不是一时兴起。
SapceX起步太早,经过多年的沉淀,有了NASA的支持,后续的突破会一个接一个。
陈平江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
他可不敢将所有的筹码压在一班人身上,图个东方不亮西方亮。
况且公司内部的良性竞争也能够给进度提提速。
至于资金真不是问题。
外行人总觉得航天是高大上的玩意,肯定贼花钱。
仔细研究之后,陈平江才发现,虽然火箭发射的投入资金大、发射风险高,但却没有外界想象中烧钱。运载火箭研制的难点在于火箭管理流程很长,最烧钱的是组装线、热试车台这样的核心基础设施,以及画图、设计、仿真和大量的实验投入。
火箭本身反而不花什么钱。
所以啊,搞火箭的投资比汽车、手机乃至当初投资华芯国际的钱相比,都是九牛一毛。
上一篇:从神秘复苏开始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影视世界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