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阿婆主 第109节
刘国栋吃完馄饨一抹嘴说道:“柱子叔,我爹的意思是,我是个读书人,不参与你们这些官府的诉讼事务。”
傻柱惊讶的说:“嘿,你个小不点怎么知道的?”
“这句话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国栋小大人一样的说道:“都是些封建糟粕,我爸这是跟你开玩笑呢。”
“我能不知道吗?你赶紧上学去吧,一会儿该迟到了。”
刘国栋摇摇头:“叔叔,你还真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么多年,你连菜谱儿都没看过,你还看儒林外史?”
“让你给小瞧了。”傻柱笑着说:“你叔我也是要脸的人,你再不走,我可就打你屁股啊。”
刘华到了单位,照例先看了一下昨天记录的工作安排,然后叹了一口气,工作安排是越来越少了。
不是刘华对科研已经没有用处了,实在是现在已经到了年底,经费越来越少,想开展科研项目,没有米下锅怎么办,只能叹气。
科研项目暂时没有指望了,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培育学生上面,今年是刘华带学生的第二年,第一届学生已经能够撑起大梁了。
也亏了这帮学生争气,两年的功夫学的不仅仅是四年的知识,甚至已经有人在前沿的研究中崭露头角。
第二届学生也在强化当中,他们的命就没有第一届要好,第一届学生能够参与到超级计算机的组建当中。
如今,因为经费紧张的问题,超级计算机项目要放缓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在课堂上学习,偶尔帮着师兄们维护一下局域网还有华清大学的计算机室。
李教授拿着文件夹走进办公室,气呼呼的说:“超级计算机项目没办法进行下去了,我向上面申请经费,连续被打回来五回,现在我是一点儿多余钱都拿不出来,只能停摆了,好些零件儿得等明年经费分配下来再订购。”
第243章 人无压力轻飘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华笑了笑:“现在是发现老祖宗讲话越来越有道理了。没钱憋死个英雄汉,西方社会的科学为什么比咱进步啊?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太有钱了,等到有一天咱扩起来,咱们科技进步速度得拉西方一大截。”
李教授摇摇头:“我不关心咱们什么西方科技,我就关心我现在急需的经费什么时候能够到位。”
“年底了,人家各个单位的会计都开始做总账了,哪有资金拨给咱们呀?”
“我这儿等米下锅了,我管他做不做账。”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刘华微笑着说:“你现在就是再生气也没有用,没有资金就是没有资金,这段时间都做理论和模型的研究,等过了年资金批下来了再做实验吧。”
“把事儿全给误。”李教授恨恨的说:“怎么会有人想到过节呢?多耽误工作呀。”
刘华反问道:“怎么会有人想着工作呢?多耽误过节啊。”
李教授看着刘华好像没心没肺的样子,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又是一年春来到,家家户户放鞭炮。
今年的日子比去年要好过一些,所以过年的鞭炮声比去年要响亮、要长久,这代表着一年更比一年好。
看着小孩子在胡同里面打打闹闹,用香头点燃小鞭炮,这才叫过年吗,那些提议禁止过年放鞭炮的人,他们家祖上就没有先人,不知道盐从哪咸、醋打哪酸,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不懂规矩。
今年三十晚上给咱们种花家都人立了个规矩,那就是从此以后,你给我看春晚,也许南方人没什么感觉,但是北方人那是服服帖帖,从今以后守岁包饺子,不看春晚就等于吃饺子没有醋。
刘华是跟父母一起过年的,姐姐、姐夫也在,他们家长辈已经去世了,所以凑到娘家过年图个热闹。
至于大哥,这这些年来肩上的担子是越来越重了,前两年带着一个团在南边轮训过以后,就去学校进修了一回,效果斐然,长了一级,可以参谋,放屁都响了,现在正努力,准备在有生之年让肩膀上扛个金星。
今天是大年三十,大哥的命运可想而知,士兵们在屋里吃饺子、搞联欢,大哥则在屋外手握钢枪,放哨站岗,这都是老传统了。
大年初一,刘华回到四合院儿给邻居们拜年,他们已经从别的街坊口中得知,昨天晚上有春节联欢晚会。
可惜整个院儿里面就一台电视机,其他人想的是既然刘华有电视机,他自己就不买了。
所以,别的院儿昨天晚上欢声笑语,刘华他们院儿安安静静,除了十二点的时候,大家出来放炮,一点儿也没有其他院过年的气氛。
早上就有人埋怨:“华子,昨天晚上你不在,我们连电视都没看到,听说有个什么联欢晚会,别的院儿都热热闹闹的,就我们院儿冷冷清清。”
“大过年的,别逼我抽你啊。”刘华没好气的说:“我爹妈还在呢,大过年的,我不跟他们一起过,跟你一起过?我没你这样的孝子贤孙。”
易中海赶紧站出来打圆场:“大年初一头一天,不兴发火啊,人家华子说的也对,这大过年的阖家团圆,他不跟父母一起过那不像话,你要是想看春节联欢晚会,你要么自己买个电视,要么昨天晚上你提着点心,你上别的院儿去看去,怨不着人家华子。”
易中海自从收养了孩子以后,一门心思的培养儿女,以往除了因为养老这个问题而走火入魔,易中海的人性还是可以的,至少算不上坏。
他避开了刘海中和闫阜贵教孩子坑,又积极吸取了先进的经验,把两个孩子培养的聪明、善良、勤劳、懂事儿,再加上说话又比较公正,所以渐渐的他在院子里面说话又有人听了。
拜完年之后,人渐渐散开,有孩子都都带着孩子去逛庙会了,易中海给刘华散了一根云烟。
“易大爷,口粮不错啊。”
易中海乐呵呵的说:“过年吗,总得揣点好烟,你知道的,我也是好面子的人,别人要是说我抠,我可受不了。”
“我怎么感觉你这是点闫老师的名啊。”
“哈哈哈。”易中海乐的直点头:“我只做不到他那个境界,跟你打听点事。”
“什么事?”
易中海用火柴给刘华点上,然后问道:“马上我家大小子初中要毕业了,你说是考中专好了,还是高中好了?”
“你只要供得起,孩子成绩又够得着,那肯定是上高中啊。”刘华笑着说:“你们家老大不是成绩挺好的嘛,反正你也供得起,就让他读高中,将来上大学。”
易中海不解的问道:“既然你说大学好,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读中专了?”
“当初我们国家极度缺乏人才,所以有了中专这种教育模式,比大学少了三年,这样有助于快速培养人才,但是你想想,中专生进厂是不是就不如大学生的级别高。”
易中海点点头:“是啊,差着好几级了。”
刘华一拍巴掌:“这不就对了吗?说到底,大学的水平还是要比中专要高,就这么跟你说吧,最近几年京城大学、华清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都是直接分配到部委的,像轧钢厂这种级别的单位,压根儿都不会有人去看一眼,而且很多人考中专的原因是能够少学几年,早点赚钱。”
易中海把烟屁股在地上碾了碾:“所以,大学一定比中专要好。”
刘华点点头,易中海发狠的说道:“那就让我儿子考高中,上大学,刘海忠他儿子当年考个中专就得意的不得了,我儿子一定要上大学,还得是京城大学、华清大学这个档次的。”
刘华笑着说:“你也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高中考大学可不比初中考高中课业太繁重了,我当年就是因为承受这个压力,最终高考落榜的。”
“我有分寸,咱不是有句老话吗,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的。”易中海得意的说:“我儿子当年那么困难的环境都能活下来,一个小小的高考而已。”
第244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古时候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真宗还亲手做了劝学诗,就是那个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我们的人饿着肚子的时候,会想尽一切办法填饱肚子,当肚子填饱了,就会追求更高的境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读书,这是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蒂固在国人DNA当中的东西,唯有读书,才是向上攀爬的阶梯。
外国人富有了,会想着声色犬马,咱们富有了,会想到置田置房产,然后读书,诗书传家,才是一个家族最高级的表现。
尤其是改开之后,富了一大帮人,很多人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但是后来他们就有了新的追求,不管花多少钱,要给自己拿一个MBA的证书,不管他是真读书假读书,至少给自己铺披上一层读书的皮。
今年过年的法定假日只放了一天,过了初一就准备上班儿了。
刘华看到贾家家里面买了个破旧的三轮车,然后秦淮茹把车弄到厂里面去请人收拾了一下,修一修,补一补。
搭了个铁皮棚子,往车上放了炭火,桌椅板凳儿什么的,贾家的馄饨摊儿就新鲜出炉了。
原本定的棒梗跟傻柱学习一个月,后来学了不止一个月,因为棒梗这小子偷奸耍滑,一直没学扎实,所以秦淮茹买了东西登门拜访,傻柱夫妻俩也不好意思赶人,于是只能多学了一段时间。
据说前两天,棒梗在家里试制了一回贾氏馄饨,受到了他奶奶极度的吹捧,于是棒梗野心勃勃的开启了自己贾氏馄饨商业帝国的梦想。
刘华问傻柱:“棒梗的馄饨味道怎么样?”
傻柱摇摇头:“不知道,我没尝过,他们家没喊我试味道,我也不想试,这小子做事一塌糊涂,估摸着差点意思,也有可能是差很多意思。”
“不是说贾张氏觉得很美味吗?”
傻柱不屑的说:“贾张氏她吃过什么好玩意,只要是肉的,她都觉得好吃。”
过完正月十五,棒梗才第一次出摊儿,傻柱都已经出摊十多天了,这十来天,他也没有去何家摊上帮忙,每天就在家养少爷。
第一天出摊儿的时候,院里面人还是挺关注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棒梗是个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的人。
不过第一天儿回来,倒是看见棒梗喜气洋洋的,估计是赚到钱了,贾张氏在院儿里面,那叫一个得意洋洋,看这个觉得破旧,看那个觉得穷酸,一副趾高气昂的劲头。
刘华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他没有那个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勃发,这时候不做好基础,接下来一年的工作都不好做。
他跟李教授精心准备了一份科研计划,准备到学校里面去争取科研资金。
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份计划交到院里面就被打了个七折,学院要统筹管理,半导体除了他们还有很多项目嗷嗷待哺,不能把所有的资金给他们一个项目组啊。
刘华和李教授那是据理力争,最终在学校那边也只拨了原计划一半的资金,不是我们不努力,实在是敌人太强大。
几十个项目组在争资金,有一点不满意,骂同行,骂领导,科学家为了自己的科研项目,那也是脸都豁出去了。
就是只批了一半儿资金,他们的超级计算机项目组所获得的科研资金,那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的。
黄主任看着愤愤不平的李教授,无奈的安慰他:“李教授,上面拨下来的就这么多钱,大家都需要资金,你已经拿了这么多了,你要是还去争的话,所有人矛头都得对着你。”
“可是就这点钱够干嘛?”李教授气愤的说:“估计用不到七月份,钱就得见底儿了。”
“您省着点儿花吧,细水长流。”黄主任勉强的笑了笑:“据我所知,材料系那边儿的资金可能连五月份都用不到,人家才是等米下锅,攒点儿钱,做一次实验,失败了就啥都没了,还等等来年继续攒钱,兜里面比咱们还局促。”
“再这么下去,谁再使用超级计算机,就给我交钱了。”刘华笑着说:“我们好不容易研究出来超级计算机,谁都想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最起码你得交点儿水钱吧。”
“本校的不用交钱,外人用,肯定要交钱。”黄主任解释道:“但是现在超级计算机归超级计算机办公室管,收的钱是学校的,学校还是要统筹管理啊。”
刘华在只能在实验室里劝气呼呼的李教授想开一点:“往好处想,至少咱还能在798厂那划拉一点经费,还有海鸥也有一笔,可以划到超级计算机方面使用,这可是其他专业没有的优势。”
“只能这样了。”李教授苦笑着说道:“我去找798厂,你去找海鸥,能多划拉一点就尽量多划拉一点。”
“主要还是798,海鸥这边的经费不止我们用,物理和化学系也要用。”
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物理和化学那边有好消息,经过化学系研发的新的研磨膏,在手工打磨镜片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在手工打磨镜片这个方面,效果已经不亚于蔡司的手工打磨镜片。
“孩子哭了奶来了,想娘家人舅舅来了。”刘华笑着说:“我正准备过两天飞一趟魔都,顺便找海鸥厂的人聊一聊,多划来一点经费,你们就给我这么一个好消息。”
“我们不知道你能要多少经费,但是有一点,使用的比例不能变。”物理系的教授很严肃的说:“今年我们的经费本来就紧张,就指着海鸥厂这边能多出点儿钱,能顶上我们一个项目。”
“这你放心,咱老刘说话一个唾沫一个钉儿。”刘华笑着说:“之前说了是多少钱,现在就是多少钱,我不跟你们计较的仨瓜俩枣的账,要计较,我跟海鸥厂计较。”
于是刘华提前三天飞往魔都,这次去可不是专门为了剋海鸥厂的钱,主要是为了运十的航电布置,钱只是附带的小问题。
第245章 资本家能有什么好心眼
因为新的航电当中要加进飞行控制系统,那么很多东西都需要重新设计,而且新航电设计出来以后还没有经过实验,这一切都是问题。
刘华本身想把航飞行控制系统加入到超级计算机项目当中去的,想着是不是能找补一点经费。
没想到运十项目比超级计算机项目还要穷,倒不是说运十项目的经费比超级计算机经费少。
资金肯定是要比超级计算机项目要多,就好比本来应该拨款百分之百超级计算机拨款的百分之五十,运十项目拨款可能只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这样一比起来,运十项目可怜多了。
刘华就更不好意思从运十项目薅羊毛了,而且还投入了百分之一百五的精力来搞设计。
到了魔都飞机设计所,在办公室见到了马先生,马先生似乎又衰老了一大截,马先生今年才五十多岁,但是满头白发,看上去像六七十岁一样。
上一篇:重生1960,我的工业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