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做夫子 第221节
第三日傍晚,楚辞接到了厚厚一叠调查结果。他打开后,越看越愤怒。原来他们是这样操作的,稍微好点的学堂,夫子就让家长自己去买,买书的同时还能推销其他的东西。稍微差点的学堂,就多收一项书费,由夫子代购之后发给孩子们。
涉及在其中的学堂有四五十所,要知道,漳州府总共才一百多所学堂,这一查竟有近半数与那间书肆有牵扯。怎能不让人觉得心惊呢?
除了调查这些外,阿铁还找了个小乞丐一起伪装成父子前去购书。那书肆的伙计听闻他们是某夫子叫来的,竟然还有几分警惕。经过再三确定之后,他们才买到几本书。期间阿铁翻阅了一下这几本书,发现其中少数有被墨点覆盖的痕迹。他装作疑惑不解地发问,却被伙计以一句不耐烦的“不买就走”顶了回去。他识趣地不再说话,那伙计却抱怨开了,好像在责怪他只舍得掏钱这几本书而不买别的。
有了这些证据,漳州府某些学堂和那间翰园书肆勾结在一起,指定贩卖书籍,抽取高额回扣的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该怎么处理呢?楚辞陷入了沉思。
如果说将他们都开除,显然是很不现实的。一百多位夫子的空缺,他从哪里找去?而且这些夫子之中,也未必个个都是唯利是图之人。
如果是通报批评,罚他们的款呢?恐怕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迁怒到学生头上也说不定。
难不成要放过他们?可他们这个行为确实是错误的,不应该被认可的。若是什么手段也没有的话,恐怕这些人过不久又会故态复萌。
楚辞做事一向赏罚分明,这会儿也终于陷入了矛盾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哪种他都不能轻易实施,因为他必须去考虑实施之后会带来哪些后果。
什么叫做“法不责众”,他总算是明白了。像这种无明显违法行为,只在道德层面上行为不妥的,是没办法按照常理去处置的。毕竟他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古代,而古代并没有太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律法条文。
楚辞想了很久很久,终于还是动笔写下了处置方法。写完之后,他在纸上盖上官印,然后又命人拿到王明的笔墨房去印制榜文。
榜文一共七张,由周青的外事房派发到各位分巡道手中,然后由分巡道召集县里所有的山长宣读榜文,最后再由山长传达到每位夫子的耳中。
榜文上明确声明,经调查发现,在本府内发现了一些损害学子利益的事情,但考虑到大家都是触犯,便以警告为主,望各人回去后自省,切莫再犯。并且今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学子推销并指定书肆购买教学所用的书籍,一旦查出,后果自负。
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各县分巡道员在衙门外都要置放匿名举报箱,每五日清点一次,认真对待大家的诉求,在维护师者利益与尊严的同时,也不能损害学子们的切身利益。
这一通告发出,有些人就想要抗议了。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代,竟有人挑唆学生举报自己的老师,这简直是违背伦理纲常的行为。
议论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叫嚣着要上提学司来讨个说法。楚辞冷笑一声,他还巴不得他们过来闹事呢!因为法不责众,他心中分明还有怒意未消,现如今马上就要来一只出头鸟了,他不杀鸡儆猴一番,实在难消他心头之恨。
但最后,这些人到底是没有过来。因为楚辞在提学司说的话被传出去了。面对提学司某些官员的质疑,楚辞道:
“徒告师,子告父,虽有忤逆之嫌,但律法上也有大义灭亲的说法。何况这箱子挂着,除了学生之外,其他百姓也可上告。若是不犯错,自然不用怕人举报。至于担心被诬告的,也不用太害怕,官府行事讲究证据,提学司自然也是一样。若无切实证据,绝不会动手拿人!只要自身行得端坐得正,自然无所畏惧。至于那些成天叫嚣之人,怕是本来就有问题,谁要是过来反对,衙门就调查谁。”
这番话一出,那些心里有鬼之人便偃旗息鼓了。而一些卫道士因为支持的人不多,终究也只敢在嘴上逞能。
六月十六,第二期报纸发行。
除了大家都想知道的上期答案之外,就属报纸中间夹缝处尺宽的一栏最引人注目了。那上面写着硕大的广告二字,有人很疑惑,却也有人一眼看出,这二字分明是由广而告之化写而来的。
这上面写了漳州府的一家书肆,里面详细地从它开创的年头再到它的服务信念开始介绍,朴实的文字里透出这一家老店对于漳州府学子们情真意切的期望,令他们读来十分感动,甚至觉得不去支持一下都对不起他们。
再一看,下面的长条里还给他们推荐了一本题集,听说是从西江省那边新进的,众人一下就来了兴趣。
等他们去买之时,发现这题集分为几册,而且从童子试到会试都应有尽有,随手一翻了发现里面的题目十分新颖且构思巧妙,便都选择购买一整册回去看。
书肆刘掌柜面对着这许久未见的盛景,笑得牙花子都出来了。
第344章 邀约
楚辞最近烦不胜烦, 除了因为酷暑难耐之外,还因为那些见天上门声称要来拜访他的人。
自从第二期报纸给刘掌柜家的书肆打了广告之后,商人们趋之若鹜, 都想把广告投放到教育报里,为自家的店铺招揽客源。
楚辞自然是不会同意的。他这叫教育报, 自然得是和教育相关的东西, 书肆勉强算得上,但什么粮油布铺,南北杂货的也要上这来打广告, 不是说笑呢吗?
而且刘掌柜给的广告费对提学司来说十分实用。他家长年开书肆的,除了贩卖各种书籍以外,还兼顾着文房四宝。他认识几家造纸坊和墨坊的掌柜, 从他们手上拿货, 比官府直接去买要便宜得多。除此之外,刘掌柜还赞助了一笔银子,用于印刷更多的教育报。除了发放给县试班以下的学子外, 每期还会多印几百份放在他那间书肆里代为出售,让因种种原因未入学却仍在读书的学子们也可以分享这上面的信息。
再加上楚辞发了公文下去,后果自负四个字实在是太让人浮想联翩了,所以近期没有哪个夫子敢越过这条线, 让学生去指定的地方买书。一来二去, 刘家书肆的地位在众多学子的心中就更稳固了。
……
时至七月, 漳州府内有一处湖泊, 那里荷花开的正艳, 是个避暑赏景的好去处。楚辞多次听人提起后,忍不住心向往之。
终于,在第三期报纸出炉后, 楚辞假借着验收成果之名,下帖邀请了这三期在教育报上发表过文章的学子们于七月初五日相会于丽湖,共同探讨文章诗赋。
接到帖子的学子们诚惶诚恐,立刻便去向各自的夫子请教礼仪,对于这位未曾谋面的大宗师,他们心里还是很敬重的。这份敬重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府提学,还因为他三元及第状元郎的身份。
楚辞下过帖子之后,心情十分舒畅,想着过两日就能欣赏到美景,忍不住哼着歌,脚步轻盈地回到了后衙。
这般喜形于外的样子,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老爷,您在外头捡着银子了吗?”张虎猜测道,他当时弄出玉融丸,得了好大一笔奖赏时就是这么高兴的。
“你这个俗人,楚兄岂能因为捡到区区几两银子便如此高兴?我猜应该是得到上头嘉奖了吧?”张文海笑着说道。
常晓和傅明安不敢拿长辈打趣,只能在写课业的间隙偶尔抬头看一看,他们也很好奇呢。
楚辞面对他们的猜测,无语地摇了摇头,捡到银子俗气,被上头嘉奖就不俗了吗?而且现在他顶头上司还是那位齐鲁直,那人不挑他毛病治罪就算好了,哪还能嘉奖他?
楚辞生怕他们继续给出不靠谱的猜测,当下便把自己下帖子的事情告诉了他们。
张文海一听,便满脸控诉地叫道:“楚兄你太不厚道了!有这么热闹的事情,竟然也不叫我一起?能够和饱学之士交流,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放过呢?”
说完后,他又像想起了什么,苦着脸问道:“对了,你邀的这些人……是有真才实学的吧?”
楚辞失笑,这张文海上次被那个不靠谱的学社骗了二两银子后还受了一天的荼毒,这会儿都有些草木皆兵了,生怕自己又陷入到那种尴尬不已的场景中去。
他告诉张文海,自己下帖子的对象他应该也认识,还道张文海之前曾经看过人家的文章了。张文海稍一思忖便明白了,只用哀怨的眼神看着不太厚道的楚辞。众人看见他这样子都笑了起来。但是张文海有一点说的不错,这漳州府热闹的事情确实不算多,好不容易碰上一件,他们也想去呢。
终究是抵挡不住众人渴望的目光,楚辞用力清了清嗓子,等到所有人的视线聚集过来后,他才慢条斯理地说道:“等到了那天,你们也与我同去见识见识。”
大家都高兴起来,就连平常总是一副淡定模样的傅明安都坐在那小声地和常晓讨论着什么。
……
七月初五日,天气晴朗。
未免晚出门天气愈加炎热,楚辞他们在天未大亮时就出门了。一路上行人很少,马车跑的十分跑,没用一个时辰,便到了丽湖。
这丽湖不愧以丽为名,端得十分秀丽,岸边垂柳依依,湖里碧绿的荷叶连成一片,中间穿插着无数朵荷花,有的含苞欲放呈现娇羞少女之姿,有的欣然怒放,硕大的花盘迎着朝阳,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美。
此情此景,让人仿佛瞬间融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之中,人人皆为此沉醉不已,流连而忘返。
“老爷,你看,那朵花真大!哇,那里结莲蓬了!诶,还有那,还有两朵花开在一块的!”张虎不像他身边的这些文化人一样默默陶醉,他一般遇到好看的都要分享一下。
众人本来已经自动屏蔽了他的声音,可是在听见两朵开在一处的花后,还是忍不住被他的话吸引了。
楚辞顺着张虎的视线看过去,发现果真有一支并蒂莲。两朵花开在同一支茎上,仿佛复刻的一般,左右毫无差别。
大家正看得入神,只一错眼,便见张虎走了过去,站在靠近那并蒂莲的岸边伸出手跃跃欲试,想去把它够下来。
“大虎,住手!你给我回来!”楚辞及时制止了他辣手摧花的行为。
张虎有些疑惑,但还是乖乖走了回来。“老爷,您为啥不让我把它摘下来,这花多好看呐。”
“既然好看,就应该让它立在枝头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它的美。”楚辞说道,“咱们不止要爱花,还要做惜花之人才行。”
张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明白了,就是不让摘呗。
在楚辞教育张虎之时,从湖中心处驶来了一条船。这是一艘画舫,外面的装饰看上去很是华丽,内里大概能容纳三十多人在上面一同赏景。
待船撑至岸边,从上头跳下来一个人,定睛一看这人竟是那个阿铁。
“公子,这船上物什一应俱全,您现在可以上去休息了。”
“辛苦你们了。”楚辞说道,有个得力帮手真挺不错的,他只出了个主意,阿铁便将所有的东西都置办好了,也不知这样的人才,徐管家是如何调教出来的。
他们上了船后,发现阿铁说的一应俱全果然并非假话,除了待客的基本需求外,这上面还有琴架、棋盘、书桌等等,它们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坐在中间之人可一览无遗又不会互相妨碍,除此之外,还有方便煮茶谈话的炉子在上,很适合他们这些风雅的文人使用。
几人在船上小坐了一会,便陆续有人来了。他们将帖子递交给阿铁之后,便顺着梯子上了船。
“学生见过大宗师,承蒙大宗师不弃,邀我等一同赏景,真乃三生有幸。”说话的是府学的陈毓之,他一见楚辞就激动不已,直到旁人提醒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嘴里还边恭维着。
其他学子也纷纷向楚辞见礼,楚辞微笑着让他们起身:“各位请坐,大家不必拘束。本官今日邀大家前来只为交流学问,旁的礼节大可先放在一边。”
饶是楚辞这般说了,学子们也是再三拜了,才敢坐下。这时人还未到齐,楚辞一边和他们闲话家常,一边在心中感慨。
想他做学生时,第一次见到祝提学,心中也是忐忑不安,所幸他两世为人,还不至于被他气势所慑,吓得说不出话来。
比起祝提学官威赫赫,楚辞自觉是平易近人一派的,因为他从来都不在大家面前摆官架子,自然就没什么官威了。不过,影响他官威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楚辞看起来太年轻了。古人平日里总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实在是太过年轻的面容就会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
就像现在,他坐在这群书生中间,看起来比他们还面嫩些,若不是他身着官服,倒真不好认谁是官员谁是学生了。
第345章 传经送道
丽湖之上, 一艘画舫正慢慢地向湖中心驶去。上头人声鼎沸,似乎在谈论着什么。
此时天已大亮,周围的一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时不时有一阵清风拂过, 将人们身上的燥热尽皆带去,楚辞坐在这青山碧水之中,遥遥望着远处的风景, 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脸上露出一个惬意的微笑。
船上除了张文海等人之外, 便都是他邀请来的学子了。在最初的拘束过去后, 这些人也逐渐放松了些。楚辞仔细地观察了一下,他发现这些人虽性格不同,但对于读书这件事,他们的态度是相同的。最难得的是,这里面没有什么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个个思维敏捷,实属可造之材。
适才船刚开时, 楚辞就出了一个上联给他们对, 这些人无论好坏, 都在一盏茶的时间对出来了, 抛却立意来看, 对仗都是极为工整的。由此可见他们的基础知识还是学的很扎实的。
待船行至荷花旁时, 楚辞又让他们以“荷”为题, 做一首五言绝句,韵脚不限,时间为一炷香之内。
在楚辞出题后,立刻就有一翠衣侍女捧了一樽香炉上前,上面正插着一支刚刚点燃的香。
是的, 这侍女也包括在阿铁的那句一应俱全之中。刚开始楚辞还有些不适应,说句老实话,他自来到这古代后,和年轻女孩子的接触是真的少。从来到这漳州府后,身边更是只有汉子相伴了。
楚辞有空时也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会变弯实属正常。谁让他青春萌动期时,身边只有男人的存在?再加上以他慢热的性子,想找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简直太难了!
不过他家寇静静也是很不错的,人长得英武不凡,做事又沉稳可靠,就楚辞不在的这大半年里,人家已经连升两级了。
楚辞前几天接到他的信件时,心里很是惊讶。因为京城那样的地方虽然靠近权利中心,可立功的机会却不多。像他们武将更甚,一般都是靠打仗或剿匪才能建立军功的,也不知寇静静这官位到底是怎么升上去的。
寇静信里除了告诉楚辞他又升官了的这件事外,还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不是他不想直白,而是在这官场之上,做任何事都得小心谨慎些,万一有人中途拦截信件,将内容公开,对楚辞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寇静明白他的抱负,自然不会让他因流言而身败名裂。
其实寇静本身是个淡泊名利之人,在他看来,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居于人下都一样可以为国尽忠,所以入军营几年,他都是只默默做事,从不争功弄权。还是军营里搞权术的人少,他的功劳才不至于完全被抢走。
可是,自楚辞被明升暗降,贬到这距离京城千里之外的漳州府任一小小提学官,而他只能目送他离去后,寇静突然意识到,他往常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他的辞弟聪慧过人,心怀天下,所做之事虽有利于国民,可在这党派林立,党争迭起的朝政之上,却很容易沦为随时可以被抛弃的棋子。
在这种时候,他的淡泊名利就是个笑话。若不能护他周全,那他拼死为国尽忠又有何用?
楚辞并不知道寇静静因为他的原因正在黑化的边缘来回试探着,他只知道,自己也是很想他的。他平日里虽不显,可夜深人静之时,总会想起以前和寇静抵足而眠,彻夜长谈的那些日子。寇静很尊重他,两人相处时完全是“发乎情,止乎礼”,从不逾矩。楚辞明白,这个看起来总是沉默的男人,其实心里还梦想着他们能有成亲的一天。到那时,他才会敢将全部热情倾注下来,不用担心亵渎了他的心上人。
楚辞有时懊恼,早知道自己会来漳州府那么久,以前就不该那么矜持,早点成其好事,也能给他留个念想,免得寇静静久等他不回,移情别恋了。可他又一想,这男人嘛,不开荤时还能克制住,一开荤后就不得了了。这档子事,还是等两人在一块时再办为好。
其实楚辞是多虑了,寇静那种性格的人,就算楚辞不答应他,他都能守着这份感情孤独终老,又怎么会在楚辞答应了他之后,反而移情别恋呢?
不过恋爱嘛,就是这样酸中带甜的。被迫异地的两个人,只要心意相通,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日。
就在楚辞陷入明媚而忧伤的幻想之时,张文海突然走到他身边碰了他一下,提醒楚辞那一炷香就快灭了。
楚辞回过神来,脸上难得有些羞赧。他拍了拍张文海的肩膀表示感谢,而后便朝着放置书桌的位置走去。这桌上的一炷香在楚辞走过来时已经燃尽,而排在最末的书生正好也在此时落下最后一笔。
楚辞顺手拿起他做的这首诗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万柄悲芜梗,催得见日出。霞苞冲雪早,德浅晚光舒”。楚辞一看便有些惊讶,这诗意境有些悲苦,但好在并无颓丧之意,整首诗充斥着奋发向上的毅力。也不知道作诗之人是遇到什么事,才会年纪轻轻有这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