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02节
但经你这么一说,我有点想法了。
他是有意将意识流手法与特定地域的文化、语言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意识流文学,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就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在展现人物内心异化的同时,还融入了布拉格的都市景观和犹太文化的隐喻。
他是在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传统基础上,融入了东方文学传统,让小说在具有显著的意识流文学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相当强的可看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阎刚越说越兴奋,忍不住拿起了笔,“我有想法了,有想法了。起个什么标题呢?让我想想...有了!”
他边说著,边提笔在稿纸首行写下了一行文字。
见丈天说看话就沉浸到了创作之中,柳荫也不再打扰他又过了几天,林朝阳接到了战士出版社寄来的稿费单和责编梁俊书写给他的信,梁俊书在信里向林朝阳介绍了一下《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发行三个多月后的成绩。
《高山》单行本首印三十万册,刚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卖光了,紧接看便是加印、再加印截至梁俊书给他写信之际,《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的总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白二十方册刨除掉战士出版社最早付给林朝阳的三十方册的印数稿酬之外,这次他们将九十方册的印数稿酬悉数支付给了林朝阳看完了梁俊书的信,林朝阳又拿起了稿费单,上面那明晃晃的数字闪的人眼花。
2178块。
这是林朝阳从事写作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大一笔稿费,甚至比《赖子的夏天》这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的稿费还要多。
小说销量高就是好啊!
这还只是以基础稿酬来计算的印数稿酬,要是换算成版税,得多少钱啊?
林朝阳想看想看突然有点心痛,少赚了好多钱,今天是周六,林朝阳和陶玉书约好了晚上回娘家吃饭他下了班骑上自行车往朗润湖公寓的方向去,到了公寓楼下,便看到吴祖细一个人在楼下抽烟身影略显萧瑟。
看到他,老同志的眼神有点幽怨。林朝阳搬走,他的烟粮算断了,日子怠发艰难林朝阳上前给老头续了一根烟,“你这眼神好像我干了什么坏事!”
吴祖细嘬了一口烟,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林朝阳识趣的将剩下的半盒烟揣进了老头儿的口袋。
“这么大岁数了,少抽点烟!”
这么大岁数了,抽一根少一根。”
林朝阳摇了摇头,这帮上了年纪的老头八儿总是一肚子走理邪说在陶家吃完了饭,林朝阳夫妻俩骑著车回到华侨公寓,他将白天收到的那张稿费单掏了出来。
这一年多来,陶玉书已经收了不知道多少次稿费,表现也从最初的万分惊喜逐渐转为平淡。
她倒不是不高兴了,只是慢慢习惯了但看到今大的稿费单,她还是忍不任喜上眉梢因为算上这一笔钱,他们夫妻俩手里的钱已经足够支付买房剩余的房款了。
真没想到,这才几个月的功夫,房款我们都已经攒齐了!”
陶玉书的语气里有感概,也有惊叹。买华侨公寓的花了一万零五百块,对于这个年代的工薪阶层来说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当时天妻俩掏钱的时候也是压力巨大,陶玉书相信她们天妻俩是可以付得起房款的但不敢保证一年之内能够付清尾款,所以她早就做好了向父母开口申请支援的准备。
跟父母借点钱,花个两三年时间还清,完全可以接受毕竟买房子是人生大事,他们天妻俩享受的也是如今点京绝大部分市民享受不到的优越住房条件。
可她怎么也没有料到,房子买完才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手里的钱足够支付买房子的尾款了。
她摸著林朝阳的脸,“朝阳,辛苦你了!”
林朝阳楼看她,“也不算多辛苦。”
陶玉书动情的说道:“怎么不算辛苦呢?学习、上班、写作...-你这几个月每天都是连轴转,都瘦了。”
听看媳妇的话,林朝阳下意识的摸了摸脸颊,肥肉好像确实比以前少了一点也还好。上半年都快过完了,写了一部长篇、一部剧本,忙碌而充实。”
陶玉书有些心疼的说道:“房款我们不用担心了,剧本的稿费不是还没给吗?就相当于是我们的积蓄了,这段时间你好好歇一歇。”
她这个卷王突然良心发现,林朝阳颇感意外,但还是点了点头,“嗯,好。”
能摸鱼当然还是要摸摸鱼的!
这时陶玉书文说道:“写作是个不断向外界吸取营养再反馈的过程,你总是闷头写,不提高自己也是不行的。有时间了你就多看看书,多与人沟通,多出门观察生活,这样才能保持灵感和写作状态。”
我说怎么转性了,敢情在这等看我呢?
卷王到什么时候也改不了本性,哪怕是休养生息也要有休养生息的卷法转眼已是六月中旬,《天下第一楼》在首都剧场演出了29天时间按照话剧演出的惯例,公演话剧少有连演超过15天的,因为话剧演出对于演员来说工作量的强度是非常高的,演出时间一长,第一个是演员的子受不了,第二个是演员的体力跟不上,会直接影响表演效果。
《天下第一楼》自5月15日首演以来,受到了燕京文艺界和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除了绝佳的口碑之外,它影响力还体现在了观剧人次和售票上。
演出这段期间,首都剧场一直维持著场场爆满的场面,剧场门口的售票亭硬生生被挤垮了两次。
这个时候没有网上售票,观众想要看话剧,只能来排队买票赶上《天下第一楼》又这么受欢迎,为了能够抢到票,很多人不得不提前到首都剧场门口排队。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首都剧场门口排队的观众来的越来越早,队伍却越非越长。
大家都想看话剧,想要买到票,那你就得比别人来得早、熬得住。
你看,这就是内卷的恶性循环。
自五月中旬以来,首都剧场门口每天从早到晚大排长龙,有些人甚至半夜就跑来排队,只为了买两张《天下第一楼》的门票,这样的场景也成了近段时间以来王府井大街上的一景。
本来按照演出计划,《大下第一楼》的演出时间只有半个月但后来演了儿大,效果实在是太好,在燕京话剧迷群体当中掀起一股热潮排队买票的观众多,但买不到票、看不到话剧的观众更多。
有些不满的观众便堵在首都剧场门口,打算跟人艺反应这个情况,有一天正好把于是知这个副院长给堵住了。
《大下第一楼》从首演之日便异常火爆,于是知也知道观众们对于这部话剧的喜爱本来人艺看到这种情况也在讨论要不要加演几场但人艺每年的演出计划都是年初就定好的,一旦有临时改变,那就意味著后面的计划被全部打乱,所以人艺领导层一直在犹豫于是知被一群观众堵在首都剧场门口,也算是见识到了观众们对于《天下第一楼》的热情,转过天人艺便决定《天下第一楼》加演十五场。
话剧演出对演员来说体力消耗大,但像《天下第一楼》这种剧院的重头戏都是a、角,轮换演出是没什么问题的。
唯一难受的就是人艺下半年的要排演的那些剧目,演出场次在《天下第一楼》的挤压之下必然会减少。
今天是《天下第一楼》这一轮演出的最后一场,于是知特地让人给林朝阳送了两张门票。
好的话剧,百看不厌许多剧迷即便是看了很多遍,也依旧乐此不疲。
林朝阳夫妻俩一个月之内第二次观看《天下第一楼》,除了感概人艺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之外,就是惊哎于观众们对于这部话剧的热情。
演出都一个月了,首都剧场依旧人满为患,观众们如同著了魔跟著台上的演员们又哭又笑。
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就是好剧的魅力!
演出结束,所有观众都知道今天是《天下第一楼》年内最后一场演出,掌声、欢呼声久久不绝,持续了十几分钟台上演员几次谢幕,掌声依旧不停。哪怕是许多老演员,面对著观众们的如此厚爱也忍不住眼含热泪。
“加演!”
“加演!加演!”
剧场内不知道是谁先减了第一句,然后使迅速得到了观众们的回应顷刻之间,剧场内掀起一股巨大的声浪,观众们的”加演”呼声响彻首都剧场内外。
合下的观众们减了好儿分钟,喊谎了台上的演员,也减慌了人艺的领导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都加演十五天了,这群观众依旧不满足,还让加演再加演,今年后面的剧自干脆不要排了。
可群众的呼声他们又不能不听,人艺、人艺,全名是人民艺术剧院,“人民”两个字排在最前面,民意他们怎么可能不考虑呢?
几个院领导聚在一起一合计,首都剧场是肯定不能再用了,再占下去院里今年的工作没办法干了。
为今之计只能是到外面的剧场去,好在燕京的剧场足够多,都是兄弟单位,协调出演出场地是不成可题的。
定下了思路,于是知代表剧院走上舞台。
告知观众们《天下第一楼》在首都剧场的演出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人艺将在燕京其他剧院进行演出,具体信息还请观众们关注人艺后续发出的公告。
他的一番话总算是平复了观众们的群情激昂,见诉求得到了回应,观众们也开始陆续离场。
出了首都剧场,陶玉书拉住了林朝阳的手“骄傲吧?”
林朝阳笑了笑,“嗯。”
第144章 到底是怎么回事
六月中旬以后,燕京的天气越来越热中午吃完饭休息时,有许多学生会跑到了未名湖半,夏天里挨著湖边,又有树荫总归是凉快一点。
当然,除了未名湖畔,图书馆也是燕大学子们纳凉的好去处除了阳光大厅那块,图书馆里大多数地方都很凉快傍晚下班,林朝阳从图书馆一出来,便感觉到一股暑气路过南门边的操场时,有一伙人在打篮球,突然有人朝林朝阳喊了一声他停下自行车,就见刘振云从人群里跑了出来他下身是一条军绿色的军装裤子,上身穿著红色跨栏背心,满头大汗的问道:“朝阳,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想跟你请教请教意识流文学的创作。”
我随时有空,你不一足有空吧?”
林朝阳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此时篮球场里除了一群小伙子,还有个姑娘,看著眼熟,林朝阳记得她好像还是小姨子的同学,从刘振云往他这边跑著的时候,姑娘的眼神就一直追随著他的身影,刘振云,顶著林朝阳的眼神看过去,看到姑娘,他脸上露出略带碘的笑容,“那是我老乡。”
“老乡啊!”
林朝阳的语气带看几儿分调侃,意有所指,让刘振云更加不好意思了,见他有些害羞,林朝阳便说道:“行了,看你自己时间方便。在图书馆时间不充裕,你可以去我们家,这个点儿你们回来不方便,周末的话好一点。”
“好。”
两人分开之后,林朝阳骑车刚到校门口,后面又有人喊他“姐夫!”
陶玉墨骑看目行车追了上来,“你怎么也不知道等等我?”
她追上林朝阳,两人骑著自行车往华侨公寓而去陶玉墨的自行车刚买还没到半个月,这段时间以来,陶家没有比她更潇洒的人了,朗润湖公寓、燕大宿舍、华侨公寓三处任所轮番宠幸,但也因而产生了一个问题在燕大的时候还好,但每次往返华侨公寓都颇费周折,要不然是蹭林朝阳的自行车,要不然就是公交加走路。
所以从上个月开始,陶玉墨就磨看陶父给她买目行车,她用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那年姐姐陶玉书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就给姐姐买了一辆自行车。
当然了,姐姐也出了一部分钱,但大部分钱和自行车票都是父亲出的。
现在到了她,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买辆自行车对于陶家的财力而言轻轻松松,目行车票反而更难搞一点。
花了好些天,陶父才给陶玉墨弄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然后她就这样成为了有车一族。
有了目行车,陶玉墨的生活更加潇洒滋润了,每天穿梭在燕大和华侨公寓之间,乐此不疲。
尤其是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她几乎常住在华侨公寓,因为在这里每天都可以洗到热水澡。
在炎热的夏大里,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
两人回到华侨公寓,陶玉书也刚刚回家,正在做菜,陶玉墨非常自觉的过去帮忙饭菜快好的时候,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
电话是保卫室打来的,说有人来拜访,一问原来是大舅哥,等他上了楼,就抱怨道:“来一次你们家真是不方便,赶上进机关单位了。”
华侨公寓的门禁严格,除非是跟业主进来,否则来人都得登记、打电话确认,毕竟一个月八块钱的物业费可不是白花的。
华侨公寓还给每家每户都配了电话,电话是为了便于业王和物业沟通安装的,都是内线电话。另有一部分不差钱的华侨,是开通了外线的,林朝阳家几乎没有使用电话的需求,所以电话只是内线抱怨过后,陶玉成说起了正事,李拓下周搬家,咱们去捧个场。”
“好啊!”
之前林朝阳搬家的时候,李拓带著礼物来祝贺,而且林朝阳买自行车还是李拓帮的忙,人家要乔迁新居了,林朝阳自然应该去祝贺一番,礼尚往来嘛。
林朝阳答应完,才问起了李拓搬家的原由。
李拓家之前是住在小西天儿附近的平房,张暖心是燕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那个平房是燕影厂的宿舍。
这回李拓之所以搬家,是因为去年他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成为了燕京文协的驻会作家,分到了房子。
房子在朝阳区的东大桥附近,面积不大,但是是筒子楼,怎么看也比小西天儿的平房条件强。
两人聊著李拓的家事,陶玉书把饭菜端上了桌,陶玉成非常自然的坐了下来。
来都来了,哪能不吃饭就走啊!
吃饭的时候,林朝阳问道:“玉墨,之前老跟你走在一起的那个女同学叫什么名?”
“姐夫,你问的是郭剑梅?”
“哦,叫郭剑梅啊!”林朝阳了然的点了点头。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