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103节

  陶玉墨好奇的问道:“你怎么问起她来了?”

  没什么,今天看到她在篮球场。”

  陶玉墨瞬间捕捉到了林朝阳话中的信息重点,内心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篮球场?她去篮球场了?跟谁?”

  “刘振云!”

  “他啊!”

  陶玉墨对刘振云有点印象,小眼晴、薄嘴唇,77级中文系的,跟自家姐夫关系还不错。

  “剑梅怎么看上他了?”

  林朝阳调侃道:“怎么?人家谈恋爱,还得经过你同意?”

  我不是那个意思。剑梅长的不错,配刘振云有点可惜了。

  “小小年纪就以貌取人!“陶玉书数落了妹妹一句。

  陶玉墨不高兴的说道:“什么叫以貌取人?剑梅学历、模样都不差,为什么不能找个帅一点的?”

  这个时候陶玉成插话道:“帅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你看你姐夫..·他的话说到一半,气氛陷入了沉默。

  大哥,吃菜!“林朝阳给陶玉成夹了口菜。

  陶玉墨说道:“我姐夫怎么了?多帅啊!”

  林朝阳看了小姨子一眼,好好好,年轻人果然前途无量陶玉成看了妹妹一眼,心里有个疑问妹妹这到底是被才华迷了眼,还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呢?

  又过了几天时间,林朝阳来到李拓位于东大桥的新家。

  还没进门便听到屋里面增杂的人声,进去之后,他发现逼仄的空间里挤进了快二十个人,大部分是燕京文学界的中青年作家,也有几个编辑有些是林朝阳认识的,比如陈健功、祝伟。有些他不认识,但听说过名字,比如张承治、郑万龙。

  一群人中还有个林朝阳认识的人,是《今大》的赵振凯最近一年多,赵振凯和芒克等人创刃的《今大》在熟京文艺界可谓风头正劲虽然因为刊物性质问题,一直没刃法像其他的刊物那样广为传播,但在燕京的青年读者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当中,《今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却是巨大的也因看《今天》的影响,围绕看这份民间刊物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和诗人群体,赵振凯正是这群人的领头羊。

  去年3月《诗刊》转载了赵振凯的诗(回答》,4月文转载了舒婷的《致橡树》,蒙胧诗正逐渐走向主流文学媒体,今年5月谢勉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他对蒙胧诗所掀起的“新诗潮”的评论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文章给予了蒙胧诗非常高的正面评价,谢勉在燕京大学虽然只是个讲师,但在现当代诗歌研究领域的名望却不低,他也是第一个在公开媒体上支持蒙胧诗的知名学者,文章一经发表目然在诗歌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如今蒙胧诗在国内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作为蒙胧诗派的领军人物,赵振凯可谓意气风发。

  他在跟大家聊天时说起了《诗刊》即将在七月份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光听名字就知道,所谓的青春诗会几乎可以等同于蒙胧诗诗会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蒙胧诗的发展确实很好,但林朝阳也知道,在即将到来的八月,蒙胧诗很快就会与王流诗歌界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交锋。

  事实上,蒙胧诗这几年与主流诗歌界的交锋从来就没断过,只不过现在蒙胧诗发展的越发兴旺必然会与主流诗歌界发生更激烈的碰撞。

  对于双方的争论,林朝阳并不感兴趣,大家聊天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在倾听。

  期间李拓又提起了《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言谈间全是溢美之词其他人听看李拓对小说的赞美,也来了兴趣林朝阳的新小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看过,有人对小说知之不详,以为《赖子的夏天》是对西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临摹之作,聊看聊看话题便偏到了福克纳、伍尔夫等名家的身上。

  今天是李拓他们家乔迁之喜,林朝阳也没想好给买点什么,路过他们家楼下,碰巧看到有卖西瓜的,便买了两个西瓜捧上了楼。

  大家来祝贺李拓的齐迁之喜,买了不少日用品,这本身没什么毛病不过眼下夏日炎炎,林朝阳的西瓜恰好可以让大家“及时行乐”,目然引来了众人的一致叫好李拓张罗著把西瓜拿到走廊水房去镇了一会儿,等众人吃完了乔迁宴,再把西瓜取回来,用刀切升。

  甘甜、凉爽又解渴的西瓜一下子消解了众人身上的暑气酒足饭饱,大家坐在一起聊看文学和创作,房间里烟雾缭绕,但谁也不在乎一晃一下午的时间便过去了,李拓突然张罗起来,说想上郑万龙家吃炸酱面一群人乌决的起了身,就往门外走去。众人沿著朝阳门外大街走到东四四条郑万龙的家,待吃完了炸酱面,已经是傍晚六点多钟,愉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过了两天,已经是六月末了。

  陶玉书姐妹俩变得忙碌了起来,每天回到家就是看书学习,燕大图书馆里的学生也比以往时候更多,因为马上就是期末考试了。

  这天下午,夏日炎炎正好眠,林朝阳在书库里打著吨儿,楼下给他传来了一张纸条,说有电话找他。

  他下了楼来到传达室,接过电话,对面目称是《工人日报》的编辑,说他们报纸想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

  这年头,报纸、杂志转载小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不过《高山下的花环》都发表快一年了,才想著转载,这个反射弧未免有点太长了。

  林朝阳心里虽这么想,但嘴上答应的很痛快报纸要转载小说,他又能赚稿费了,何乐而不为呢?

  答应了《工人日报》的转载请求,林朝阳也没把转载小说这事当回事,便放下了电话继续回去工作。

  隔天上午,他正上著班呢,传达室谢师傅又找到了借书处前台,让杜蓉给在楼上书库值班的他递了张小纸条,说又有电话找他林朝阳下了楼接起电话,这回还是报社打过来的,不过是《大众日报》。

  他们打电话来的目的跟《工人日报》一样,也说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

  有报纸请求转载,林朝阳倒不会把倒手的稿费推出去,可连续两家报纸,突然之间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而且还是在小说已经发表了近一年之后,单行本都卖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之后,他不用想也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原由的。

  林朝阳想了想,给崔道义打了个电话,把报纸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情况讲给了他,又问道:“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

  “不知道,也许是看《高山》的单行本最近卖的太火了吧。“崔道义的回答倒有点道理,但并不能让林朝阳满意两人聊了几句,林朝阳挂断了电话,决定再给战士出版社的梁俊书打个电话等了快半个小时,梁俊书给他回了电话。

  “朝阳,找我什么事?”

  “有件事我想问问你..”

  林朝阳便把两家报纸接连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这件事讲给了梁俊书,听他讲完之后,电话那头传来梁俊书爽朗的笑声,林朝阳被他笑的莫名其妙,忍不住问道:“别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第145章 稿费收到手软

  梁俊书笑哈哈的说道:“这帮报纸消息可真灵通!”

  他卖起了关子,林朝阳仍引日是一头雾水,催可道:“你这么卖关子就没意思了。”

  “好,不卖关子了。“梁俊书收敛了笑声,态度端正了起来,他又说道:“他们要转载《高山》,自然是有原因的。消息是前两天传出来的,不过目前井没有公开的新闻报导。”

  “到底是什么事啊?”

  梁俊书突然压低了声音,用带著神秘气息的口气说道:“据说,胡总自费跟新华书店采购了3000册《高山》,要赠送给正在前线的将士们。”

  听著梁俊书的话,林朝阳有些怀疑,“真的假的?你们都是听谁说的?”

  具体消息来源不知道,反正大家是这么传的。接下来你就看吧,这才只是开始,稿费能收到你手软。”

  梁俊书的话虽然是调侃,但也是事实这种半真半假的小道消息在民间是很有市场的,随看消息的广泛传播,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读者,都会对《高山下的花环》产生浓厚的兴趣单行本销量的增长也好,又或者是报纸、杂志转载,肯定是少不了的。

  别看《高山下的花环》自从发表之后一直很火爆,但它真正要讲普及性,小说能覆盖的读者群体也就是白方级别,哪怕是影啊力再扩大,撑死也也就是千方级别而己。

  但如果胡总采购《高山》单行本的消息是真的,那可以说真是把这部小说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薪新高度。

  从梁俊书处探听到了两家报纸突然要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原因,角管真假,总归能拿到稿费是一件好事。

  事实正如梁俊书所说,之后的儿大里林朝阳果然文陆续接到了来目儿家报纸和杂志的电话和来信,全都是请求转载《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的。

  对于这些请求,他目然是乐得高兴答应。

  林朝阳压根不担心报纸、杂志转载会不会影响单行本的销量,反止这年头都是给印数稿酬,又不是给版税。

  出版社给的那些印数稿酬哪有转载稿费香啊!

  转载稿费一般只有发表稿费的三分之一,但架不住积少成多。接近半个月时间里,林朝阳陆陆续续收到了九份稿费单,隔两天就要去储蓄所一趟。

  这一波报纸和杂志转载,直接让林朝阳收获了3509块稿费,收钱收到手软。

  如此高频率的稿费收入速度也让陶玉书开了眼,她没想到《高山下的花环》都发表一年了,竟然还会不断的创造稿费,而且一次比一次高这天晚上,她核算完了手里的积蓄,发现她们夫妻俩现在的存款已经超过了一万元不禁惊叹于林朝阳赚稿费的速度。

  当然了,这一万元里还有六千五百块是要付给林福贵的房子尾款。

  可即便如此,剩下的三千六百块钱也绝对是一笔很可观的数字了。

  算完了帐,陶玉书伸了个懒腰,原本压在夫妻俩头顶上的房子尾款的钱有了,积蓄也有了,她的精神算是彻底的放松了下来,然后又规划起了这些钱的用途闽玉书知道林朝阳一直想把林二春天妻俩接到燕京来,她说:“我看刺下的这些钱可以给爸妈买个房子,把他们接到燕京来。”

  给他们老两口买房子的事不看急。他们俩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咱们冷不”说要把他们接到城里来,他们不一定会愿意我想今年先让他们来燕京待一段时间,我们这边有暖气,正好可以让他们过冬,等开春再回去。

  让他们适应适应燕京的气候,等明年再提买房子的事。”

  林朝阳说完自己的想法,陶玉书点头说道:“也是,得让他们适应适应。明天我给爸妈写信,先跟他们说一声。”

  “写信不看急,咱们也得想想怎么改善改善生活。“林朝阳说道。

  陶玉书不解,“还要怎么改善?”

  林朝阳往家里扫视了一圈,“这么大的屋子,唯一件像样的家用电器就是你那台播录机。”

  陶玉书闻言不禁莞尔,“你说这个啊。那你想买什么?电视机?”

  林朝阳摇了摇头,“电视机不著急,我觉得洗衣机比较要紧。”

  他说看话,拉起了陶玉书的手腕。以前她的手指纤细,肌肤温润光滑,现在因为每天千家务,照比以前粗糙了不少。

  林朝阳突然的甜言蜜语让陶玉书嘴角噢笑,满脸洋溢著幸福,“你就会说好话!”

  “什么叫就会说好话?买洗衣机还不对了?

  你想想,买了洗衣机以后,你就不用隔两天就搓一两个小时的衣服了。

  省心又省力,多好。”

  陶玉书纠结道:“好是好。可你以为洗衣机是那么好买的啊?那东西紧俏著呢。”

  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式洗衣机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但在我们国家,洗衣机工业的起步却很晚。

  一直到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才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半自动洗衣机。但在当时,洗衣机还是完全服务于宾馆和洗衣店的高级电器,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享受得到的。

  等到七十年代之后,国内的洗衣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一些国人才用上了家用洗衣机但即便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拥有一合洗衣机仍然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一台洗衣机便宜的一百多块钱,进口的要两三百块,还得有工业券或者是供应票之类的购买资格才行,这种工业品历来都是紧俏货。

  而且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生活中有太多比洗衣机紧迫的需求了。

  再紧俏不也有卖的嘛,大不了多花点钱,我们赚钱就是用来花的嘛!

  你还打算攒一辈子钱,最后留给一帮小王八蛋花?“林朝阳大咧咧的说道陶玉书轻轻捶了一下他的胸口,“你别瞎说。”

  “行,不瞎说。但我觉得买洗衣机还是我们家的第一要务,可以直接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闽玉书嘴上嫌弃费水费电,但其实内心也觉得洗衣机是个省时省力的好工具洗衣机好是好,我们上哪搞工业券去?”

  活人还能让尿感列?”林朝阳脸上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对陶玉书说道:“那大我去李拓家,听他说了一嘴,洗衣机厂边儿上就有卖号的,50块一张。”

  那么贵?“陶玉书吃惊道。

  林朝阳所说的“号”指的是便是购买洗衣机的资格,正常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买工业品肯定得凭票或者是相应的资格李拓的新家在东大桥,离看78年新组建的熟京市洗衣机总厂东厂区不远就在去年,燕京市洗衣机广刚刚研发出“白兰牌”单筒洗衣机,今年刚刚形成产量作为首都的洗衣机厂,燕京市洗衣机厂的洗衣机自然是供不应求的,厂门口每天都有车排著队拉货。

  被拉走的货都是对公的,洗衣机厂也有对私的部门,那就是厂门口的销售门市部燕京市洗衣机Q供应洗衣机,看的就是“洗衣机号”,有号才有洗衣机你也说了,紧俏嘛。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能花钱就解决的事,总好过我们求爷爷告奶奶。”

  林朝阳的想法是很典型的市场经济思维,能花钱解决的事才是最简单的陶玉书听看他的话,心有所感,沉吟看点了点头,以他们现在的收入,丈夫的话其实很对。

  明明可以用收入的很小一部分钱来解决问题,何必要去耗费精力和人际关系去把事情复杂化呢?

  “那好,听你的。”

  次日上午,林朝阳请了个假,跑到了东大桥东北角的燕京市洗衣机厂。

  买洗衣机得有洗衣机号才行,洗衣机广门市部门口的人很少,林朝阳打眼儿一看便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

  小年轻不像一般的市民那样,一看就是跑到门市部跟售货员打听洗衣机的行情的,他就在门市部门口晃来晃去,看上去漫无目的。

  林朝阳没有先去跟小年轻搭话,而是先进了门市部询问售货员,洗衣机怎么卖的?”

  门市部就一个售货员,是个看看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听看林朝阳的问话,眼皮都没抬。

  “有号吗?”

  “没有。“林朝阳痛快的答道。

首节 上一节 103/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