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105节

  “确实好吃。”

  陶玉书的评价相对而言就真实多了,听见她的话,林朝阳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再看陶玉墨吃的狼吞虎咽,他脸上的笑容更盛书果然不是白看的。

  成功学会了一道菜肴,林朝阳心里颇有些成就感吃完了饭,刷碗这种事当然是要交给陶玉墨来干的,那么多好东西可不是白吃的陶玉书拿出一封信,早在开春的时候林朝阳便把买了房子的事告诉了林二春夫妻俩老两口自然十分欣慰半个月之前,他和陶玉书商量起积蓄的问题,林朝阳想让林二春夫妻俩今年到燕京来任一段时间,适应适应热京的环境和气候,然后把他们接到感京来聊完之后,林朝阳便给老两口去信,今天陶玉书在家接到了回信林朝阳打开信看了一眼,大意是让他们小两口好好过日子就行,不用记家里,他们在老家挺好,去热京肯定不习惯之类的话“怎么办?”陶玉书问道林朝阳笑了笑,丝毫不在意,“你嘴上跟他们说,他们肯定不过来。等回头放假了回去一趟,火车票买好往桌上一拍,不走五十块钱就打水漂,你看他们走不走!”

  陶玉书听完他的办法忍不住笑了出来,“你这怎么像土匪绑票?”

  “哪个土匪给报销路费啊?”

第147章 现象级作品

  七月中旬,《文艺报》出刊一篇题为《<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的注意。

  作为评论家,文章作者阎刚在国内文学评论界颇具份量上个月他读完《赖子的夏天》有些感触,又与妻子柳荫交流了一番,最后写下了这篇《<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文章也很质利的登上了《文艺报》。

  他在文章里用大量的篇福阐述了林朝阳在《赖子的夏大》中对意识流文学这个期来的文学流派进行的大胆创新,字里行间难掩对于林朝阳和这部作品的欣赏。

  ”《赖子的夏大》的叙事角度在王人公赖子和小军的视角之间切换,作者对于意识流文学的叙事结构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挑战,并没有遵循传统的、跳跃式的意识流文学叙述规律。

  而是以对称式的叙事结构将两位主人公的思绪、情感、记忆乃至潜意识的流变过程呈现了出来。

  这种呈现方式开非是现实主义的线性叙事,也开非是意识流文学跳跌的、碎片化的叙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叙事万式既对称、又交融,使得文本内部的空间、时间、人物关系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交织状态,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阅读体验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识流文学创作迄今为止的一次重要突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实验在小说中,赖子和小军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成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同时,笔者认为《赖子的夏天》也并不仅仅是一部单纯模仿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作品而是一部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文学形式进行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创新性探索的优秀作品。

  《赖子的夏天》中融入了大量具有中国本士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意象,比如路途中所遇到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家庭教育观念等,这些元素与王人公的内心世界相融合。

  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作品鲜明的中国色彩这种对中国语境的精准把握和独特表达,使得《赖子的夏天》在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转化,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这部作品不仪展示了作者对个体心灵世界的敏锐洞察力,更以其开创性的叙事风格,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充满哲思、情感涌动且极具时代特色的内心世界,彰显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创新价值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赖子的夏天》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阎刚所写的这篇《<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煌煌近万字,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和独创性,观点清晰,见解独到,短短数天时间便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文章最后,更是将《赖子的夏天》评价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丰碑之作”,足以看出他对于这部小说的欣赏与推票。

  《赖子的夏天》发表在《当代》今年第二期上,至今已经近三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第二期《当代》卖出了超过38万份,对比今年第一期的销量几乎是百分之二百的增幅。

  作为第二期的头条作品,《赖子的夏大》目然是功不可没,这样的销量涨幅也充分体现出了读者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喜爱数以十万计的读者沉溺于林朝阳所编织的充满迷幻色彩的童话世界之中,难以自拔,为赖子和小军的故事而心潮澎湃,感动落泪小说在读者群体当中收获了极佳的口碑,同时在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银读者更加注重故事性不同,评论界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焦点是在于小说开创性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那些研究当代文学的评论家和学者对于意识流文学的了解是要远超过一股文学爱好者和民众的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意识流文学的兴起为世界文坛贡献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大家很清楚,跟国外相比意识流文学在国内的发展无疑是极其房弱的,可也止是因看这份房弱才让林朝阳的《赖子的夏天》更显难能可贵在国内大多数作家还以意识流文学为稀奇,许多人甚至压根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时候,林朝阳已经可以利用成熟的创作技法完成一部质量出众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对于许多对意识流文学有一定研究的评论家和学者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赖子的夏大》达到了国外许多意识流长篇的水准。

  在阎刚之前,文学界对于《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的赞美声其实已经有很多了,但大多数评论家和学者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小说对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风格延伸上。

  许多评论文章中虽然也提到了《赖子的夏天》当中的本土元素,但都没有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多是一笔带过。

  阎刚的文章好像洪钟大吕一般,一下子打开了国内众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思维许多人看完文章之后,越想越觉得是那么回事。诚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赖子的夏天》以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符合和意向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之先河。

  这些人进而又想到林朝阳的创作过程,(赖子的夏天》的创作要考验的不仅是看林朝阳是否完全吃透了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内核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能否将它们加以化用,既保持意识流文学原有的独特风格,又能够兼顾融合中国文化的元素。

  事实证明,林朝阳确实做到了,他创作出了一部兼具东西方文化特性和风格的意识流文学杰作。

  当那些评论家和学者被阎刚的文章启发意识到这件事之后,他们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思维再也不受束缚。

  短短半个月之内,《十月》《燕京文艺》《河北文艺》《文学评论》《文艺百家》等多份文学杂志和文学评论杂志相继发表了关于《赖子的夏天》的评论文章。

  文章作者多是评论界的知名评论家,又或者是大学内的知名学者。

  无独有偶,这些文章的关键词都聚焦在“中国式意识流文学”这个由阎刚首创的名词上。

  发表在《文艺百家》上的《论<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起源》一文中写道: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与真实再现,充分展现了意识流文学的魅力所在,使《赖子的夏天》成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一部典范之作。

  《河北文艺》发表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烙印背后的<赖子的夏大>》是这样说的:《赖子的夏天》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意识流文学和本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巧妙的,它构建了一个既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又充满个体心灵感悟的文本环境不仅是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优秀代表作,更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个体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索与生动诠释。

  《十月》上刊载的《<赖子的夏天>重构意识流文学》一文中是如此阐述的:《赖子的夏天》忠实遵循了意识流文学的基本原则,但并未止步于对传统技法的模仿与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拓展。

  作品将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深度嵌入在结构和叙事中,拓宽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维度,也成功打破了意识流文学存在的封闭性与个体主义倾向。

  将其与厂阔的社会现实、深厚的文化土壤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作者以独特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成功重构了意识流文学的创作形态,使其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焕发新生,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社会内容的高度统一,为今后中国意识流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本来最近这段时间因为胡总自费购买《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送给前线战士的新闻刷让林朝阳在文学界大出风头。

  现在各大文学杂志、文学评论杂志突然之间连篇累牍的评论,立刻又在文学界引发了一股解读《赖子的夏天》的潮流。

  让林朝阳再一次在文坛大放异彩,算上开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一波舆论影响,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次了。

  跟上一次相比,这次造成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林朝阳不仅以《赖子的夏天》给国内读者普及了意识流文学这个时笔的概念,更是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独特风格,受到了评论界的大力推崇。

  一时之间,作家们、评论家们、学者们皆以解读《赖子的夏天》为荣,这股风潮不断传播,也在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发表《赖子的夏天》的《当代》第二期经过近三个月的热卖销量本来已经趋于稳定。

  没成想借看这股东风,《当代》编辑部竟然又接到了新华书店和各地邮局催促加印的电话。

  文学界的热议与赞美、读者的追捧与喜爱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让《赖子的夏大》成为1980年的夏大里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

第148章 《中国文学》

  八月初,赴上三伏大,从早上太阳便高高的挂在大上,像个渣男一样满世界送温暖,所以哪怕是周末,林朝阳也懒得出门,不如待在家里凉快他家的房子南北通透,两面的窗户一开,只要是外面稍微有点风,屋里就会形成对流,很是凉快,夏天里在客厅里待看舒服极了。

  陶玉墨一早就不见了,林朝阳本以为她是出门找同学玩去了,没想到九点多又回来了,身后还带了两个人。

  林朝阳看到两人有些意外,笑看问道:“振云,你们没回老家?”

  刘云笑看说道:“没有,学校又给找了点赚外快的活。”

  刘振云家庭条件不好,每个月虽然有补贴,但从来不敢乱花,在食堂从来不敢打一毛钱以上的菜,平时的衣服也都是穿在部队时发的军装,能省则省。

  省下来的钱,大多是用来买书、杂志和看演出活动了,他这样的消费习惯不是个例,大家都这样。

  最近他又多了一项花销,那就是“老乡”郭剑梅剑梅同学,你好!”林朝阳笑看冲郭剑梅打了个招呼郭剑梅有些面的回应,她是79级法律系的跟陶玉墨是同学,除了在篮球场时那一面,之前也因为陶玉墨的原因,跟林朝阳见过好儿面,但都没说过话。

  这回跟刘振云一起来到他家做客,等于是公开承认了关系,难免有点害羞去年郭剑梅考上燕大,她家和刘振云家是隔壁镇。因著这层关系,刘振云在学校对她颇多照顾,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为了如今这样。

  林朝阳听郭剑梅说完与刘振云相识相恋的经历,不由得调侃道:“你啊,就是被他这个憨厚朴实的外表给骗了。这小子鬼精鬼精的,一不小心就看了他的道儿!”

  他的话让郭剑梅又害羞起来,刘振云也被他说的不好意思。

  我这个人还是很淳朴的!”刘振云反驳道林朝阳哈哈笑了起来。

  郭剑梅这个暑假也留在学校勤工俭学,陶玉墨本来是跑过去找她玩的,然后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多余,本想回家。

  刘振云却说起了之前他来找林朝阳没找到的事,陶玉墨便顺道把两人给带了过来刘振云之前来过林朝阳家,郭剑梅却是第一次来她偷偷的打量看林朝阳家里的装潢布置,眼中掩藏看儿分胆怯与艳表这房子恐怕比学校里的那些教授住的都好吧?

  那天啊,赶上李拓搬家,去他们家温个锅。”

  林朝阳对刘振云解释了一句,两人聊了起来陶玉书准备出门去买点菜,还没等出门,家里又来了一波人。

  是大舅哥、陈健功和李拓,身后还跟看一位陌生的老者,几人进门先寒暄了几句,然后陈健功便掏出一份《燕京文艺》,向林朝阳得瑟道:“朝阳,哥们儿的小说发了!”

  他的最新短篇小说《丹凤眼》发表在八月的《燕京文艺》上,这篇小说耗费了他不少心力,寄予厚望。

  这是要庆祝庆祝?那你得请客!”林朝阳调侃道请客可轮不到我。”陈健功说了一句,把眼神看向旁边的人,透看几分神秘林朝阳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几儿人一起跑过来,想必是有原因的他问道:“这是有什么好事?”

  李拓笑著,从包里掏出一份杂志。

  林朝阳接过看了一眼封面,全英文的,他下意识的以为是一份外国杂志定晴细看封面上的单词,才有些恍然的念道:“《中国文学》?”“听过没?“李拓问道。

  林朝阳点点头,“燕大图书馆别的没有,就期刊杂志多。”

  李拓递过来的这本英文版的《中国文学》创刊于1951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个对外译介中国文学文化的官方刊物,归外文局管理早些年刊物推介的都是一些带有明显*命性的作品和伟大领袖的作品,到了这两年,国内文学界风气一变,《中国文学》推介的文学作品也变得多元了起来,对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国内文学界的新风气都进行了介绍创刊至今,《中国文学》已有近三十年历史,在国内名声不显,但因为是国内唯份对外翻译、推介中国文学作品杂志,在国内文学界一直拥有看属于目己的独特地位陶玉成这时终于开口将跟在他们身后,从进门就一直没说话的老者介绍给了林朝阳这位是外文局的杨献益先生,《中国文学》的副王编。这次来是想跟你沟通一下,将《赖子的夏天》翻详、发表到《中国文学》上,介绍给国外的读者。”

  听看大舅哥的介绍,林朝阳面露惊讶,握住了老者的手,“杨先生,久仰大名!”

  朝阳同志你好,我也久闻你的大名啊!”

  杨献益跟林朝阳握了握手,笑声很爽朗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但与许多翻译家是将外国作品翻译成中文不同,杨献益一生立志于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老先生最牛逼的一件事便是与夫人花了十多年时间翻译完成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因为横跨了喻嗡嗡时期,翻译《红楼梦》的过程历尽波折最后英文版《红楼梦》终于由外文出版社成功出版,在国外汉学研究领域广受好评。

  两人聊了一会儿,林朝阳才知道,最近这段时间《赖子的夏天》在文学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中国文学》对于这部小说的兴趣恰好朱光遣与杨献益认识,两人聊天时无意间说起,杨献益才知道小说作者竟然是燕大教授陶敬法的女婿,他便让朱光遣帮忙引荐一下,于是才有了今天陶玉成带著杨献益过来这回事。

  《中国文学》致力于向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目的是宣传和塑造中国形象,向外国读者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杨献益跟林朝阳简单交流了一番,说道:“你最新的那部《赖子的夏天》写的很好,既继承了意识流文学的优点,又开创性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我们杂志打算连载。”

  《中国文学》是月刊杂志,每期都会向海外读者推介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但大多是简要介绍,只有重量级作品才会选择以连载的形式推介。

  刚才李拓递给林朝阳的便是今年的第八期《中国文学》,在这一期被重点翻译推介的是沈丛文的短篇名篇之一《萧萧》。

  《中国文学》想把他的作品推向海外,林朝阳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而且他特意问了一下稿费,杨献益说是干字八块。

  正常的作品发表稿费是作者独得的,但《中国文学》杂志社支付稿费却是双份的,他们不仅要给原作者稿费,还得给译者稿费千字八块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因为这其实相当于是转载《赖子的夏天》二十万字,千字八块就是一千六百块钱。

  周围几人听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钱赚的也太容易了。

  不怪哥儿几个没见过世面,刘振云现在属于业余爱好者阶段,李拓、陈健功的创作也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发表一篇作品了不起稿费两百块钱。

  见到林朝阳一下子就收获了一千六百块钱稿费,几人怎能不麦慕嫉妒?

  聊完了正事,林朝阳本想留杨献益吃顿饭,但老同志却急著离开,说得回家陪老伴,林朝阳只好送他出了门。

  等林朝阳再回家,李拓、陈健功几人张罗起了吃饭的事他们目恃今天带杨献益来家里,劳苦功高,李拓来之前还特意搞了一本《中国文学》来,林朝阳一下子收获了这么一大笔稿费,无论如何都得请大家搓一顿,那架势快赶上破落户来打秋风了。

  林朝阳倒不介意请客吃饭,他最近正苦练厨艺呢,正好可以掌他们八个人练练手陶玉书本打算去买菜,陈健功却主动提出去买菜。

  玩笑归玩笑,他们来林朝阳家做客,也不是真奔著宰人来的。陈健功刚领了稿费,正打算吃顿好的。

  林朝阳不想让陈健功花钱,便提出和他一起去。

  姐夫,千万买条鱼。”林朝阳临出门前,陶玉墨对他交代道。

  目从上次吃了林朝阳做的干炸敷鱼,她便一直念念不忘。

  出门买菜买了一个多小时,到中午的时候林朝阳和陈健功才回来。

  姐夫,你们怎么才回来啊!“陶玉墨饿的饥肠镀镀,满脸苦相的说道这会儿菜刚买回来,做菜还得一两个小时,吃上饭得下午了。

  林朝阳冲她晃了晃手里的菜,“好饭不怕晚。”

  陶玉墨看到兜子里的鱼和肉,一下子来了精神,“这都什么啊?”

  猪肉、鳜鱼、土豆、萝卜、小油菜、蘑菇..-.-陶玉墨没等林朝阳回答,自己翻起了兜子,翻到最后还看到了一副猪肚和腰子,林朝阳他们俩回来晚了主要也是因为排队买这副猪肚和腰子“洗菜去!”

  林朝阳斥了她一声,陶玉墨也不敢反驳,谁让她吃人嘴短呢?

  今天家里客人多,饭菜当然也得多准备点。

  二斤猪肉被分成了两份,一份有肥有瘦的做了红烧肉。

  一份全是肥膘,林朝阳把肥膘煮半熟,切大片,煮了红豆打成豆沙,将肉码在碗内,抹上拌好红糖的若米,再上冠蒸到烂乎,这是他跟看菜谱学的夹沙肉鱼依旧是干炸,配椒盐猪肚、猪腰子则被他和土豆、萝下、蘑菇炖在一起,弄了一锅减配版乱炖。

  林朝阳弄四个菜花了两个多小时,全是军菜,放在这个年代属于妥妥的大餐了。

  菜者端上桌,香气扑鼻,这会儿已经是下午快三点了,大家早已饿的前胸贴后背,一上来便是狼吞虎咽。

  “好吃!真好吃!”

首节 上一节 105/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