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24节
每天工作的前奏结束,他便坐了下来准备进入工作状态,他从办公桌右侧堆的一堆书稿当中抽出那份昨天还没审完的稿子,翻到夹著书签的那一页,正打算继续看,却听见有人在叫他“老李!”
李曙光一开头,只见社里发行部的陈志和满脸笑容的站在门口,“老陈啊,什么事这么高兴?”
“当然是好事。”陈志和走进办公室,坐在李曙光对面,拿起他还没来及收起来的茶叶罐。
“什么好事?”
陈志和笑而不语,李曙光会意的起身给他湖了杯茶,“这回能说了吧?”
陈志和得意的轻啜一口茶,不想却被烫了一下,哆看嘴放下了茶杯你这也太烫了。”
刚打的热水,能不烫吗?说正事,什么好消息?“李曙光追问道“《赖子的夏天》卖的不错。”
就这?我看你是来混茶叶的吧?“李曙光听完有些不满《赖子的夏天》当初在《当代》发表,一举帮助《当代》打破50万份销量,这几期销量虽然有所回落,但销量仍稳定在35万份以上。
这个数字跟《赖子的夏大》发表之前的13万份比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大上、一个地下说句不夸张的话,(赖子的夏大》可以说是一举将(当代》从准名刊带到了名刊的水准之上。
这就是好作品的魔力!
《赖子的夏天》能将刊发它的杂志带到如此高度,小说出版卖得火爆,又有什么稀奇的?
“矣,什么叫混茶叶?我这么说可是有依据的!”
“有什么依据?”
燕京发行所那边让我们准备加印。”
听到这话,李曙光终于重视了起来,凝神问道:“他们要订多少?”
“还在统计呢,估计过两天能通知。怎么样?我这不是信口胡的吧?”
李曙光笑起来,“还是老陈你消息灵通。”
陈志和口中的发行所是新华书店的发行部门,正好是与人文社发行部对接的一部书的印量,尤其是首印量不是出版社领导拍著脑门决定的,必须是有一定依据的这个依据一般是出版社先向新华书店的各地发行所邮寄征订单,等待各地的书店填写完征订单后汇总征订量,这个征订量便是出版社印刷图书最重要的依据《赖子的夏天》出版前,人文社耗费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征订,得到的结果是喜人的,全国各地书店的征订量汇总到一起,足足有9万6千余册人文社是国家级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数百种,但能达到这个征订量的,屈指可数《赖子的夏天》首印10万册,燕京是首都,图书销量一向稳居全国首位,10万册中的十分之一图书都摆在了燕京市内大大小小的书店之中。
眼下距离小说上市发售刚刚一周,这一方册即便是没售罄,估计也卖的差不多了,要不然发行所那边怎么可能沟通加印的事陈志和问:“我听说你手上在审林朝阳的另一部小说?”
对。《父母爱情》,他用另一个笔名写的。“那出版用哪个笔名?”
“这个....没细聊过,应该还是用发表时的笔名吧。”
,不行不行。得用许灵均这个笔名,他这个笔名有号召力都出了好儿本小说了,本本卖得好。他用那个笔名,有儿个读者知道这是他的小说啊?
平白损失了一大批潜在读者,影响销量。”
李曙光说道:“这事啊,你得跟卫老太太商量。”
我一个发行的,跟她说图书出版的事,那不是找挨骂吗?你去说。”
李曙光这才明白,笑问道:“敢情你是为这事来的?”
陈志和笑而不语“行,那回头我跟她说一声,这事还得跟作者沟通。”
陈志和走后,李曙光来到卫君怡办公室,跟她说了一下陈志和的提议卫君怡只说了一句“以作者的意见为主”,她这么说事情就简单了,李曙光只需要找林朝阳这个作者确认一下就可以了。
正打算离开,李曙光的目光突然注意到了卫君怡办公桌右上角著的书稿,最上面那份书稿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就是朝阳新写的那部小说吧?”
“嗯。”
卫君怡的眼神落在那份稿件上,满是欣赏,前两天《当代》那边闹的沸沸扬扬,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吧?”
卫君怡抬起头,静静的看著他,那眼神在说: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李曙光立刻会意,“稿子您要是审完了,借我看看呗?”
“还得还给《当代》那边呢。”
“我去还,您先借我看看,回头我给他们送过去。”
那你记看早点还给人家。”
“您放心吧。”
李曙光拿著稿子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卫君怡办公室。
等他回了当代文学编辑室,有同事看见他手上的稿子,问道:“老李,又有新稿子啊?”
“没有,借过来的。”
“借的?”
李曙光的话引来了同事们的好奇,当代文学编辑室是人文社工作量最大的编辑室之一,平日里审稿都忙不过来,李曙光竟然还有心去借稿子来?
有人凑到他身边,好奇是什么稿子还能让李曙光主动去借过来看,“《梵高之死》?”
“呦!这是林朝阳那部小说吧?”
“应该是它吧。昨天《当代》的柳荫还在聊这部小说呢,夸的天花乱坠。”
祝昌盛一周多之前从林朝阳那里取了《梵高之死》的稿子,先是趁著夜色送到了覃朝阳家里。
编辑审稿都是三审制,分初审、覆审、终审按正常流程来说一般都是责任编辑收到稿件逐级审阅,可祝昌盛为了赶上一月份《当代》改版的第一期,直接将稿子送到了主编覃朝阳那里覃朝阳对这部小说也很重视,熬了两天夜审完稿件,同意了祝昌盛的请求,决定以长篇小说专号的形式,将《梵高之死》全文发表在《当代》改版为文学双月刊的第一期上。
本来《当代》改版第一期的稿件、排版和封面都已经准备的七七八八了,结果突然出现了变故,编辑部少不了又是一番忙碌。
编辑部的同事们也对这部由章朝阳开了绿灯的小说充满了好奇,虽然小说已经确定发表,但并不妨碍大家竞相阅读。
《当代》编辑们的专业素养自然不用说,不少人都编辑过中国当代文坛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品。
比如爱吹牛的荣世辉,五十年代红遍全国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便是由他经手编辑。
《当代》自成立以后,人文社也对它大力扶持,有什么好的稿件都是先紧著这个亲儿子。
应该说,《当代》的编辑们无论是从专业素养还是见识上在文学编辑这个行业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说一句见多识广不过分。
但在阅读《梵高之死》这部小说时,他们的固有观念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打破首先是穿越这个创意,其实这个创意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井不罕见比如《枕中记》的黄粱梦、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邯郸记》、蒲松龄的《聊斋》和袁枚的《子不语》。
在这些作品当中,都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以梦为媒介所发生的穿越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古今之间、不同空间当时的故事。
但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却极少有人使用这种创意《梵高之死》这个创意至少是近年以来比较少见的,所以冷不丁一看到这种作品,自然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和风格,具有较重的悬疑元素,这在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界同样是非常少见的这种悬疑元素的加入,使得小说在文本的可读性上远超一般的主流文学作品,用《当代》一些编辑的说法来说是:读著让人上稳。
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以亚伦的穿越和他在酒馆与梵高的相遇为线索,一步一步揭开了一系列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关于梵高这个天才的秘密,既有与怪物争斗的紧凑节奏、也有解密梵高悲剧人生的悬念,紧紧的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人在阅读过程中难以释卷,而且林朝阳还在小说融合了丰富的欧洲历史知识和艺术解析,让这些编辑在享受解密乐趣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
哪怕小说中掺杂了一定成分的意识流创作技法,也丝毫没有影响小说整体的故事性,最后就是小说整体的阅读感受,虽然杂了意识流、科幻、悬疑等诸多元素,但在阅读感受上仍旧是以故事性为王。
主人公亚伦经历了一场时空之旅,不仅是与偶像梵高有了近距离的交流,更是深刻的明白了所谓艺术到底是什么,坚定了内心对于艺术信仰的坚持和追求,尤其是故事结尾,业伦的身影跨越百年时光与梵高重合在一起,看看那些完好如初的艺术作品,听著后世人对于梵高的无限溢美,梵高以亚伦的身躯见证了他生前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伟大小说的主题在这一刻得到了全面的升华,超越时代的才华总是伴随看质疑与孤独,唯有艺术不朽。
第176章 注定成为经典
李曙光将《梵高之死》的手稿带回当代文学编辑部,本来是想著先睹为快,结果一回到办公室就被同事们围了起来。
稿子他还没来得及看,有几个同事就开始预约了接下来的阅读权李曙光本来还解释说手稿得还给《当代》编辑部,可大家根本不管这一套,先斩后奏,也不征求他的同意就决定了。
末了,还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早点看完,好传阅下去,李曙光无奈苦笑,本打算尽快看完小说,别管是传给同事,还是还给《当代》,先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出去再说。
结果还没到下班,《当代》的祝昌盛便跑到当代文字编辑部米老季,我上卫老太太那取手稿,她说《梵高之死》的手稿在你这里呢?”
这一天李曙光摸鱼看《梵高之死》,连工作都顾不上了,正看到精彩的部分,祝昌盛来跟他要手稿。
“老祝,再借我一天,明天我看完给你们送回去。”
“老李,不是我不想借给你。编辑部有两个也没看完呢,这两天都快在我耳根子磨出茧子了。”
覃朝阳审完《梵高之死》后,手稿本来是在《当代》编辑部内部传阅的结果那大卫君怡不知道听谁说了《当代》来了一部特别好看的小说,跑到编辑部把手稿给拿走了。
她是人文社总编辑,人文社收到的每一份稿子都有权利审阅,并且拥有著最终的生杀大枚,她想看的稿子谁敢拦,但这却苦了编辑部脚那几个还没看完小说的编辑覃朝阳将稿子带回《当代》编辑部时,曾经对《梵高之死》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部接近完美的小说!
要知道覃朝阳不仅是人文社的资深编审,同时也是著名作家,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成名,并且作品集《平原上》《幸福》《农村散记》等在那个时候广为欢迎能写、能审,覃朝阳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要求目然是极高的,能说出如此高评价的溢美之词,可见他对于这部小说的喜爱和认可,覃朝阳说《梵高之死》是一部接近完美的小说,当然不是指这部小说已经超越了众多经典名著的水准而是指在创作技法、情节和矛盾冲突设定、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这部小说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从读者的角度看,它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次充满悬疑色彩、节奏紧凑的阅读感受,还极其完美的阐释了作家本人想要传递给读者的王题思想小说达到了故事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多重平衡,这样接近完美的表达,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稀有的所以哪怕《当代》目创刊以来就一直强调坚持走“现实主义”的路子,但覃朝阳还是同意了刊发这部看起来不那么“现实主义”的作品“当一部作品优秀到某一个程度,它必然会以强大的内核打破题材、风格等诸多壁垒在我看来,《梵高之死》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编辑部讨论一月上刊作品的会议上,覃朝阳如此说他的说法也得到了编辑部内那些看过这部小说的同事的认可,大家疯狂的鼓吹这部小说的精彩,也让那些还没看过小说的同事好奇的抓心浇肝。
一连几天时间,《梵高之死》的手稿在《当代》编辑部内部不停流转,反正都能轮到,大家好奇归好奇,但也没有看急。
可谁也没有想到,卫君怡会突然对这部小说感兴趣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卫君怡一般是只对社内的一些重点图书和各编辑室不好拿捏分寸的作品做终审。
她拿走了手稿,编辑部的人一下子又得多等几天好不容易今天能到总编办公室取稿子了,祝昌盛却被告知稿子让李曙光借走了。
祝昌盛赶忙找到当代文学编辑部,手稿他是看过的,但编辑部的同事们可还急的嫩嗽待哺呢。
“不差我这一天。“李曙光哀求道“小说还有几天就发表了,到时候再看不也一样吗?”
“不行,这小说一看上就停不下来,我看完就还给你们。”
祝昌盛见李曙光不撒手,埋怨道:“哪有你这样的,这可是我们《当代》的稿子。”
见耍赖不成,李曙光又打起了感情牌老祝,你别忘了,要是没有我的话,你能组到朝阳的稿子吗?”
“老李,你瞧你这话说的-..-..”李曙光的话让祝昌盛顿感为难,他无奈的叹了口气,“行吧,看完你可赶紧给我,要不我也得挨编辑部阴帮人的骂。”
李曙光痛快道:“没问题。”
应付走了祝昌盛,李曙光全情投入到小说世界之中,直到下了班仍一动不动。
直到六点多,天彻底黑下来,保卫老翟来楼里巡查,才将他喊回神,“老李,不回家啊?”
李曙光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又看了看手表,“呦!都这么晚了!”
他连忙收拾了东西离开人文社大楼,回家的路上他骑看自行车,脑海里闪过的全都是《梵高之死》的情节到家之后,家里人都已经吃过了饭,妻子给他热饭,他胡乱扒拉几口便坐到书桌前将那份没读完的手稿掏了出来。
“老李,早点睡吧。”
夜晚十点多,妻子过来叫他“嗯。”
李曙光只用鼻音应了一声,却丝毫不见动作,他平日里就有把稿子带回家里审的习惯,有时候经常会看到夜里十一二点。
妻子见他今天又这样,也没再催促,独目去睡了。
桌上的台灯一直亮到深夜,李曙光就这样安静的坐著,沉浸在十九世纪欧洲的一段时空旅行之中。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的眼神落在稿子最后一贞的最后一行字上已经很长时间了,才终于恢复了灵气,眼球转动起来,看完小说之后内心的震撼久久无法平静,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完全从小说的世界中抽离出来。
“唉!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呢?”
李曙光长叹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他的叹气不是遗憾,而是饱含了惊叹与赞美编辑这一行他也千了二十多年了,写得好的作品见得多了,但他回想这么多年经手的作品当中,还从来没有一部小说带给他的感受是如此强烈和丰富的。
他编辑过许多以故事性见长的通俗文学作品、也编辑过更多以文学性、思想性见长的严肃文学作品,也都在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当中收获震撼与感动。
但《梵高之死》对比他前二十多年所经手的那些作品,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这部小说在文学与故事的天秤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它带给读者的不仪有感官上的刺激,更有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滋润李曙光回想著小说的内容,那些文字好像闪闪发光,在他脑海中组成一幅又一幅精彩绝伦的画面。
这些画面刻进了他的脑子里,如同难以磨灭的印记,这部小说里有太多让人忘怀的情节和桥段了。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