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129节

  广的黑暗中,只有车头前方的一盏车灯亮看,仿佛一把火炬查海升安静的坐在硬卧车厢外的座位上,他看著车窗外的夜色,只能隐约辨认出几颗孤零零的灰树他是傍晚上的火车,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虽然不知道火车所处的具体位置但想来应该是在河北境内。

  从他迈出家乡的那一天,便把安徽和燕京之间的地图刻进了脑子里刚才在火车上闲看无聊,他又翻起了《梵高之死》。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阅读这部小说了,但心中的感动脚比之前来的更加强烈他感同身受于亚伦对艺术的虔诚信仰,也感同身受于梵高的怀才不遇这种感动在他心中不断的荡起涟漪,让他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一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

  他本以为这种欲望会在见到许灵均这个小说作者后得到满足,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旷野里黑暗的景象仿佛无穷无尽,除了与它伴生的寂寞,再没有别的东西了。

  脑子里喷薄的欲望让他难以克制,他终于找来了纸和笔,在上面重重的写下:到南方去到南方去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朋友更少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瘦哥哥梵高,梵高啊!

  火车在铁轨上的颤颤巍巍的行驶,让查海升的字迹也扭捏起来,可他心中炙热的情感终究是有了倾注的地方。

  “瘦哥哥”是查海升自己给梵高起的称呼,因为《梵高之死》里面写梵高的身材瘦弱顾长,他将对梵高短暂而痛苦一生的哀叹全部写进了诗里当他停下笔,去审视纸上的文字时,难以相信这竟然是他刚才所写下的诗。

  查海升在学校里写过论文、写过观后感、写过学习心得,但并没有写过诗,那个天纵奇才般的诗人是一年之后才开始诗歌写作的。

  不过现在的他虽然没写过诗,但看过不少,仔细的品鉴了一番刚才都有感而发,他发觉自己竟然写得不错。

  这个发现让查海升心里高兴不已,他没有想到自己似乎在写诗这方面还有些天分。

  他将这张稿纸小心翼翼的斯下折好,本想揣进怀里,又掌了出来再看了一遍名字还没写,应该有个名字才行。

  他思付片刻,又在最上头写了一个名字一《阿尔的太阳一给我的瘦哥哥》。

  这首诗是看完《梵高之死》后的有感而发,查海升想到的就是白天见过的林朝阳应该把这首诗寄给他看看

第183章 自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

  时间一晃已经来到了一月下旬,按照农历来算,已经是腊月二十了,转眼《梵高之死》在《当代》发表已有半个多月时间作为从季刊改版为双月刊的第一期刊物,1981年开年这一期《当代》受到了编辑部所有人以及人文社领导层的重视刊物改版,每期即便是同样的销量,那带给人文社的码洋也是多了一半的这天上午,社里的编前会刚刚开完,卫君怡叫住了覃朝阳。

  “纸的事解决了没有?”

  已经解决好了,昨天印刷广那边已经开印了。”覃朝阳说卫君怡颌首道:“那就好。“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印刷用纸的产量有限一直是困扰我国出版行业的一大难题赶上这几年国内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印刷用纸每年的增量都要跨一个大台阶,很多出版社经常会面临纸张短缺的问题人文社虽贵为国家级出版社,一样免不了遇到这样的问题。

  81年第一期《当代》自上市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销量再次创下了新高仅仅十二大的功天,首印的35万份杂志便一销而空这样恐怖的速度完全出乎了《当代》编辑部的预料,之前林朝阳的《赖子的夏天》发表,将《当代》的销量一举从13万份抬高到53万份,编辑部的人觉得已经很夸张了。

  可是现在,新一期《当代》在上市仅仅十二天,35万份就售馨,这是个什么概念?

  之前最高的销量是三个月卖了53万份,现在十二天卖了35万份,按照这个速度,这一期《当代》的销量岂不是奔看百万份去了?

  这样剧烈的销量变化让《当代》全体编辑都陷入了巨大的幸福之中,但却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因为印刷纸张的供应紧张,所以不管是图书还是刊物都是有印刷用纸定额的,超过了定额就得打申请。

  按照编辑部的预估,改版后第一期(当代》的销量恐怕要放一个大卫星,用纸需求大增,覃朝阳立刻便将这个问题反应到了社里本来《当代》自从创刊以来销量一直稳中有升,用纸增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突然之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在原有已经很大的用量上又要翻上一倍,这对人文社来说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经过两天的协调,社里总算是给《当代》腾出了一部分印刷用纸。保证了《当代》这一期的印刷量,就等于保证了销量,保证了人文社的效益一期多卖50万份,再加上后续的影响,《当代》在81年的销量少说也能增加个一百万份,《当代》也有望能与《人民文学》《收获》这两份顶尖文学刊物看齐了。

  要知道这两份刊物可是早在五十年代便创刊了,一个是顶看”人民”二字的国家级文学杂志,一个是有文坛泰斗坐镇。

  相比之下,创刊仅有一年多时间的《当代》尽管背靠人文社,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能够取得这样的势头,殊为不易。

  林朝阳这位作家,你们《当代》要保持好关系,勤加联系。他现在可是红得发紫,外面一堆杂志都想跟他约稿呢。”卫君怡对覃朝阳叮嘱道《当代》两次大的销量跃迁,都是因为刊登了林朝阳的作品,可以说林朝阳对于《当代》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用卫君怡提醒,《当代》也早已将林朝阳提到了最优先度合作等级上这是当然,他现在可是我们《当代》的大功臣。“覃朝阳笑呵呵的说道开完会,从前楼回到后楼,刚到编辑部门口,覃朝阳便听到办公室内传来阵阵嬉笑之声。

  他走了进去,轻松的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覃朝阳虽然是王编,但平日里从来没什么架子,见他进来,编辑部众人面色如常柳荫面带著笑容回答道:“没什么,就是刚才看了几分读者来信,都是夸《梵高之死》的。”

  读者们都怎么说的?“覃朝阳好奇的问道还能怎么说?使劲夸呗,可以说是好评如潮!”

  一旁的祝昌盛说道:“柳荫,你这就夸张了,怎么说话越来越向老荣看齐了呢?”

  他一句话挖苦了两个人,惹来荣世辉和柳荫的反唇相认,大家都是老同志,平时说说笑笑,毫无顾忌。

  “我哪夸张了?就说刚才那封江西师范学生的来信,人家怎么说的?”

  看《梵高之死》之前他对梵高毫无了解,但在看完小说之后,他被小说中梵高的才华和人格深深打动,理解了他那种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和苦闷。

  也真正明白了所谓艺术,绝不是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放浪形骸,而是必须在最深的孤独中绽放。

  听听,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多深刻啊!”

  覃朝阳听看她的复述,眼中露出笑意,“理解的确实很到位,有这样的读者对于我们杂志来说是幸事,你们想著给人家回信。”

  他一提起这件事,编辑部负责拆读读者来信的小姚抱怨道:“主编,最近读者来信实在太多了,别说是回信了,我每天收信、拆信都要浪费不少时间。”

  现在这个年代读者给报刊杂志写信的热情是后世难以想像的,人文社是国家级出版社,《当代》虽然才创刊一年多,可在文学界的名声已然雀起,平日里的读者来信数量自然不会少。

  小姚每周二、周五两大一上班,就得先到卫传达室那里扛看一麻袋读者来信,搬到后楼二楼的《当代》编辑部一封小小的信封并不沉,可一麻袋信封袋份量就不轻了,有四五十斤之重多亏了这个时候的女同志不娇贵,脑子里又根种看妇女能顶半边大”的观念,小姚这一扛就是一年多。

  今年以来,伴随看《当代》的销量暴增,读者来信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原本她是一周扛两麻袋的来信,《赖子的夏天》发表之后的两个月里,她几乎每天都要打麻袋。

  那两个月麻袋扛得小姚精神都有些恍惚了,有时候她甚至忍不住怀疑,目己来人文社到底是来当编辑的,还是来当打包工的?

  好在经过了那两个月的高峰期,到了下半年之后《当代》的读者来信明显下降了不少,但还是比以前多了不少,一周三到四包的来信量,她还是分两回扛上楼,勉强可以接受。

  可谁知好景不长,这个1月份,林朝阳的《梵高之死》再次发表在《当代》上短短几天之后,传达室的读者来信数量便回弹到了上半年《赖子的夏天》发表之后的程度,并且在之后的几天里又一路升。

  小姚现在每大骑看自行车上班,最怕的就是翟大爷打开窗户探出头减出的那一句:“小姚,来取信!”

  从一周两次,一次一包到一天一次,一次两包,只需要刊发一部《梵高之死》。

  而这还只是开始,信到了编辑部,你得拆吧?拆完你得看吧,看完你得回吧?

  小姚的痛苦没人懂,也没人同情,谁让她是编辑部新来的小年轻呢?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目己淋过雨,别人也休想撑伞?

  最近这几天,因为新一期刊物的大卖,编辑部内充斥著欢声笑语,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唯独小姚,总是闷闷不乐,唉声叹气。

  听看小姚的抱怨,覃朝阳问道:“来信太多了?

  他平日里很少关注读者来信的事,也不清楚具体来信量,领导亲民归亲民,但总不可能连这点小事都要事无巨细的关心。

  祝昌盛回道:“这不是最近《梵高之死》的反响太好了嘛,读者们的来信热情很高。”

  覃朝阳点点头,“小姚辛苦了。老祝,你们有时间也帮小姚分担分担工作。”

  “好。”

  覃朝阳轻款飘的一句话,让祝昌盛笑不出来了,编辑部其他几人更是在覃朝阳走后幸灾乐祸。

  覃朝阳刚才虽然说的是“你们”,可点名却只点了祝昌盛一个人。

  “砰”的一声,小姚将半包还没拆的读者来信放到他的桌子上“老祝,辛苦了!”

  说这话的时候,小姚嘴角露出根本藏不住的笑容。

  “小姚,我这还有这么多稿子没审呢,哪有空看这些信啊!”

  抽空看麻,随便看两眼就行,耿误不了多少时间。看看哪封信的内容有趣,你就给回几句麻。”

  小姚嘴上说得越轻松,祝昌盛越是忧愁。这事他又不是没干过,真有那么轻松就好了。

  咱们出版社要是有个通联部惊好了!祝昌盛叹气道所谓通联部,一般是报社所设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沟通和协调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对下组织培训通讯员、联系群众。

  通联部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处理读者来信,因为报纸的读者来信基本都是反应问题,其中很多都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人文社是出版社,读者来信大多是对于出版图书和刊物的评价,工作量不算大,所以开没有专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的部,都是由青年编辑负责。

  要不要再给你配个秘书?“柳荫毫不留情的挪输道那敢情好,最好是个女秘书。“祝昌盛玩笑著说道“美死你!”

  玩笑过后,祝昌盛看看这些读者来信,犯起了愁。

  他知道,眼前这些信还顶不上最近编辑部海天收信量的一半。

  让他看一点稿子行,可要是看信,他可坚持不来。

  祝昌盛心里思想著,很快有了个主意“小姚,这些信里有多少是写给林朝阳的?”

  “不少呢,起码有个三分之一。”

  那咱把这些信都挑出来,给他送过去。”

  小姚有些意外,问道:“他不是说不要吗?”

  四月份《当代》发表《赖子的夏天》,读者反响强烈,来信如雪片般飞入编辑部,当时编辑部就想把许多专门写给林朝阳的信转交给他,但林朝阳以家里没有地方拒绝了。

  他说不要就不要?这都是读者们的一片心意!”

  祝昌盛的表情义正言辞,看得小姚一楞一楞的她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老同志的原则和底线果然灵活

第184章 爱之深,责之切

  心中鄙夷归鄙夷,小姚觉得祝昌盛这个主意还是不错的,只要他能把这些信送出去,目己也能轻松不少。

  两人花了不少时间挑出来两包信来,等下了班,便载著这些信跑到了华侨公寓。

  “老祝,这什么情况?”

  两人扛看两大麻袋上楼,林朝阳开门后满脸然“这不是《梵高之死》发表了吗?最近读者写信的热情特别高涨,好多信都是专门写给你的,你可得好好看看,用心点给这些读者回信。”

  SMXSEECKyPXolGbluYjJMwYpWXZc7niAqf16Ruqmv1bnvl0JcseNkmti pzXGvf7M45CCTTp6LyaLnCKP8TrX kdDLz7yVC7GfXbcSbFyrjps4YZSPZtHwggaV24hNpVT bl/i3bAodPYXvB22wE2/c7c35gmuTLmoy47gCILcTYnlktPOwrqkCYGDXKEmbnyVgb8tbqawZ9vDizal2aVTq0n3b3Xy2qMQePlsuikRxFWMflsD5wy2Qou2x7HEAoHjSZHXSMXSEECKyPXolGbluYga4Ib4qFZ/P5iy2v255MrXXybV/50LgGePYztiCbxVGofJUu5gijRZiBy4rkBljsTaPrkOfQzYuTALWeUJoLbmWega4lb5CvZ/fzhRWE2INwpVXhbnfZ0oMgeuofuikRxnWufJQG4TO3CuvccEnVmAl IVI Thvml iVl ImVeaEkavvidc.15i7a1-I Ikan/nika< EoTAcvdind“腾出来不就有地方了吗?“祝昌盛跟林朝阳拉扯了儿句,信的事便揭了过去,他闻看厨房传来的香味,“呦!这味道可真香啊!”

  林朝阳挖苦道:“我看你不像是来送信的,倒像是来蹭饭的。”

  这话我不同意。我们送信也属于给你干活,地主家雇短工还得管饭呢。”

  蹭饭蹭到你这种境界,也算是增出心得、蹭出体会了。”

  两人关系熟稔,语气轻松愉快,小姚不禁对老祝有些佩服。

  老同志不光是老谋深算,连跟作家的关系也能处的这么好。

  林朝阳家的晚饭是酸菜五花肉,酸菜是入冬之后张桂芹汲的入冬前家里买了上百斤的冬储大白菜,为了波酸菜,林朝阳特意买了口大缸。汲酸菜的做法很简单,把白菜去掉根和老帮子,用热水烫一下控干后进大缸里等白菜摆满之后,再压上一块大石头,等待白菜慢慢发酵。

  汲酸菜的温度不能高也不能低,林朝阳家里有供暖,温度太高。室外温度太低,也不行。

  找来找去,楼道里的温度正合适不过这是公共区域,用来堆放自家的东西未免太不讲究林朝阳特地楼上楼下跑了一趟,送了一家儿斤日菜,还约好了等酸菜汲好之后再送给邻居们尝尝,这才将酸菜缸放在了楼道里能住进华侨公寓的人家不差这几颗白菜,重要的是礼数。

  酸菜这道菜对于燕京人来说开不陌生,许多燕京人家到了冬大也会汲酸菜随看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越来越浓,不光是祝昌盛,连小姚都忍不住在咽口水东北的酸菜五花肉是杀猪菜,但跟很多人印象中油腻的杀猪菜不同,酸菜五花肉的口感却是清爽可口的。

  过了两遍凉水的酸菜炖出来酸而清淡,味道清香,炖酸菜的肉汤香醇,把五花肉里的油脂吸的干干净净,本来有些油腻的五花三层肉也变得清爽起来一片五花肉夹在酸菜丝里,被夹上来时还冒看腾腾热气,再蘸上一点蒜酱油,塞入口中,酸香可口,不油不腻。

  祝昌盛和小姚两人吃得满嘴流油,筷子夹个不停,看得一旁的张桂芹忧心仲你说你蹭饭就蹭饭吧,怎么一点也不见外啊,两碗饭都下肚了也不停筷子朝阳,你们家这酸菜氽白肉真绝了,我在燕京这么多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

  饱餐过后,祝昌盛一脸满足,甚至带了一点微感等从林朝阳家出来之后,小姚感概道:“都说林朝阳家的饭菜味道好,今天吃了一回,果然名不虚传。”

  祝昌盛跨上目行车,发现肚子有点紧,他特意松了一截裤腰带。

  “不好吃,谁能传啊?那回听谁说的来著,管他们家叫寻味斋。嘿嘿,这个名字可没起错。”

  小姚回望楼上的灯火,“可惜今大就一个菜。”

  祝昌盛调侃道:“有菜有肉还不够?蹭饭要求还挺高!”

  “我是想多尝他几道菜。”

  “那简单啊,等下回有空咱买点肉、买点菜来,让朝阳再跟咱们做。”

首节 上一节 129/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