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22节

  林朝阳以为她是想让自己看看被印成铅字的文章,结果一张纸从书页之间落下,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张稿费单。

  陶玉书的文章篇幅不长,将近两千字,《文艺报》编辑部按千字五块的稿酬标准支付了她十块钱的稿费,她凭著这张稿费单便可以到邮政储蓄所去领取稿费。

  还没等林朝阳说话,陶玉书先说道:“晚上我请你出去吃大餐!”

  林朝阳拍手叫好,又问道:“家里人不管了?”

  “明天再给他们加菜!”陶女士豪迈的说道。

  “大气!”

  “那告诉家里一声,晚上不回去吃了?”林朝阳提醒道。

  “嗯,你先上班吧,我回去一趟。”

  陶玉书说请林朝阳吃大餐,实际上去的是学校南门外的长征饭庄。

  这块正好有储蓄所,两人先取了钱,再去吃饭。

  “点个溜肝尖儿,吃肝补血。”点菜的时候,陶玉书特意叮嘱。

  “好,再来个滑溜里脊吧?”

  “行。”

  夫妻俩点了三个菜,最贵的是滑溜里脊,一份八毛二,一顿饭下来花了两块三毛二,可谓十分奢侈。

  长征饭庄对比学校食堂有点贵,但以饭店的标准来说还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关键是味道还不赖,夫妻俩吃的满嘴流油,幸福感满满。

  晚饭吃的太撑,两人便沿著燕园一路散步。

  傍晚的燕园是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候,燕京的秋一向很短,九月中穿短袖都热,十一月便入冬了,这几天可以算是燕京一年之中气候最好的时候。

  陶玉书挽著林朝阳的胳膊,嘴里念念有词的在算帐。

  刚才吃饭花了两块三毛二,明天还要给家里买点菜改善改善伙食,十块钱的稿费一下子就去了一大半,她算完不禁有些懊恼。

  “这钱也太不禁花了!”

  “伱下回多写点,发他个十万字,不就禁花了吗?”

  陶玉书失笑道:“发十万字,那我可厉害了,成批评家了。”

  “我相信你!”

  夫妻俩虽是说著笑话,陶玉书却感觉到丈夫的信任,忍不住用手紧紧搂住他的胳膊,依偎在他的肩膀上,气氛温馨。

  翌日陶玉书给家里买了半只烤鸭、一条鱼、二斤里脊肉,十块钱稿费就剩两块了。

  听说陶玉书的文章发表在了《文艺报》上,陶父陶母十分高兴,不过陶母看林朝阳的眼神就更不对了。

  女儿越优秀,她越看林朝阳不顺眼。

  “玉书这大学没白上,快赶上我当年的风采了。”

  大舅哥的话惹来陶玉书姐妹俩的白眼,陶母这时说道:“小林,玉书学习这么勤奋用功,你也不能懈怠。”

  陶父管林朝阳叫“朝阳”,陶母却叫“小林”,亲疏一眼可辨,林朝阳内心翻译了一下陶母的潜台词:我女儿这么优秀,你可别拖她后腿。

  “妈,朝阳上班多努力啊,晚上、周末都去馆里值班,谢伯伯还跟爸夸他来著呢。”

  没等林朝阳说话,陶玉书替他分辩道。

  “大锅饭那么积极干什么?死脑筋!”

  见陶母的话不好听,陶父出言:“好了,赶紧吃饭吧。”

  今天晚上陶家的晚餐格外丰富,三荤三素,一家人吃的很开心。

  回到房间之后,陶玉书对林朝阳说:“我妈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就那样。”

  “妈的话不好听,不过也是有道理的。而且你不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吗?”

  “什么意思?”

  “最起码妈对我有要求了啊,这不是一点一点接受我了嘛!”

  陶玉书有些无语,她怀疑母亲现在就是臭骂丈夫一顿,他都能想出话来维护。

  可一想到他这么做都是为了让自己心里不那么难受,为了维护她们母女的关系,她心中又充满了感动,忍不住投入了林朝阳的怀抱。

  夫妻俩正温存的时候,房间门突然被人推开。

  “哎呀!”少女娇羞的捂住眼。

  二人听到动静赶紧分开,陶玉书看著门口,没好气的说道:“知不知道进房间要敲门?”

  “知道了,我下回注意。”

  陶玉墨自知理亏,又有求于人,态度出人意料的好。

  “干嘛?”陶玉书问她。

  “姐,你买那本《文艺报》呢?借我看看!”

  “记得还回来。”陶玉书将小册子借给妹妹的时候不忘叮嘱。

  “看两天就给你。”

  陶玉墨走后,陶玉书哼起了小曲儿翻开了书,心情很是愉悦。

  “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著马儿翻山坡……”

  林朝阳为媳妇高兴的同时,心里也在期盼。

  他寄给《沪上文学》的那篇小说,这会儿编辑部应该收到了吧?应该能过稿吧?

  还有《燕京文艺》那边,《牧马人》的稿子都改完了,周燕如说十一月份能发表,也不知道稿费单什么时候能出?

  想一想,这日子还是挺有盼头的。

第29章 写小说这么难吗?

  十月的第三个周末,周六下课回来,陶玉书竟然说明天要出门,林朝阳高兴坏了,以为媳妇是想开了,要出去浪一把。

  结果却被告知,明天王府井书店要来一批《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她要早点去排队抢书。

  排队抢书,放在后世是天方夜谭。

  但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十年无书读的苦闷放在后世人身上是难以想像的,76年之后人民群众被压抑了多年的精神追求喷然释放,书店成了那个年代很多人休闲时必逛的地点。

  特别是刚刚改革开放的这几年,国内印刷纸张十分紧张,造成各个出版社印量上不去,就把这种读书热情烘托的更加紧俏。

  以至于每当书店到了一批新书的时候,书店门口从一大早就会大排长龙,有时候队伍甚至能排出二里地去,排了半天队却买不到书是常有的事。

  这天一大早,林朝阳便被陶玉书从被窝里薅起来陪她去买书,两人不到七点就到了王府井书店门口,队伍已经排出了快一里地了。

  陶玉书望著前面的人群,心焦不已,“哎呦,早知道不吃饭了。”

  他们夫妻俩五点半起床,吃了饭,简单洗漱过后就骑著自行车来了,可没想到,比他们更卷的大有人在。

  只要有一个搅屎棍,其他人都没办法安生,这就是过度内卷的坏处。

  “买书再重要也不能不吃饭啊!”林朝阳安慰道。

  两人抱著一丝侥幸排队到八点,书店一开板,人群蜂拥著向前抢去。

  轮到他们俩的时候,新书早就卖光了。

  “就一双眼睛,看得过来那么多书吗?”陶玉书看著有人捧著十好几本书喜滋滋的出书店,眼珠子都快钉进那人的身上了,语气愤恨。

  “媳妇,不至于的,不至于的,都是人民群众,自己人自己人。”林朝阳真怕陶玉书冲上去找人家麻烦,“图书馆胡姐她爱人就是新华书店的,回头我求她帮你买几本这个书。”

  陶玉书放下执念,恢复了理智,“为了几本书担人情犯不上,大不了去图书馆借书看就好了。”

  借书的话当不得真,这年头图书馆的热门图书常年不在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套丛书恰好就在此列。

  没买成书,两人并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电影院。

  这个十月,老人家赴日本访问,随后国内几个主要城市举办了“首届日本电影周活动”,放映了《追捕》《望乡》和《狐狸的故事》三部影片,紧接著便由沪上译制片厂引进了《追捕》。

  眼下这两天,《追捕》刚刚在国内的电影院大规模公映,立刻引发了轰动。

  平时林朝阳要跟陶玉书去看电影,她总是兴致缺缺,倒不是她对电影不感兴趣,只是大饭厅放的都是些老片,她早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

  《追捕》是日本电影,又是第一次引进到国内来,陶玉书自然想看看。

  对于七十年代的国内电影观众来说,《追捕》的出现无异于是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中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逃亡电影充满悬念的特质、人物命运在法律和人性间的跌宕起伏……《追捕》的一切元素都令这个年代的国内观众沉迷。

  电影刚刚散场,往外走的女同志们要么讨论高大帅气、气质硬朗的杜丘,天真可爱的富家小姐真由美,要么在讨论电影里的那些摩天大楼和汽车电话。

  陶玉书一开口就是:“区区日本四岛,竟然能在战后三十年里发展到这个程度!”

  林朝阳看著她满脸忧国忧民的表情,没忍住笑了出来。

  “你笑什么?”陶玉书一脸严肃。

  “没什么。”林朝阳郑重起来,“日本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他认了个好爸爸……”

  金秋十月匆匆而过,这天林朝阳终于盼来了他心心念念的稿费单。

  《牧马人》全文将近一万七千字,《燕京文艺》编辑部给了他千字五块的稿酬标准,一共八十五块钱,这快赶上林朝阳两个月的工资了。

  小金库富裕起来了!

  稿费单是陈健功送来的,现在他快成林朝阳和《燕京文艺》的联络站了。

  “走,健功,请你吃饭!”

  拿到了稿费单,林朝阳肯定要请客吃饭,最近没少让陈健功帮忙。

  陈健功却顾不上吃饭的事,“饭就不吃了,你先帮我看看稿子。”

  林朝阳差点忘了他答应给《未名湖》当顾问的事,他接过陈健功手中的稿子,仔细看了一遍。

  “这是你们同学写的?”

  “78级的刘振云写的。”

  “问题有点多啊!”

  “剑英和晓平也是这么说的,她们俩觉得问题太多了,没有改的必要,不如直接给他退回去算了。我想著师弟刚走上这条路,别这么不近人情,你觉得能改出来不?”

首节 上一节 22/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