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260节

  张桂芹每每看著孙子总会对林朝阳感慨,“这孩子有福了,哪像你们小时候,高粱米饭都吃不饱。”

  林二春则更关注大孙子的眉眼,他很佩服自己当年的高瞻远瞩,给老林家改良品种这项大计,真就成了!

  这日傍晚,小家伙美美睡了一下午,起来后精神的不得了,眼睛瞪得像铜铃。

  林朝阳从书房出来休息,见著儿子这可爱的模样,忍不住像逗逗他,抓著他肉乎乎的小手亲起来没完。

  许是被他的胡茬弄疼了,小家伙一个劲儿的甩手,林朝阳却不松口,不厌其烦的亲著。

  小家伙愤怒的哼了起来,连小脚都使上了力气,脸都憋红了,林朝阳喊著他的小名,他也不搭理,反倒将头转向了另一边。

  “哎呦,生气啦?”林朝阳拉著他的小手问。

  不想这小家伙脾气很大,挣脱了林朝阳的手,借著惯性的作用,一下子翻身坐了起来。

  林朝阳顿时惊喜莫名,喊道:“妈,你孙子会坐著了!”

  正在准备晚饭的张桂芹听到这话立马跑了过来,“我看看!”

  平躺了半年时间的小冬冬冷不丁换了个新视角看世界,一开始还有些害怕。

  他奋力的抬著脖子,两手在胸前比划来比划去维持著平衡,左看看、右看看,逐渐忘了害怕,满眼都是新奇。

  “啊~啊~啊~”

  你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反正能听出来是高兴,一笑起来,晶莹的哈喇子顺著嘴边就流了出来。

  林朝阳给他擦了擦嘴,正跟张桂芹说话,陶玉书下班回到了家,林朝阳立马和她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她顿时一脸喜色,“他还没到七个月呢,就学会坐著了,我儿子可真聪明!”

  陶玉书抱著儿子先亲了几口,然后便开始不厌其烦的让儿子躺下来,再坐起来。

  林朝阳看著这母慈子孝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街边耍猴儿。

  “冬冬可真是聪明长大肯定是个好学生。”

  林朝阳从陶玉书的话里听到了熟悉的味道,继“望夫成龙”之后,陶女士又开始了“望子成龙”。

  林朝阳怜悯的看著还不谙世事的儿子,摊上这么个能卷的妈,这孩子的童年有福了!

  不过这样也好陶玉书的注意力都放到儿子身上,儿子多卷点,老子少卷点,就当是儿子提前尽孝了。

  “你去拿相机拍个照!”陶玉书嘱咐林朝阳。

  家里的照相机是林朝阳以前从信托商店淘来的,以前很少派上用场,自从儿子出生之后,使用频率骤然提升,每个月至少两卷胶卷。

  晚饭后,夫妻俩抱著孩子到院里散步。

  住四合院最大的好处就是地方大,占地两千平的院子,想散步都不需要出家门。

  小冬冬在林朝阳怀里挺著胸脯,脑袋转来转去眼睛在到处乱看。

  “今天王蒙找我了。”陶玉书突然说。

  “老王找你干嘛?”

  陶玉书是《燕京文学》的编辑,王蒙是《燕京文学》的副主编,这是他们俩为数不多的交集,但王蒙在《燕京文学》只是挂名,林朝阳想不到他找陶玉书能有什么事。

  “他说章光年要调他到《人民文学》任主编,他想带我过去!”

  林朝阳闻言有些意外,“他到《人民文学》当主编?这个跨度可不小啊!”

  王蒙现在除了是《燕京文学》的副主编,也是燕京文协的副职。虽然文协不是正经的机关单位,但按体制内的说法,他这个职务相当于是副厅级。

  《人民文学》是全国文协领导下的刊物,主编级别是正厅级,笼统说来从副厅到正厅,这一步也很正常。

  但问题是燕京文协的一个普通副职,份量能跟《人民文学》主编相提并论吗?

  这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第一份文学期刊,第一任主编是茅盾,创刊号由伟人亲笔题写,一直都是国内文学界的标志性刊物,也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它刊名中的“人民”二字,也代表了这是一份国家级刊物。

  因此,王蒙能够出任《人民文学》主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官路亨通,后世他能够出任文化部尚书,与这次事业上的跨越,也有很大的关系。

  陶玉书说王蒙要带她去《人民文学》,林朝阳只略一思考,便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空降的领导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带点自己人也是理所应当的。

  陶玉书虽然才毕业一年多,但在《燕京文学》的工作成果却是出类拔萃的。

  不仅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业务,而且经她手发表的作品更是屡次在文学界和读者当中造成了不俗的反响。

  同时她的工作态度也没话说,现在卷的同事们下了班看到她都要绕道走。

  在满是咸鱼的《燕京文学》编辑部,她的这种内卷变成了大家的压力,可王蒙空降《人民文学》,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开疆拓土、勇猛精进的人才。

  林朝阳调侃道:“看来老王对你的印象很好啊!”

  陶玉书无奈道:“伱就别开玩笑了,我现在很头疼。”

  “有什么头疼的?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去。家里又不是指望著你赚钱,咱有底气!”

  “我纠结的是这个问题吗?”陶玉书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又说道:“我毕业到编辑部一年多了,工作和同事都熟悉了……”

  林朝阳听明白了,这是既想去新单位,又舍不得老同志。

  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贪心!

第333章 最年轻的编委

  第336章 最年轻的编委

  林朝阳很想对陶玉书说,章德宁那帮人估计巴不得你走呢!

  但为了家庭的和睦和自身的安危,话到嘴边,他换了套说词。

  “去《人民文学》又不是外地,都在燕京,咱们家就在《燕京文学》门口,想老同事了回来随时都能看著他们。”

  听著林朝阳的话,陶玉书微微点头,似乎有些意动。

  林朝阳这时却又说道:“不过去《人民文学》这事你得考虑清楚,他们那边的水可比《燕京文学》这边深。”

  “什么意思?”陶玉书看向他。

  “老李你忘了?”

  林朝阳口中的“老李”,是《燕京文学》前任负责人李轻泉。

  李轻泉五十年代便是《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前几年平凡后调回燕京出任《燕京文学》编辑部负责人。

  杂志在他手里短短两年时间便脱胎换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也因为这样的工作成绩,李轻泉在前年七月被调回了《人民文学》担任排名第二的副主编。

  时隔二十余年,再次回到战斗过的地方,李轻泉心中未尝没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决心。

  可现实却是,他回到《人民文学》后便没了动静,再不复《燕京文学》时的挥斥方遒。

  同时,通过李轻泉的经历,也能看出王蒙这一步的跨度究竟有多大。

  一个是《燕京文学》主编,调到《人民文学》担任排名第二的副主编;

  一个是《燕京文学》挂名副主编,调到《人民文学》担任主编。

  听著林朝阳的话,陶玉书倒没什么担忧,“他们领导的事我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我只想做事,发好作品!”

  《人民文学》在文学界是块金字招牌,是所有作家都向往的文学殿堂,如果能到那里工作,能接触到的作品质量无疑也是全国最顶尖的。

  陶玉书这样的想法林朝阳是可以理解的,见她自己有主意,他便说道:“那我支持你,咱就去《人民文学》。”

  “可我又舍不得大家。”陶玉书一脸不舍。

  得,刚才的话全白说,女人啊!

  饶了半天舌,陶玉书最后还是决定跟著王蒙去《人民文学》。

  同事们的感情再深,也挡不住陶女士的那颗事业心。

  更何况,她也明白,她现在去《人民文学》和大学毕业分配到那里,情况还不一样。

  要是毕业分配去的,少不了要坐几年、甚至十几年冷板凳熬资历,可现在她是跟著王蒙这个空降领导去的,她几乎可以预见自己必然会受到王蒙这个主编的重用。

  这样的职业发展对陶玉书来说,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又过了数天,如陶玉书所说的那样,王蒙走马上任《人民文学》主编一职,紧接著没几天陶玉书便收到了工作调动的通知。

  在《燕京文学》的最后一天,陶玉书将所有稿子都交代给了同事,临近下班,她收拾好了自己的办公室,又一一与同事们告别。

  “老周!”

  “德宁!”

  “王洁!”

  同事们满脸不舍,在文化局大院的下班潮中一起将她送出了院。

  林朝阳过来接陶玉书,主要是帮她拿东西,他站在一旁看著陶玉书和同事们依依惜别。

  “去了他们那好好干,别给我们《燕京文学》丢人!”

  “遇到事别怕,我们《燕京文学》永远是你的娘家。”

  ……

  几个女同事拉著陶玉书的手说著各种贴心话,让她不禁湿了眼眶,与大家互相拥抱告别。

  等她来到林朝阳身边,深吸了口气,对他说道:“走吧!”

  林朝阳跟上了她的脚步,忍不住转过头看了一眼《燕京文学》那几条咸鱼。

  他们脸上劫后余生的笑容在林朝阳回头的一瞬间切换为哀切,望著陶玉书的背影默默挥手。

  演吧,你们就演吧!

  告别《燕京文学》的第二天一早,陶玉书跨上自己的战车,一如当年的英姿飒爽。

  摩托车轰鸣她沿著长安街一路东行,没过一会儿,便来到了东四八条52号。

  如今《人民文学》的出版已经被人文社交还给了作家出版社,因为文协如今办公条件紧张,所以《人民文学》杂志社只能蜗居在这里。

  楼是戏协的,编辑部在楼里占了两大间、三小间办公室。小说组与行政组在大间,诗歌、散文与评论组在其中的两个小间,另一小间是给常务副主编的。

  至于主编,《人民文学》的主编多是兼职,办公室大多都安在了文协那边。

  最近因为刚到职,所以王蒙都在编辑部办公。

首节 上一节 260/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