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292节

  送走了患者,于华洗过手打算接著看小说,门口传来一声调侃。

  “呦!大作家看小说呢?”

  院里唯一的护士姓张,年过四旬,资格比于华老的多,说话向来喜欢拿他开玩笑。

  “张姐,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什么大作家!”

  “怎么不算大作家?你可是在《人民文学》发了文章的啊!”

  提到《人民文学》,于华的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却又极力想隐藏。

  刚刚过去的3月份,他的短篇小说《星星》发表在了《人民文学》上,对他本人来说这当然是值得万分高兴的大好事,对于武原镇也如此。

  在这个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镇,很少有人会去讨论文学,更别说是写作。

  那些于华的同龄人,下了班的娱乐爱好包括了抽烟、喝酒、打牌、看电影、看电视……当同龄人享受著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快乐时,唯独只有他躲在房间里,默默的埋头写作。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小说发表了,而且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这个新闻在武原镇这样的小镇上无疑是具有轰动性质的,旬月以来,他成了镇上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大作家”。

  每每听到别人这样的调侃,于华心中高兴之余,也有些无奈。

  《星星》在《人民文学》发表,对他的写作生涯而言是个历史性时刻,但也仅此而已。

  这部短篇小说在发表之后并没有形成什么影响力和关注,更别提让他收获什么大的名声。

  于华心里也明白,想通过一部短篇小说就成名,那无疑是需要相当高的天赋和时运的,显然他的天赋并不高。

  时运倒是不错,遇到了陶老师这样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的编辑。

  在燕京改稿时,于华跟《人民文学》编辑部的一些编辑混的还算熟悉,尤其是祝伟。

  据祝伟所说,其实他的《星星》和《你也走,我也走》距离编辑部的录用标准还是有一点距离的。

  是陶玉书觉得既然要培养年轻作家,就要给年轻人机会,据理力争的说服了主编王蒙。

  一想到这件事,于华心中就对陶玉书这位伯乐充满了感激。

  他上次进京,一共改了两篇稿子,另一篇《你也走,我也走》也会在这个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有了《星星》的经历,于华放平了心态,不再做著一作成名的美梦,可惜周围人的调侃、打趣始终萦绕在耳边。

  这些人也许是善意的,也许是恶意的,于华没有那个能力去分辨,他只期许他们的调侃能够一语成谶。

  “先别看了,去吃饭吧。”张姐说了一声。

  于华这才发现,这会儿现在已经是中午了。

  匆匆吃了口饭,他回到诊室继续看小说,这一看直到被走廊里的响动影响才回过神。

  于华看了看时间,还有十多分钟就要下班了,难怪外面有动静,这会儿单位里有人已经找借口提早离开了。

  他还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氛围和故事中,难以自拔。

  这期《花城》发表的仅是《闯关东》一半的内容,于华用了一白天也只看了这一半内容的三分之一。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能看出这部小说的优秀。

  看著《闯关东》,他想到了他曾经看过的川端康成、卡夫卡、鲁迅……

  于华不知道《闯关东》距离这些名家的作品有多远,但他此刻清晰的认识到,这部小说必定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些唯心,但他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相对理性的角度。

  卫生院临街,站在二楼的窗口,他可以看到外面的街道。

  傍晚时分,小镇街道并不繁华,却也有几分热闹,下班的、买菜的、放学的……烟火气十足,可于华看著这样的场面心中却莫名的涌上来一股悲凉。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闯关东》是部非常出彩的小说,但当他用创作者的角度去看《闯关东》时,于华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所受到的打击是前所未遇的,他感到了一股绝望。

  这样的小说,他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来!

  这跟他看那些文学家的作品还不一样,那些人如同天上的星星,可林朝阳就在他的身边,他们甚至一起吃过饭。

  在他的印象里,那个永远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身影变得越来越高大,让他仰视到难以企及。

  此刻他站在窗前回想一个月前小说发表的欣喜,远远无法抵消现在心里的那种深深的落差感和挫败感。

  他进而又想到了自己的工作,也许他这辈子注定都要看著外面这条街。

  唉!

  长长的叹息还没结束,走廊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喊声。

  “于华,电话!”

  满心的惆怅与悲凉被这喊声给吓了回去,于华整理著情绪往走下传达室走去,心中想著莫非是哪个编辑部来的电话?

  他的投稿向来是广撒网,从顶尖杂志到地方杂志都不会放过。

  只是最近因为作品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的缘故,他已经减少了这种碰运气式的投稿,现在来电话,估计是之前的投稿被哪个编辑部相中了。

  心中这样想著,于华接起了电话。

  电话竟然是县文化馆打过来的,于华恍惚间想到了他以前站在街边艳羡的看著那些文化馆的职工,早上九十点钟才施施然走进文化馆上班的悠闲场面。

  跟自己的牙医工作比起来,文化馆职工的工作简直太幸福了。

  于华也曾无数次的畅想过,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写出名堂来,被调进文化馆工作,没想到这一天真的要来了。

  “……听说你还有篇作品,马上也要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对不对?”

  电话那头的声音打断了于华的回想,他忙不迭的点头道:

  “没错,没错。还有一篇小说叫《你也走,我也走》,这两天就会发表。”

  “好好,我们文化馆现在就缺你这样的人才。手续这边我们正在办,半个月之内应该就会办好,你就等著调动函吧。”

  电话那头的未来领导为自己单位即将招揽到一位年轻有为的作家而高兴,于华也为自己即将实现曾经的梦想而激动不已。

  脑海中不禁回想起他那数百个埋头苦写的夜晚,想起了在林朝阳家吃过的那顿涮羊肉。

  风雪浪霞,独属于文人的浪漫,这一切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于华放下电话,走出卫生院,站在那条街上。

  街市虽小而窄,却热闹非凡,就像往常的日子一样。

  刚才站在楼上望著这里时,他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除了是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更多的还是被《闯关东》这样的小说给打击到了。

  接完这通电话,于华发现他的未来好像一下子光明了起来,眼前的这条街也变得明亮了,变得可爱了起来。

  他心中明白,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那两篇文章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的心中突然生出了几分忐忑,也不知道以后自己还能不能发表出文章去。

  陶老师保佑我!

第365章 吴祖缃的认可

  第375章 吴祖缃的认可

  距离《闯关东》发表已经有四五天时间了,《花城》的销量一直很好,不过外界的反响尚需一段时间发酵。

  这天傍晚陶玉书下班回到家里,吃饭的时候她跟林朝阳说:“我们编辑部的同事对你那部《闯关东》的反响很热烈,把你好一通夸。”

  林朝阳笑著问道:“那他们没给你一点组稿的压力?”

  林朝阳现在既是《人民文学》编委,又是编辑部家属,大家聊起来这事少不了半真半假的给陶玉书一点压力。

  她笑哈哈的说道:“压力肯定给了。不过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前一阵德宁还问我你最近写没写东西呢。”

  陶玉书虽然会让林朝阳帮著写点评论提携提携她想挖掘培养的新人作家,但还没公私不分到让林朝阳为她工作的杂志供稿。

  “其实我也不是不行,只要你肯付出点。”

  林朝阳的眼神意味深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陶玉书眉梢轻挑,飞给他一个大白眼,“没个正形。”

  夫妻俩正调风弄月的时候,林二春走进了院子,他先抱起满地跑的小冬冬稀罕了一阵,然后对林朝阳说:“你那东院还修不修了?要是修的话,回头我找人来给你弄弄。”

  听著二春同志的口气,不知为什么林朝阳总能联想到后世的包工头。

  包租公计划执行半年了,二春同志经手买了两套四合院,加上棉花胡同那套四合院,手下租户好几十,隔两天就得雇两个打零工的。

  时间一长,身上那点生产队长的派头又回来了。

  林朝阳懒散的说道:“行啊,你那找人弄吧。”

  林二春见他这个样子有些不待见,“你说说你,二十多岁的人怎么整天没点朝气!”

  “你看一天孩子试试!”

  这几个月林朝阳也没怎么上班,陶玉书、陶玉墨都得上班,所以孩子白天都是他来带,张桂芹只一周偶尔带一两天。

  之前小冬冬太小了,得照顾的精细点,所以她经常帮忙。

  现在孩子都能小跑了,林朝阳便给她放了假,让她享享清福。

  “看孩子有什么的?我孙子多好看,全自己玩。”

  父子俩话不投机,林朝阳决定换个话题,问起他最近租房事业发展的如何了。

  “好啊!形势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片大好!”

  提起自己忙活的那点事,林二春来了精神,颇有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

  “搞了半年时间,我也算是看明白了,燕京城老百姓们的住房条件确实差的没边儿了。

  一家五六口人住二十来平房子的大有人在,有些小两口结婚单位分不到房,连住宿舍都得排队,没办法只能租房。

  咱们家那几个院子里的租客,别说是一般的工厂工人,就是文化人也有不少。

  还有外来燕京打工的,以前不接触不知道,这两年周边昌平、大兴乃至河北各地来燕京打工的大有人在。

  分田到户之后农活没有以前那么绑人了,家里的地都交给老人妇女,年轻力壮的都出来打工,还有两口子一起出来的……”

  林二春说起他这半年从事住屋租赁遇到的人和事,嘴里滔滔不绝。

  林朝阳也挺爱听这些事,也算是搜集写作素材了,他问:“那这些人来了都干什么?”

  “能干的多了。给煤厂送煤、个体饭店当服务员、摆小摊……干什么的都有,有些干的好了,不比那些在工厂上班的挣的少。”

  ……

首节 上一节 292/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