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94节
雪片般的信件飞向《燕京文学》编辑部,读者们的怨气与愤怒透过信纸与文字刺向了每一个人。
“李拓这回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全是骂他的!”
章德宁的语气中带著几分幸灾乐祸,现在的情况实在是吊诡。
《闯关东》受欢迎,李拓写小说也是夸小说和作者的,按理说应该受到读者们的欢迎才对,结果现在读者来信全是骂的。
刘恒笑著说道:“我就说你应该让他把那段论述情节的内容给删掉,现在可好。”
“我想删,他也得答应才行啊!让他删改跟要他的命一样。我看他啊,都快成朝阳的狗腿子了。”
章德宁性情开朗,大大咧咧,玩笑话说著说著就有点跑偏了,周燕如咳嗽了一声,提醒她道:“别瞎说,注意点影响!”
把一位知名作家比喻成狗腿子,这要是传出去,太得罪人了。
章德宁自知失言,立马闭上了嘴,转移话题道:“看这些读者的反应,《闯关东》这回的影响确实不是一般的大啊,只是透露了一点情节而已。”
王洁说道:“以我们作为编辑的专业角度来看,这部小说的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读者群体的这种强烈反响确实有些夸张了,我记得当年主编写的《青春之歌》也是风靡全国,但也没掀起这样的波澜来。”
“不一样的。那个时候说是风靡全国,但实际上受众还是少,识字率都没提上来呢。
这几年文学爱好者不管是数量还是热情都要远超那个时候,朝阳这部小说又是众望所归,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嚷嚷了两三个月。
现如今终于浮出水面,凭借着过人的质量没有让大家失望,这种情绪自然会更进一步。”刘恒理性的分析道。
王洁点点头,“说起来,现在的情形也不是一般作品能办到的。发表之前传的沸沸扬扬,读者们的期望已经被吊的那么高了。”
“是啊,只能说还是质量太过出众了。”
《燕京文学》编辑部内关于《闯关东》的讨论是如今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一个缩影。
同一时间的广州,大沙头旧楼内。
《花城》主编兼花城出版社总编辑李士非正与社长苏晨进行一场可能改变出版社命运的对话。
“这一步迈的太大了!”苏晨叹了口气,满脸惆怅之色。
李士非劝道:“老苏,这也是适应市场化经济的举措,现在有林朝阳这个开路先锋在,对我们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见苏晨沉默不语,他又接著劝说:“历来改革,常常是憋到不得不为的时候才壮士断腕,最后往往要经历切肤的痛苦。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在巅峰的时候进行改革呢?
这样做阻力当然很大,但阵痛也无疑是最小的。”
苏晨看著他,“既然是改革,有成功,就有失败,你想没想过失败会怎么样?”
李士非无所畏惧的说道:“还能怎么样?大不了我这个总编辑不干了!”
“你说的轻巧,单位呢?我们怎么跟上面交代,怎么跟下面交代?”
李士非摇了摇头,说道:“老苏,我觉得你把这件事想的太过严重了。版税制度,说到底是出版社与作家共担风险。你难道不清楚基础稿酬+印数稿酬模式的弊端吗?”
他说到这里,脸上现出几分郁闷之色,“不算《花城》《随笔》这几份杂志,社里一年出版近百种图书,真正能够赚钱的图书有几部?
出一部书,作家少则拿一两千,多则拿三五千,销量一两万册以下的图书我们连支付给作家的稿费都赚不回来。
难道这就没有风险吗?”
“你不懂!”苏晨眉头紧锁,似有难言之隐。
“我太懂了!”李士非断然道,“不就是顾及舆论影响吗?老苏,我们花城出版社好歹也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难道还怕敢为天下先吗?
这一期的《花城》你是看到了的,半个月,才半个月啊,销量眼看著就要到100万份了,你知道这意味著什么呀!
《闯关东》分两期发表,为《花城》创造的销量不会低于500万份,这几乎是以前一年半才能创造的销量,销量就是效益啊!
这样的作品,它的销量会差吗?
我跟朝阳写信聊过,《高山下的花环》现在的总销量可是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册大关了。
以《闯关东》现在表现出来的潜力,它即便达不到一千万册那样恐怖的销量,三五百万册总是有的。
我们现在好不容易达成跟朝阳的合作,你难道要眼睁睁的看著这样的机会从手里溜走?
这样的机会对于我们出版社来说,千载难逢啊!”
李士非的眼睛凝视著老搭档,话语掷地有声。
苏晨望著他,眼神从犹豫不决逐渐变得坚定,“也罢。都这把老骨头了,折腾就折腾吧。就照你的想法来。”
他停顿了一下,“燕京,我跟你一起去!”
第367章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第377章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转眼已是五月中旬,林朝阳一家人齐整整从派出所走出来。
林二春手里捏著一张小卡片,新奇的看来看去,“这玩意也没啥特别的嘛!”
“样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出门方便了。”林朝阳对他说道。
进入八十年代,国内经济随著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得不断活跃,各地区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
公安部在去年将出台统一的身份证明提上日程,到今年4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条例规定从今以后我国将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进行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
燕京是首都,居民身份证的发证试点工作自然要首先从这里开始,林朝阳一家响应政府号召,这两天跑了两趟,总算是把一家人的身份证都办下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出门办事都得开介绍信。
这些年老百姓赴外单位联系工作要介绍信,外出住宿要介绍信,领取汇款要介绍信,有时就连坐火车买车票也要介绍信,很是不便。
而且工作证、介绍信等种类繁多,没有统一的格式,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不但不能有效地证明“我是我”,还很容易被伪造、顶替,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现在有了身份证,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也是林朝阳为什么说“出门方便了”的原因。
听著他的解释,林二春点点头,“倒是这么个理儿!”
他又盯著身份证上看了看,第一代身份证用的是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他们家是燕京最早一批办理身份证的,身份证上的信息还是用手工填写的。
登记项目包括了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林二春端详著上班“燕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的红戳,心中莫名的升起了几分对命运的敬畏感。
早在去年,他们老两口就以投亲的形式落户到了燕京。
他林二春当了一辈子农民,何曾想过老了老了竟然还能变成首都人民了?
他掂著这么一张小卡片,突然觉得似乎有千钧重,不禁又庆幸自己当年的英明神武。
老林家祖坟冒青烟,他点烟有功!
感慨了一阵,林二春急著离开,林朝阳喊他:“这都中午了,回家吃口饭啊!”
林二春已经走出了几米距离,头也不回的摆了摆手,“下午还得去看房呢,路上对付一口得了。”
林朝阳感觉二春同志真焕发出第二春了,这是要成地产大鳄的节奏啊!再不济也是个中介巨头。
回到小六部口胡同,张桂芹去做午饭,陶玉书去带孩子,为了办身份证,她今天特意请了一天假。
林朝阳则悠闲的在东院转了转,前一阵二春同志又跟他谈到了东院的修缮问题。
之前因为小冬冬太小了,怕家里大兴土木的动静吓著他,东院一直撂在那里。
现在在林二春的操持下,东院的修缮终于动了起来。这一动,少说也得万八千块钱,买一处三进的四合院都够了。
东院现在成了个工地,林朝阳转了一圈便出来了,刚过了小门,他便见杜峰和陶玉成走进院里。
“呦!你们俩怎么有空一起来了?”林朝阳笑问道。
打了个招呼,林朝阳请两人进屋,见著两人的架势便知道今天肯定是来找他的,便问道:“来找我的?”
陶玉成看了看杜峰,杜峰先开口说道:“是啊!大哥想开个录像厅。”
“嗯?”
林朝阳表情惊讶,之前在陶家吃饭的时候大舅哥就聊过这个事,但是被陶父明确否定了。
陶玉成看著他的表情说道:“你别这么看著我,是玉墨跟他说的这事。”
杜峰也解释道:“姐夫,确实是玉墨跟我聊天说起来的。”
这下子林朝阳更迷惑了。
杜峰接著解释道:“姑父不让大哥找我的事玉墨也跟我说了。不过我是这么考虑的,这钱与其让别人挣去,为啥不能让自己家人挣?
姐夫你不知道,我那录像厅开了一个多月,生意不错,上个月刨了乱七八糟的支出赚了八千多块钱。
本来照这么下去,我两个月就能回本,今年这一年少说也能赚个十万八万的。
结果这才刚一个月,街面上已经有别的录像厅出现了,东城那边现在就有一家。
我又让人满燕京扫听了一遍,还有两家正要开的。
好家伙,跟捅了马蜂窝一样,真是看著我赚钱了……”
杜峰说到嗅觉敏锐的竞争对手们难免有些牢骚,他本以为能凭著先发优势赚个一两年块钱,没想到这燕京城聪明人太多了,根本不给他猥琐发育的机会。
“……正好那天玉墨跟我说起了大哥想开录像厅的事,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不是想开录像厅吗?那我也开,你开一家,我开两家,既然快钱赚不了,那就拼规模。”
杜峰说到这里,语气发狠,然后又说道:
“大哥有这个想法正好,真要多开几家录像厅,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我的想法是多找几个人合伙,每家录像厅我都占点股,然后管理权交给这些合伙人,利润他们可以多分一点。
姐夫,你觉得我这个想法咋样?”
林朝阳闻言有些惊异,看来这两年杜峰确实成长了很多。
“是个不错的办法。”
得到了他的赞同,杜峰高兴起来,“姐夫你也觉得这个办法行是吧?我就知道肯定行。”
林朝阳说道:“录像厅对比电影院最大的优势是片源,观众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在电影院看不到的电影,这一点放在你的其他竞争对手上也同样适用。”
杜峰一点就通,立马就明白了林朝阳话中的意思。
规模做大,录像厅的电影肯定要一个月就换一茬,他真要是能在燕京开个二三十家录像厅,每个月光是录像带就需要二三百盘。
这个规模可不算小了,去广东那边进录像带也能有一定片源选择的优势,别人进十盘录像带,顶多十部电影。
但他进二百盘电影,哪怕每部电影多进几盘,在片源供应上也吊打那些竞争者,除非他们不计成本。
而且这样做还能摊薄录像带的成本,毕竟你一盘录像带充其量在一家店放一个月,可我的录像带却可以在自己几十家店里轮著放。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