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344节
到八十年代初以后,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
到今年,他和邵氏的合约就要到期了,有心想重回巅峰的狄龙并不打算跟邵氏续约,因此这段时间也没了工作。
“邵氏这么多年风格还真是一点都不变啊!”胡金铨感叹了一句。
他早年在香江各大电影公司片场混迹,还当过李翰祥的副导演,六十年代后才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七十年代中期,他的导演事业更是如日中天,连续拍出了《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等多部影史佳作。
更是在1976年被英国的《国际电影指南》评选为“世界五大导演”之一。
这些年来他的事业重心一直在湾岛,这次来香江是因为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在本月为他举办了“胡金铨回顾影展”,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邵氏嘛……”蔡澜似有感叹,言语上又很克制。
他前些年同样是在邵氏工作,也是因此与李翰祥结缘,到八十年代后邵逸夫的左膀右臂邹文怀出走创建嘉禾影业,蔡澜也跟著离开。
这几年他在嘉禾混的风生水起,去年刚刚监制了程龙的《快餐车》,这部电影去年位列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五名。
李翰祥这个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么多有才之人都被邵氏给撵跑了,邵六爷每天想到这事估计都会睡不著觉。”
众人闻言不禁又是一阵大笑。
时间来到傍晚,李翰祥开始张罗酒菜,又对蔡澜说:
“你不是一向好吃吗?朝阳的厨艺也是顶哌哌。你们俩今晚一人出一道菜,我们大家品鉴品鉴。谁要是做的好吃,我们封他为‘美食家’。”
蔡澜闻言意外的看了林朝阳一眼,没想到林朝阳竟然与他是同好。
其他人听见这话纷纷起哄,都想见识见识两人的厨艺。
林朝阳和蔡澜相视一笑,林朝阳说道:“那就切磋切磋。”
“好。”
李翰祥家里的食材都是现成的,他为了今天的聚会没少买东西。
两人挽起袖子,洗了手,各自挑了要用的食材,但厨具只有一套,互相谦让一番,最后由蔡澜先出手。
他先摘了点豆芽,后挑了一块澳洲进口的上好牛肉,还未动刀,先接了一锅水放在灶上烧,然后才处理起牛肉。
他的节奏不疾不徐,片起牛肉的速度却不慢,一看就是老手了,众人饶有兴致的盯著他的动作。
水还没烧开,牛肉已经片好了,片片分明,薄厚一致。
待灶上水开后,下日本酱油,酱油又滚开后,下数块南姜蓉,此时锅里汤已浑浊,牛肉扔进去,即刻便下笊篱把肉捞起。
等汤再滚,下豆芽。第三次滚时,再把刚才灼好的牛肉放进去。
“成了!”厨房内香气已扑鼻之时,蔡澜说了一声,盛出菜后,他对众人笑著说道:“大家都尝尝吧!”
众人跃跃欲试,李翰祥性急,操著筷子便夹了一口牛肉,评价道:“味道寡淡了点。”
等他尝完,其他人又尝,普遍评价都很好,最后大家总结:李黑只配大口吃肉。
第417章 士为知己者死
第427章 士为知己者死
白灼潮汕地区的独特烹饪技法,类似于常见的烫或汆煮,但技巧在于白灼牛肉时,适量的调味料来配合和突出食材本身的鲜美。
蔡澜的白灼牛肉较之一般的家常菜又有些许不同,吃起来口感鲜嫩,味道咸鲜。
这世界上不存在《中华小当家》里随随便便就发光的料理,众口难调,能让一桌人吃完都叫一声好的菜肴已经可见功力了。
众人吃完了蔡澜的白灼牛肉,就把目光投到了林朝阳的身上,充满了期待。
对于游走于名利场的他们来说,聚会常有,但这场突然间的厨艺比拼却是新鲜事,大家兴趣盎然的期待著林朝阳的出手。
他要做的是芝麻酱拌腰片,一道典型的下酒菜。
寻常香江人家里,是找不见芝麻酱的,不过张翠英是燕京人,家里不缺这玩意。
洗完了猪腰子,他先用快刀将两面平片,扔掉腰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腰片的完整。
然后再用凉水拔出血水,需得反复换水三四次,察看水质清澈,才算是完成。
然后是烧水焯腰片,在这一点上林朝阳和蔡澜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一个锅大水多,等水大开,腰片下锅,旋即便用笊篱抄出。
此时腰片将熟未熟,将第一锅水倒掉,再烧水,重复之前的操作。
腰片焯水两遍后已熟,却仍嫩脆,林朝阳用笊篱将腰片倒入盘中时,腰片与陶瓷相碰,竟然有duangduang的弹性,看的周围人都满目新奇。
刚才在等水开的时候,林朝阳已经调制好了拌料,芝麻酱、豆瓣酱、葱末、姜末、蒜米,往挤干了水分的腰片里一浇。
搅拌均匀后,一道芝麻酱拌腰片便做好了。
林朝阳做菜时,厨房里站满了人,大家全程围观,等菜好了,也不用端到桌上,一人拿双筷子就要尝。
蔡澜却拦住他们,让每人都喝了口水清理一下口腔里的余味。
“被你这一弄,都快赶上录电视节目了。”
李翰祥说了一句,然后夹了两片腰片放进嘴里,牙齿咬合,紧实嫩滑的口感通过牙齿与骨骼的传递在耳膜间发出一阵嘎吱嘎吱的声音。
这种声音听在旁人耳中并不大,却也十分清晰,李翰祥不断的咀嚼,只觉得嫩爽鲜滑,香、咸、甜、辣,口感异常的丰富。
大家看著他满嘴油光,嘴里不断传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不禁口舌生津,忍不住动起了筷子,厨房里一时间尽是嘎吱嘎吱的咀嚼声。
“嗯~好吃!”
“不错不错,我还是第一次这么吃腰片,味道真不赖。”
李翰祥夹了两口腰片,还想再夹,林朝阳却端起了盘子。
“别光吃,好歹给个评价啊!”
众人立马齐声叫好。
刚才蔡澜的白灼牛肉,大家都说好,就李翰祥嫌味道寡淡,这样一算,林朝阳等于是以一票之差赢得了这场厨艺比试。
李翰祥装腔拿调的朗声道:“我宣布,本届美食家大赛的最终获胜者是……”
他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岳华、狄龙等人立刻会意的模仿起电视里那专门吊观众胃口的鼓点声。
“当当当当……”
林朝阳与蔡澜相视一笑,摇了摇头。
“他就是……林朝阳!”
李翰祥话音一落,众人立刻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兴高采烈,感觉像是真参加了什么厨艺大赛。
在场十多个男人,年纪最大的都奔六十去了,可闹起来却跟一群少年一般。
林朝阳也装模作样的站了出来,抬头挺胸,仿佛等待授奖一般,还冲众人挥了挥手,再次引来了掌声如雷。
“诶,不对啊,比拼厨艺为什么要叫‘美食家’,不应该叫‘厨神’吗?”岳华提出了异议。
李翰祥大手一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一番笑闹,聚会的气氛变得火热起来。
相比于在内地时与作家朋友们的聚会,与李翰祥等人的聚会和相处更加粗放,话题也更加通俗和接地气,各有各的好处。
跟去年金像奖后在李翰祥家那日聚会的点头之交不同,今天的这场聚会林朝阳算是跟这些人真正熟识了起来。
之后的几日,陶玉书几乎天天都往骆克道跑,尽管新昆仑影业就是个皮包公司,但在陶玉书眼中仍然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既然林朝阳都支持她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她自然不能怠惰,甭管有用没用,先学习学习总是没错的。
而林朝阳则是专注于写作,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爬格子上。
来到香江有个好处,整天闭门不出,心无旁骛,林朝阳的创作进度重回巅峰,最高的一天写了一万两千字。
照这个速度,再有不到半个月小说就能完成初稿。
当然了,到时候肯定要修改完善一番。
这天傍晚,他刚从书房出来,陶玉墨说道:“姐夫,有几封给你的信。”
林朝阳略感意外,他们到香江安顿下来之后才给家里人报了平安,并告知了通讯地址,前后也就一周多点时间,竟然这么快就有信来了。
他接过信,先看了看上面的寄信人和寄信地址,有一封是燕京寄来的,落款是林二春,另外两封则是转寄的,一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外的。
他先看了林二春的信,信里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话题,最关心的就是小冬冬和陶玉书肚子里那个没出世的小家伙。
另外在信的末尾,林二春又说到了转寄的那两封信,都是在林朝阳走后的两三天内陆续寄到的,因此林二春便一并都给林朝阳转寄了过来。
国内那封信的寄信人是花城出版社的李士非,信的内容没什么出奇,就是汇报一下《渡舟记》和《闯关东》如今的销售情况,然后又询问一番林朝阳新作的创作进度。
后一个目的当然才是李士非此次写信的重点,林朝阳思考了一下,在回信里跟李士非提了一嘴燕京出版社的事,这种事肯定得提前说一声,最起码让人家有个思想准备。
另一封国外的信竟然是近藤直子寄来的,林朝阳拆开信的时候没注意,首先散落的是几张照片。
林朝阳捡起来一看,照片的内容有正在翻译的日语稿件,也有近藤直子和一位中年男子的工作照。
林朝阳又看了信,根据近藤直子的描述,她在回到日本后就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对日语版《闯关东》翻译工作中来。
由于工作量和难度都超出了她的预期,近藤直子不得不请到了东京大学文学部的副教授藤井省三前来相助。
两人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将《闯关东》的翻译完成了大半,预计再有两个月差不多就能完成全部翻译工作。
这段时间,近藤直子和藤井省三也在利用自己的人脉与东京的各家出版社进行沟通,河出书房在看过了他们两人翻译的部分稿件后对《闯关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因为稿件还没翻译完成,河出书房方面不敢确定最终成稿的质量,所以态度稍显暧昧。
信的最后,近藤直子向林朝阳做了一番保证,说她一定会促成《闯关东》在日本国内的出版。
态度之坚定,让林朝阳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那可是一部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啊,才三个多月就完成了大半的翻译,还是利用业余时间,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可以想见。
林朝阳也大概能明白近藤直子的想法,在她眼里,林朝阳将《闯关东》的手稿送给她,无疑是将心血成果都托付给她。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这就是近藤直子这股坚定态度的由来。
信的最后她还提到了,假设未来日语版《闯关东》翻译完成,少不得要与出版社正式谈判,希望到时候林朝阳可以一定要来东京走一趟,看看京都的红叶。
林朝阳看完信后给近藤直子回信,表达了一番感谢。
一晃五月到来,林朝阳一家来了大半个月,除了陶玉书经常出门去上班,林朝阳和陶玉墨基本都窝在家里,趁著这天天气好,他本打算领家人出门逛逛。
不巧家里电话响了起来,是李翰祥打电话来约他喝杯咖啡。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