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480节

  两人已经好久没见过面了,聊了几句后洪子诚热情的拉著林朝阳往西南门去,他要请林朝阳到长征饭庄吃饭。

  老虎洞胡同跟以前比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热闹了。

  哦,对了,长征饭庄的熘肝尖涨价了,8毛涨到1块2毛。除了熘肝尖,别的菜也涨价了。

  “哎呀,一晃多长时间没见你了!”洪子诚感慨著说道。

  这两年林朝阳偶尔回燕大,多是回岳父家,很少与燕大的师生交流,即便见面也是匆匆一警。

  “刚才的演讲讲的很好,不过好像不太符合你的性格。”洪子诚调侃道。

  林朝阳笑了一声,“有感而发,燕大这几年变化挺大的。”

  洪子诚心中明白林朝阳所谓的“变化大”是何意,他每天在燕大工作生活,

  没人比他更清楚。

  “开放嘛,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化的。”

  洪子诚说了一句,将话题转移开,打趣道:“你推动的那个文学奖项我可听说了,没搞个最佳文学批评奖可不够意思。”

  “等以后再搞评奖,我肯定想著。”

  玩笑了一句,林朝阳才正色道:“贪多嚼不烂,囊括小说类奖项就不错了,

  奖项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力。”

  洪子诚颌首认可,又说道:“你不知道吧?我受到邀请,成为评委了。”

  “那你以后评奖没戏了,当了评委四年不能参评。”

  “我又不写小说。”

  两人说说笑笑,老朋友久未见面,边吃边聊,气氛轻松又愉快,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分开。

  隔了几天的傍晚,大舅哥出现在小六部口胡同。

  “嘿!朝阳,我发现你一回燕大总能引起点轰动!”

  “轰动?什么轰动?”陶玉书问。

  “你不知道?”陶玉成掏出来一份校报,上面刊登了林朝阳当日在三角地的讲话。

  讲话还被校报起了个名字一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一林朝阳同志寄语燕大学子》。

  林朝阳好奇的看著报纸,问:“这哪来的?记的还挺全。”

  “有博闻强记的学生合力回忆了你的讲话,最开始是汇总了之后贴到了三角地的海报栏上。

  后来校报的记者觉得不错,就登上了,反响还挺大的,获得了不少学生的拥护。”

  陶玉书看了一阵报纸,心中愉悦,问大哥:“你今儿来干嘛?”

  “我来问问《红高粱》什么时候上映。”

  “快了,下周就上。”

  眼下正月十五都过了,如果不是为了《红高梁》的上映,陶玉书早回香江了,那边还一堆事呢。

  “办首映吗?给我弄几张票?”

  “回头我让玉墨给你送过去。

  “行。对了,有空给我问问章艺谋,我想请他去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上个课。”

  陶玉书斜了他一眼,“你什么时候还管上这事了?”

  陶玉成笑著说道:“帮同事个忙。”

  以陶玉书对大哥的了解,自然知道他这个请求恐怕至少换了一顿酒。

  “我问问他吧。”

  又几日后,《红高梁》在首都电影院举行了首映。

  这年头没有后世那种热闹非凡的首映礼,但该搞的首映活动还是要搞的,气氛并不娱乐,反而严肃认真。

  到场的除了有电影主创和观众,还有不少电影界同行和评论家。

  放映结束后,大家表达对影片的看法,《红高粱》获得了从业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观众的评价要差了一些,有一些观众认为电影拍的太过艺术化,看起来不够爽利。

  总体而言,还是好评居多。

  在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的同时,《红高粱》也正式登陆国内各大城市的电影院。

  为了《红高梁》的上映,陶玉书还自掏腰包联系了十几家报纸、杂志打GG。

  本来这事应该是由发行公司干的,可中影当惯了大爷,宣传工作历来做的半死不活。

  《红高梁》是林氏影业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分帐片,陶玉书完全是本著赔本赚吆喝的心态打这个GG。

  当然,她也不可能真的赔本。

  《红高梁》可是第一部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的中国电影,获奖至今半个月,轰动效应仍在。

  电影上映后,各个城市的电影院门庭若市,充斥著前来想要一睹获奖影片风采的观众们。

  《红高粱》上映的第十天,中影方面的首周票房“统计”姗姗来迟。

  900万!

  如此工整的数据,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况且现在的中影也没那个能力去统计。

  这个数字只是中影根据燕京、沪上等少数几个省级发行公司报上来的票房表现推断出来的,按照经验比实际发生的票房只少不多,而且还不是少了一点点。

  在《红高粱》上映第三天的时候,陶玉书已经回了香江。

  离开香江大半个月,公司已经赞了一堆事需要她处理。

  当她接到中影方面的票房数据后,尽管知道这个数据肯定有水分,但她还是感到很欣慰。

  这毕竟是林氏影业在内地上映的第一部分帐片,是一个好的开始。

  陶玉书不是一个人走的,跟她一起走的还有陶玉墨、阿娣和两个孩子,林朝阳则留在了燕京。

  庄重文文学奖的组织进行的很顺利,庄先生的第一笔30万款项在4月中时已经打到了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帐户上。

  奖项5月份开评,这毕竟是林朝阳推动的奖项,而且又是第一届评奖,他自然要重视一下,因此林朝阳想等评完奖之后再回香江。

  到4月末,第一届庄重文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名单出炉:

  评委会主席:冯牧。

  评委:王蒙、陈荒煤、林朝阳、李拓(作家),孟伟哉、崔道义、李士非、

  李小琳(编辑),朱寨、陈涌、鲍昌、蔡葵(评论家),谢靳、陈怀恺、章艺谋(电影家)、黄宗江、于是之、蓝天野(戏剧家)、吴祖、洪子诚、童庆炳(学者)、何卫国、吴冠荣、鲁旭(普通读者)。

  评委会一共25人,与以往文学评奖均是作家、评论家的阵容不同,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名单可谓别开生面。

  一经发布,便在媒体和读者群体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第503章 视荣誉如生命

  从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界的评奖数量与日俱增这些评奖里有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茅盾文学奖这一类全国性的评奖活动,也有如当代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等杂志主办的评奖活动。

  数量繁多的评奖活动反映出了近年以来国内文学火热的发展势头。

  庄重文文学奖由文协主办,从规模上来说,又是一个全国性的评奖活动,但这个奖项从评委名单公布就显出了几分与众不同。

  看到这份与其他文学奖评委成分迥异的名单,许多文学界人士和文学爱好者们不由得议论纷纷。

  在这个多达25人的评委名单当中,除了评委会主席冯牧之外,其余的评委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人群,一类是文学从业者,一类是非文学从业者。

  双方的人数又刚好是12:12,一看就知道是精心的安排。

  而且不仅是区分了文学从业者与非文学从业者这么简单,作家、编辑、评论家、电影家、戏剧家、学者、普通读者———·

  评委会对于评委的专业领域看起来还做了更详细的划分,很明显是在追求评委审美口味和评判标准的多样化。

  这样的变化令许多人感觉到耳目一新的新鲜感。

  当然了,如果单纯只是这样的新鲜感,还造不成多大的反响。

  庄重文文学奖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的讨论,是随著评委会名单一起公布的评奖条例。

  其中有一条“奖项设置”分外惹眼:

  1.庄重文文学奖每2年评选1次。

  2.庄重文文学奖设置如下奖项:最佳长篇小说奖(奖金10万元)、最佳中篇小说奖(奖金10万元)、最佳短篇小说奖(奖金10万元)。每个奖项获奖作品仅1

  篇(部)。

  纵观近年以来的文学评奖,茅盾文学奖的奖金数额算是比较大的了,奖金5000元,几乎是一个城镇职工七八年的工资。

  可庄重文文学奖的奖金竟然高达10万元!

  这些年,随著经济的不断发展,“万元户”一词逐渐被老百姓传颂开来。

  所谓“万元户”,自然是指那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率先富起来的人,而这样的人群在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中,只是很小的一小撮人。

  赚了万把块钱就已经能站在这个国家经济金字塔的上层了,那1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

  是10个万元户!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工作一辈子也无法获取的巨额财富。

  一个文学奖的奖金竟然如此丰厚,不仅让国内的众多作家红了眼,也吸引了许许多多老百姓关注的目光。

  让大众深刻的认识到了何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写一篇(部)小说,得了奖,今生从此不需要再为赚钱发愁。

  不少作家或者干脆还是业余作者的人已经畅想起了这样的画面。

  因而,在庄重文文学奖评奖条例对大众公布后,这个奖项很快在文学界有了一个别名:

  退休奖。

  意为得了奖,就可以退休了。

  这样的别名,无疑寄托了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的美好幻想。

  因著独特的评委构成和巨额的奖金设置,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均对这个奖项的设立进行了报导。

  这些报导让庄重文文学奖自评奖之始便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首节 上一节 480/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