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482节
前四年几乎没有任何水花。
别说是发表作品了,就是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投稿作品也没有一两篇。
直到前年开始,他才在《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之后作品又陆续上了一次报纸和杂志。
文章不出意料的没什么水花,不过好在他凭借着这几次发表经历,于去年加入了广州市文协。
也正是由于这次加入文协的举动,才让他有机会得以成为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庄重文文学奖的大部分评委都是邀请制,唯一不同的是读者这一类评委。
因为评奖的专业性,组委会不可能真的邀请对文学一窍不通的普通人,即便是普通读者来当这个评委,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量。
鲁旭之所以会被选中,是因为文协方面随机在国内市一级文协会员当中抽取了五人,再通过省级文协以考核的形式了解过几人的阅读量,才确定了他这个评委人选。
三位读者评委中的另外两人,则是通过《人民文学》筛选出的热心读者,要求与鲁旭基本类似。
从普通工人到业余作者,再到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鲁旭感觉自己犹如撞了大运,倍加珍惜这次机会。
除了想尽善尽美的完成评审任务,他更想通过这次机会学习到一些东西。
在一群人喝酒闲聊时,他总是在默默聆听,吸收和消化著各种各样的见闻,
鲁旭感觉这些聊天内容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朝阳前段时间在燕大那场演讲,现在好像传的越来越广了。”洪子诚说。
林朝阳在燕大的“寄语”只是无意间为之,最早只是上了燕大的校报,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后来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份“寄语”在燕大周围几所大学的学生刊物上流传开,引发了许多大学生的热烈讨论。
如果是在后世,林朝阳的言论可以说代表了政治正确,很容易便会赢得许多人的赞同和认可。
主张代表著立场、态度和阶级,在这短短十年时间里,很多具体主张的争论甚至是在同时发生著的,并且一直持续著。
这种争论具象到社会层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大讨论。
林朝阳的“寄语”是个人见解,但是人就有态度,就会被归类,他的观点清晰而坚定,直接被归为保守一派。
“什么演讲啊,就是随便说了几句。”林朝阳说。
洪子诚调侃道:“你可别小看自己的影响力,你这一次演讲,别的地方我不知道,至少海淀这一圈的学生都快吵翻天了。
《燕京日报》上周还就著你这件事发表了一篇社论,批判社会上那些寻求全盘西化的声音。”
鲁旭听著洪子诚与林朝阳的对话,心中充满艳羡。
一次讲话就可以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这就是大作家的影响力。
小六部口胡同西院的夜宵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数逐渐稀少,夜深了,大家都顶不住去睡觉了,只有几个精力旺盛的夜猫子还在举杯畅饮,秉烛夜谈。
鲁旭勉力支撑著眼睛,孜孜不倦的吸收著前辈们的知识和经验。
庄重文文学奖的最终评审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持续著。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随著评委们对所有提名作品的阅读和了解逐渐深入,大家对心目中想要选择的作品也变得越发清晰。
从5月的第三周开始,小六部口胡同西院的气氛又逐渐发生了些变化,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仍在,但又多了几分郑重。
距离评委会投票决出最终获奖作品的时间越来越近,大家对评奖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不仅是评委会,在庄重文文学奖进入终选后的这段时间里,小六部口胡同里的这座四合院也吸引著全国无数文学从业者和爱好者的目光。
那可是10万元的奖金啊,这么大一笔天文数字,足够一个作家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文人谈钱肯定是有点俗的,可谁让庄重文文学奖给的太多了呢?
这么大的奖,最终会花落谁家呢?
不管别人是如何想的,至少在全国的多数作家心中,新生的庄重文文学奖的地位绝不比茅盾文学奖低。
别问,问就是视荣誉如生命!
1988年5月20日,5月的第三个周五。
今天庄重文文学奖评委会的25位评委罕见的齐聚小六部口胡同,这样的场面在过去半个多月里,只有在评委会见面开会的那天才出现过一次。
按照评委会的评奖守则,5月的第三个周五是评委们首次投票表决的日子。
今天的表决并不直接产生获奖作品,而是一轮内部投票。
毕竟庄重文文学奖的初选提交了50份提名名单,也就意味著有57篇(部)作品入围的初选,这是个庞大的数字。
如果只用一轮投票的方式在如此众多的作品当中决出3篇(部)作品,未免有些不够严谨。
在经过了充分的阅读和了解过后,以一轮投票将那些质量相对较差的作品剔除出去,既为评委们理顺了接下来的评选思路,也保证了评奖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投票在上午九点开始,在场的除了25位评委,还有来自燕京市公证处的同志,今天的投票将有他们进行全程监督。
唱票、计票、监票的工作由文协的三位后勤同志负责。
投票共分三轮,第一轮是短篇小说的投票,之后是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本次投票将会决出每项5篇(部)作品,一周之后再次投票决出最终获奖作品按照守则,此次投票采用相对多数票制,每位评委在每一轮投票中拥有5票,
可随意投给心仪的作品。
如有两部作品凑巧票数相同的情况,评委们将会再次就两部作品进行单独投票,这次采用的就变成了多数票制,每位评委只能投出一张票,确保能够一次决出结果。
“刘振云《塔埔》,1票。”
“刘恒《狗日的粮食》,1票。”
“于华《十八岁出门远行》,1票。”
“王安仪《小鲍庄》,1票。”
“谟言《红高梁》,1票。”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1票。”
“张炜《古船》,1票。”
经过长达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投票,评委会决出了15篇/部进入最终评选的小说。
后勤小赵在投票最后将入围名单誉写在黑板上,评委们看著黑板上写出的这些作品,流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尽管今天还不是最终的结果,但这个名单涵盖的作品几乎已经将近两年多以来中国当代文坛最出类拔萃的作品一网打尽。
大家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评委身份了!
第504章 真欠揍!
陕西,西安,文协大院内。
距离戊辰年的春节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院门上的对联却还在,被陕西春天难得的一场新雨浇得字迹斑驳。
“陆遥,有信!”常年困守门房的保卫难得出动,给陆遥送了一封信。
埋首于案头的陆遥没听见他的声音,直到信被扔到桌上才反应过来。
“哪来的信?”
“燕京来的。”
保卫回了他一句便走了,陆遥看著信封上的邮戳证的出神。
片刻后,他拆开了信。
给他写信的是叶咏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她当年在陕西下乡当知青,与陆遥是旧识。
去年春天陆遥受邀访问西德,在燕京碰到了叶咏梅,两人多年不见相谈甚欢临别前,陆遥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给了叶咏梅作为礼物。
陆遥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后叶咏梅联系到他,说想将《平凡的世界》录制成广播节目,陆遥对此当然乐见其成。
等到今年3月末,《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的演播正式登陆中央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节目,演播者还是演播界的新星李野墨。
自己的作品由文字转化为声音,传遍亿万听众的耳中,陆遥心中欢喜不已,
一扫之前小说发表、出版不畅的阴郁,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中。
去年夏天,陆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书稿的创作,托人将书稿捎到了《花城》编辑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首发于《花城》杂志,第二部创作完成后,依陆遥的想法,他当然是想有始有终,继续在《花城》发表。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去年下半年《花城》编辑部出现了较大的人员更迭,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书稿抵达编辑部后,迟迟未见动静。
恰好那段时间陆遥也因为过度劳累而吐血,四处求医问药,没有心力去关心作品了。
直到去年11月后,他在榆林寻得名医治疗,病情初见成效,立刻又迫不及待的投入到《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中。
期间他断断续续与《花城》方面通信,《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后在文学界的反响并不理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在读者间的口碑。
再加上编辑部人员变换较大,《花城》的许多同志对第二部的发表持保留意见。
原来支持他的副主编谢望新现在调到了宣传口,接替他的副主编杜建坤力主杂志要开源节流,不赞同继续发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身为主编的李士非面对这种情况左右为难。
杜建坤的举动并非是无理取闹,自86年之后,也就是林朝阳的作品绝迹于《花城》之后,杂志的销量出现了不小的下滑。
这种下滑并非是《花城》独有的现象,而是全国性的。
那些曾经广受读者欢迎,动辄卖几十万份的文学杂志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没那么吸引人了。
除了销量的下跌,纸张、油墨、印刷、发行等环节的费用普遍上涨,也让《花城》编辑部压力巨大。
因此《花城》在去年甚至不得不将杂志定价由1.2元涨到了1.8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刊发第一部反响、评价并不好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对《花城》来说确实是有些为难的。
最后陆遥无奈,不再寄希望于《花城》,转而联系到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编辑李金玉。
早在前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投稿遇挫时,李金玉便慧眼识珠相中了这部小说,只不过当时陆遥为了作品发表后取得更好的影响力,始终坚持能够在名刊上一期发表。
后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发表后,很快便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现在既然放弃了名刊发表的想法,陆遥也没负担了,直接跟将第二部的书稿交给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叶咏梅录制《平凡的世界》时,拿到的还是第二部的清样。
等《平凡的世界》演播节目正式播出,《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也出版了。
叶咏梅在信中提到,《平凡的世界》播讲后的听众反响非常好,这让陆遥心中感到几分欣慰。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