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87节

  林福贵是个热情开朗的年轻人,汉语不错,就是没那么正宗,对林朝阳他们也不避嫌,侃侃而谈目己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看法林朝阳听他说了一会儿,觉得这哥们八肚子里确实是有货的不过他今天主要还是来看房子的,林福贵领看他们三人上了楼

第121章 打工人最大的动力

  华侨公寓院里就两栋楼,一栋楼三个单元,每单元两户人家,院里一共就四十八户人家,用后世的容积率来算几乎相当于是别墅区的标准。

  林福贵的房子在三楼,进了门,林朝阳便感觉眼前大亮,原来是南向大阳台的客厅落地窗透进来的阳光。

  这年代大家的居住条件简陋,而且建筑和居住理念也和后世大相迳庭,很少有住宅楼是搞南向大客厅的,更别说是大阳合了,只有那些早年间建的别墅才有这种配置林福贵的这套公寓在户型设计上几乎吊打这个时代99%的住宅楼,西侧进门,南向是五米五开间的大客厅,大阳台与客厅同宽,外挑出一米五北侧是一体化的厨房餐厅,拐角带了个小阳台。客厅旁两个南向卧室都是十四五平,与之相对的是两个北向卧室,面积要小一点,两个北侧中间夹著两个卫生间这样的户型,即便是放在四十年后的中高端住宅里也丝毫不显落伍整个屋子通铺木地板,大日落地,装修用这个年代的标准来衡量算是顶尖的,关键是保持的很不错,说拎包就住夸张了一点,但简单收拾一下问题不大。

  陶玉书拉看林朝阳到南向的次卧,“这间房用来给你当书房特别好,阳光那么大。”

  十五六平的面积当书房太浪费了,我看北面小的那间就不错。”

  那间哪有这间好啊,以后我们俩可以一起用。”

  “那也行。”

  我要打两面大大的书架,中间放一张大书桌,我们俩对看坐。”

  陶玉书怀抱著美好的畅想,让林朝阳也忍不住沉浸其中。

  夫妻俩在屋子里转了一圈,陶玉书越看越喜欢,尽管此时是冬天,可屋里的阳光却十分充沛。

  她来到客厅的阳台前,沐浴在阳光里,眼晴微微的眯起,脸上洋溢著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林朝阳察觉到她的情绪,轻声问道:“喜欢吧?

  陶玉书刚想说话,然后反应了过来,给了林朝阳一个眼神,摇了摇头。

  当看卖家的面表露出情绪,可是对后面的砍价大大不利的猜到了妻子的心思,林朝阳笑了笑,没说话等看完了房子,林朝阳试探性的询问道:“福贵,这房子你打算卖多少钱?”

  “一万两干块。”

  林朝阳摇了摇头,“这个价格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贵了。”

  “这已经很便宜了,当年我爸买这里的时候可是花了8000美金,相当于两万块。

  如果是放在国外,这么多年怎么说也该涨不少了。我现在卖,连本钱都没回来。”林福贵说道。

  林朝阳笑看说道:“国外是资本主义,房地产是个行业,有金融属性。但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房地产的说法,房子就是用来住的,大家也没有买房子观念,更没有增值的概念。”

  以我们写作这个行业为例,五十年代有一批作家当时花了大价钱买四合院。当时他们买的最便宜的房子也是三千多块钱,可那些房子放到现在,也还是这个价。”

  “咱们不算通胀,甚至有的人家因为嗡嗡嗡期间,房子被人占了,再收回来,连三干块都没有。”

  林福贵知道林朝阳是在砍价,但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他给的这个价格已经足够便宜了。

  价格不能变,付款方式我可以给你们延长一年,一年期间里你们可以把房款分三次付给我。”

  林朝阳又说道:“能拿出这么多钱的,不需要你的分期付款。需要分期付款的,可能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林福贵不说话,只是摇了摇头,显然不是林朝阳三言两语就能够打动的看著他的态度,林朝阳也没有著急,跟陶玉书说了两句,他说道:“那我们回去再商量商量吧。”

  林福贵送他们下楼,来到楼下,杜峰玩笑著调侃道:“姐夫,看来你还得多写点小说剧本。”

  林朝阳无奈的笑了笑。

  在楼上的时候,林朝阳夫妻俩讨论书房,林朝阳自己也说他是搞写作的,杜峰又说他写小说和话剧,林福贵越听越好奇“姐夫是作家?”

  刚才见面介绍时,杜峰只说了林朝阳和陶玉书是他姐夫、姐姐,并没有介绍姓名,林福贵便直接称了姐夫、姐姐。

  “写了几部作品。”林朝阳低调的说道方便知道你写的书都有哪些吗?我在学校看了不少小说。”

  还没等林朝阳说话,杜峰便带著几分炫耀说道:“我姐夫的小说你肯定看过。”

  听他这么一说,林福贵顿时来了兴趣,听杜峰的语气,他姐夫的名气肯定不小”《牧马人》看过没有?“杜峰问道林福贵摇了摇头,“没看过。”

  杜峰挠了挠头,“《小鞋子》呢?

  林福贵又摇了摇头,杜峰纳闷道:“你不说你看了不少小说吗?”

  林朝阳觉得再这么下去尴尬的只会是自己,说道:“好了,我才写了几部作品,连正经的书都没出过呢,你就别替我吹捧了。”

  《高山下的花环》呢?“杜峰不顾林朝阳的阻拦,不死心的又问了一句这回林福贵有了反应,他有些激动的说道:“这个我知道,我看过,讲对越南战争争的。”

  杜峰纠正他道:“我们叫自卫反击战。”

  林福贵不在乎称呼的问题,他现在知道,林朝阳确实是有名气的作家儿个月之前《高山下的花环》火爆全国,连林福贵这个华侨都被同学们推荐看过在全世界的华侨当中,马来西亚华侨无疑是与祖国羁绊最深的一群人,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也是最强烈的。

  林福贵当时看完《高山下的花环》只感觉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卖房子竟然能认识这部小说的作者。

  他突然又问道:“《天下第一楼》也是姐夫你写的,对吧?”

  林朝阳点了点头,“是,你也看过?”

  提起《天下第一楼》,林福贵的表情更加兴奋当然。上个月《天下第一楼》在我们学校演出,全校的学生为之疯狂,写的太好了!“林福贵惊叹著说道。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回国探亲,我爸爸就带我来了一趟燕京,我们还在全聚德吃过一顿烤鸭,那个味道我到现在还记得。”

  《天下第一楼》中的福聚德就是现实中的全聚德,林福贵提到年幼时的回忆满脸缅怀之色杜峰见他对林朝阳的作品如此喜爱,觉得这是个砍价的好机会,“哈哈!这可真是缘分不浅,我看这房子真就是为姐夫你们俩准备的。”

  福贵,你看价格上是不是还能再让让?”林福贵脸上挂著笑容,头却摇的无比坚定,“不能再降了,我的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杜峰吃了个,心里暗骂这小子可真是个难缠角色林福贵又说道:“价钱肯定是不能再让了。不过相识一场确实是缘分,付款时间我可以给你们再延长半年。一年半时间,每次四干块钱,怎么样?”

  他的话说完,林朝阳不置可否的说道:“我们再回去商量商量吧。”

  好。“林福贵眼中闪过一抹失望之色等离开华侨公寓之后,杜峰问道:“姐、姐夫,你们怎么想的?”

  林朝阳看了看陶玉书,刚才她在房子里表现出的那种幸福感,让林朝阳心知道他无论如何都应该把这套房子买下来。

  房子是好房子,主要还是钱的问题,我和你姐的积蓄离看房款还有很大的差距。

  杜峰有些遗憾的说道:“这房子确实不错,我看比我爸那房子还好。”

  杜峰家任的是军区大院的二层小楼,如果单从面积上来说,是完胜华侨公寓的但如果是从户型布局和设计理念上来说,华侨公寓无疑要吊打他们家的二层小楼,既显得洋气,舒适性又很强。

  钱的事,我来想刃法吧。”陶玉书说道林朝阳看向妻子,心中有了猜测,他等杜峰走后才问道:“你不会是想跟爸妈借钱吧?”

  妻子现在还在读书,身边的社会关系也简单,她说她来想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父母身上打主意。

  “嗯。“陶玉书应了一声林朝阳却摇了摇头,“不行。”

  爸妈手里有不少存款,我们可以借来应应急。”

  丈夫现在写小说,收入确实不菲,但现在他们夫妻俩手里的钱距离房款还差七千块钱,要在一年半之内赚到这么多钱,压力还是有些大的陶玉书的打算是先跟父母借点,把还款的时间拖长一点,这样一来他们夫妻的压力就小多了。

  “没必要。我们现在能凑出五干块钱来,一年半时间,再赚七干块钱也不算难事。”

  陶玉书说道:“不能这么想。你是写小说,又不是抄书。写出多少来也不一是,发不发表也不一定,稿费多少更不一定。”

  林朝阳心道,其实比抄书的难度也没大多少。

  为了摸鱼,他这一年没少在陶玉书面前磨洋工,以至于让陶玉书产生了他每一部作品都是弹精竭虑、干锤百炼出来的错觉他搂住陶玉书的肩膀,“钱的事交给我了,只要房子你喜欢就行。”

  陶玉书紧锁眉头,表情严肃,“你可不能为了赚钱,就糟蹋自己的创作天分,创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放心吧,我知道。”

  两人回了家,林朝阳吃完饭就进了屋闷头写起了小说。

  自从写完《天下第一楼》剧本后,林朝阳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怎么动笔了。

  之前他从来没想过会在七十年代末花一万多块钱买房子,可今天看著陶玉书在华侨公寓看房子时候的表现,让他心中生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买房子还差七千块钱,虽然在陶玉书看来这笔钱数目巨大,一时半会是赚不到的,可林朝阳却很有信心。

  以前他是磨洋工,现在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一晚上手不停毫、飞文梁翰,几乎不需要思考的时间,洋洋洒洒数干字跃然纸上临时前林朝阳回看了一遍这一晚上的成果,满意的点了点头,效率还是可以的。

  看来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买房子果然还是打工人最大的动力啊!

第122章 给《当代》怎么样?

  有了赚钱的动力,林朝阳一改往日的摸鱼习性,不仅是在家里写稿写的飞快,连在图书馆也不浪费半点时间,赶上最近寒假,图书馆业务轻松,他更是如鱼得水。

  没用几天功夫,他光是稿纸就用了一本。

  这天晚上,陶玉书发现了这个惊人的情况,满脸惊宅的问道:“你这是写了多少字?”

  没数过。”林朝阳换了一本新稿纸,低看头继续埋头写小说陶玉书手上的是五百格大稿纸,一本130页,即便是去了标点符号,也应该有五六万字了。

  她算了一下感到不可思议,丈夫才写了几天的功夫,平均起来,一天几乎一万字?

  陶玉书生怕林朝阳是因为太急著赚钱而急功近利,放下了手里要洗的衣服,仔细的看起了这部还未完成的小说。

  过了快一个小时,陶玉书抬起头,目光望向还在奋笔疾书的林朝阳,她的眼神中闪动著盈盈波光,那其中除了有陶醉于小说内容的余韵,更多的是好奇和不解。

  陶玉书怎么也想不明白,丈夫以前一写小说就眉头紧皱、一脸的苦心竭思,就差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了,怎么最近写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这么多?

  难道就因为要买房子?

  可她文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切合实际,写小说这种事要是光靠压力就能写出来的话,作家也太不值钱了。

  所以她想来想去,只能把这归结到丈夫本来就是天赋异禀,只不过之前一直没有发掘出潜力,这回被买房子这件事一逼,把潜力给逼出来了,想到这里,陶玉书开始反思自己看来以前对于丈夫的督促还是做的不够,这是她当妻子的失职,以后要尽好当妻子的本分,让林朝阳把精力都用在创作上。

  人生短短几十年,对于作家来说,才思泉涌的创作阶段就更短了,必须要珍视起来,理头疾书的林朝阳开不知道,自己为了买房子而付出的努力让妻子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陶玉书给他倒了一杯茶,又给他揉了揉肩,劳累之余享受著红袖添香的快乐,他表示:今晚还能写一万字!

  这天晚上上床之后,陶玉书问林朝阳:“矣,你说我们要不要去跟那个林福贵谈谈?”

  “你怕他房子卖给别人?”

  被林朝阳点破了心思,陶玉书面露羞涩,“华侨公寓的房子确实很好。”

  林朝阳笑道:“房子当然是好房子。不过你放心吧,他要是能那么顺利的卖出去,就不会亏本降价,又搞分期付款了。”

  林福贵是华侨,搞分期付款不需要担心有人会赖他的帐,真有人敢赖帐,国家就帮他出手了。

  杜峰帮他们夫妻俩几个月的房子,虽然筛选出去了很多不符合条件的房子,但不得不承认的现状就是,现阶段虽然私房交易对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可卖方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几十年来福利房政策养成的巨大惯性,让国人已经习惯了“等“靠”要”,在这个大家都没有多余积蓄,没有市场调节的环境里,99%的国人心里都不会动买房子的心思,更何况华侨公寓的房子在售价上已经筛选掉了绝大多数客户这样的房子,想要卖出去,百分百要靠人脉,这年头什么人最有钱?

  华侨是一个群体,但既然林福贵能跟杜峰搭上线,就说明他在华侨群体没什么人脉,又或者华侨里没人想买房子。

  而在国人当中,最有钱的不是那些投机倒把的小商贩,而是文化人。

  举个例子,位于校南门老虎洞的邮政储蓄所,里面绝大多数的储蓄额都是由燕大教授贡献的。

  许多教授不仅拿著一个月两三百块钱的工资,出版著作还有稿费,外出讲课有课时费....一年轻轻松松就是几千块钱的收入。

  再比如,杜峰之前提到过的吴作人。

  1972年是什么时候?人家不仅敢拿钱买华侨公寓,而且是轻轻松松林福贵一个华侨留学生,上哪认识有能力买房子的文化入呢?

首节 上一节 87/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