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9节
家里四间房,陶父陶母一间,大哥陶玉成带著大儿子陶希文住一间,大嫂赵丽带著小儿子陶希武住一间,陶玉书和陶玉墨姐妹俩住一间。
现在林朝阳来了,陶玉墨肯定不能再跟姐姐挤一间屋子,只能去嫂子赵丽那屋。
原本好歹是双人间,一下子变成三人间,而且还有个夜里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小豆丁,陶玉墨能开心才怪。
当然了,客观来说,这个条件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有多少人是一家五六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
“怪不得这丫头看我不顺眼呢!”
听陶玉书说完,林朝阳才算是闹明白了小姨子看他不顺眼的原由。
他又问道:“那你妈呢?她对我的意见可不是一般的大。”
“她啊,就是资本家大小姐,从来就瞧不起农民。”陶玉书不满的说道。
“你不是说你爸也是农村出身吗?”
“我爸家是小地主,在解放前条件其实也还不错。再说了,那是她年轻的时候。到了我这,她就成了我姥爷那号人。”
林朝阳听明白了,屠龙者终成恶龙。
“我要是像你爸那么有学问,我估计她态度应该能好不少。”
听他这么说,表情忿忿的陶玉书露出几分笑容,“还是你聪明。我妈这人,虚荣的很,别说是有我爸那么大的学问,你就是有个像样的好工作,她保准也会对伱另眼相看。”
林朝阳忍不住调侃道:“都说女生外向,你这么说你妈,就不怕她生气?”
“生气就生气呗!她这个人就是虚荣,她要是有我爸一半的谦虚和朴实,也不会吃那么多的苦。这些年吃了些教训,外表看著朴素了,可里面没什么变化。”
陶玉书的语气透著一股怒其不争的意味,说完了家里的事,她又叮嘱道:“你刚来,我妈看你不顺眼,肯定要给你一个下马威的。你可得顶住压力,我和我爸都会支持你的。”
林朝阳笑了起来,现在看,不算两个小的,陶家六口人,自己有陶玉书和陶父的支持,嫂子赵丽也还算和善,陶母和陶玉墨对他的敌意就不那么起眼了。
不过他还漏算了一个人,“那你大哥呢?”
“我大哥?”陶玉书表情微妙,问:“书生你知道吧?”
“知道啊。”
“百无一用!”
好嘛,以前不觉得,这丫头对自己家人下嘴都这么狠吗?
朗润园与圆明园仅有一墙之隔,东邻成府路,西接鸣鹤园,南隔镜春园与未名湖相望。主体是一个方形岛屿,四周有溪水湖泊环绕,岛上有大小住屋、游廊亭阁超300间,规模盛大。
盛夏之际,亭台楼阁掩映于茂密的植被和景观之中,朗润湖环绕四周,湖中荷叶如盖,鱼儿嬉戏,在湖面荡起层层涟漪。
两人边聊边逛,不知不觉竟然逛了半个下午。
陶玉书看了一眼太阳,“呀!时间好像不早了,我们还是先回家把房间收拾出来吧。”
陶玉书和林朝阳说著话往家里走,就听见背后有个声音在喊。
“玉书!玉书!”
两人转头,只见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正兴冲冲的朝这边跑过来,边跑还满脸洋溢著笑容在招手,竟有一种潇洒的少年感。
两人停下脚步等待,却见那气质矛盾的中年男人绊了个踉跄,然后好不容易稳住身形,走到了两人近前来。
林朝阳和陶玉书对视了一眼。
林朝阳:这位就是大舅哥吧?
陶玉书:如假包换。
“这就是朝阳吧?”
还没等陶玉书介绍,大哥陶玉成便主动跟林朝阳打起了招呼,来了陶家几个小时,还要数大舅哥的态度热情,林朝阳对大舅哥的观感甚好。
聊了几句,陶玉书问道:“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不是你在车站打电话说今儿回来吗?我系里没事,就下班了。”
把早退翘班说的轻车熟路,看上去有几分轻佻的大舅哥在严肃认真的七十年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在林朝阳眼中却倍感亲切,不禁让他想起了穿越前那些在公司浑水摸鱼的老前辈。
上辈子他拼了十年才恍然大悟,想著躺平当条咸鱼,眼下看到大舅哥,仅凭著气息便让他有种惺惺相惜之感。
“你瞧,我还买了条鱼!”陶玉成炫耀的提起手里拎著的鱼。
陶玉书没领情,反而问道:“你还有钱啊?”
陶玉成顿时露出尴尬的表情,“鱼嘛,一条鱼,能值几个钱?”
林朝阳看得出来,自家媳妇在家里属于小钢炮,怼起母亲、大哥来丝毫不嘴软,估计妹妹陶玉墨要是敢在她面前咋呼,也讨不了好。
“爸回来了吗?”
陶玉成被妹妹唠叨的没面子,忍不住岔开话题。
“不知道,我俩刚才出去散步了,估计应该快下班了吧。”
三人聊著天,走回12号楼的单元门门口。
进了家门,便看到家里多了个人。
陶父年过五旬,因为过去的磨难,让他的外貌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了不少,看上去仿佛花甲之年。他的额头宽阔,鼻梁挺直,显得既庄重又不失亲和力。
陶玉书进门时还挽著林朝阳的胳膊,他看到林朝阳,眼睛一亮,停下了跟陶玉墨的说话,朝林朝阳走过来。
“朝阳!”
一双温暖的大手伸向林朝阳。
第10章 这床吃唢呐长大的吧
按照外貌来说,陶家三兄妹的长相几乎都遗传了母亲。陶父的长相周正,但凭心而论,真算不上帅哥,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事很玄妙,在文气的加持下,哪怕长相不那么出众,但陶父却是陶家人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当然了,这是从林朝阳的视角看。
站在陶玉成、陶玉墨两兄妹的角度,看著父亲对于妹妹(姐姐)这个素未谋面的农村丈夫的看重,让他们有些摸不著头脑。
在他们的印象里,父亲为人稳重,平日里对谁都是彬彬有礼,见了校里的领导也都是不卑不亢,对林朝阳的热情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陶玉墨又想起了姐姐曾经所说的“救命之恩”,她觉得父亲的热情里恐怕大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只是她觉得救命之恩是应该报,但要是她,肯定干不出“以身相许”的事来。
在这一点上,她觉得姐姐跟父亲很像。
热情的寒暄持续到晚饭时间,有陶父和大哥陶玉成在,家里的气氛要比中午时和谐了很多。
陶玉成家的大儿子陶希文从幼儿园回来、小儿子陶希武睡醒了觉,大人们聊天交谈、小孩子嬉笑打闹、厨房传来阵阵剁剁声,面积不大的陶家一片热闹。
林朝阳夫妻掏出给家里人带回来的礼物,大哥陶玉成一家乐呵呵的收了礼物。
妹妹陶玉墨冷眼旁观,收了礼物也只是淡淡说了声谢谢。
陶母的敌意则表现的更加明显,礼物放在桌上她看都不看,陶父脸色不满,但他顾忌著家里人都在,并没有说什么。
大哥陶玉成下班带回来了一条鱼,陶父回来时也带了些菜,为了迎接林朝阳的到来,陶家今天晚上的伙食堪比过年。
吃晚饭时,桌上六个菜,见大家都动了筷子,林朝阳才一起动筷。
他夹了一口清蒸的鱼肉尝了尝,夸道:“这鱼味道真鲜,妈的手艺可真好!”
听到他的话,陶母的脸皮一跳,在众人的注目下勉力扯出一丝笑脸。
“妈做别的菜不行,鱼确实做的好。”
大舅哥陶玉成一筷头子夹在鱼腹,叨下一大块鲜嫩的鱼肉塞进了嘴里,表情十分享受。
陶母脸色难看,看向他的眼神不善,不会说话你就少说点。
陶玉墨见大哥筷下不留情,也赶紧夹了一大块鱼肉放在自己的碗里。
“朝阳,喜欢吃你就多吃点!”
陶玉书也给林朝阳夹了一块鱼肉,他却把鱼肉放进了陶希文这个小孩子的碗里,“鱼肉软嫩,蛋白质含量高,多吃点。”
大嫂赵丽笑著对儿子陶希文说道:“说谢谢姑父。”
“谢谢姑父!”
林朝阳也笑著回了一句,这时一旁的小不点陶希武急了,“要,要……”
估计是见大家都吃了鱼,自己却没有而心急。
林朝阳不慌不忙道:“鲥鱼刺多,小家伙吃可得小心点,别卡到嗓子。”
他的细心收获了大嫂赵丽的认可,“可不是嘛,这几年每次吃鱼我都得特别小心,生怕卡了他们。”
陶玉书见著他的表现眼前一亮,陶父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连陶母脸上的僵硬也融化了两分。
唯有陶玉成和陶玉墨,此时埋头干饭,一句话也不多说。
吃完晚饭,陶玉墨被陶母支使著去刷碗,满脸不情愿。
陶父张罗著让陶玉成帮忙,把林朝阳和陶玉书晚上要睡的房间重新布置一番,正在刷碗的陶玉墨更加气愤,恨不得把碗底刷漏。
陶母叫上了赵丽,带著两个孙子去外面消食,她是不欢迎林朝阳到来的,但陶父是一家之主,她也没办法,只能眼不见为净。
陶家独住一个单元,房子面积虽不大,但五脏俱全,陶玉成要收拾的房间原本是陶玉书两姐妹住的。
他粗手大脚的收拾东西,发出乒桌球乓的声音,把正在厨房刷碗的陶玉墨急坏了,冲回房间喊道:“你轻点!真把这当成你自己的东西了?”
陶玉成脾气好,但干活懒,见陶玉墨阻拦,他正好有了说词,“那你自己收拾。”
林朝阳觉得陶玉墨这丫头在含沙射影的指桑骂槐,不过他没心思去管这小丫头,这会儿他正与陶父谈话,谈话内容涉及到他的工作,不便分心。
“燕大图书馆现在的馆长是谢道源先生,我们在江西时还算熟悉。这次把你安排在图书馆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教职工家属的照顾,一方面也有他的人情在。”
陶父上来便直言不讳的说明了他这份工作的来由,然后又接著说道。
“到图书馆工作,除了是一份谋生的生计,也是个学习的机会。
图书馆对于燕大来说是个很特殊的地方,燕大的很多耆学宿儒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现在里面安置了不少教职工家属,里面同样藏龙卧虎。
那里学习气氛浓厚,自习室从来都是坐的满满的。伱去了那里,也要把学习这件事抓起来。
现在国家恢复了高考,可惜你是初中学历。不过也没什么关系,学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图书馆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你要多多用心。自己掌握了知识、掌握了真本领,未来走到哪里都会有底气。”
陶父谈话很朴素,也算是对林朝阳提出了要求。
林朝阳对此是十分理解的,他一个农村户口的初中毕业生,能进燕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哪怕是个临时工,那也是燕大看著老丈人的面子,进去之后肯定要好好表现。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