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从摄影开始 第91节
全是卖画的。
约翰带着陈星一边走一边说:
“以前有一个地方叫做‘洗衣船’不少的画家都在里面生活过,毕加索就不说了,毕竟年代有些久远,但梵高,雷诺阿,德加等人都曾住在这里。如果将这些画家在这里的故事写成书,那不知道多厚一本。”
“我猜这就是伱要带我去的地方。”
“聪明!对,但只对了一半,以前的洗衣船已经被火灾付之一炬,现在的房子只是在原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而已,和原来的那个楼房没有半点关系……就是前面那栋楼了。”
陈星向他指的地方看,它被坐满游客的咖啡厅包围,面积不大,种满了不知名的树,画家们在树枝下支起木架挂上自己的作品出售。
陈星看了几眼,画的质量比起画廊里面的来说比较差。
约翰说道:“这些画都是给游客准备的,如果你要买画有更好的去处,便宜,而且水平也更高。”
“我随便看看,这边的画家好多。”
“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叫做艺术高地的原因。”
陈星不敢保证这里每个摆地摊的人都是画家,但他看到周围有不少的人都在画着东西,有画水彩的,有画油画的,有素描的,不过到是没有华夏的水墨,水墨画想要在这个地方见到那真的不太容易。
跟着约翰走进新的‘洗衣船’里面依旧是一些画画的人。
从大家座位的密度多少也能看出这里面的人是什么地位,密度比较高的应该都是水平相差不远的画家们,密度少,并且有人在观摩的,那多少也是个知名画家,说不定陈星看到的那些数万欧元的画都是从这里创作而成的。
“约翰!”
有人在远处叫他们,约翰看到了,带着陈星过去说道:“星,这是巴黎艺术协会的副会长科伯恩。”
科伯恩是亚洲人,漆黑的头发,眼睛,以及亚洲人的面孔。
陈星还没打招呼呢,科伯恩就说道:“星?你是华夏人吗?”
“额……是,我是华夏川省的。”
他本来想用法语和他打招呼的,但忽然就听到这人飙出一句中文来,陈星还挺不习惯,不过听他说中文的口音应该是粤语地区的,比较生硬。
“我也是华人,香江人。”他很热情的自我介绍。
科伯恩是他的法国名,中文名叫周家豪,12岁的时候就和父母一起来了法国,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然后又去了日本再回到巴黎。
老朋友带了一个华夏老乡过来,周会长心情很不错,和陈星用中文聊了很久。
直到听不懂中文的约翰愤怒的叫停,两人才换成了法语交流。
周会长招呼了一个年轻的画家过来让他带着陈星在这里转转,约翰说道:“不用了,我自己来就可以了。”
他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科伯恩,带陈星过来主要是想带他看看这里的摄影藏品。
巴黎艺术协会虽然不是什么博物馆,但协会中收藏的各类产品极为丰富,全部加起来也不会比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差多少。
第129章 想上大学吗
周会长来这里也是有事情,看两人确实也不需要自己照顾,就点头说:“那好吧,你们自己逛一逛。”
陈星环视一周看这个大厅的布局。
除了一进来就看到的那么多画家之外,这里的墙壁上都挂着画,大多是油画,不分派别这里都有,只是在画的下面用铁制的标签注明了画的作者。
嗯……水平不错。
约翰见陈星对画也很感兴趣,就对陈星说道:“你对美术也有研究吗?”
“还好,她和摄影都是艺术的一种嘛。”
实际上在现代的绘画流派当中,有一种叫做照相写实主义,那就是把绘画表现得就和相机拍摄下来的效果一样。如果把这类流派的顶级作品放在摄影馆里,或者地理杂志上,都不会有谁认为这是一副画。
陈星很佩服。
但不理解。
作为一个对美术有一定了解的摄影师,陈星觉得摄影的艺术在于记录现实,留住记忆。绘画的艺术在于表现人眼看不到的东西,或者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东西。
画一张和现实一模一样的作品,那为什么不直接拍照呢?
瞧瞧陈星这理解,如果他真的学习油画,那多半会朝着印象派的风格走。
约翰对美术了解得不多,他对这里熟悉还是因为他是这里的会员,并且和巴黎艺术行会的会长有一定的私交。
约翰带着陈星往里面走,边走边说:“没错,都是艺术,但摄影的艺术肯定比绘画更有用,你想想看,万一世界上的文明断代,到时候未来的人类想要考古,伱说什么更有用?”
陈星想了想,说道:“那应该是摄影有用一点。”
这约翰老头脑洞也太大了吧,这就是退休的大学校长吗?
都是艺术了还要问什么更有用?
约翰很满意的用右手拍了陈星的肩膀,说道:“到了,就是这里,我们收藏了世界上268位顶级摄影师最满意的一张作品,都是原片打印,有着本人签名的那种。”
他们进来的这个房间到处都贴着洗出来的相片,用照片整体的色调把他们分了类,所以看起来很有一致性,不会觉得混乱。
如果离得远,估计还以为这里是某套艺术作品。
只有靠近了,才知道这些作品全是一张张不同时间,不同风格的照片。
风格是一种在外行人看起来很抽象的东西,但他确实存在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手里。这里的同色调照片太多了,如果是一个普通游客进来,估计区分不了什么差别,只知道这些摄影师拍得很好看。
但摄影作品看得多了,审美被练出来了以后。
就能知道这里的照片每一张都有极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摄影师自己的风格。
“签名呢?”
陈星找半天没找到签名,他还想看看这些照片都是谁拍摄出来的呢。
“签名都在照片的后面呢,你可以看数字标签,然后在这里找名字。”
约翰从一边的桌子上拿了一张传单样子的东西递给陈星,上面有编号,名字,作品名字。
陈星在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一张照片,记下编号在这张纸上找。
“81……澳大利亚摄影师Crawford……人潮汹涌?”
这个照片的名字居然叫人潮汹涌?
好贴切。
这张目录上写的是法语,人潮汹涌是陈星按照Beaucoup de gens许多人翻译过来的。
陈星回头看这张照片。
摄影师Crawford拍摄的画面是在一个雨夜的小巷街头,左右两边都是古老的建筑,很有市井气息的那种欧洲建筑,中间全是举着雨伞行动的人们,但只能看到他们举着的伞。
各种颜色的伞密密麻麻,可以想象下面的人也是密密麻麻。
照片是灰蓝色调的,精致的细节,昏暗的光线,冷暖的对比……
“果然都是大师级的作品。”陈星赞叹道。
约翰自己也在看,他经常来这里欣赏别人的作品,看到什么风格好想要模仿,那就去行会里去找这位摄影师的作品集。
听到陈星说的话,约翰说道:“星,把你的风格继续坚持下去,如果遇到好的机会,你的作品也会被摆在这里。”
能有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模仿,那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摄影师了,他从陈星以前拍到的作品里面看到了这样的潜质。
周会长忽然从门口进来,说道:“我没有打扰到你们吧?”
“没有,会长事情忙完了吗?”
“不要叫我会长,副会长而已,而且还是之一。”他一边说一边走过来,“你也是摄影师吗?”
陈星点头答道:
“是。”
“怪不得约翰会带你过来,一会儿我给你一张出入证,以后你可以随时过来参观,多看一些好的作品不管是对画家来说,还是摄影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
“嘿!嘿!科伯恩,我带星过来可不是让他学习的!”
“嗯?”
周会长很不理解。
你什么意思?
约翰用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得意的说:
“你不懂,陈星的作品不比这里任何人的要差,已经有好几张可以算代表作的作品了,如果遇到一个适合他摄影风格的景,那把他的作品拿来摆在这个房间也没问题。”
周会长听得一愣一愣的。
有这么好?
他看了看有些不好意思的陈星。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20来岁的小年轻啊,而摄影想要成为大师,想要有自己的风格可是需要阅历和内涵的,这一点他在这个岁数就有了吗?
作为艺术协会的几个副会长之一,他对摄影虽然不算精通,但至少还是有些了解的。
拍得好看的人多了,有些在油管上很火的网红摄影师十几岁就能拍出很不错的照片,但那和成就摄影大师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合适的经历,那些网红摄影师们一辈子也拍不出大师级的作品。
如果真的像约翰说的一样,那陈星就有点厉害了啊。
约翰是自己以前在美国游历的时候认识的朋友,德雷塞尔大学的前任校长,应该也不会为了一个会员名额这么吹嘘一个年轻人。
“陈星,你拍的照片能给我看看吗?”
“当然可以。”
陈星在手机里面找到存好的照片递给周会长,说道:“往下翻就好了,我最满意的是前面四张。”
这四张算是陈星目前为止的代表作。
约翰也站过来,对周会长说道:“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张,东方漂亮的木楼房,组合在一起漂亮极了,就像荒野上的萤火虫一样能带给人光明。”
周会长滑了一下,又一下。
他在《信仰的力量》这张照片停留的时间最长,翻看了陈星说的四张照片后,又回到了这一张来说道:“我喜欢这张,心里有信仰的普通老年人,从他的眼里可以看到自己的神。”
两人开始争论哪一张更好。
周家豪会长虽然是艺术协会的会长,现代油画界的大佬之一,但终究不是专业学摄影的。在约翰说了好几个专业名词和拍摄的难度后便败落下阵,把手机还给了陈星。
“如果你这一张照片是油画,那绝对是现代不可多得的精品,我在这个老人的眼中看到了上帝,天啦,真是神奇。”
上一篇:年代:我有一个小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