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京1986 第237节
保尔森能和竹下雅人成为朋友,更有利高盛发展。
他有着强烈的预感,星海投资将是高盛超越大摩的关键。
约翰话音稍落,保尔森接过话茬道:“不仅如此,我借助这次机会和星海投资达成一项草签。”
“如果公司愿意,甚至可以和星海投资合作,共同成立一家合资私募对冲基金。”
他早就想说这件事,之前的一系列铺垫也是为了此时。
虽然没有说完星海投资的整个发展过程,有那么一丝缺陷。
但现在都水到渠成,自然没必要再继续唠叨。
“成立合资对冲基金,条件是什么?”
五号高级合伙人麦迪逊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想要知道利益交换条件。
“对方想要投资美股,需要高盛帮忙掩护交易。”
保尔森得意一笑。
他相信这么简单的条件,绝对会引起公司一部分人兴趣。
“这么简单?”
保尔森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可是地头蛇,对方想要在我们的地盘赚钱,交保护费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保尔森一点都不觉得他当初提出的条件过分。
外国人想要在美股赚大钱,不找本土投行进行合作,只会沦为盘中餐。
当然,如果主要股东变成美国人,也可以达成同样目的。
“嗯,很有道理。”
就在他还想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
高盛副席,二号高级合伙人托马斯开口道:“星海投资的事情还没说完吧,继续说下去。”
“好的,没问题。”
官大一级压死人,保尔森立马停止推销,继续讲述自己所掌握的关于星海投资的情报。
“87年股灾的又一次成功,再次证明了星海投资的实力。”
“星海投资一口气成立三家新的私募对冲基金——卯兔、辰龙、巳蛇。”
“这三家私募对冲基金的体量非常庞大,每家的资金规模都有6000亿日元。”
“可以说,是基金领域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6000亿日元规模,别说是对冲基金,就算是全部基金中,都是一流的存在。
也就是在日本泡沫时代,才能诞生如此体量的对冲基金。
至于整个星海投资,规模更是达到世界顶级。
也就是这年头信息流通比较困难。
如果换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竹下雅人早就像巴菲特一样,名满天下。
不过现在其实也不差。
星海投资的知名度在日本超一流,在美国也算是小有名气。
当然,这种事最重要的还是宣传。
比如后世的贝莱德资本,控制着超10万亿美元财富。
但在知名度方面,远不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同样的例子还有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
21世纪之前,老虎基金赚的比量子基金还要多。
但量子基金每次都高调行事。
最终在知名度方面,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碾压同时代。
如果星海投资刻意保持低调,经常给媒体送钱。
那么关于星海投资的新闻,就不会频繁出现。
由此,星海投资的知名度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遮掩。
日本这边是本土,根本就藏不住。
美国那边不一样,星海投资是外人。
所以竹下雅人想要试着隐藏一番,不想让普通人知道。
因为星海投资的赚钱能力过于拉仇恨。
如果被太多的美国人知道,有心人只要小小的煽动一下,就会让星海投资疲于应对。
损失钱财是小,影响投资可是大问题。
“三家新的对冲基金成立后,星海投资又成立了一些只面向公司员工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但规模都比较小,数据方面收集的不多。”
对内的几家基金,除了竹下雅人个人所有,规模都比较小。
并且这较少的资金量,还分散到湾湾股市一部分,自然更难掌握行踪。
如果湾湾股市的情况高盛都能掌握,那么星海投资内部一定是被渗透成沙子。
更要命的是,管理层可能也有外部间谍。
第232章 最终决定
湾湾股市的国际化程度,远没有美国和日本高。
除了本省玩家,就只有港城的同胞,以及东南亚华人参与。
竹下雅人担心情报泄露,会影响自家资金安全。
因此只有少数管理人员,了解公司对湾湾股市的投资情况。
高盛没有拉拢到星海投资的中高层管理,自然缺少星海投资的很多情报,也包括湾湾股市的这部分资料。
保尔森也知道自己对星海投资的所知不算多,因此早早打好提前量,直接排除更为隐秘的星海集团自有资金。
“87年股灾过后,星海投资面相客户的六大私募基金彻底成型。”
“这家公司也逐渐沉寂下来,直到不久前的日股清仓行动,它才重新出现在大家视野中。”
“并且因这件事影响不好,所以只有几家小的报纸,以及几家影响有限的国外新闻选择报道。”
星海投资的规模太过庞大,因此后期的清仓行动并不隐蔽,惹来很多金融机构的议论。
不过因星海投资的封闭战术,导致金融公司不能完全确认。
直到前不久星海投资解除员工封闭状态,大家才真正确认这股资金的来源。
紧接着,整个金融系统一片哗然。
少数比较胆小,或者是赚够了的金融机构,也跟着匆匆撤离。
但更多的还是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的接盘侠,豪爽买下。
至于媒体方面,大家不约而同的将这条新闻遗忘。
新闻报纸同样追求销量,因此在这个股市暴涨的年代,没人想惹股民不愉快。
此外,近几年金融领域为了吸引新人,在新闻报纸上投下无数广告费。
一旦哪家大的媒体选择曝光这件会影响日本股市的新闻,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领域的反弹。
竹下雅人的影响力,可不是几位教授可以比拟的。
没有任何一家大型媒体,敢冒着得罪众多金主的风险,报道相关新闻。
“嗯,然后呢?”
托马斯捏了捏下巴,示意保尔森继续往下说。
“虽然市面上很少有报道,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推断。”
“星海投资完成清仓后,先成立的三家基金,资金规模很可能接近万亿规模。”
“股灾后成立的三家基金,规模更为庞大,很可能增长到1.5万亿规模。”
保尔森虽然没有完整资料,但这一次,他的判断精准很多。
六家基金的总资金量,确实只来到7.5万亿左右。
随着资金量的变多,星海投资已经不能像曾经那样,轻松盈利数倍。
六家对冲基金能维持,年50%以上增长率,已经是竹下雅人全力维系的结果。
没办法,好的公司数量有限。
就算他想要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也要看人家给不给你机会。
比如很多养老基金,基本选择长期持有优质股份。
短时间增加的那点股价,人家根本就不在意。
当然,如果溢价非常多,这些养老基金也很难抵抗。
但星海投资是想着赚钱,而不是收购一家公司,自然不能大幅度溢价收购。
除非这家公司前途无比光明,未来的市值成倍增长。
可惜,当下的日本应该不存在这样的公司。
并且就算存在,竹下雅人也不是很清楚。
因为90年年代后,股市的中心已经重新转移回美国,所以青年对于日本股市的情况了解不多。
他就算想溢价投资,也不知道该选哪支股票。
不像美国,许多公司在21世纪依旧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