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东京1986

重生东京1986 第236节

  这种利用舆论手段达成自己目的的宣传方式,高盛集团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高盛想要打压一家公司股价的时候,就会利用和公司有关的智库,对企业评价进行降级。

  当原本A级评价的公司评级降低到B或者C时,高盛就可以通过做空赚一笔大的。

  这一招非常好用还隐蔽,可谓是屡试不爽。

  保尔森奉承的说:“大家说的没错,这就是纽约时报报道的那家基金。”

  “国内的对冲基金,可是靠着这次宣传获得了不少投资。”

  星海投资远在日本,对于很多有钱但又没那么有钱的中小型投资人来说,十分的不方便。

  这时,国内的对冲基金,就成为了很好的平替对象。

  尤其是那些有着比较好业绩的对冲基金,规模更是急剧扩张。

  不过这些投资人也不亏,确实都借助日本股市的疯狂赚到不少。

  就算是唯一的例外量子基金,也在87年股灾过后,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大钱不敢说,小钱绝对赚到不少。

  “很正常的借力手段。”

  一位高级合伙人随口回应了一句,接着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然后呢?继续。”

  保尔森冲他点了下头,继续往下说。

  “借此机会,星海投资在同年5月成立两家新的私募对冲基金——丑牛和寅虎。”

  “规模都是1000亿日元。”

  喉咙有些干涸的保尔森,喝掉面前的黑咖啡后,语气变得有些低沉。

  “接下来的时间点,就来到87年10月那场股灾。”

  “我不知道星海投资的竹下雅人会长,是如何发现股市的不对劲。”

  “但他确实带领星海投资,在股灾发生前再次安全撤离。”

  没等保尔森说出星海投资的具体盈利数字,一位高级合伙人迫不及待的问。

  “星海投资没受到一点股灾影响,轻松逃过一劫?”

  保尔森肯定的回应:“虽然不想承认,但确实如此。”

  “可能,这就是投资天才吧。”

  保尔森有点怅然,因为他所在的高盛,在那场股灾中损失惨重。

  不过他心里也有些庆幸。

  因为87年那场股灾,高盛几位高级合伙人黯然离开。

  他这才有机会更进一步,直接从普通合伙人升级到合伙人中的重要管理岗位。

  虽然还是普通合伙人,但地位相差巨大。

  高盛这家公司的构架其实很有意思。

  严格来说,公司其实只分四个等级。

  最低等级,名字五花八门。

  总裁、高级总裁之类的名称一大堆,但实质只是普通的推销员。

  他们的人数最多,巅峰时期超过10万人规模。

  这些人无法参与高盛的任何决策,只是公司的一个螺丝钉。

  之所以起总裁等高大上职务名字,主要是为了唬人。

  当然,也有对等交易的意思。

  高盛虽然是一家投行巨头,但也不会放弃中小企业的业务。

  这些业务太小,合伙人前往不值得,只能派低级员工处理。

  如果低级员工的职位名称只是普通员工,和中小企业老板沟通的时候,双方都会觉得别扭。

  不如起个总裁的职位名字。

  这样双方沟通的时候都是总裁,也就没有了职称的麻烦。

  有点像销售行业,职位起步就是经理。

  虽然地位低,但是口号可以喊的震天响。

  第二个等级就是公司的普通管理人员。

  他们有一定的权利,但依然只能听命行事。

  第三个等级则是普通合伙人,数量始终维持在300人左右。

  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一定建议权。

  保尔森现在就处于这一位置。

  同时,为了保持公司活力。

  高盛会每两年高调轮换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普通合伙人。

  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上百人。

  这些成功入选普通合伙人名单的管理者,会收到首席执行官的电话通知。

  他的对话通常很简洁,

  “好消息会长翅膀。”

  至于最高等级的高级合伙人,相当于别家公司的最高层管理,数量只有9人。

  因为87年股灾,保尔森现在已经进入到高级合伙人预备役行列。

  如果不出意外,5年内一定可以成为高盛高级合伙人。

  “很有道理,天才是可以不讲理由的。”

  现任高盛首席执行官,高盛发展到仅次于大摩的最大贡献者——约翰·温伯格,语气充满感慨。

  他想到了他的友人,那位仿佛能洞穿未来的天才。

  首席执行官已经发话,大家自然再没有疑问。都闭上嘴巴,等待他的进一步指示。

  大约过了1分钟,约翰重新回过神,歉意的说:“抱歉,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

  “保尔森,你继续说吧。”

  “明白。”

  保尔森点点头,开始讲起三支基金的盈利情况。

  “顺利逃出87年股灾后,星海投资的名声更加旺盛。已经有天字第一号私募对冲基金的趋势。”

  “至于具体盈利数字,报纸上没有详细登出。”

  “不过根据公司的情报分析,多的可能超2000亿,少的也有1500多亿。”

  一直稳坐钓鱼台,高盛三号高级合伙人邓肯坐不住了。

  他惊讶的脱口而问:“这么多?”

  “是的,这还是保守计算。”

  保尔森的计算确实很保守。

  星海投资87年的顺利出逃,三家基金分别赚了3000亿出头、2400亿出头、2400亿出头。

  不过高盛已经足够厉害。

  因为星海投资属于私募对冲基金,情报保密程度远超普通公司。

  如果再给高盛一定时间,想必数字会更加准确。

  “崛起的势头真强啊,我们有进行投资吗?”

  邓肯现在对星海投资充满兴趣,决定将自己的财富分一部分过去。

  这么夸张的增长速度,必须掺和一脚。

  “没有。无论是我们还是摩根史丹利,都没有进行投资。”

  “据我所知,星海投资的国外投资者。”

  “主要有这家公司的早期商业合作伙伴,以及加州几大退休基金和学校基金。”

  说到这些成功参与进星海投资的本国资本,保尔森眼中也忍不住露出艳羡的目光。

  实在是太赚了,就算是哥伦比亚那位卖叶子的都赚不到这么多。

  “可惜!”

  “是啊,可惜。”

  又一位高级合伙人,忍不住跟着开口。

  约翰倒是神情未变,他轻声说:“没关系的,时间还长。”

  “这次我前往日本,算是有了一点交情。”

  “下次星海投资扩充对冲基金规模,或者是结束现有对冲基金封闭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选择进入。”

  约翰主动前往日本,最大的目的不是赚这几千万,而是和竹下雅人拉关系。

  如果两人能成为关系不错的忘年交,以后会有无数利益产生。

  不过,这个机会可能不会出现了。

  因为他选定的继承人保尔森,貌似与对方交谈更愉快。

  约翰自然不会生气。

  恰恰相反,他高兴的不得了。

  他已经老了,高盛很快就是保尔森这一代的天下。

首节 上一节 236/4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无法收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