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京1986 第419节
作为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必须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医疗产业眼下的困局,小林博明同样清楚。
他担心,政府为了保住医疗平价体系,未来向医药公司开更多的刀。
“我准备进入的是医院行业又不药品行业,为什么要担心这些?”
“医院?”
“没错,就是医院。”
随后青年自信的说起自己为什么看好私立医院的发展。
“来,我们看眼下政府制定的最新医疗政策。”
“想法很好,制定一个标准,然后每个人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进而降低治疗费用。”
“但在现实面前,这一政策根本就行不通,只会让公立医院大面积亏损。”
先不说老年人病情的复杂性。就算每个疾病真的可以量化,医生也会因个人水平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医疗成本。
一旦限额搞平均主义,最后的结果就是医院和病人双输。
难道以后只留下那些会省钱的医院,那些花钱多的医院就全不要了?
根本没有这个道理。
听完自家会长的解释,小林博明恍然大悟。
“会长,我明白了,现在确实是进入医院体系的最好时机。”
“眼下老年人看病限额的政策一出,医院前期可能因良心依旧采取曾经的治疗方法。”
“但面对经费不足,员工奖金削减的趋势,绝对会使用效果不佳的低价药。”
医生也是人,也要为自己的生活考虑。就算有个别医生坚持,也无法阻挡这一大势。
竹下雅人点点头,“没错,并且不止如此,我们还可以轻松挖角医院的顶梁柱。”
很多看似美好的改革,最后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日本医保改革前,每年医疗事故只有2000起。
医保改革后,医疗事故陡然上升,1996年就超过1.6万起,后来更是轻易突破2万大关。
没办法,1996年,日本医药公司只有4%利润。至于低价的仿制药行业,更是连续三年陷入全行业亏损。
如此困难局面,医药公司想要赚钱就只能搞些歪门邪道。
最终劣币驱逐良币,那些使用优质原材料的医药公司纷纷破产倒闭,只留下使用劣质原材料的医药公司。
这些低质量药品,最后都会反映到消费者头上。
可以说,当初赞成药品价格梯队降价政策,以及仿制药代替政策的普通民众,最后都后悔了。
医疗事故的不断增加,也对医院产生了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让有良知的医生感到内心不安。
他们知道廉价劣质药害人,但为了医院不亏损,却只能用这些破烂。
第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因为劣质药的大量使用,太多患者出现治疗事故,人们自然非常的不满。
医生作为直接负责人,受到的冲击也就最大。
如此残酷局面下,有良知的医生,内心很难平静下来,进而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一旦这种情绪出现,就会对医院离心离德。
这个时候只要星海生活表现出礼贤下士,并且重视医疗健康安全的态度,就可以挖角大量名医。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去哪里给病人治疗不是治疗,干嘛不去个让自己心安的地方。
没有那么崇高,思想更接近普通人的医生,同样会是离职的主力群体。
谁都不想整天被患者闹,万一出现恶劣事故呢?
比如说砍断你的胳膊,或者将你暴打一顿。
此外,进入私立医院后,他们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
这也是私立企业一大特点,有才能的人普遍赚的更多。
只能说日本一刀切的药品梯次降价策略,以及仿制药代替策略实在是狠辣。
不仅摧毁了自家引领世界的医疗产业,还让无数人失去健康乃至失去生命。
这么简单的道理,小林博明自然也明白。
他有些开心的说:“虽然不该星幸灾乐祸,但这确实是我们的最好机会。如果错过这次医院大冲击,我们很难再次进入。”
竹下雅人表情有些怅然,“是啊,这次我们确实有点发灾难财的意思。”
“不过没办法,这是整个时代的大势,我们也无能为力。不如尽早建好医院,救治更多的生命。”
听自家会长这样说,小林博明也认可的点点头。
“是啊,我们也只能做这些。”
两人只是一时感慨,很快便将这种情绪抛在脑后,开始策划开医院的事情。
“我们是医疗产业的新丁,所以必须要一鸣惊人。”
竹下雅人大手一挥,豪气满满的继续说:“东京23区,直接每个区开一家。不要怕花钱,我们有充足的弹药。”
别的市场无所谓,但东京市场必须占下。
这里有最多的有钱人,集中了日本太多财富。
“这,会不会有点太多了?”
“不多,如果不是担心医生数量不足,我还想在大阪开5家、横滨开5家、神户开3家……”
九十年代,是日本私立医院蓬勃发展的时代。全日本私立医院数量,短时间内就增加一倍多。
23家医院看上去很多,但只是个开始。
“明白,那药店和医药行业也要进入吗?”
受自家会长影响,小林博明下意识的想要做全医疗产业链。
“药店确实需抓紧布局,主要城市最少要有3家。”
日本医保改革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劣质药,民众确实被害惨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医药公司也很快遭到反噬。
日本人不再相信国产药,宁愿花钱购买全价的进口药。
根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日本药企行业销售额连续5年陷入负增长,而进口药市场每年的增加率却超过10%。
当时日本高端药品市场,日本医药公司只剩下20%,并且连年降低。
至于新药研发领域更是惨到没法看。
日本前十大医药公司,甚至不如美国辉瑞一家。
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后来纠正了这些错误,医药公司差点错过生物药时代。
可以说日本医保改革,直接导致三输局面。
首先是民众,
资金不太充足的普通人只能忍受恶劣药品,恶劣治疗方案,导致身体更加糟糕。
有点闲钱的普通民众,则需要支付昂贵的治疗成本,很容易因病返贫。
毕竟无论是私立医院还是外国药企的药物,价格都很昂贵。
只有少数有钱人,可能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会用最好的药物找最好的医生。
其次是医药公司,
政府的药品梯次降价方案和仿制药替代策略,让医药公司利润暴跌。只有最顶尖的医药公司,以及最肮脏的医药公司可以生存。
这造成两大严重后果,
一方面,医药公司无钱进行生物药方面的创新研发,或者有钱也不敢进行研发。
毕竟每两年的强制降价政策,只会让研发新药变成利润微薄,甚至一不小心亏本的生意。
美国FDA就有统计,这一时间段,日本新药申请只有6款,美国则有一二百款。
差距之大,让人不敢相信。
新药研发减少,国内国际市场份额自然萎缩。销售额的减少,又进一步缩减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死亡螺旋。
另一方面,就是市场上充斥的劣质仿制药让民众对国产药的信任降到冰点。
大家不再买这些破烂,中小药企也难以生存,大量破产倒闭。
最后则是政府,
医药公司无力研发新药,导致销售额变少利润变低。
如此一来,来自医药行业的税收也跟着降低。
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后半段,医药企业大量破产。
政府不仅在医疗领域的税收下降,还要负担起救助失业员工的责任。
最后厚生省确实节省了千亿美元规模的资金,但也将医疗行业干了个半残。
这笔节省下来的钱,远不如医疗行业正常发展重要。
因为如果日本医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千亿美元很轻松就能靠新药研发赚回来。
要知道世界医药产业规模,在2010年就有接近9000亿美元。日本医药公司只要能吃下20%,就有近2000亿美元市场份额。
可以说,从后世角度来看。
日本政府算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赔了夫人又折兵。
让人火大的是,当时日本政府并不是没有钱。
单单是每年在乡村振兴计划投入的钱,就有几百亿,有时候甚至上千亿美元规模。
这些钱只要拿出一小部分,就能促进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结果为了节省一点点开支,差点在九十年代摧毁自家医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