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天骄:从小致郁刘天仙 第161节
这家伙今天穿了一双有增高鞋底的运动鞋,导致两人之间原本还算和谐的身高差,瞬间被削弱了不少。
这让洛伊泽心里有点在意。
是时候催一下生长激素了,好久没用,这么长时间居然才长高3厘米,这怎么行?
拍戏的时候,哥哥对妹妹的身高差,必须要有压迫感才行,不然怎么演哥?
嗯,就这么定了,开拍前,务必再长高5厘米。
“演戏到底要学什么啊?”刘伊菲打断了他的思路。
洛伊泽:“先学解放天性,从把衣服脱了开始……”
“什么?!”刘伊菲瞬间炸毛。
“开玩笑的。”洛伊泽迅速躲开她的拳头,“正规表演课要学动物模仿、无实物表演……”
“动物?”刘伊菲眼睛一亮,“那我先学猫!喵~”
说着就要往洛伊泽身上扑。
“停!”洛伊泽一个侧身闪避。
这时小姨推门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位咖啡店的店员,手里提着两大袋热可可。
“大家休息一下,喝点热可可。”
她先是招呼公司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员工过来分享。
随后,领着两个外甥,回到了自己那间宽敞的CEO办公室。
“有几件正事,需要你拿个主意。”她递给两人一杯热可可,开门见山。
“第一,关于公司的战略定位,我们是应该趁热打铁,进行垂直整合,比如尝试建立自己的发行渠道,还是进行横向多元化投资,去收购一些有潜力的公司,分散风险,避免热度过后摔得太惨?”
“第二,关于IP和人才,我们的核心是你的创意,但现在《鬼影实录》的IP价值被无限放大,我们是应该建立内部的人才孵化器,培养自己的编剧和导演,把IP牢牢攥在手里,还是继续跟狮门、新线这样的大厂合作,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第三,这是猎头推荐的CFO人选,哈佛MBA毕业,在普华永道干了五年,履历非常漂亮,但是,他提出的薪资和股权激励要求,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算……”
这几个问题,每一个都关乎着公司未来的走向。
洛伊泽啜着热可可,迅速浏览完文件,给出意见……
聊完严肃的正事,办公室的气氛又轻松下来。
小姨抿了一口热可可,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回了票房上。
“……很多电影,第一个月就是票房高峰期,能占总票房的百分之八十,但《鬼影实录》太特殊了。”
小姨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惊叹,“经过你上次的热度刺激,它又蹦跶起来了,生命力顽强得可怕,照这个势头,再续命一个月不成问题,北美总票房正朝着两亿美金狂奔。”
“不过,最近因为感恩节临近,新片上映,热度开始下滑,再加上你坚决不露面,媒体找不到新的爆点,观众的目光被转移。”
“所以,北美票房最终或许破不了两亿,但是!国外的热映期才刚刚开始,再拿个一亿多美元的票房不成问题,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全球总票房,应该能达到三亿多!”
小姨拿出计算器,像个小财迷一样开始算账:
“这笔票房,扣掉院线分成、新线的发行成本和服务费,我们公司大概能分到7000万左右……”
一部几乎没什么成本的电影,就算扣掉之前在互联网营销上花的钱,利润也有六千多万。
“这还没完,”她眼睛亮晶晶地补充道,“后续狮门负责的录像带和DVD销售,我们还能再分个两三千万。”
“再加上付费电视播放权、免费电视播放权……杂七杂八的全加起来,这部电影的税前总利润,已经妥妥过亿了。”
“即便按最高标准足额缴税,净利润也有七千多万美金。”
这就是洛伊泽的全球热度所带来的恐怖增幅,硬生生把一部原本可能只有两三千万收益的电影,翻了两三倍。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
还有即将上映的《街头脉搏》,凭借洛伊泽的名头,排期异常顺利;正在热销的几首单曲和专辑,销量也在持续攀升。
所有项目加起来,可以预见的净利润,已经是一个以亿为单位的数字。
一个才来漂亮国不到两年的华裔小家庭,在好莱坞这个名利场里,硬生生砸出了过亿的家底。
这样的好莱坞式漂亮国梦,够刺激,也够招摇。
现在的媒体,话题已经从最初的家庭隐私转向了对财富的解剖,各大财经版面都在研究洛伊泽和他的公司到底能赚多少钱。
财富神话的诞生,又给他打上了一束新的、金光闪闪的聚光灯。
这些钱,洛伊泽拿得实在有些不爽。
全都是用自己和家人的隐私被层层扒皮换来的。
往后,风暴终会过去,但关注不会消失。
这种关注有好有坏,有希望他们越来越好的,自然也有躲在暗处,等着看他们家道中落、被骗子骗光家产、沦落街头,成为反面教材的。
但最起码现在,他们就是“漂亮国梦”的典型,是世纪末迈向新世纪时,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
一想到那些媒体正拿着他的事迹,大肆宣扬着“只要你来漂亮国,一切皆有可能”的论调,洛伊泽就觉得,挺烦的。
第177章 国家名片
洛伊泽相关新闻,已经是全球性的话题,国内自然不可能略过。
对于正在努力融入世界,渴望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华夏来说。
这样一个涉及“华人”、“天才”、“征服漂亮国主流社会”的爆炸性新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忽视的。
CCTV-4国际频道,作为华夏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嗅觉最为敏锐。
在国外主流电视网引爆新闻的第二天,他们便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新闻的编译和播出,牢牢抢占了国内舆论场的“第一话语权”。
初期的报道,口径非常统一,集中在洛伊泽的“天才”属性上,着重强调了他作品中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
而当“九岁神童”这一事实被证实,国内的报道热度瞬间推向巅峰,甚至当晚的《新闻联播》都插播了一条简讯。
电视画面里,配的是一张洛伊泽当年拍摄的宣传海报,照片上的他沉稳安静,眼神深邃。
主播字正腔圆,表情平静中带着一丝欣慰与自豪,声音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响起:
“本台消息:近日,一位年仅九岁的华夏少年洛伊泽,因其担任主创的电影在漂亮国取得巨大成功,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据悉,洛伊泽不仅在电影创作上展现出杰出才能,此前更在古典音乐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向世界展现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以及新一代海外华人的良好风貌。”
寥寥数语,一锤定音。
官方定调,如同一声发令枪。
各大主流媒体立刻跟进,开始一场充满善意与温情的“深挖”行动。
洛伊泽的每部作品都被重新发掘出来,摆在聚光灯下细细解读,连他随手写给刘伊菲的几首儿歌,都被乐评人分析出“返璞归真的童趣与旋律天赋”。
他曾经读过的学校、住过的老房子、周围的邻居,都成为记者们争相采访的对象。
一时间,这场远在漂亮国的个人风暴,演变成了席卷全国的集体狂欢。
为什么媒体会将一个孩子的成功,上升到如此高的层面,还让整个国家机器都为之侧目?
看看这个时期的华夏就明白了。
全国上下都在为申奥而努力、极度渴望获得世界认可、正在积极准备“入世”、想要全面融入全球体系。
在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突然出现一个凭借自身“才华”,堂堂正正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并让整个西方世界为之侧目的华夏少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事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
CCTV的英语国际频道正在加急制作一部英文专题片,准备向全世界讲述这个“来自东方的奇迹少年”的故事。
而在洛伊泽的身世被曝光后,面对这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国内媒体展现出了高度的默契与智慧。
报道口径惊人地一致,充满正向引导的力量。
巧妙地避开了苦难的细节,将叙事的核心高高扬起,强调:
“即使经历了如此磨难,我们的孩子依然能凭借血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报道的重心,迅速转向了赞美“伟大的母爱与人性光辉”上。
大篇幅地报道并赞美养母刘晓丽,一位同样来自华夏的女士,讲述她是如何用伟大的母爱治愈一个孩子的内心。
整个故事的核心,牢牢定格在“爱与希望”这个普世主题上。
而在最终,所有新闻的落脚点,都与“申奥”和“入世”这两个时代主题结合起来。
洛伊泽俨然成了一张对外的华夏名片,向世界讲述“新”故事。
如果说,以上这些报道,对普通民众还只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精神洗礼”。
那么,当国内的门户网站,将漂亮国媒体报道的“洛伊泽赚了多少钱”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地搬运过来后。
这种更具体、更直观、更看得见摸得着的冲击,才真正引爆了民间的喧嚣。
出国不过一两年,赚了上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在1999年底,美元兑rmb的汇率大约是8.27。
一个亿美元,就意味着超过8亿人民币的巨额财富!
虽然主流媒体在报道时,依旧以“天才”和“为国争光”为主,提及商业成就也只是说他“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不会直白地写出“他赚了8个亿”这种字眼。
但新兴的门户网站和市场化的小报可没那么多顾忌。
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财富”这个最具刺激大众神经的元素,用最大号的字体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9岁神童点石成金!一部电影狂赚八亿!》
《独家爆料:洛伊泽其实是财神转世!》
《漂亮国专家研究洛伊泽大脑:发现“赚钱基因”!》
这些耸动的标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亭里。
一些相对正规的财经版块,还会煞有介事地详细分析洛伊泽的各项事业,将他的创业故事与比尔·盖次、张朝洋等人并列。
但更多的小报,则不在乎这些,反正怎么夸张怎么编。
什么“好莱坞的华人之神”、“他的一首歌就够买一套京城四合院”、“从比尔盖次辍学到9岁神童赚一亿,学习真的重要吗?”,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满天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