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141节

昭仲听出了韩王的意动,顿时大喜过望,道:“只要有韩国的帮助,这一战我们必胜无疑!胜利之后诸侯联军必然乘胜追击包围邯郸,到那个时候上党郡必然空虚无人防守,韩国尽管收复上党郡便是!”

韩王深吸一口气,一拳恶狠狠的砸在了桌案之上,对着面前的昭仲和几名韩国重臣道:“好,那就这么办了!”

当天稍晚一些时候,一名信使在二十名精锐士兵的护卫下离开新郑东门,朝着东方狂奔而去。

就在韩国和魏国暗潮涌动,两国君主纷纷做出决定的五天之后,在齐国境内的高唐城外,一场大决战也已经在酝酿之中。

第238章 就知道赵括,不把老夫廉颇放眼里?

齐国,高唐城外。

战国七雄虽然都出自周朝制度,但是在漫长的时光之中又各自演化出了自己不同的特色。

比如说齐国的制度就是“五都制”,这个国家一共拥有临淄、平陆、高唐、即墨和莒五座都城,每一座都城都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郡。

高唐作为齐国五都之一,乃是齐国西部边境最为重要的一座城池。

此刻,三十万赵韩魏组成的三晋联军就在廉颇的率领下于高唐城的西边扎下大营。

原本三晋联军已经对高唐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但齐国大司马匡梁早已率领十八万齐军赶到高唐固守,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整整十天的攻城之后三晋联军并未能够破城,反而是齐国方面先后等来了燕国和楚国的援军,总兵力达到三十四万一举反超三晋联军。

局势的转变让廉颇不得不被迫放弃了围城,双方转而形成了对峙。

这种情况无疑让廉颇相当心烦,尤其是在接受到了来自邯郸蔺相如的急信之后更是如此。

砰的一声,廉颇直接一巴掌将蔺相如的信拍在了桌案之上,脸色铁青,双目之中有火光闪烁:“一天天的就知道武信君这武信君那,他究竟和老夫是一边的,还是和武信君一边的?”

廉颇的面前坐着几名心腹将领,闻言不由问道:“大将军,究竟怎么一回事?”

廉颇哼了一声,道:“蔺相如的这封信说了赵括的分析,你们猜怎么样?

赵括说秦国人不可能进攻我们的河东郡,赵括还说要让太后至少再派十五万兵马支援我们,因为韩魏两国可能会出问题!”

大帐之中几名廉颇心腹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一个个不由笑出了声。

“秦国人进不进攻河东郡也就算了,那是邯郸方面考虑的问题,但还要派兵马继续支援我们?

这是在小看我们的战斗力啊。”

“就是,大赵这几年来横扫天下可不是靠的数量,而是靠的这支百战精英!”

“没错,别看对面的齐燕楚三国联军数量更多,但根本就是乌合之众!”

一句句的话语之中,表现出来的是廉颇心腹们高涨的自信。

廉颇对此感到颇为欣慰,连连点头。

至于韩魏两军很有可能会出问题的消息,廉颇直接想都不想就带过了。

韩国那是太后的母国,还有韩徐为这个老家伙双保险。

魏国的信陵君同样也是个忠义之人,而且信陵君的姐夫就是赵国相邦平原君,虽然平原君和廉颇不对付但大家毕竟是一国的,廉颇相信平原君在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也不可能搞什么幺蛾子出来。

赵括赵括,一天天就是赵括,赵国可不仅仅只有一个赵括,还有老夫这个大将军在!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对面的齐军不出战的话,有高唐这座坚城在廉颇确实也没有什么办法。

想了想,廉颇沉声道:“等会老夫再让人下一封战书给那城中的匡梁,看看他敢不敢出城迎战!”

同一时间,魏军大营。

众多魏国将军突然被紧急召集到了大帐之中。

魏军主将信陵君魏无忌一脸震惊的从手中的密信中抬起头来,看着面前的晋鄙,道:“这,大王为何要下达这样的命令?”

晋鄙收敛起笑容,淡淡的说道:“信陵君,难道你想要违背大王的命令吗?”

信陵君深吸一口气,道:“可是,我们明明已经和赵国签订盟友共伐齐国,现在却要临阵反水,这”晋鄙冷冷的说道:“君候,现在不是讲究你的那些信义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你的姐夫乃是赵国相邦平原君,但你要搞清楚,大魏的利益比你的所谓信义要更加的重要许多!”

“不!”

信陵君突然叫了起来:“这样不行,大魏怎么能出尔反尔?”

晋鄙突然从手中拿出一个虎符,高高举起:“魏无忌,既然你执迷不悟,那么依照大王的命令从现在起剥夺你的指挥权,由本将军代理指挥!”

信陵君脸色大变,对着晋鄙道:“你晋鄙,你竟然如此无耻!”

晋鄙重重的哼了一声,道:“信陵君,大王早就已经知道你有可能抗命不遵了,来人啊,把信陵君给拿下!”

几名如狼似虎的晋鄙亲卫直接冲了进来,将信陵君制服,并带了下去。

这一幕让大帐之中众多魏国将军大惊失色,然而看到晋鄙手中的虎符之后,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虎符是国君统兵权力的证明和延伸,相当于尚方宝剑一般的存在,再加上刚刚信陵君接到的魏王命令,没有任何人能够违抗这双重打击。

看着信陵君被押送离开,晋鄙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毫不客气的坐在了信陵君刚刚的主将位置上,沉声道:“都听清楚了吧?

马上就到来的决战之中,让我们给赵国人一个好看!”

高唐城中。

齐国主将大司马匡梁看着面前从大梁刚刚传来的消息,和面前的楚国主将景阳对视一眼,两人不约而同的露出笑容。

“韩魏两国都已经暗中叛变,这一仗我们必胜无疑了!”

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匡梁拿起笔,在刚刚送达的这份有廉颇亲笔写就的战书末尾刷刷写下了四个字。

“明日决战!”

这份战书很快被带了出去,并将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廉颇手中。

做完这一切之后,匡梁看着景阳,笑道:“听说那赵国武信君赵括曾经在出使郢都之时和景卿有过一段恩怨,看来此次便是景卿扬眉吐气之时了。”

景阳摸着胡须笑道:“只可惜这一次来的不是赵括,不然的话老夫若是能够率军将他斩杀于战场之上,岂不美哉!”

两人相视大笑起来。

战书送到了赵军大营,廉颇同样激动了起来,立刻召集了所有将领宣布了这个决定,并同时派人去旁边的韩魏两国军营进行通知。

很快,韩魏两国的回报就来了。

“请廉颇大将军放心,我等明日必然倾力助战!”

第239章 悔不听武信君之言!

第二天,赵韩魏联军早早的就摆开阵型,而对面的高唐城之中齐楚燕三国联军同样也浩浩荡荡的出城开始列阵。

双方总计六十四万大军这么一摆开,人数无边无际,到处都是旌旗招展,人喊马嘶,无比壮观。

赵国大将军廉颇立于中军帅车之上,白须白发迎风猎猎飞扬,神采奕奕。

对于今天这一战,廉颇是寄予厚望的。

要知道廉颇是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否则的话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廉颇要赢下这一战,像全天下所有人证明自己并不比赵括弱,赵国之中并不仅仅只有赵括一个名将!整整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两军终于都各自列阵完毕。

廉颇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令下去,让两翼的魏韩联军采取守势,我大赵精锐从中央进行突击!马上擂鼓,三通鼓之后进军!”

隆隆的鼓声开始从赵军阵地之中响起,并立刻响彻天际。

另外一边,齐军主将匡梁同样也是十分沉稳的下达命令:“擂鼓,前锋军出击!”

在轰隆隆的鼓声之中,双方无数士兵从阵地之中涌出,犹如潮水般朝着对方的阵地蔓延过去。

密集的马蹄声、沉重的车轮声和犹如雨点般的脚步声响彻天地,带起无数烟尘。

无数箭矢在空中犹如一团团乌云般飞过随后落在敌人的阵型之中,瞬间就造成一片片暂时的“无人区”。

无数尸体倒下,但仅仅几个瞬息之后就有更多的人冲了上来,将这些尸体彻底淹没。

终于,双方最前线的将士们交战在了一起。

“杀!”

“死!”

没有任何多余的、花里胡哨的动作,两军所有的将士们都在奋力的拼杀着,为的都是同一个目标杀死对方,让自己活下去!战争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最高潮,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无数的将士倒下并失去性命,鲜红色的血液从伤口流出在大地上流淌,血腥味迅速的在每一个人的鼻尖弥漫开来。

这一切都被迅速的回报给了廉颇,但是廉颇面无表情的听完,然后下令:“让更多的部队上去,让更精锐的部队上去!”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宿将,廉颇见过了太多太多的死亡,一颗心早就已经锻炼得冰冷无情。

只要能够取得胜利,廉颇觉得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接受!在廉颇的命令下,一支支的赵国精锐部队不停的投入战场之中。

有将领觉得不太稳妥,便开始劝谏:“大将军,若是在正面投入太多军队,那我们的侧翼就没有人掩护了!”

廉颇不以为然的一挥手:“谁说没有人掩护,韩军和魏军不就是负责防守和掩护我军侧翼的吗?

继续上,要在齐国人来不及做出反应前直接打垮他们的先锋军,然后摧毁他们的中军!”

廉颇的打法就是这么的简单和暴力,正面迎战,然后靠硬实力碾压过去。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一阵震天的喊杀声突然从赵军的侧翼传来。

廉颇吃了一惊,下意识的看去,但只能看到漫天的烟尘,看不清楚具体情况。

“究竟怎么回事?”

廉颇厉声喝道:“快,快让人去查清楚!”

廉颇话音刚落,一名赵国将领就策马仓皇而至:“大将军,不好了,我们的右翼,魏军突然攻击了我们的右翼!”

廉颇大惊失色,忍不住抓住这名将领的领口吼了起来:“这不可能!魏军是我们的盟友,怎么可能攻击我们的侧翼?”

这名将领的脸上满是血污,一脸的悲愤:“大将军,是真的!我们死了好多弟兄啊大将军,魏国人背叛了我们!”

还没等这位赵国大将军回过神来,突然又是一名赵国将军从另外一边狂奔而来。

“大将军,不好了!韩军不知为何突然对我军左翼发动了袭击,我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廉颇瞬间呆滞住了,在廉颇身边的所有赵国将军也都呆滞住了。

他们想破脑袋都想不通,明明韩军和魏军都是赵军的盟友,不少韩国和魏国的将军还和赵国将军有着交情,为什么突然一下子他们就转变了立场,反过来狠狠的捅了赵国一刀?

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给他们发呆了。

赵军突然被韩军和魏军来了一个“两肋插刀”,原本在正面对齐军的疯狂压制顿时就保持不住了,开始陷入混乱。

不仅如此,还有楚军和燕军从另外两个方向斜插过来,犹如两把尖刀一般刺向赵军。

五国兵马同时围剿赵国。

首节 上一节 141/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