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25节

潘自力非常认真地说道:“我们确实在很多个方面都在对美国施压,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个了,我们正打算开辟第9个战场。”….潘自力说的是真的。中美现在打得可热闹了,8个战场都是实打实的:德州仪器与中国的电子计算器专利冲突、IBM与浦西数据的硬的盘专利诉讼、美国广播公司对天电集团丁香牌收音机的专利诉讼、广州国资委与摩根大通的资产冻结起诉案、广州棉纺集团对美国商务

部的反倾销诉讼

现在被爱炒作新闻的美国媒体称之为计算器战争、硬盘战争、收音机战争、显示器战争、摩根战争、袜子战争、衬衫战争,再加上越南战争(大家都知道有中国在后面),一共8个战场。潘自力说的正打算开辟的第9个战场,是北电集团起诉IBM7094大型计算机侵犯北电的专利。IBM7094计算机是在1962年9月开始交付到预付款的客户手中的,中国在北美也是有消息人士的,很快就找人接近到了IBM7094的实机,观察一番之后找到了IBM7094上面疑似有一些设计与中国的

计算机雷同,再检查一卡专利文档,好像有起诉的空间,于是就起诉了。

因为IBM咬西数的硬盘咬得很狠,中国方面对IBM也不客气,请的律师团都是很强的人选,三个律师最低的那个年薪12万美元。这都什么跟什么。赫鲁晓夫有点哭笑不得。但是潘自力就是说,中国和美国现在确实就是在进出口贸易领域打得不可开交,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精力。不过潘自力也有一些情况没说。这一些情况在前段时间披露的时候,也确实是让全世界的下巴掉了一地。中国和美国的公司到处在打官司,可是,美国商务部与中国外贸部在洽谈第三个年度的中美

配额贸易的时候,双方居然心照不宣地把贸易额提高到了4.5亿美元对3.9亿美元。

第一年是1亿/6000万,第二年是4亿/3.5亿。基数已经这么高了,第三年,嘿,还涨了?

第六十章,台海演习?不,台海示弱

1961年美国的出口总额是137亿美元,但在1962年,美国的出口总额增长得没预期的那么明显。根据1~10月份十个月的数据预测,今年的出口总额很可能在140亿美元左右现在全世界贸易总额以年递增10%以上的速度发展,但是美国的出口增长率有点儿疲软,不,有点儿落后。二战结束已经17年了,西欧、日本的制造业早已恢复,日本的制造业总产值甚至远超战前最好的年份。这些国家因战争而破坏的基础设施重建工程也已经完成了。市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水。如果不找到新的小水洼,鱼可能就得渴死在现在这个坑里。什么是新的小水洼?战争算是一个,比如现在的越南。但是派几白个军事顾问、搞点空军基地掌飞机炸炸是不足以形成水洼的,得天打。但是肯尼迪对是否全面卷入越南战争还持疑虑态度,苏伊士战争之后,英法的殖民体系瓦解,美国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杀入这些前殖民地。一开始美国还很开心,可过了几年,美国沮丧地发现:这些前殖民地没多少购买力。唯一有巨大规模市场的印度,现在对西方国家很抗拒,不但抗拒英国,美国也抗拒。印度倒是和苏联走得很近,不过美国一点都不担心印度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安全构成威胁,咋地,难道印度还

能称霸印度洋?

在1962年底,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手头既有购买力、国内也有广泛的工业品进口需求并且未得到充分满足、人口体量还特别大的国家。前一年,美国对中国的4亿美元出口额虽然只占美国出口总额的3%,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头,有4亿就有5亿,过几年说不定能出口10亿。对中国的出口也引起了白宫和美国一些研究所智库的担心。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里面工业设备占比极大,虽然都是巴统协定范围内允许出口的机械设备,这等于是在增强中国的工业能力。三十年

前,美国向苏联大规模输入工业设备,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敢和自己腕子的超级大国。大规模向中国出口设备也有可能会是这个结果,在东亚诞生一个可以和美国腕子的国家。

智库专家们的见解当场就被拍死了。通用、福特、休斯、摩根、标准、…可口可乐:“这位专家你谁呀?你在我们公司有股份吗?你没股份,你不在董事会,没有发言权,那我劝你少管闲事。”被这些公司"包养"的另一拨专家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向中国输入工业设备利大于弊:

第一,中国不是资源出口国,他现在大部分的出口商品都是制造业的产物,向中国输入工业设备,中国扩大自己制造业的规模,出口会更多,那么中国手持的外汇也会更多,这是一个正反馈,长远来看,中国会因此在未来有更强的进口能力。

第二,中国现在进口的消费品很少,这是因为国内购买力不足,国内购买力不足是城市人口、工业人口比例不高。向中国输入工业设备,中国的城市不断扩大,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就会不断增多,中国人就有可能购买更多的消费品,从远期来看,反而有利于将来美国向中国购买更多的消费品。

第三,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额外的、比苏联还严厉的工业设备禁运令,那么中国别无选择,只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工业设备,这既是让美国丢掉了一个7亿人口的市场,也会让中国和苏东阵营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四,美国三十年代向苏联出口工业设备,让美国的战制造业在大萧条之后的很多年都有订单可做,一直续命续到30年代末期,如果没有苏联订单这一波续命,30年代末国际形势急转直下、美国要扩大军工生产时,美国可能会因为工业母机的产能消失了而无法大量扩充军事工业。

第五,虽然美国三十年代帮助苏联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搞得他二战能爆坦克海淹死德国,但崛起的苏联一直都是个泥足的巨人,并不是什么美国的心腹大患。公司请的专家虽然是拿钱办事,但办得这叫一个专业,分析论断也不是瞎胡说,一条一条有理有据都经得起推敲,除了第五条以外。现在的苏联不是什么美国的心腹大患?这好像有点政治不正确啊。但是美国商界看事情的角度,和白宫那些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专家一直都不是一致的。白宫的战略家倾向于夸大苏联的威胁,这样美国可以维持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军事力量存在、维持对西欧的控制。美国商界的专家则认为威胁没那么大。他们能拿出很多证据,证明苏联从三十年代到现在,一直都在大量进口西方的工业设备,从1958年到1963年,光化工厂进口了70多座。苏联进口不到就瞄一眼

然后山寨,瞄不到就用间谍偷,总之,苏联这个经济体,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它的产业科技是无法自持升级的,从根本上他就脱离不了西方体系。

应该说两方专家都对事实有所夸大,一个夸大了苏联的威胁,一个对苏联的产业科技的落后染得太过分。但是,商界专家的这一句话发表在1962年的12月,似乎就很经得起推敲,因为就在上个月,苏联服软了。10月底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最高峰。在大西洋上苏联军舰和美国军舰发生对峙,美国也史无前例地将备战等级从4级提到3级再提升到2级,这是冷战期间仅有的一次2级战备状态10月24日,美军首次拉线阻止苏联船只进入古巴,但苏联油轮“布加勒斯特"号强闯,美军军舰上报之后,白宫和五角大楼决定不予拦截。26日,美国海军对第二波苏联船队实施拦截,这次动真格的

了,截停"马克卢拉"号货船对其登船检查。

整个大西洋上美国有180艘军舰,而苏联进入太平洋的水面舰只有2艘火炮巡洋舰,2艘导弹驱逐舰,2条护卫舰,水下有潜艇,但估计数量也在个位数而已。

美军建立的离古巴海岸500海里的封锁线越来越牢固,第三波船队最终放弃冲关,与苏联军舰一起掉头返回。美国的海空封锁成功。这意味着古巴岛上的苏联部队,无论是中程导弹还是坦克团,都再也不会得到后续补给和维护支持,要么在4周之内把导弹(其中有8枚核弹头)打到美国本土,要么等着导弹锈掉。甚至还有更糟糕

的情况,虽然美国现在表示向古巴运输民生物资的船只在临检之后可以通行,但如果美国不发善心了,不给你通行呢?

一一那可就是就饥荒。古巴是不怎么产粮食的,他是出口蔗糖、咖啡换小麦的。10月27日,肯尼迪的弟弟、商业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约见了苏联大使多勃雷宁。一见面罗伯特·肯尼迪就对多勃雷宁说,白宫从某些渠道了解到,美国军方计划于29日凌晨对古巴发动进攻,这件事非

同小可,你们得小心了。

多勃雷宁大感震惊,但仍提出了苏联的条件。罗伯特·肯尼迪对多勃雷宁提出的条件置之不理,无论多勃雷宁开出什么价、提出什么条件,罗伯特·肯尼迪都不回答他。要拿走西柏林?想都别想。罗伯特·肯尼迪表示,苏联必须从古巴撤出核导弹,这是美国一定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美国要用什么条件来交换的东西。

在外交领域工作了十几年的多勃雷宁被这个比他小两轮的美国总统弟弟给傻了,谈判看起来已经破裂,但多勃雷宁却不想结束这次会谈,但他也不服软。因为苏共中央没授权他服软,也没授权他主动关闭会谈大门。

尴尬了很久(罗伯特·肯尼迪故意让现场冷场的),罗伯特·肯尼迪告诉多勃雷宁,如果苏联要美国做出一个让步,美国愿意为了平息这次危机做点让步,但让哪里不是可以由苏联选的,而且,这应该是由肯尼迪总统与赫鲁晓夫直接连线谈才能界定的事。

赫鲁晓夫在华盛顿时间28日凌晨通过热线电话与肯尼迪私下谈判。28日,苏共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告诉政治局成员,美国要求苏联部署在古巴的核导弹、核弹头全部撤走,作为交换,美国愿意保证不入侵古巴,并撤出部署在意大利、土耳其的中

程导弹。而且,美国从土耳其撤走中程导弹这一消息不会公开,也不会与苏联方面签署任何密约或文字协定,只是肯尼迪的口头承诺。

政治局一时无法接受。赫鲁晓夫解释说肯尼迪总统受军方和执行委员会的压力不能书面出具同意撤回意大利和土耳其导弹的文件,但总统保证将实现这一点,而若赫鲁晓夫执意要书面保证或因此而拖延的话,总统将难以

压制军方,局面将有可能失控,

最终苏共成员表决认可肯尼迪的口头承诺,同意苏联从古巴撤出中程导弹。根据双方协议,苏联同意撤出导弹过程需接受美国监视,古巴开放部分港口的领空,让美方侦察机低空近距离拍摄中导装船过程。肯尼迪利用这个机会,让公众媒体实况电视转播了苏联导弹的撤离

过程。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将对共产国家实施核弹覆盖》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谈妥之后,又过了两天,台北的中央社发新闻报道了。哎,这大概只是常凯申的愿景吧。但是最近这两周,台湾海峡的形势也颇为紧张,作为对古巴导弹事件的配合,我方首先在福建进行了一次近海火力演习,130、180毫米岸炮和各种野战炮对着一个

近海岛屿演练了对金门炮火覆盖的打法。

再然后是台州两栖演习,海军陆战队、陆军部队在空海军的支援下,进行了团级两栖突击演习。除此之外还有空军的空中拦截、对地、对海攻击演习。这些演习大多在东南沿海进行,为了不影响过往商船、渔船,每次都是提前48小时发布禁航通告,于是很自然地,美军飞机就被这禁航通告吸

引过来了,演习期间美军侦察机、预警机不停地在演习区边缘,或是12海里领海线之外偷看。

在近距离观察了中国的几次演习后,五角大楼撰写了对这段时间台海演习的分析报告:“1、中国海军的登陆舰力量严重不足。在演习中出动的8艘登陆舰,有6艘为美国二战剩余物资,仅有2艘为中国自建的登陆舰。”“2、,中国海军的登陆技巧极为落后。在演习中,登陆舰队在演习的预定登陆场外停留了整整19个小时,这甚至达不到1944年美军霸王行动"的调度效率,在喷气机时代的海空对抗中,这意味着中国的

登录舰队在集结、航渡和停留等待过程中会损失巨大。

“3、中国空军的对地支援火力演习中,我们仍然看见了大量二战技术水平的伊尔-10螺旋桨攻击机,这些攻击机的对地攻击方式也没有发生变化:机炮、机载火箭弹和小口径航弹。”

这份报告出台的当天,第一架强-5攻击机原型机开始试飞。在报告出台一个月后,一架伊尔-28/轰-5近程轰炸机在西北靶场成功完成了首次激光制导弹药的投放试验,

第六十一章,我个学会了自主研制飞机

1958年,强-5强击机(攻击机)立项。最初的强-5设计目标就是搞一种喷气式超音速的近距离对地攻击机,替代伊尔-10。伊尔-10的确就是二战后期的技术水准,活塞螺旋桨动力太慢、生存能力提不上去。如果只是替代伊尔-10,那真是很简单的事情。陆孝彭在南昌很快拿出了一款超音速强击机方案:采用歼-6的动力和后机身,双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3马赫,典型挂载作战半径400~600公里,机

载武器和伊尔-10几乎一样:机炮、航弹、火箭弹。

当然了,强-5比伊尔-10快太多了,就是打火箭弹打得也比伊尔-10好。不过.…到了1959年底,陆孝彭已经拿出了设计草图的时候,空军、海航、外加科技小组的组长聂荣臻出面了:强-5这个样子不行,要大改。因为这时候空军终于搞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飞机.….不,应该是说空军终于学会了跟踪现代空战、对地攻击、地面防空系统的发展现状,并推测未来的空战战场。在此基础上,空军重新考虑自己下一代的主战飞机应该是什么样。“强击机在突破中采用的是高空突防还是低空突防?从现在来看,高空强击机群突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可行。在交战对手普遍装备预警雷达、歼击机、地面有充分的中程防空系统覆盖的环境下,中高

空突防不应该是一项可考虑的选项。

在南昌,一名上尉把空军对强击机的意见阐述了出来,让南昌以及整个航空工业系统重新考虑。是个上尉.而且绝对是很年轻的上尉,眼角和额头一点皱纹都没有。“采用低空突防模式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会遇到密集的地面防空火力。从现在高射炮的技术水平往后推,10年以后,各军事强国的地面防空系统将有可能以自行式的小口径高炮、自行式的近程防空导

弹组成,且自行小口径高炮有可能实现全履带化。

但中低空突防仍旧是优于高空突防的选项,但是,以近距离火力支援为主要作战模式的强击机,必须考虑应对地面防空火力。”

空军讲了自己的意见后,聂师补充道,“新的强击机将不再强制要求超音速,升限在15000米以内,但是,要求有良好的电子对抗和干扰能力,要求飞机对飞行员座舱、发动机、舵面等关键部位敷设装甲防护。”陆孝彭:“啊...等于推倒重来。”聂帅:“等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同志说完,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海军航空兵现在的对海打击任务缺乏合适的机种。”海航派来的也是个上尉,这个上尉和空军那位一样年轻,还戴着一副眼镜。“根据海司和海参的作战预想,海航的最远作战范围应该达到离岸1000~1500公里,能达到这一作战半径的目前只有图-4和轰-6。轰-6我们和空军在争,可能会晚一点才能拿到,但是,即使是轰-6,

也不是完全满足海航的作战想定。

“轰-6大、起飞准备时间和反应速度慢,突防能力稍差一一这方面海军和空军做出了类似的推定,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舰载防空系统和舰载机的对空防御能力是不断上升的。因此,我们需要一种作战半径1000到1500公里、超音速、具备超视距对海打击能力的远程强击机。

“等一下,等一下,“陆孝彭说,“海航要求超音速,还作战半径这么大,而空军对强击机的要求是可以不要超音速,但飞机得特别皮实,这两个技术指标,矛盾了。”聂帅:“我这次到你们的研讨会来,就是协助你们做决定的。如果有必要,强-5项目可以拆分为强-5和强-6,一种为空军的近距离对地支援强击机,一种为海航的远程打击强击机。”·聂师可以拍板强-5这个项目到底是继续下去还是分拆成两个项目。最终决定,喷气式强击机项目分拆成强-5远程攻击机和强-6近距离攻击机。因为陆孝彭之前的工作都集中在超音速机身和翼型的研究,他表示海航的超音速远程攻击机项目会先做出来,因为技术积累比较多,所以强-5就是它了。强-6就麻烦得多。既然是亚音速攻击机,那就得换一种机翼形式,飞机就全变样了。由于装甲化的需求,飞机的有一些部位会比较重,因此整个飞机的骨架结构要重新设计以承受这些额外的重量。

由于特别强调超低空突防能力,强-6还要有地形扫描雷达和自动规避系统,以便让飞机贴地飞行或在崇山峻岭间钻来钻去。

1962年12月首飞的强-5是昌飞一一南昌飞机制造联合体研制过的最大的飞机,全长22.3米,翼展13.2米,空重15.5吨,最大起飞重量28吨,都赶上美国刚出来的F-4"鬼怪"战斗机了。飞机有7个挂架,挂载2枚正在研制的空舰导弹、3个副油箱时理论上的作战半径是1200公里,如果挂4枚空舰导弹1个副油箱是850公里。当然,这些数据能不能实现,还要看试飞时发动机的表现。一一这飞机的发动机是国内自已研制的,涡扇-2。在发动机选型时陆孝彭从沈阳的涡喷-7和成都的涡扇-2之间选中了涡扇-2。虽然重量、推重比都是涡扇-2大,但是涡扇-2推力比涡喷-7大。

“海航临时要求强-5能挂2枚空对空导弹,这真是....临时要求。”陆孝彭在即将试飞的原型机前面,看强-5机翼最外侧的那一对凹槽一一这是预留的空空导弹挂架。“陆总,这个要求是挺过分的,让我们从头开始计算机翼受力,还好,最初的设计留了余地,加两枚近程空空导弹没问题。”陆孝彭:“这是运气好,要不然我们设计流程就要拖很长了。但又能怎么办呢,军队的要求肯定是要满足的...要准备起飞了。首飞,顺利!”

北京。“南昌做的那个强-5,性能不知道怎么样,但至少我看着还是挺好看的。”聂帅向中央汇报航空和空导弹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当然,好看不好看可能跟这东西的战斗力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南昌有一个地方做到位了,那就是踏实做科研,不拘泥于已有的成果,敢于闯自己的新路子来。”总理:“陆孝彭他是先在西方国家留学,然后再接触苏联的航空体系,两个不同的体系他都熟悉,这是他的优势。”聂帅:“不仅是他二个人,南昌的整个团队,应该说,随着强-5这个项目的执行;成熟起来了。现在航空工业的几个联合体,除了西安还欠点意思,找不着方向,其他几个都闯出点名堂了。沈飞在仿

米格-21的同时就设计了下一代战斗机,成飞也设计了一个型号,当然成飞的没竞争过沈飞,不过我相信那只是暂时的。南昌这个厂当初就没往战斗机的方向发展,我还担心他们拿着歼7歼7的资料做强击机做不出来,现在来看,很好。

李强:“你刚才说西飞还欠点意思,西飞是个什么情况呢?”聂帅:“他们从东北搬到西安,有点折腾,花掉了不少时间。而且轰-6这种轰炸机太大,要吃透的技术太多,所以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可研制新型号的团队来。”总理:“轰炸机生产基地从东北搬迁到西安;是让西飞浪费了不少时间。我们考虑过很多因素,一是不让工业过于集中,二是让西安这个西北地区的经济中枢有拿得出手的现代尖端工业,所以最终还

是决定落在了西安。不过西安现在轰-6的生产线在持续生产了,现在也该督促他们做一做研究了。

南昌。涡扇-2发动机喷火,强-5原型机在跑道上缓缓启动、加速,在滑行了1200米后升入天空。顺利升空!首飞成功了一半一一至少是成功了三分之一!“发动机工作正常。”“操纵系统工作正常。”

试飞员计翰明不断向地面报告飞机的状态。首次试飞其实不需要测试什么,强-5上面其实啥都没有装:雷达没有,是个配重;火控计算机也没有,还在南电的实验室里;导弹炸弹当然也是没有的,甚至机炮也没有。今天强-5只需要飞上去、再落下来,首飞就完成了。

当然,强-5除了起飞和降落,中间还要转几个弯。向前飞出70公里后,计翰明根据地面景物定位就知道自已该转向了。飞机稍稍侧倾、转向,计翰明的手感很好,这飞机可能空中机动性没战斗机那么好,但是操纵起来还是很方便。“岐一一咯咯咯一一...咯咯咯”计翰明:“?”后机身的异响让计翰明一下子警觉起来,有问题!凭借自己两千多小时的飞行经验,计翰明首先想到的是发动机,或者它的散热、供油油路等附件的问题。因为刚才转向的时候掉了一些高度,计翰明刚才是加大了油门以便让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回复

正常,所以一一?

计翰明收油门,咯咯咯的声音消失了。再一点一点加大油门,岐岐一一咯咯咯的声音又来了。计翰明:“A1报告,A1报告,左右发异常。发动机在机身侧倾且转速大于8500时,发动机转子有异响。”地面:“A1,A1,今天所有试飞项目即刻停止,请控制飞机尽量向机场靠近。”计翰明:“A1明白。”发动机转子转速在8500时,只能发出45%的推力。现在计翰明就要在两台发动机的推力都只能发挥设计值的45%的情况下,操纵飞机安全返航。强-5要回到机场还得再转一个弯。在转弯过程中,计翰明画了一个超大的转弯半径一一尽量让飞机少侧倾、少降低高度。不过在转过来之后,发动机还是咯咯咯了一下。计翰明:“A1报告,发动机在转子转速大于7500时就有微弱异响,在大于8500时噪音比较明显。我机即将返回地面:“A1,请直接对准跑道降落。”一般飞机返回机场时要先飞"四边”,也就是绕机场转一圈,回头再去对准跑道。绕机场转一圈对现在这架强-5来说太危险了。好在试飞员都十分熟悉试飞基地以及附近的地形,在离基地士几公里外计

翰明就知道自己在哪了,遥遥地就让自己的飞机飞行方向慢慢与跑道方向平行,当飞机接近时机场还朝天打了两发信号弹,定位就更加准确了。计翰明操纵飞机收油门、降低高度,对准跑道降了下来。

日后在全世界名声赫赫、绰号“龙五"的强-5,第一次试飞就这样稀里哗华啦地、勉勉强强完成了。

第六十二章,蒋筑英

1963年国内的航空工业进入了"脑洞时代",或者叫尝试自主研发的时代。1958年,刚学会走路的沈飞就组起了几个歼击机设计小组,搞了好几个“下一代歼击机"的设计方案。当然这些方案很不成熟,而且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还远未到支持国内设计出下一代击机的程度,

因此被钱学森撼下去了,让国内各航空研究所以及联合体继续练内功。

不过内功也不只是从苏联拿设备建工厂,而是从最基础的航空技术甚至航空理论开始补课。首先,根据老钱上次说的,战斗机技术能不能跨一代,得看你的发动机技术跨代没有。用上一代的发动机来设计下一代的战斗机,能成功出成果的可能性极低。到现在,发动机有了:成飞的涡扇-2和沈飞的涡喷-7。南昌造强-5的时候选了涡扇-2,沈飞到现在还惯惯不平:涡扇-2除了推力大一点,推重比、体积、可靠度方面都是劣势。就连油耗,涡扇发动机本应有优势的非加力状态下的油耗,居然也是涡喷-7少

许领先。

而且涡喷-7很成熟,有苏联的型号为参照,现在不但量产,而且已经安装在歼-7的第一个改型歼-7A上面了。南昌在强-5上面装了涡扇-2,第一次试飞一一嗯,果然有点小翻车。回到地面之后这架强-5就直接拖到大修车间,检测第一次飞行后的技术状态。再后来,试飞院干脆就把上面的两台涡扇-2拆了下来,送回厂回去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检测。强-5的试飞时间表中断,所

有以后的项目都延期4个月。

在1962~1963年,搞小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这步子确实跨得比较大。

强-5和强-6是强击机/攻击机,战斗机那边也在做类似的事情:空军发现未来的空战不能只有截击机,还得有多功能战斗机。

沈飞正在设计的歼-8是截击机。这飞机...要说抄,是抄了一点苏联设计,但是沈飞并没有拿到全套技术资料,而是大方向由自已定、细节方面拿不准的时候才召唤外援,歼-8截击机的一切设计目标都围绕看打U-2一一这种慢悠悠的、但能飞21000米以上,最高可飞到25000米的怪物。战斗机飞到25000米打U-2本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不过现在也有转机:不用飞机亲自飞到25000米开炮打U-2了,你可以飞到2万米左右,然后biu地发射一枚导弹,就能把25000米高的U-2打下来。这是南京电子集团航空电子研究所、空空导弹研究院联合出的主意。不过要想打这种导弹,飞机除了翅膀下要有挂架,还要装一部功率比较大的机载雷达,在锁定目标、发射导弹之后,得靠机载雷达照射U-2,空对空导弹是半主动雷达导引的。这部机载雷达有30度的

上射角,直径也不小,歼-8得想办法把这雷达给装上去。

多功能战斗机空军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对标美国的F-4鬼怪沈飞容我考虑考虑....空军:当然给你时间考虑,而且我们也在让成飞考虑,你们俩各自做一个原型方案,相互竞争。沈飞:什么?成飞?就那一群...?扶我起来,我还能画图纸!

远程多功能战斗机的原型方案就这么启动了。沈飞的叫做YJ-9,成飞的叫做YJ-10。谁要是赢了,谁就把前面的Y字去掉,成为歼-9或者歼-10。负责YJ-9的沈飞是国内战斗机领域的老大,从歼-5到歼-7都是在沈飞首先仿制生产成功的,国内第一种自研战斗机-8是沈飞设计的。成飞是新成立的,到现在为止,按照沈飞趟出来的路生产过歼-6和歼-7,成飞设计院还没搞过战斗机型号设计。苏联"外援方面,沈飞与米高扬的联系较多,成飞与苏霍依的联系较为密切。空军的要求是:原型机首飞时间不晚于1964年11月11日,原型机一阶段试飞项目1965年上半年完成,然后空军根据YJ-9和YJ-10的试飞状态、设计指标做选择。有点太快了?不快,这是冷战速度。1991年是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各国主战装备的研制周期都明显比1991年之后短得多。那个年代的武器系统没那么复杂是一个原因,军事对抗的巨大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能这个装备还不够完善,

匆匆量产可能会变成机库皇后、车库王爷、码头旅馆什么的,但不管怎样也要保证“万一明天就爆发全面战争”你有能飞上天的飞机可用。

“这块芯片用在导弹上,基本上等于把它的战斗力提高了30%。贵的确是贵,但是值得。”

复旦大学半导体实验室。谢希德主任手掌心是一块比指甲盖略大的芯片,功能是高速数据处理一一也就是初代的DSP芯片。当然和21世纪的DSP芯片比起来,它的处理能力可能也就方分之一甚至百方分之一,但安装在国产的霹雳-2近程空空导弹上,能让导弹的重量直减1公斤,并且导引头对自标的捕获能力明显增强露雳-2的研发计划启动得很早,不过关键的技术突破来自台湾的国军空军赠送的响尾蛇导弹残骸。减重1公斤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能让霹雳-2的战斗部增重1公斤,从5公斤增加到6公斤。李强知道这是中国设计生产出来的第一块通用DSP,而且李强还知道一些谢希德不知道的:这种初代DSP在六十年代基本都用于军事装备,但在70年代,计算机普及率扩张的时候,DSP却没和计算机

一样产量嗖嗖地往上涨,而是从70到90年代一直在缓慢发展。

但是一一DSP是工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最关键的工具,(第二个公文包位面)中国登上工业第一大国和第一强国的基石。“谢主任,”季强说,“这块DSP-3数据处理芯片的成功之处在于通用性,适应范围很广,这就让工厂可以只生产这一种芯片,就满足军用民用三十多种应用场合的需求。.…..空军说导弹会订购多少枚?”谢希德:“空军说,定型量产之后,头五年至少要生产三千枚霹雳-2。”李强:“霹雳-3中程弹是不是也会用DSP-3?"谢希德:“南电在编写雳-3的代码了,可以确定应该也是DSP-3,但订货的时间不太好预测,南电集团也没说日期。”李强点点头。谢希德不清楚空空导弹的研发进展,李强知道一些,这种导弹确实不太好研制。“我们看看上电的计算机通用芯片。”在复在旦电子系的实验室,李强遇到了一个以前见过的算是熟人的人:蒋筑英。“蒋筑英?你怎么出现在了这里?等一下,上次我见到你是在北京,那时候你在搞激光。”谢希德:“那时候他是王大的研究生,拿了激光光学硕士学位,突然说还想再读一个新的专业,就考到了复旦电子系。蒋筑英拿过一个硕士,而且也都算是应用物理这个大范围内的,我看好多课他

首节 上一节 125/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