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250节

  王平虽是賨人,但并非生蛮,而是汉化賨人。模样打扮间,多似汉人,若非张鲁所言,外人从模样上看不出他是賨人。

  当然从王平身上穿的賨布,依然可以看出他非正儿八经的汉人。

  王平见霍峻坐于榻上,神色恭敬,一板一眼行礼,说道:“王平,王子均见过将军。”

  霍峻打量王平良久,问道:“子均既敢言深谙汉水地理,可知定军山地理如何?”

  王平低著头,答道:“定军山处汉水之南,若于定军山上扎营,可望沔阳、阳平关。定军山详细位置,平可为将军绘定军山于巾帛之上。”

  “嗯?”

  霍峻颇是满意,问道:“子均何以深谙汉水地势?”

  王平脸色微正,拱手说道:“启禀将军,仆幸有小长,凡所见过山水地势,皆能浮现于脑海之中,多见则难忘。”

  “善!”

  霍峻微微颔首,赞扬说道:“能识山水之妙,世人少有,于军中历练几载,可为大用!”

  “谢将军赞赏!”王平受宠若惊,说道。

  三国名将之中出身最低之人,或许莫过于王平。

  出身蛮夷,少年家里穷得要随母姓,长大后方才改为王姓。因为贫穷,又是蛮人,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

  所幸天下乱世,他具有军事天赋,对山水地理,一点就通,从军得以荣进。

  当然关键在于伯乐,若非诸葛亮赏识王平,估摸他一辈子也出不了头。毕竟光蛮夷这个身份,就将他限制地死死的了。

  霍峻沉吟少许,问道:“今賨人兵马多少,可有主将?”

  “约有二千余人,皆来自賨人七部精锐善走之人,并无主将。”王平答道:“若将军嫌兵少,平愿回族中为将军募兵。”

  “兵马足矣!”

  霍峻挥了挥手,说道:“今賨兵无主,本将且委你为假校尉,辖七部賨人,限你七日之内,严肃军纪。若七日不成,当罢校尉之职。”

  “诺!”王平脸色严肃,应道。

  待王平退下后,陈到问道:“将军,今兵至巴中,不知何时与兴霸将军汇合,以援汉中?”

  霍峻嘴角上扬,笑道:“某何曾言过与兴霸将军汇合?”

  “这?”

  陈到面露担忧之色,说道:“曹军入汉中,不与兴霸将军合军,纵有賨人相助,以今下之兵力,亦难解汉中之困。且汉中断绝音讯若久,怕人心动摇,城池难守。”

  “不急!”

  霍峻胸有成竹,说道:“伯言素有兵略,退守城郭,必有良策对之。兵法虽贵神速,但宜择进军时机。今且屯兵于此,命斥候详细探查敌情。”

  “这几日,叔至可往賨人军中,助王子均整军。賨人善于山地奔走,熟悉汉、巴地势,不可不用。”

  “诺!”

  见霍峻自有对策,陈到不敢再言。

第333章 蛇隐于山

  汉南,曹军大营。

  大帐内,夏侯渊手持曹操巾帛书信,不由大笑。

  “哈哈!”

  夏侯渊放下书信,笑道:“好生安顿使节歇息。”

  “诺!”

  “将军何故发笑?”赵昂问道。

  夏侯渊抓著细须,笑道:“魏公言我字妙才,叮嘱我勿负‘妙才’二字,让我固守汉南,不得出战甘宁,以免中甘宁诱敌之策。而我却笑甘宁据守不战,原地修筑营垒,似有防备我军南下之意。”

  说著,夏侯渊负手背腰,说道:“今我岂能辜负魏公叮嘱之语,严令张郃不得出战。若是出战,则以违抗军令处置,加此前战败之罪,两罪并罚。”

  “让张郃安心固守,我率军士在他身后。”

  “诺!”

  当勇夫善知形势后,则是不好对付起来。毕竟夏侯渊从曹操征战二十年,今单独领军作战,进步可是甚多。

  今汉中被他布置地井井有条,曹洪、马超率三万军士,分兵守二营,将沔阳包围其中,砍伐树木,大兴器械,围攻沔阳城。陆逊统兵居于城中,或遣军出袭,或趁夜扰营,尽可能拖延攻城时间。

  夏侯渊分张郃兵马七千人,让他扼守米仓山大道,修筑工事,以备甘宁率军北上。而他自己率一万六七千人,分屯于汉南,分别在定军山、梁山设营。

  定军山营垒用于囤积汉南粮草,同时俯视沔阳城池,窥探陆逊布置的一举一动。

  梁山位于汉水以南,定军山以东,与汉北的南郑对望,汉中盆地之中央。

  夏侯渊占据梁山,不仅可以监视成固内的五千兵马,令其不敢出城。同时向南策应张郃所部,若张郃所部遭遇猛攻,营垒扛不住,则可发兵支持。

  夏侯渊的营垒布置,上呈至曹操浏览,亦是让曹操无法指责。

  当然夏侯渊的营垒并不能将整个汉中覆盖,毕竟汉中可不小。夏侯渊将大军的重心放在汉西以及汉南,对于汉东则是有所忽略。

  夏侯渊背手踱步,问道:“成固方向可有异动?”

  赵昂沉吟少许,说道:“将军,宗预据守成固城,并无异动。”

  “善!”

  夏侯渊微微颔首,叮嘱说道:“让曹洪、马超二人尽快攻破沔阳,降服汉中。若让关、张二人先下成都,恐刘备将会竭力北援汉中。”

  赵昂捋著胡须,说道:“陆逊以万余人固守城池,若是强攻,怕军士损失惨重,今可让二位将军劝降陆逊。”

  “伟章此言有理!”

  夏侯渊说道:“愿从陆逊妄抗者寡,沔阳固守不降,多畏魏公‘围而后降者不赦’之令。今当让城中军士知晓,若献城归降,绝不屠城,以溃守城军士之心。”

  “诺!”

  ‘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自曹操颁布以来,多有屠戮,夏侯渊属于他的坚定执行者。

  至于曹操为何颁布此法?自然是为了降低抵抗者的决心,即‘示威天下,开其利路’。如此威吓,天下城邑寡有不降者。

  若刘备学曹操,命入蜀三军执行‘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屠杀江州城作为典型案例,估摸早就打到成都城下了。

  不得不说在天下乱世之中,唯有手段狠辣,善于压榨百姓之人,才能迅速崛起。然刘备与曹操行为上的不同,则是刘备身上的闪光点。

  且不言夏侯渊在汉中布置方略。黄忠自受霍峻之命,以文布、邓凯二人为先锋,募夷陵蛮夷二千余人,翻越熊山,杀至房陵。

  面对黄忠的突入杀至,蒯祺猝不及防,处于犹豫之间时,他收到小舅子诸葛亮的书信。卄深虑之下,蒯祺举郡归降黄忠。

  当然蒯祺所举之郡,仅有房陵一县,及那数座乡邑。若非房陵处于深山之间,左右无县乡,早就合并入其他城郭了。

  蒯祺归降后,黄忠在他的引路下,沿河谷率军向西北而行,抵达上庸城。

  上庸、西平二城在汉末乱世间,被申耽、申仪兄弟所据,在张鲁割据汉中时,他们向张鲁臣服。在曹操兵入江汉时,也派人向曹操表示臣服。

  两头卖好,申氏兄弟占据处于群山之中,上庸、西平二城又以偏僻、贫穷出名,犹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自然可以在乱世中苟活了下来,且寡有统治者在意。

  自张飞夺汉中后,申氏又派人向张飞示好,张飞忙著糊弄刘璋,简单敷衍便让使者回去。见张飞无取上庸之意,申耽、申仪兄弟则是欢喜不已

  今黄忠率军杀至,蒯祺开路,汉中又有在陆逊手中,二申惶恐不已。

  

  】

  黄忠则是取出刘备的书信,安抚二申,表申耽为征北将军、上庸太守、员乡侯;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二申见刘备封赏如此丰厚,放弃抵抗之念,选择了归降黄忠。

  黄忠自秭归出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降服东三郡!

  进而,黄忠按照霍峻的指示,距离南郑四百里外,位于西城地界的安阳屯兵,与汉中隔著山脉、河川,隐藏自己的行踪,仅派斥候入汉中,与成固城守军联络。

  宗预得闻黄忠音讯,欢喜不已。将汉中的敌我布置如数告知黄忠,让黄忠择机行事,不必太过著急。

  安阳,黄忠军。

  大帐内,黄忠翻阅著宗预书信,长捋胡须,心思沉重。

  见状,蒯祺问道:“不知老将军为何而忧?”

  刘备任命蒯祺为巴东太守,调离房陵郡。让文布暂时出任房陵太守,以保证黄忠的退路安全。

  黄忠迟疑少许,说道:“今夏侯渊举大军入汉中,曹军分守汉水南北,设有五营。陆太守据守沔阳,宗主簿坚守成固,军情危急!”

  蒯祺皱起眉头,说道:“老将军言霍都督举大兵北援,今怎无其音讯?”

  黄忠放下书信,无奈说道:“霍都督言,其入巴蜀,则入巴中,于賨人之中募兵,后观汉中形势再行进军。今我军位于西平,与巴蜀音讯隔绝,此为今下之忧。”

  黄忠颇是头大,他独自领兵征伐东三郡,在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没与主将的联络上。霍峻也没提前吩咐他如何救援汉中,这让他怎么不发愁?

  蒯祺沉吟少许,说道:“宗主簿可有言援军动向?”

  黄忠又读了遍书信,说道:“宗主簿言张郃向南屯兵米仓道,夏侯渊扎营于梁山上。”

  捋著胡须,黄忠分析说道:“张郃、夏侯渊屯兵汉南,因是南御我巴地中之兵,此兵或许为霍督所部。”

  “既然如此,我军是否直插汉南,看能否与霍都督兵马内外夹击,以破夏侯渊之兵。”蒯祺建议说道。

  黄忠摇了摇头,说道:“多派斥候与成固联络,又命人入南乡,看能否得到援军消息。且派人向山岭賨人诸部询问天师张鲁,都督携张鲁入巴,必会联络各地賨人。”

  “诺!”

  黄忠虽少有单独领兵作战,但他胜在年龄大,经历的战事多。在救援汉中战事中,他的部队虽少,但胜在不被夏侯渊所知。

  他有种预感,他这种兵马在救援汉中战事中,将发挥不一样的作用,甚至可以扭转战局,自是不能提前暴露。

  ——

  黄忠所部在安阳紧急联络霍峻,身在米仓山道的甘宁正与霍峻互通消息。

  甘宁腰胯环首刀,从外入帐中,问道:“将军可有消息传来?”

  句扶拱手说道:“将军至宣汉,募兵賨人精兵两千余人,今于巴中屯兵不进,让人传信不与府君汇合。”

  句扶,字孝兴。张飞平巴西郡时,于沿途募兵,句扶时为县吏从军而征,作战骁勇异常。

  三军入蜀,句扶作为巴西郡人,被留屯江州,因武艺出众,又是汉昌大族,得被诸葛亮所重,越级拔为校尉。

  甘宁、孟达率军北援汉中,句扶从军辅佐。作为巴人的他,负责大军斥候工作。

  “嗯?”

  甘宁紧皱眉头,说道:“将军帐下仅白毦兵五千人,即便有賨人锐士两千余众,以此七千多人何以破敌?”

首节 上一节 250/3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凶猛:这个小娘子,我抢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