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第129节

  “这是经筵!咱说的也是大汉,谁想回头了?”

  “你个执拗的东西,咱自然有咱的打算。”

  朱元璋怒拍桌子,已经起身。

  “咱再问你,王朝末年动乱之因,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干政!”

  “东汉末年,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

  “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子?若是诸王还在,手握兵权,他们敢吗?”

  方孝孺所幸跪拜在地,“陛下,若是诸王手握兵权,怕是等不到那个时候。”

  “你年纪轻轻,铁打的骨头不成?”朱元璋几乎是咬著牙吼道。

  随后他也不想和对方多说了。

  直接看向朱标。

  “总之,标儿你记好了,这七国之乱,就是景帝的错!”

  “为人君主,要对血亲宽容。”

  “同样,咱还认为,刘家流淌的血,李家体内流淌的血!都和咱不一样。”

  “咱老朱家的子嗣,是绝不会出现前朝乱事!”

  “更何况,咱心里自有计较,也会对藩王有所限制。”

  这一刻。

  朱元璋可谓真的是被方孝孺气得,直接点明目的了。

  朱标无奈一叹,旋即只能点头称是。

  在这件事情上,父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劝动。

  而方孝孺显然也发现此事,该说的已经说了,至于陛下,无可奈何……

  真的无可奈何吗?

  一边想著。

  方孝孺不知道为什么,转头看向苏闲。

  他的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前两次的事情。

  第一次,空印案!

  当时整个国朝是先开始,认为陛下雷声大、雨点小的。

  但后面发生的,却是陛下那钢铁一般的意志。

  然而一场奇怪奏疏,再一场城头问话,一切都变了,甚至自己的父亲方克勤,都是被其所救。

  第二次、宝钞!

  宝钞提举司设立两年,在中书省内,六部官员都干扰不了其丝毫运作。而每年的加印更是常事。

  结果最后,又被其改变。

  甚至这一次,陛下开这经筵,根本原因就是为此。

  京城钱庄的出现,本是宫中的玩闹之举,现在却真的在大明京城开花,而且等到邓愈、沐英回京。

  宁夏、陕西、山西等地也在筹备……

  在今年四月之前,谁又能想到这些?

  “你们,可还有人对这七国之乱,有其他看法?”

  此刻。

  在缓了一口气后,朱元璋又看向下方的一众臣子。

  方孝孺年纪轻轻,就已经定型,不可改变,他也不想改变。

  百官之中,总有顺应自己的。

  “陛下,其实高祖分封诸王,自然也可。”

  就在这时,在一众翰林的前方,三位老者之内,有一人起身。

  苏闲刚才听到徐膺绪说过,好像是陛下曾经说过的“三老贤臣”?

  “哦?刘先生,你有见解?”

  朱元璋心神一缓,这诸臣里面到底是懂咱的。

  刘三吾语气温和,相比较方孝孺,他的开场白就十分受朱元璋欢迎了,“其实,老臣认为,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并非是景帝,也并非是七国……”

  “嗯?这倒新奇,咱还是第一次听这个,你且说说。”

  刘三吾看向朱元璋,“若真要论过的话,倒是要论高祖自己了。”

  顿时!

  本来还笑著的朱元璋,脸色猛地沉了下去!

  你还不如不说!

  高祖自己?你是在怪咱吗?

  不过,经筵就是经筵,朱元璋自有气度,刚才那方孝孺如此大胆,连高祖驾崩都能随口而出,他都不在意。

  这又算得了什么?

  “刘先生请讲。”

  “倘若高祖分封天下之时,只给其名,而不给其兵权。”

  “纵然刘氏子孙坐享富贵,又何尝不能和皇室,一起共江山呢?身怀利刃,杀心自启,这一点老夫是认可的。”

  “先生错了!”朱元璋面不改色。

  刘三吾只是道:“或许真的是高祖之错!不给其权,就不会见到血肉相残,想必汉高祖在天之灵,也是极为懊悔此事的吧。”

  “呵呵……难道七国在最开始,就没有抵御匈奴吗?”

  “自然是抵御了。”刘三吾道:“所以才有其坐大,拥兵自重的机会。”

  “放肆!难道高祖让他人掌握兵权,就不会出现拥兵自重吗?”

  这一刻。

  刘三吾没有说话。

  反倒是身旁,三老贤臣的另外一位身影,稍显年轻,不同于刘三吾看上去,像是一个和蔼的富家翁。

  其清瘦隽雅,依稀可见年轻时期的风采。

  正是朱善。

  “会的!”他语气肯定。

  朱元璋脸色慢慢缓和。

  “但若是能效仿前宋,设立枢密院,平日是只在战时,才会调兵遣将,以文御武……”

  他话还没说完!

  “砰”的一声,朱元璋忽然哈哈一笑,他的语气依旧温和,没有之前的急迫和焦躁,“原来这就是你们的意思?”

  “效仿前宋?所以武备废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所以打仗之时,派遣文官监督武官,外行指点内行?”

  “所以平日在朝堂,文官高高在上,喊一声为国征战非好汉,东华门唱名才为好汉?”

  朱元璋虽然是笑。

  但谁都能听清楚,其话音之外的森寒。

  朱善倒是脸色如常,只是继续道:“前宋废弛武备太过,世事不就是如此,吸取前人之经验,方能步步改善,我大明改之就是!”

  “朱先生,咱现在就是在吸取前宋的经验!”朱元璋语气冷漠。

  再度看向群臣。

  “若是再无让咱满意的答案,那今日的经筵,就该到此为止!”

  “刚凑巧,百官现在就在近前。”

  “咱也不借古喻今了,咱就要说说近事!”

  “说说咱的祖训,说说近期的钱庄!再说说邓愈等人回京之后的犒赏!另外,秦王晋王明年就要就藩……也借此次经筵之机会,论论当今国事!”

  说完这些。

  现在的朱元璋也是告诉诸臣,咱不装了,摊牌了。

  咱就是在借著七国之乱,来说咱现在要做的事儿。

  而看他刚才的样子。

  百官反驳一句,他能说十句,根本就劝不了!

  然而就在这时。

  方孝孺却是想著心中的想法,刚要上前一步,点名道姓。

  突然!

  “陛下!”

  御史言官的方向。

  侍御史涂节忽然跨前一步。

  看著他,就连朱元璋也是一愣,“怎么?国朝几位大儒,连咱曾经劝说过的三老贤臣都来了。”

  “你还有不俗见解?”

  涂节赶忙道:“非是臣。”

  嗯?

  这时,两位高高在上的丞相,终于睁开了眼睛。

首节 上一节 129/1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季汉大司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