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102节

  邢夫人小门小户出身,东跨院的一针一线都是要抓在手里的。眼见贾琏过了会试,大把的贺礼收到手软,可谓是贾家狠狠的回了一波血,她以为要狠狠的发一笔财了,没曾想铁公鸡居然肯拔毛了,那她那一份也要急速贬值了。

  心痛的无法呼吸!

  邢夫人却不是个能做主的,只能按照贾赦的话去做,不过该揩油的绝对不放过。

  以前二房占了绝对上风,部分送贺礼的都送二房那边,如今贺礼都送东跨院,邢夫人以为可以狐假虎威了,没想到还是落了个空欢喜。嗯,一些自己能用到的,还是先收起来。

  什么?礼单?老爷没给我啊!

  邢夫人的操作,直接给李纨干懵了,怎么还能这样的呢?没礼单我怎么入账?

  无奈之下,李纨只好来寻王夫人。

  做婆婆的心情不好,王夫人先拿李纨一顿撒气:“做媳妇的,管家自然是本分,家里男人该劝的时候,拼着他不高兴,也要多说几句。”

  也就是王夫人知道贾珠的性格,不然话还能说的更难听。

  说完李纨后,王夫人的心气平和了一些,也有耐心跟交她处理事情了。

  “最迟年底,风儿就要进门,这管家的事情,肯定是要交割的。老太太都发话了,如今大房得势,你且忍一忍。单独做一本账吧,回头交割的时候,把话单独拿出来说清楚。”

  王夫人心里打的好算盘,王熙凤是她亲侄女,回头进门了,对她好一点,想必王熙凤不会跟自己对着干,到时候东跨院那个小门小户的女人,自有王熙凤去收拾她。

  李纨心头狠狠的一沉,这就是命啊,人家是长房长孙媳妇,男人还争气,怎么比?

  离开王夫人处,李纨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心态,不是自己的,不强求。

  唯一的希望还是在丈夫那里,回头真要督促一下好好读书了,能中个举人,在家中的地位都会有巨大的改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明明还管着家,却已经有人在造反了。

  晚饭前,贾蓉悄咪咪的摸到了东跨院,见面之后便道:“二叔,贵人那边反应如何?”

  见这家伙眼神闪缩,贾琏不禁试探一句:“怎么,你还有别的想法?”

  贾蓉道:“法子是您给出的,如今用一下那些报童,还要经过贵人的眼,不合适!”

  话怎么说呢?吃谁的饭,为谁办事,为谁考虑。

  贾蓉的心态就是如此,我端的是二叔的饭碗,贵人再怎么贵,那跟我有啥关系?我就是个传话跑腿的,再怎么讨好,贵人也不会拿我当自己人。二叔就不一样了,亲爹都比不了。

  想当初,三天一顿小打,五天一顿大打,这样的日子,自打二叔伸手拉扯后,一去不复返了。贾蓉如今当着贾珍,那也是能挺直腰杆说话的,顶多是付出一点银子的事情。挣钱的事情,有二叔在,路子是不缺的。

  私下里,贾蓉甚至想过,二叔要是我亲爹,那该多好。

  贾琏听了贾蓉的话,微微摇头:“你不必冒险,不过是利益交换罢了。”

  贾蓉听了点点头道:“二叔有心了,今日有个巧遇,想请二叔拿个主意。”

  贾琏听了好奇的问:“怎么个巧遇?”

  贾蓉道:“贾家有个没出五服的族人唤作贾芸,今日特意在门口等我,上前求一个活计。说是孤儿寡母的,读书又读不进去,早点出来做事,给寡母尽孝。”

  提到族人,贾琏来了兴致,尤其是贾芸这个名字,那是原著里比较正面的。

  “你打算作何安排?”贾琏不动声色的问。

  “拜年的时候,贵人说了,书店那边今后只占股份,留一个账房,其他的事情不在过问。我寻思着,用人自然首选知根知底的族人,贾芸孤儿寡母的,也好控制。如今书店四处送货,都是先货后钱,到时候需要一个信得过的收账,我想让他去做。”

  贾琏听了微微一笑道:“你本想让他去做报童?”

  贾蓉听了并不尴尬,极为自然的笑道:“却是这么想的,既然二叔发话了,另做安排。”

  “用人以族人为先的思路很好,回头你把他带来,我见一见再说。”

  贾蓉很自然的遵从吩咐,告辞离开。

  贾芸这边回到家中,见了寡母后说起这个事情。

  寡母问贾蓉作何反应,贾芸答,明日再去方知。

  寡母听了叹息道:“都怪娘没用!”

  贾芸连忙跪下:“儿子读书读不进去的过错,怎么能怪母亲。”

  次日,贾芸再登门时,门子直接领着去见贾蓉,见了贾蓉没等说话,便被带着去贾琏处。到地方贾芸见了贾琏,心头顿时翻腾起来。

第126章 殿试 文如惊雷

  原著里头的男性角色,还真就只能找出贾芸这么一个好人。醉金刚倪二,都是个打手。

  眼下的贾芸还小,也就是贾蓉一般大,这年龄就想出来顶门立户,自谋生路。

  十三岁的贾芸,放在现代小学才毕业吧,在古代,运气好的都结婚了。

  面对贾琏的时候,贾芸好几个深呼吸,才平息了内心,上前来纳头要拜,贾琏不给他机会,伸手扶着:“都是没出五服的亲戚,你给我跪下算什么事情?”

  贾芸的理由很充分:“二叔是长辈……。”

  贾琏道:“免礼,我是个什么人,日子长久了你就知道了。”

  贾蓉也在一旁笑道:“芸哥儿,你少在府内,琏二叔出了名的没架子,以后礼数上心意到了就行。”贾芸却道:“二叔没架子,那是他人好,做晚辈不能失了礼数。”

  贾琏不想在这個问题上纠缠,直接转移话题:“蓉哥儿那边需要个信得过的帮手,你且跟着他后面学习一段,等熟悉之后,渐渐的接手过去,我还有别的勾当要蓉哥儿去操办。你也别误会了,我与蓉哥儿是合作关系。”

  一句话点名了主从关系,贾芸立刻听懂了,贾蓉眼下这一档子产业,都是贾琏在主导。

  用现代的话,贾琏带飞贾蓉!

  仔细想想也应该是这个关系,贾琏是能中进士的人,哪里是贾蓉这个废物二代能比的?

  “谢过二叔,蓉哥儿提携!”贾芸再次行礼,这次贾琏没拦着,受他一个长揖。

  贾琏也很少废话,太亲近了没必要,大家都尴尬不是。交代贾蓉道:“人是你推荐的,你要带好,将来产业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族内的人让芸哥儿帮忙看看,有没有何用的。不然你一个宁国府的少爷,太过抛头露面不好。”

  “贾蓉知道了!”贾蓉也很正式的行礼,不当自己人,不能说这些话。

  殿试之前,贾琏不打算折腾,安心的在家待着,顺便让人给李冬送信,让他也安心待家里。人心难测,在外面浪确实很爽,也容易被人下黑手。

  李冬这边接到信时,正准备去晴儿处,见了信便收起了心思,黑暗的事情不是没见过。贾琏肯定不会害他,九十九步都走过去了,就差最后一哆嗦,不能出半点错。

  思来想去,李冬提笔写信两封,让长随出去送信,一封给晴儿处,告诉她会试在即,要专心备考,并说明银子已经在凑了,等会试结束,便去给她赎身。另一封给林平,让他安心在家待着,免得遭人暗算。

  经历了上次的事情后,林平比谁都小心,别以为伱中了进士就是老爷了,别人想暗算你,有的是手段和办法。

  殿试之日,贾琏早早起来,梳洗收拾,早饭只吃半饱,茶水也没敢喝,只用了一口温水。

  摸黑出门,宫门口遭遇结伴而行的李冬与林平,互相问候之后,看着黑暗中的灯笼汇聚,贾琏生出感慨:“走到这一步,真是太难了。”

  众人皆侧目,看清楚是贾琏时,生出的一点点共情立刻烟消云散,你也配说难?

  礼部官员出现,张罗众人以会试排名列队两行,宫门开时,鱼贯而入。

  行间多有礼部官员在提醒众考生,殿试时该注意的礼节,并再三提醒,注意避讳。

  文章再好,犯了忌讳,一家变三家,损失的是自己。

  承辉帝出现,接受天子门生们的叩拜时,刻意的观察了贾琏的反应。

  见这厮不像其他人,胆子很大的仰面看上来,脸上的表情僵硬一下,忍不住微微一笑。

  【我草,居然是他?】贾琏内心天雷滚滚,觉得自己蠢的没救了。不就是忠顺王的管家去找贾府要个戏子么?你看谁都像忠顺王!

  【没事,我有挂,我不怕!】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毕竟皇帝那边主动给了承诺的。

  承辉帝说了什么,贾琏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努力平心静气之后,总算听到了殿试主考首辅孔照宣布殿试开始,请考生落座的话,贾琏不紧不慢的找到位子坐下,闭目养神等待。

  试卷送到面前时,贾琏也不着急看题目,继续闭目养神,等到心跳正常了,这才睁眼。

  【国用不足何解?】题目非常简单,却非常的大,对于这帮考生而言,之前的准备全都白瞎了。你不能指望一帮只读熟了四书五经,还没有进官场的读书人能有多少正确的认知。

  殿试就一场过,题目是皇帝亲自出的,所谓策论,就是在殿试等着呢。

  考试开始后,承辉帝便下去了,不过特意交代考官之一的李清,让他去看看贾琏写的啥,承辉帝想

  这个交代让李清很是窃喜,这充分说明,如果孔照想搞潜-规-则,大概是要倒霉的。过渡首辅不好当的,李清心里默默的同情孔照,同情归同情,真有机会取而代之,绝不手软!

  作为巡场的考官之一,李清目睹了诸位考生的各种表情,看看题目就很同情他们。这题目吧,没有基层十年,顶层三年以上的经验,很难精准的说出一二三来。

  考生们怎么办?只能从历史里找答案。问题是,读四书五经的考生们,有几个能读多少史书的?中举之后的几个月内,有几个人会想到殿试这一关呢?等到会试过了,哪里还有心思读史书啊。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松了,都浪的飞起呢!

  贾琏看完题目后,第一个感觉就是皇帝所图不小。否则也不能在殿试考这个,应该是没指望考生能说出点有用的策略,无非就是看看,哪个考生更接地气,平时注意观察经济民生。

  【圣人以国策垂询,臣琏不胜惶恐,然臣见识不足,竭尽全力而已。】

  承辉帝的案前,一份手抄的开头松到,看到这个开头的承辉帝,微微一笑。

  大周朝皇帝喜欢以圣人自居,这一点,勋贵和内侍都是认账的,读书人是不认的。至少是不会落在文字上,贾琏很明显是知道这个规则的,却落在了文字上,果然是勋贵自己人啊。

  【臣观前朝倾覆,有史家言,臣实亡于万历,此言虽善,却多有遮掩之处,欲言还休,扭捏作态。开源节流,老生常谈,如何开源,如何节流?万历固有错,诸臣食利皆有罪。】

  承辉帝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狠狠的爽了一下。贬低前朝嘛,很正常。本朝的文人史家,就只会揪着前朝皇帝的错误,大书特书。做臣子的错误,都是轻描淡写。贾琏非常干脆的表示【诸臣皆有罪】。

  现代人的思维,皇帝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企业高层是合伙人+打工人,董事长加高层=食利者。企业倒闭,董事长有错,高层作为食利者,难道就能逃脱罪责?

  随着文字不断的抄送皇帝案前,承辉帝看着都开始冒冷汗了,这厮真敢写啊。

  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食利者这个群体不大,所以国家在治理成本上并不难应付,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利者群体日渐壮大,分食国家之利。这也是一个朝代越到后期,国家财政越难的根源所在。【无他,治理成本增速与国家财政增速不能匹配。】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承辉帝冷汗淋淋,这厮的胆子太大了,这话是能说的么?

  贾琏写的很快,文章还在不断的抄送,一般殿试最多三千字,贾琏写嗨了,眼看五千字都压不住了,从前朝的财政崩溃入手,着眼当下的问题。

  总算是把核心思想丢了出来,士农工商,本朝太祖圣明决断,适当松绑工商,使得本朝之初,快速走出战乱阴影,大大改善了国家财政,才有了两代之治的盛世。

  开源分内外,对内,给工商业松绑,以增加税收,对外,不能单纯的在家等商人上门交易,应该鼓励沿海走出去,扩大优势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并由国家组织引导优势产品定价权。

  节流分内外,对内,调整徭役政策,征徭役上庶民之利,不可持久,国家工程用工付费,例如修黄河,运河这一类大型工程,徭役期较长,用工必须给与相应的费用。徭役免费固然省钱,需知对朝廷而言,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赶上长期的天灾与长期徭役结合,没准黄河里又能挖出一只眼的石人。

  贾琏当然不能这么写,只是很含蓄的表示【元、明两朝,足以为鉴,故加赋断不可取。】

  洋洋洒洒六千字,贾琏午饭都没吃,中间喝了一口水,厕所也没上,就这么写了五个小时才停笔。写完之后,贾琏浑身无力,往后一靠,要不是考虑形象,很想来个葛优瘫。

  承辉帝看完之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贾琏没提什么士绅一体纳粮,也没提摊丁入亩,就提了一个土地兼并导致的失地人口,可以用工商业来缓解。人没个正当职业,必定饥寒起盗心,解决失地人口的生计问题,应当作为各地官员的硬性政绩指标,朝廷应加大监督力度。

  最后阶段,贾琏再次重申了向外发展的好处,比如倭奴处有石见银山,爪哇有金山,欧罗巴人在新大陆发现了诸多金山银山等等。【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臣之浅见,不足一晒,壮胆妄言,诚惶诚恐】以此收尾。

  李清作为巡场考官,频频走到隔壁殿内,讲记下来的文章口述转达内侍抄录,整个过程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清楚的看见了皇帝的反应。

  说实话,李清是有心改变现状的,看了贾琏的文章后,李清觉得自己的视线还是太狭窄了,海外那么大的世界,竟然没有仔细的看过,更没想过要参与进去。

  承辉帝却觉得,贾琏还是很收敛了,没有写出那种诛心的文字。比如,欧陆蛮夷坚船利炮,今天能到大周做生意,明天就能炮轰沿海,登陆抢劫。前朝倭寇之类的话也没说,算是很给皇帝面子了,没有把大周朝所谓盛世的面子扯下来。

  真要放开了些,贾琏来一句稍有天灾,百姓卖儿卖女的盛世么?承辉帝和群臣都能当场破防的,那真是精彩的一幕。

  李清来回走动的太过频繁了,主考官孔照端坐不动,早就注意到贾琏那边。

首节 上一节 102/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