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103节

  这么明显的暗示都没看到,孔照这个主考就白当了。所以,此刻的孔照内心是崩溃的,殿试的潜规则,勋贵子弟不可进前十嘛,皇帝都这么给面子了,你让我怎么选啊。

  贾琏交卷了,并不是

  接过卷子的孔照,看个开头先是鄙夷的一笑,再往下看,屁股坐不住了,扭动了几下,继续往下看,直接站起来了。【食利者分食国家之利】,这句话你都敢写出来?

  贾琏也觉得自己比较客气了,没有丢出屠龙术阶级斗争,做一个自己的掘墓人。

  说起来真是惭愧,俗人一个,就惦记着自己的荣华富贵。我死之后,管他呢!

  要相信后人智慧,这就是一句屁话。眼下的问题不解决,留到以后解决,问题只能是更难解决。你作为当权者,觉得问题不好解决就先搁置?你自然是轻松了。

  要不怎么说雍正才是盛世呢,康乾盛世这个说法,你问过白-莲-教么?问过那些卖儿卖女的百姓么?问过那些吃糠咽菜犹不能果腹的底层么?

  (PS:随口扯一句,《热辣滚烫》给我恶心坏了,学渣抄学霸,能不能劳驾那位财富自由的女士,弯腰看看真正的社会底层生活是啥样子?片名应该叫《减肥记》,通俗易懂。)

  言归正传,孔照往后看,看到下半段的时候,慢慢的又坐了回去。

  下意识的又看了一眼贾琏的位子,人已经出去嘘嘘了。

  孔照的情绪渐渐的稳定,具体到措施的时候,贾琏没有继续开大,很好。

  松绑工商,鼓励出海,解决失地人口生计,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毛病,争议固然是有的,但不至于给天捅一个窟窿。有见识,但……,不对,人家读史书的,肯定知道王安石变法,不难想到徭役的问题,可以通过摊丁入亩来缓解。

  嗯,贾琏甚至都没提到过王安石和张居正,真当人家的书是白读的么?

  这个国家存在的问题,孔照能不知道么?心知肚明。

  孔照看看自己就知道了,不算寒门,出身士绅家庭,家里有田数千亩,随着他成为首富,最近家信里可说了,家中又增新田,千顷之地不远也。

  只是换个单位,增加的数量惊人。土地兼并的问题,带来的就是失地人口的生计问题。运气好的,地主善待佃户,运气不好的,逼着佃户卖儿卖女,敲骨吸髓。

  嘘嘘之后,贾琏轻松了一大截,正准备回去时,有内侍出现,端来铜盆热水净手。

  贾琏在家也习惯了,客气了一句便把手洗了,擦干后摸出二两银子递给内侍,表示谢过。

  内侍笑嘻嘻的谢过后,对贾琏道:“贵人有请,进士老爷请随奴婢来。”

  贾琏心头顿时生出警惕之心,仔细的看看这个内侍不认识,想要走人时,但见小贵子出现了,冲贾琏微微一笑,行了个礼,也没说话。

  贾琏这才放心道:“劳驾!”

  本以为是承辉帝召见,不想跟着走了一段,来到一处偏殿,见到的却是一个宫妆女子。

  如果不是小贵子在门口站着,贾琏肯定不能过这道门槛的。

  元春主动开口解释,让贾琏安心。

  “陛下许可,皇后也知道,实在是思念家中太甚,故而求陛下开恩。”

  元春的话,贾琏是一个字都不信的,真实原因是贾琏送了银子,元春需要一个强力的外援,而不是贾家那种空包弹外援。王子腾是四大家的门面,不是贾家的门面。在外朝,王子腾好使,在内朝,真不好使。

  贾琏就不一样了,能通过夏守忠来送银子,说明他对元春的处境有足够的了解。

  这就不是贾政和贾珍能比的,这俩可就知道贿赂太监。

  按照元春的理解,两千两银子能到自己的手里,贾琏付出的肯定不止两千两,至少四千两。贾家在关外一年的收入才五千两多一点。

  “贾琏见过贵人!给贵人请安!”贾琏必须礼数周全,他给元春送钱,也是交易。

  不存在什么姐弟之情,元春是贾珠和贾宝玉的姐姐,不是自己亲姐姐。

  贾琏要让元春知道,她能得宠,不是因为她出身贾府,而是因为自己对皇帝有用。

  元春也不傻的,承辉帝多次夜宿,激动的时候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得宠大概是因为贾琏的缘故,贾琏做了啥,她不知道,但肯定与贾琏崛起有关系。

  当初那个假装摆烂,在族学里不肯好好读书的贾琏,如今已经站在了殿试的考场,能得到皇帝和皇后的首肯,允许元春见一面。这里头蕴含的信息量太大了,要知道这不是元春主动要求的,而是皇帝授意她,可以借机见贾琏一面,裘世安会安排好的。

  这充分说明了,贾琏还为步入官场,已然为承辉帝的宠臣。

  这是何等的待遇!

第127章 大周朝最年轻的状元

  前后不到一炷香,说了几句闲话,贾琏便离开了。

  这一段小插曲,唯一的收获就是元春非常含蓄的表达了,要以贾琏为外援的想法。

  剩下的就不是收获了,而是将把柄送给了皇帝。

  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伴君如伴虎】。

  【殿试期间私下会见宫里的妃子】,这么一个罪名已经做实了,皇帝需要的时候拿出来。

  Duang的一下,贾琏毫无反抗能力!

  这罪名吧,可大可小,皇帝大度,微微一笑,皇帝不大度,爵位都给你拿下。

  就这么一个事情,谈不上多大的伤害,但真是恶心人啊。

  贾琏还不能不乖乖的就范,两代皇帝之间,不站队是不行的。

  事情可以这么理解,承辉帝用一种不正规(下作)的手段,迫使贾琏站队。

  所以说,皇帝这种生物就是这样,皇帝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缺乏安全感的生物。

  承辉帝是其中的特殊例子,瞪大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人,都是想害朕的刁民。

  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其实不重要。嗯,大概就是这一个意思了。

  如果不是看过原著,贾琏绝对不会见元春,而是掉头就走。

  这种感觉让现代人贾琏很不舒服,属于古代的灵魂却在欢欣的歌唱。

  贾琏觉得自己分裂成了两個人,一个被恶心的想骂娘,你个在给皇帝唱赞歌。

  回归现实,即日起,贾琏就是承辉帝可以充分信任的臣子了。

  回到大殿外,太阳已经斜的厉害了,大殿的阴影面积接近最大。结束考试的人们,表情轻松的在大殿外的回廊下等待。皇帝展现出对【天子门生】的照顾,安排了茶水和糕点,只要不喧哗,可以小范围随意活动。

  李冬和林平也出来了,两人的情绪不高,见面之后林平边哀声叹息:“所有准备都落了空,知道陛下要问策,却不曾想到问了一个国不足用。若不是看过《管子》,还能说出些许章法,殿试就算彻底的毁了。”

  李冬摇头苦笑:“《管子》的归属,待定!”嗯,管子就是管仲,到底是发家还是儒家,管仲自己说了不算。

  贾琏听了冷笑道:“两汉以来儒家独大,说管子是儒家,谁敢反驳?”

  李冬看了贾琏一眼,把指鹿为马默默的吞了回去。换了个说法:“贾兄,你都写了啥?”

  贾琏很好奇的反问:“咋了?”

  林平主动抢答:“贾兄交卷之后,卷子被人取走,小跑后送,应是有大人物在等急了。”

  贾琏道:“你们两个在考试的时候,还有心思观察这些?算了,反正考完了,听天由命!”

  正说着呢,殿内有个尖锐的嗓子在喊:“时辰到,各位考生请入殿列队。”

  今年的殿试比较奇怪,往年的殿试,考官们送十份卷子到君前御览,今年是十一份。

  承辉帝似笑非笑的看着孔照,心情非常的畅快。为难首辅这个事情嘛,做过一次之后,下一次就越来越熟练了,这次还是有点刻意了,不够自然,下次一定要显得水到渠成。

  孔照自然是古井不波的心态,坐在这个位子上,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皇帝的玩法还算是正常的,都察院那群畜生弹劾官员的时候,各种刁钻的角度才叫叹为观止。

  以上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文字狱这个东西,并非【我大清】所独有。纯粹就是看皇帝需要不需要,【我大清】比较出名的原因是异族统治,清末那会为了造-反,没少编下三路的段子。毕竟要论传播速度和广度,啥都比不上下三路有市场。

  真不是强词夺理,乌台诗案,了解一下。

  皇权时代自由心证的案例,比比皆是。

  你说你是道德君子,最好你真的是道德君子。就像某艺人说自己是学霸一样,你最好真是。区别在于,古代的官员塌房,看皇帝保不报,现代的艺人塌房了,看观众是否买账。

  总而言之,孔照身为首辅,必须是个道德君子,至少是不能有明显瑕疵那种。

  “陛下,贾琏的卷子比较特殊,以文采论一般,然其策论冠绝今科,臣以为,不能为状元,便为最末。臣不能诀,伏为陛下可圣裁!”孔照说着话,出列伏地大礼。

  孔照的意思很明确,涉及到国家决策的事情,即便是首辅也不敢擅专。

  事情嘛,只能是皇帝来决定,臣子提供选项。

  已经看过策论的承辉帝当然知道贾琏给考官们出了什么难题,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直接给解决办法。而是另外射箭之后,再画靶子,告诉大家,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简单易懂的解释就是,朝廷内部的问题,大家都看见了,先放一放,我们说说外部。

  说实话,初看的时候,几位内阁大臣都想亲手刀了贾琏,伱这天雷落下来,在场的哪个都跑不掉,你知道不知道?知道还拉着大家一起挨雷劈么?再仔细看一遍,却忍不住惊叹,妙啊!实在是妙!尤其是后面,绕开了所有问题,开辟新赛道,根本问题还能暂时解决。

  以后如果出了新问题,那跟我有啥关系?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嘛,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古人不蠢的,甚至这些做到阁老的大臣们,个顶个智商都是人类拔尖的。

  看史书上那些饮鸩止渴的政策,真的是古人智商和见识导致的么?

  食利者阶-级,即便明知会有【天街踏尽公卿骨】那一天,也不会主动做出改变。

  【我大清】都到了逼不得已进行新政的时候,依旧弄出一个皇族内阁。

  欧洲要不是逼出了一个十月革命,哪来的现代北欧。

  没有冷战,指望丑国一个蓝领的工资能养活一家人?冷战结束那么多年了,铁锈带的红脖子们过的都是啥日子?

  几千年的历史告诉后人,皇朝周期律没人能解决,所谓的解决,就是重来一次。

  内部改良,只能是暂缓,糊弄个三五百年,最后还是要崩塌。

  贾琏的卷子里告诉大家,还有一个新的道路,出去抢,出去骗,还能多糊弄五百年。

  这思路怎么讲呢?在过往的历史中,根本没有相关这正面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呢?看个人理解吧。

  (本人的理解,文官士绅:朱棣这个混蛋,出海的好处一个人吞了,大家只能领一点市场泛滥的胡椒当俸禄,当皇帝就想着追亡逐北,千秋功业,你想过大家改善生活的事情么?)

  所以呢,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沿海的走私泛滥,近海成了海盗的天下。

  朝廷稍微有点开海的声音,倭寇就来了。地方势力就是这么豪横!

  用【利益】来看历史进程的时候,是不是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贾琏的文章还只是浅浅的说几句,并没太深刻去展开,不然六千字都不够写一个序的。

  即便如此,已经让阁臣们大为惊叹,觉得天雷在头上盘旋,随时要落下。

  还好,作者跟我们是一伙的。

  从承辉帝的角度看问题,贾琏这就是不疼不痒的说几句,这个国家啥情况,以京师首善之地为例子,出了京师往四周扩散,三十里外就是加倍的世界,六十里外再加一倍。

  这么说吧,京师的冬天,每年冻死的人按一百个算,全国范围内,至少冻死一万人。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那么饿死的呢?病死的呢?被人冤枉了逼死的呢?

首节 上一节 103/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