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139节

  最初突火枪是啥样子,上历史课的时候,都看过图片。后续的火绳强、燧发枪都是在这个弹药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目的是提高射速。定装药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由此催生出了针击枪,金属定装药的出现后,迎来了热武器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随后的无烟火-药的诞生,则是一场热武器的革-命。栓动步枪、冲锋枪、自动手枪、轻重机枪,简直把枪这个领域玩出了花来。后续的半自动步枪等等,一直到中间威力弹的横空出世,彻底的改变了步枪的历史,突击步枪把所有同行直接逼死。

  穿越者贾琏当然知道,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现有制造工艺的水平下,想将火铳的威力最大化,还是要在弹药方面下功夫。其他的可以隔三差五的去看看,唯独弹药这一块,必须亲自盯着,要求工匠们跟着自己的想法,想方设法的去完成。

  火药工坊最好的工匠分成两组,一共二十人,全都被叫到了贾琏的跟前。

  按照贾琏的要求,在工坊内找一块空地,竖起一块黑板,粉笔的工艺很简单,石膏+磨具(这个不是瞎说,作者亲自做过这个)。

  贾琏也不跟这些工匠套近乎,直接在黑板上画图,画完之后很干脆的对着工匠们讲话:“这就是我需要的弹药,大概是个圆锥形,尾部有凹陷,外部有两道凹槽,底部装一块软木。两个组怎么做我不管,我只看结果。谁能做出来我满意的弹药,主管包一个从八品,我要说话不算话,天打雷劈。”

  面对这些工匠,想要效率很简单,就是简单粗暴的许一个官职。

  赌咒发誓的效果也很好,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愿意相信一个状元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违背誓言的。毕竟洛水还在,贾琏也不姓司马。

  “更详细的图纸回头发你们一份,这个黑板就竖在这,没有进组的工匠也不难过,都可以来看看黑板上的图样,只要能做出来,都可以到我这来领赏。”

  贾琏并没有限制其他工匠发挥智慧的余地,是个工匠都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

  在弹药项目上丢了个雷之后,贾琏抽身前往枪管项目组,这里也是两个组,要做的事情就是拉膛线。没有膛线的步枪在贾琏看来,是没有灵魂的。

  老规矩,把两组工匠召集在一起,直接提要求。在没有无缝钢管的时代,怎么做枪管呢?用铁锤打铁片,然后再卷起来打合,上钻床光滑内壁,最后才是拉膛线。

  就这么个工艺流程,一个熟练工匠带两个徒弟,三天一根枪管,还是没膛线的。

  什么流水线,不存在的,都得一步一步来做。

  贾琏要做的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是统一口径,为了解决统一口径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工具的问题,什么工具呢?游标卡尺!

  精度什么的就不要多想了,贾琏也只能提供一个外形,让银匠们去做。为什么是银匠呢?各位读者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看看古代首饰的样子。纯手工做的首饰,精美程度能闪瞎狗眼。

  至于标准化度量衡这个东西,贾琏知道有,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相信后人智慧了。

  基础很重要,现在就是在打基础。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

  骨子里性子懒散的贾琏,只能是能做一样算一样。

  三个项目,枪刺是最简单的,就一张图搞定了,决定枪刺质量的是材质。

  这个问题贾琏没法子解决,毕竟不是全才,就是一个小官僚的底子,接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还是特么的文科僧。有一句话很难听,学文科的等于什么都没学。

  放在穿越者身上,太特么的合适了,在工科领域能发挥点作用的,全是中学时期学的。

  甚至连画图,都是中学时期的学几何时留下的底子。

  贾琏只能指望这些工匠了,希望他们里头有几个天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的天才。

  古代工匠都是有传承的,所以,人口基数在工匠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只能是指望现有的工匠之中,存在天才。

  安排完毕,提交报告,剩下的事情就是每日巡视,视察进度。

  报告提交时只有一份,上呈时多抄了两份,原件工部留底,抄件上呈内阁及陛前。

  一份报告,从张廷恩手里往上传,李清看完后,没着急往上传,而是特意找到张廷恩,问了一句:“兄观此文,有何感想?”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读之甚悦。”张廷恩不吝溢美之词。

  李清点点头,掉头回自己的办公室,拿起笔写一张小纸条附上,纸条上曰:此可为范本!

  梁道远看了便想起之前的内阁会议,这么一件小事,上了内阁会议后,后续事宜全体阁臣都有审核的必要和权利。看完文本后,再看看李清的小纸条,梁道远深思片刻,也附上一张纸条曰:李相所言甚善。

  孔照看完后,在上面画了个圈,然后拿上报告去求见皇帝。

  不出所料,承辉帝这里也有一份报告,不过是走直接上呈的渠道。

  “孔卿这是有事情要说?”君臣互礼后,承辉帝率先提问。

  孔照道:“太祖有训,公文应简练直白,然则并未形成统一格式,今贾琏之报告,李相以为可以为范本,梁相附和,臣以为可也。”

  现代公文有统一格式,为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阅读效率,不然费尽心思的搞这个形式主义有意思么?

  前人的智慧,一点都不比后人差。

  贾琏写公文的习惯,在这个时代看来就很特别。行文简单直白,条目清晰,基本没有废话。最后部分是附着的表格,相关负责人员以及各项开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表格这个东西,现代人耳熟能详,古代人第一次看见时,真的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个政府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为何总是有一些新型事件,让人觉得国家机构介入迟缓?

  说出来有的人可能不信,治理国家靠的公文。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各朝不乏大帝国,却能进行有效治理的原因。方言的话,隔十里地都可以有不同会听不懂,文字则不会出现看不懂。

  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国,从秦始皇开始,就是通过公文来进行治理。

  任何一件事情,在处理的时候都要走公文,哪怕你去派出所做个证人,都会留一份记录,签字按手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互联网上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最初的几天热议时,一定是最闹腾的时候。公家介入后处理事件时需要时间的,人的情绪却往往等不起,需要立刻发泄出来。这就给了一些无良媒体和自媒体虚空造靶的空间。

  这帮人把钱赚走了,官方的调查结果公布出来,往往是滞后的。所以,很多时候人在网上被情绪带动,看到的官方结论,却又不愿意去相信。

  人嘛,总觉得是自己最聪明的,我怎么可能被骗?

  恭喜你能这么想,下一个受害者的潜质很大。

  新闻学朝着文学方向一路狂奔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耐心以及一双慧眼。

  言归正传!

  承辉帝倒是很干脆的表示:“既然内阁有这个意思,先在工部试行,看看效果再说。”

  孔照应下道:“如此,臣请陛下批复,并下发工部。只是,如今工部尚书之位空悬,还请陛下乾纲独断,尽快安排落实,不使上下通传之路滞塞。”

  贾琏要是在场,一定会感慨一句:【孔相,你这燕国地图短了点啊。】

  承辉帝倒是没这个感觉,从首辅的职能看,这是分内的事情。

  从制度上看,六部对接的应该是皇帝,内阁最初是作为皇帝助手的形式出现。到了大周朝,进行了一些改变,不涉及军事、天灾、人事方面的事情,六部尚书自己就处理了。

  牵扯到以上三个范围的事情,就得上内阁了。身为首辅的孔照,提议补充尚书职位,真就是本职工作。原则上皇帝要乾纲独断,也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具体到不同的皇帝不同的风格,承辉帝这里的习惯又有点不一样。

  “孔卿之议甚善,尚书之位不可久悬,嗯,阁臣有举荐之权,爱卿回去与各位阁臣议一议,列一个名单出来朕看看再定。”

  这就是承辉帝的风格,在人事问题上,如果是阁臣,他一般都自己做主,六部主要官员,一定是请内阁先弄个范围出来,他在范围内挑选。

  总而言之,现行制度下,皇帝的权利范围无限大,灵活度拉满,就看皇帝个人的风格。

  承辉帝的风格在下面的臣子看来,就是愿意放权,即便是人事权,放权的力度也很大。

  今上最看重的权利,在孔照看来是财权!

  (本章完)

第162章 老师的作用

  早上贾琏正准备下工坊,被郎中大人拦住了:“贾大人,看看这个。”

  接过郎中大人递过来的公文,看一眼便瞳孔微微收缩,【经李相建议,陛下核准,拟于工部试行该格式公文,着当事人贾琏草拟格式上呈定稿。】

  郎中大人一直盯着贾琏的反应,见其瞬间微微缩了一下脖子,目光聚焦,如同炸毛的猫,心头微微一颤,暗道:此子竟做此等反应?明明是看着非常风光的事情。

  转瞬之间,贾琏便恢复了常态,把公文还给郎中大人道:“卑职领命,下午弄好。”

  贾琏继续下工坊,看起来跟平时没两样,实则心里一直在思考文稿范本的事情。

  事情是李清建议的,所以一定没那么简单。这是好事么?真就未必。

  那么多积年官僚,需要你来教他们怎么写公文?闹呢。

  一个搞不好,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老话怎么说的?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是千年积淀的智慧,尤其是在体制内,最忌讳的就是风头太甚。

  贾琏不喜欢出风头,写话本和评论都要用笔名。科举取士的当下,文人相轻是常态。

  你出名了,别人就想踩着你上位,这从来不是小说里的事情,现实比小说更精彩。

  更何况,贾琏的出身摆在这里的,他根本不需要这一类的手段来扬名。

  出身普通的读书人,才需要这样的机会,这东西对于贾琏而言,反而是累赘。

  事情既然已经成定局了,那也无可奈何。

  公文格式对于基层老官僚而言,信手拈来。午饭后一个时辰的工夫,贾琏就弄好了,交给郎中大人回到办公室后,贾琏一个人独坐思索。

  进门的张书吏被吓了一跳,总感觉面前坐着的不是贾琏,而是一座山。

  悄悄退出后,张书吏忍不住嘀咕:“这渊渟岳峙的气度,怎么养成的?”

  只能说气场这個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是真的存在的。

  身份加成这个东西,真就是存在的。只要还是正常的人类社会,一个普通人面对贾琏这种出身的人,就会产生出很多奇怪的联想。更别说这还是个挂逼!

  下值之后,贾琏直接去了张府,在庭院内遭遇了吴安中,这哥们最近过的不咋地,眼窝凹陷,黑眼圈非常的明显,一看就是操劳过度的样子。

  贾琏见了忍不住打趣:“吴兄,年轻人要节制啊!”

  吴安中不屑的回一个冷笑:“你个雏儿,也好意思教我?我儿子都满地跑了。”

  贾琏呵呵一笑道:“哎,人啊,就是不能太厚道,我还寻思,给吴兄弄点好东西补身子。”

  说着贾琏就要往里走,吴安中一把抓住他的手,激动的压低声音:“你说的好东西,是不是我理解的好东西?”贾琏眨眨眼,没说话,吴安中表示收到,不可对外人言嘛,懂!

  “好兄弟,真是好兄弟,我说怎么最近我姐姐又开始吃安胎药了,姐夫的气色也很不错。原来根子在你这里。”吴安中压低嗓音,语速极快,眼神兴奋,手上加力。

  不过他这点力气,在贾琏这里不够看的,轻轻一挣就抽出手,还嫌弃的拿袖子擦了擦。

  “拉拉扯扯,成何体统。”贾琏脸上的嫌弃,隔着十米远都能感受到。

  但吴安中表示不在乎,甚至还凑近了低声继续:“拙荆奉家父之名,督促在下为吴家开枝散叶。说什么眼下在京师还好点,回头外放了,机会就少了。”

  贾琏不是很懂的反问一句:“你莫不是在炫耀?”

  吴安中一脸惆怅,仰面看着树梢婆娑的叶子:“你不懂,伱根本不懂例行公事的痛苦。”

  贾琏顿时了然:【不就是交公粮么?谁还没交过似的?】嗯,嘴上不能说出来。

  “吴夫人这是没……。”话到嘴边,贾琏想起自己还没结婚,果断停下。

  “有一女,不是!”吴安中抬头四下看看,丫鬟下人都识趣的站的很远,没过来偷听。

  “拙荆出身书香门第,平日里最是守礼。”吴安中声音更低了,就差怼着耳朵说了。

  贾琏果断的后退一步,拉开距离,面带嫌弃:“离我远点,膈应的慌。你不就是青楼去多了,嫌家里糟糠之妻没情趣么?你这种人,最下贱了!尊夫人给你生儿育女,在家还要伺候公婆,那些卖笑女子,看上的是你的钱,不是你这个人。”

  贾琏义正辞严的大声说着话,仿佛没有看见侧后缓缓走来的两个妇人。

  “贾兄,轻点声,轻点声。”吴安中急了,赶紧伸手来堵贾琏的嘴,结果贾琏一个机敏的闪身躲开后,冲着他身后行礼:“师娘好,嫂嫂好!”

  张吴氏上前来,吴夫人在一旁面无表情的搀扶着,对上吴安中,张吴氏全面的血脉压制,上前来一个眼神就逼着吴安中低头,不紧不慢的开口:“说啥呢?还不能让人听了?”

首节 上一节 139/2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