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201节
轰的一下,群臣炸了,裘世安尖锐的嗓音如同铁定刮玻璃:“肃静!聒噪者,以失仪论!”
现场安静了下来,郭衍如同喝醉了一般,摇摇晃晃的去了御书房。
裘世安这才继续:“结果出来了,都散了吧。”
群臣再次骚动,似乎不肯散去,裘世安再次发出尖锐的声音:“怎么,圣人的话不管用?”
首辅孔照立刻道:“臣等有罪!”
梁道远跟进,群臣跟进,这才算是压住了骚动。
但,这次的选拔结果,真是如同惊雷炸响在京城的上空。
三位新入阁的阁臣,唯有郭衍兼任了尚书,余者都是光着的。票选第二的王长年,大概是最惨的一个了,第一和第三都入选了,唯独给他落下了。
知道底细的人不免幸灾乐祸,比如梁道远在亲信面前,毫不讳言道:“王长年在京时,处处以方白衣门生自居,又是桐城同乡,他不落选谁落选?李三江声望最高,入阁是众望所归,李驰也是方白衣的门生,但他从不对外讲。郭衍嘛,帝党在内阁的独苗。陛下让出三个位子,留下一个,谁能说陛下不公,谁敢说陛下不公?”
声望资历最差的郭衍入阁不说,还兼任了礼部尚书,这是啥意思?
如果贾琏在场,会笑眯眯的给出答案:“指鹿为马知道么?知道就好,这叫服从性测试。”
本质上就是一个意思,接下来就看谁上奏弹劾郭衍了,有一个算一个,谁弹劾谁倒霉。
最后一个进去的郭衍,隆重的三跪九叩后,承辉帝抬手道:“起来吧,有件事情,爱卿配合龙禁尉查一下。”
郭衍知道这是一次考试,毫不犹豫的回答:“臣一定竭尽全力。”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道:“贾琏监制的新式线膛步枪出现在天津民间,龙禁尉要查清楚,究竟是怎么传出去的。有没有相关的工匠流失。目前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此事,切记保密。”
郭衍正色道:“臣领旨!”
大周朝以工部尚书入阁,郭衍为第一人,算是开了先河。
没人知道承辉帝的真实用意,治河结束后,正在归途的工部左侍郎潘季驯也不知道。
远在登州的贾琏,正在享用一顿海鲜大餐,陪同的自然是水师各部将领,还有登州府官员。螃蟹不能多吃,海鲜也不好多吃,新鲜的鲍鱼不错,可以多吃几个。
陪同官员们一脸的懵逼,贾大人到登州的第一天,什么事情都不讲,酒宴上就一直在炫。这是等着大家的后续呢?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
正经的海鲜吃饱了,贾琏才放下筷子,拿起毛巾擦了擦嘴,又洗手之后才开口道:“此番至登州,就是来看看水师的家底,希望各位不要让本巡按失望哦。”
众官员闻声大喜过望,纷纷表示了解。
要钱嘛!懂!肯要钱就好办,不要钱的才讨厌呢!
每年兵部的检点,大家都有丰富的应付经验了,这次是带着皇帝的使命来的,加钱就是。
当夜,贾琏下榻的宅子,还是一家当地富商的宅子。
登州官员们都在感慨,贾大人对女色并无喜好,就是单纯的喜欢钱。
正常的,酒席上的当地名妓,总要带一个回去的嘛,结果贾大人一个没带,麻溜的闪人了。留下座位上的一堆壳,相当的潇洒。弄的几个名妓很是幽怨,都在怀疑他是不是伟哥。
次日,贾琏对外宣称,要休息一天,恢复精神,大家不要来打扰他休息。
于是官员们纷纷登门送补品,给贾大人补一补身子,名妓都不要,这是虚的。
一天之内,进账五万两的贾琏,很是惆怅的看着这些钱,口中自言自语:“都不是我的,心痛的无法呼吸啊!”
第233章 不可接受,群情激奋
(PS:突然眩晕,不知何故,打算明天去医院看看,以前夏天偏头疼,看西医没卵用,看去中医院看好了,五年没发作了。希望这次中医院能再次给力点。)登州官员对贾琏的印象建立的很快,不好色,死要钱,不务正业,爱玩。
嗯,勋贵子弟嘛,可以理解。
贾琏在登州呆了半个月,每天喜欢穿着便装东游西逛,大热天也不安生。
对此,登州官员严阵以待,想看到点不该看的?做梦吧。
贾琏一开始在城内转悠了三天,不得不感慨,登州的官员心善,一个要饭的都没看见。
为此,忍不住想到了86年的汉城奥运会,社会闲散人员全都抓起来。免得影响市容。
古往今来,很多东西是不变的,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眼睛也是会骗人的。
城内的普通百姓很多,码头跑船的水手也很常见,他们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
检点日,贾琏依旧是走形式,这下让官员们放心不少,收钱办事,很符合预期。
实际上贾琏每天晚上都挺忙的,不断的把看到的,以及他的分析记录下来。
登州城内的客栈很多,酒楼勾栏也不少,说明这里流动人口多,商业繁华。
贾琏在城内没看见藩国的人,在码头游荡时,看到了几个发型特殊的倭奴从一条船上下来。这个时代的日本处在德川幕府时期,对外闭关锁国,对外只接受荷兰人和大周商人。
外地商人都被限制在码头上,对此,倭人并没有表达出不满的情绪,反而对那些官兵衙役点头哈腰。贾琏看的饶有兴趣,忍不住走近了吃瓜。
倭人商人说的一口官话,反倒是衙役和官兵说的本地方言。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曾强制官员说官话,并作为升迁治标之一。后来也不了了之。
大周太祖同样强制官员公开场合必须说官话,做不到的,就不给升迁。各地的学府,教学也必须用官话,不许说方言,否则取消乡试资格。
这個强制措施确实起到了一点作用,但也仅限于官员和读书人,地方上依旧说方言。
普通话的推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建立彻底的社会变革以及普及教育的前提之上。
贾琏在登州看似茫无目的的四处流窜时,京城里关于新式火铳走私案初步结论出来了。
有赖于贾琏建立的一套库管制度,从原材料进来到成品入库出库,全都清楚明白,有进必有出,一切来源清晰可查。
不用担责的郭衍并没有太多的开心,事情不是出在工部,那就只能出在兵部和神机营。
初步调查结果回报给承辉帝之后,承辉帝显得很冷静,特意问一句:“属实?”
“属实!经查,并无相关工匠外出揽活。”主持调查的夏守忠也很干脆,毕竟查了好几天呢,该查的都差了,没啥漏洞可钻。
“那就去兵部查,看看新式火铳都下发到哪些军队?”承辉帝果断的下了决心,龙禁尉的权利,从现状看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
光天化日之下,数名兵部官员被龙禁尉带走,很是震撼了一波。很多人又想起了太祖年间的各种大案,动辄上千人被抓的相关记载的场面。
太祖初,因四方未定,金瓯未固,太祖设龙禁尉,震慑百官。
这样偏差的记载,民间比比皆是。实际上龙禁尉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刺探敌对势力的情报。后来因为一个贪腐窝案,龙禁尉才内外兼顾。根源在于太祖对文官和勋贵的不信任。
比起朱元璋而言,算是比较仁慈的。
其实了解太祖的人都知道,他很少杀人。不是那种区域性人祸的缔造者,不会下杀心。
所以说,很多记载真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比如晚清期间,涌现了一堆关于清宫的黄色故事,这就是同盟会的杰作。本质上是为了推翻腐朽统治而采取的抹黑手段。满清作为统治者,客观上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主要责任人。这一点,谁都洗不白。
文官们群情激昂,纷纷扎堆,商议着如何劝谏君王,不能让特务随便带走官员啊。
毕竟明史里清楚的记载着,朱棣问纪纲,解缙如何?然后这哥们就被冻死了。
就问你作为一个官员,怕不怕?
没等新一轮的上奏劝谏潮出现呢,被带走的兵部官员全都放回来了,众官员纷纷询问详情,被带走的官员这表示,案子还在查,我签了保密协议,不能泄密。一个人说,所有被带走的人都得跟着倒霉。还上了连坐法,这下没人敢再追问了,你追问说明你有问题。
接着就是神机营,大小官员被陆续带走调查,又都被放回来了。
这个案子到底在查什么,根本没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对外说。
人们都在因为该案子产生强烈好奇心的时候,夏守忠率龙禁尉出了京城,南下金陵。
这个案子查到现在,最后的一个没有去掉嫌疑的,就是南下金陵的神机营了。他们是第二批次装备新式火铳的队伍。该查的都查了,剩下的就是最大的嫌疑人了。
案子的事情先放一边,该案还是引起了激烈的反应。当初那些官员被带走时,软成锅里的面条,精神病一样胡言乱语,呆滞如泥雕木塑,各种丑态百出,说形象毁灭都不为过。
张居正不过是抓一下KPI,就已经被说是官不聊生,龙禁尉直接抓人带走,当时的画面冲击力那真是太强了。无论如何,文官们都得团结起来,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何当时不出面阻拦,事后义愤填膺呢?
废话,我当时阻拦了,我不成同伙,一块带走了么?
至于现在,大家人多势众,法不责众你懂不懂?不懂就多看书。
所以说,只要角度足够刁钻,秦始皇不是暴君,隋炀帝是雄主,鱿鱼道德高尚。只要肯七拼八凑,牵强附会,再稀碎的逻辑链,那也是逻辑链。
这人啊,胡说八道不要负责的时候呢,胆子特别大,如果胡说八道还有利可图时,不得往死里胡说八道啊。任何一种现象,指望政府处理,都是有一定滞后性的。更何况,有时候处理了还不如不处理。
反正承辉帝一天就收到了上百奏折,都是所谓的劝谏。
京城官场,一时间因为该案,人人自危不敢说,但多数人心里都不安是肯定的。
说到底,大周朝想找一个屁股干净的大臣出来,难度堪比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大一统。
前几年有个论调,人类社会就是个草台班子,一时间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该论调怎么讲呢?以偏概全了。治理国家,还是要看有没有远景规划以及政策的延续性。
面对雪片般的奏折,承辉帝一律留中,也没说惩罚上奏的官员。
一直到内阁会议的时候,新的班子头一次齐聚,会议上李三江第一站出来说话。
“陛下,光天化日之下,龙禁尉闯入有司衙门,带走官员,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情激奋,不可不平也。”可能是第一次参加这个级别的会议,李三江情绪没有控制好,非常的激动。
传出去呢,就是仗义执言嘛,在场的老狐狸,哪个不知道呢?
但是其他几个阁臣的心里,内心戏是不一样的。
孔照的表情淡漠,好像听了一席废话,梁道远则是很干脆的鄙夷以对,就你是明白人,就你为百官利益呐喊?同样是新丁的李驰,只低头沉默以对,刚进来,稳字当头。
郭衍嘛,我是知情人士,自然一切都很平静。
李三江本以为怎么也要引起一点反响的,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沉寂,一个人附和的人都没有。什么个意思,你们都知道啥情况么?怎么就不不知道?
只能说李三江对仕途有路径依赖了,他以前的成功经验,就是爱表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点芝麻大的政绩,一定要传的人尽皆知。
殊不知,内阁老臣们心里有数,承辉帝跟前,实干家才是最有市场的。
夸夸其谈很容易被边缘化!
承辉帝看了一眼李三江后,对郭衍道:“郭卿,伱通报一下。”
众人瞬间都来了精神,腰全都直了,抬头睁眼,聚焦郭衍。
郭衍起身道:“各位前辈同仁,先说性质,此案事涉谋逆,最高保密级别。”
四位阁臣的后脊梁瞬间寒毛竖立,但凡涉及谋逆,就没有小案子。
“经龙禁尉线人上报,个别民间不安分团伙,手持军方最新装备的火铳,光天化日之下开火。地方官员联手压了下去,具体是何处,应龙禁尉要求,在下不能明说。最新调查结论,两江士绅之中个别人有巨大的嫌疑,龙禁尉已经下去查了。将来案情查明,自当通报。各位同仁,入无异议,在下落座了。”
郭衍说着环视一周,没人发言后才不紧不慢的坐下,心里那个爽啊。第一次在内阁会议上发言,居然说的大家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太爽了,即便是狐假虎威,也很爽啊。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