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204节

  唱票结果出来了,十位正三品以上的大臣名单也出来了,工部郭尚书位列第十,基本没戏。尽管如此,他也很开心了。当初病急乱投医,投效了北静王,没曾想老王爷挂了,郭衍的付出眼看就要付之东流,还要搭上一辈子的名声,不料峰回路转,陛下青眼看来。

  心中有数的郭尚书,心里是以帝党自居的。

  看着十人名单,排第一的让承辉帝恶心了好一阵,方白衣这老东西,阴魂不散啊。

  漕运总督李三江,高居榜首,其次,四川总督王长年,第三,两广总督李驰。这三人占了七成的票,其他人稀稀拉拉的,第十的郭衍,一共才七票。

  “朕有一问,吏治如何,请前十诸卿午饭期间想清楚了,单独奏对于朕。裘世安,时候不早,先安排饭菜,别让各位爱卿饿着。”

  群臣谢过承辉帝,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意。这是官样文章,老生常谈了。标准答案一大堆,无非是看个人如何组织,能让承辉帝感觉到一些新意。

  郭尚书在群臣之中,显得比较孤单,几位利益相关方凑一起嘀嘀咕咕。无非就是阴阳怪气一番,方阁老虽不在朝,却依旧能掌控朝局之类的诛心之言。他们还不敢大声说,免得被人听了吵架,搞不好还能打起来。

  现场的人不少呢,有资格参选自认为希望比较大的都回来述职,事情来回折腾了两个月,总算是要看见结果了。

  榜首的李三江人缘极好,走哪都有人热情的打招呼,这厮面对恭喜,面带笑容,充满自信,仿佛他已经确定了要入阁了。

  回到书房的承辉帝气的拿起砚台,想想放下,拿个茶杯砸了。

  一口气总算是出了一点点,老贼!老贼!老贼!

  只能在心里骂,不敢出声,免得隔墙有耳。

  方白衣的影响力,此刻让承辉帝感到了不安和焦躁。前十名,一半都是他在朝时提拔的人,其中前三名,都是他的门生。如果他人还在朝,真就是权倾朝野。

  此刻的承辉帝,仿佛方白衣就站在面前,面带讽刺的笑容,无声的看着他。

  承辉帝心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难道正在南衙圈禁的吴玉辉,正在调查的陕甘大案,并不足以警醒满朝文武么?还是说,正在园子里避暑的那位,悄悄的做了手脚?

  以上的可能性,承辉帝都否决了,唯一解释的通的,就是利益输送。

  群臣的午饭很简单,每人一碗肉丝面,一碟小菜。

  承辉帝都吃这个,没毛病。群臣也没心思去想好吃的,等结果最重要。

  饭后,按照排名,本该第一个进去的郭尚书,却听到了李三江的名字,心气不禁暗暗叹息,没准前三名之后,其他人就不用进去了。

  这话其实没毛病,三人都是资历政绩无一不优的大臣,即便不是选拔,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走,这三位也有很大的概率入阁。

  李三江是个中老年帅哥,符合当下审美的那种。进书房后,承辉帝在巨大的书桌后很直接的开口:“时间一炷香,二十息后开始口述。”

  做阁臣的,还要考口才的么?讲道理,没点口才,你想成为阁臣基本没戏。内阁吵架,按都是基操。所以,李三江也不意外,短暂的酝酿后,开始了他的讲述。

  “启奏陛下,吏治……。”

  一炷香后,李三江出来了,表情很难看出他的心情,相熟者上前询问时,李三江也还是很自信的表示,把握不小。也没敢说满,毕竟当时承辉帝听他说完,面无表情的让他出来。

  虽然说的都是套话,李三江已经很仔细的进行了组合,尽量说的生动一点,文采好点。

  都是进士出身,这种关键时刻,比文采很正常。

  一个一个进去,一个一个出来,本以为没表现机会的郭衍,还是等到了发挥的机会。

  入内之后,郭衍开口就道:“本朝至今,吏治败坏,需用重点,整顿吏治……。”

  开宗明义后,郭尚书开始深入讲下去。

  郭尚书不知道别人是怎么个待遇,总之他开篇之后,承辉帝一直看着他说。

  讲完之后,晕乎乎的出来,别人看他脚步不稳,以为他没戏了。

  好友也上前来安慰,郭尚书摇摇头:“结果难测。”

  最终名单出来了,裘世安拿着一张纸出来,当着群臣的面念:“上喻!”

  群臣整齐见礼,肃立而听。

  “李三江卸任漕运总督,入阁。”裘世安刻意停了一下,第一个被点名的李三江,顿时红光满面的上前谢恩,裘世安道:“有话去御书房,当着圣人的面说。”

  也有人注意到,李三江居然没有兼任一部尚书,这不正常。正常的情况是,除了首辅之外,其他人都会兼任一部尚书,以这种方式增加话语权。

  但这都是小节了,入阁肯定要挂大学生的头衔,起码从一品,文臣巅峰了。

  “李驰,卸任两广总督,入阁。”

  又是一番热闹后,群臣都屏住呼吸,等待最后一个名字念出来。

  裘世安也缺德,笑眯眯的先环顾一周,然后才不紧不慢的念出最后一个名字:“郭衍入阁,兼工部尚书。”

  轰的一下,群臣炸了,裘世安尖锐的嗓音如同铁定刮玻璃:“肃静!聒噪者,以失仪论!”

  现场安静了下来,郭衍如同喝醉了一般,摇摇晃晃的去了御书房。

  裘世安这才继续:“结果出来了,都散了吧。”

  群臣再次骚动,似乎不肯散去,裘世安再次发出尖锐的声音:“怎么,圣人的话不管用?”

  首辅孔照立刻道:“臣等有罪!”

  梁道远跟进,群臣跟进,这才算是压住了骚动。

  但,这次的选拔结果,真是如同惊雷炸响在京城的上空。

  三位新入阁的阁臣,唯有郭衍兼任了尚书,余者都是光着的。票选第二的王长年,大概是最惨的一个了,第一和第三都入选了,唯独给他落下了。

  知道底细的人不免幸灾乐祸,比如梁道远在亲信面前,毫不讳言道:“王长年在京时,处处以方白衣门生自居,又是桐城同乡,他不落选谁落选?李三江声望最高,入阁是众望所归,李驰也是方白衣的门生,但他从不对外讲。郭衍嘛,帝党在内阁的独苗。陛下让出三个位子,留下一个,谁能说陛下不公,谁敢说陛下不公?”

  声望资历最差的郭衍入阁不说,还兼任了礼部尚书,这是啥意思?

  如果贾琏在场,会笑眯眯的给出答案:“指鹿为马知道么?知道就好,这叫服从性测试。”

  本质上就是一个意思,接下来就看谁上奏弹劾郭衍了,有一个算一个,谁弹劾谁倒霉。

  最后一个进去的郭衍,隆重的三跪九叩后,承辉帝抬手道:“起来吧,有件事情,爱卿配合龙禁尉查一下。”

  郭衍知道这是一次考试,毫不犹豫的回答:“臣一定竭尽全力。”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道:“贾琏监制的新式线膛步枪出现在天津民间,龙禁尉要查清楚,究竟是怎么传出去的。有没有相关的工匠流失。目前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此事,切记保密。”

  郭衍正色道:“臣领旨!”

  大周朝以工部尚书入阁,郭衍为第一人,算是开了先河。

  没人知道承辉帝的真实用意,治河结束后,正在归途的工部左侍郎潘季驯也不知道。

  远在登州的贾琏,正在享用一顿海鲜大餐,陪同的自然是水师各部将领,还有登州府官员。螃蟹不能多吃,海鲜也不好多吃,新鲜的鲍鱼不错,可以多吃几个。

  陪同官员们一脸的懵逼,贾大人到登州的第一天,什么事情都不讲,酒宴上就一直在炫。这是等着大家的后续呢?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

  正经的海鲜吃饱了,贾琏才放下筷子,拿起毛巾擦了擦嘴,又洗手之后才开口道:“此番至登州,就是来看看水师的家底,希望各位不要让本巡按失望哦。”

  众官员闻声大喜过望,纷纷表示了解。

  要钱嘛!懂!肯要钱就好办,不要钱的才讨厌呢!

  每年兵部的检点,大家都有丰富的应付经验了,这次是带着皇帝的使命来的,加钱就是。

  当夜,贾琏下榻的宅子,还是一家当地富商的宅子。

  登州官员们都在感慨,贾大人对女色并无喜好,就是单纯的喜欢钱。

  正常的,酒席上的当地名妓,总要带一个回去的嘛,结果贾大人一个没带,麻溜的闪人了。留下座位上的一堆壳,相当的潇洒。弄的几个名妓很是幽怨,都在怀疑他是不是伟哥。

  次日,贾琏对外宣称,要休息一天,恢复精神,大家不要来打扰他休息。

  于是官员们纷纷登门送补品,给贾大人补一补身子,名妓都不要,这是虚的。

  一天之内,进账五万两的贾琏,很是惆怅的看着这些钱,口中自言自语:“都不是我的,心痛的无法呼吸啊!”

  (本章完)

第233章 不可接受,群情激奋

  (PS:突然眩晕,不知何故,打算明天去医院看看,以前夏天偏头疼,看西医没卵用,看去中医院看好了,五年没发作了。希望这次中医院能再次给力点。)登州官员对贾琏的印象建立的很快,不好色,死要钱,不务正业,爱玩。

  嗯,勋贵子弟嘛,可以理解。

  贾琏在登州呆了半个月,每天喜欢穿着便装东游西逛,大热天也不安生。

  对此,登州官员严阵以待,想看到点不该看的?做梦吧。

  贾琏一开始在城内转悠了三天,不得不感慨,登州的官员心善,一个要饭的都没看见。

  为此,忍不住想到了86年的汉城奥运会,社会闲散人员全都抓起来。免得影响市容。

  古往今来,很多东西是不变的,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眼睛也是会骗人的。

  城内的普通百姓很多,码头跑船的水手也很常见,他们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

  检点日,贾琏依旧是走形式,这下让官员们放心不少,收钱办事,很符合预期。

  实际上贾琏每天晚上都挺忙的,不断的把看到的,以及他的分析记录下来。

  登州城内的客栈很多,酒楼勾栏也不少,说明这里流动人口多,商业繁华。

  贾琏在城内没看见藩国的人,在码头游荡时,看到了几个发型特殊的倭奴从一条船上下来。这个时代的日本处在德川幕府时期,对外闭关锁国,对外只接受荷兰人和大周商人。

  外地商人都被限制在码头上,对此,倭人并没有表达出不满的情绪,反而对那些官兵衙役点头哈腰。贾琏看的饶有兴趣,忍不住走近了吃瓜。

  倭人商人说的一口官话,反倒是衙役和官兵说的本地方言。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曾强制官员说官话,并作为升迁治标之一。后来也不了了之。

  大周太祖同样强制官员公开场合必须说官话,做不到的,就不给升迁。各地的学府,教学也必须用官话,不许说方言,否则取消乡试资格。

  这個强制措施确实起到了一点作用,但也仅限于官员和读书人,地方上依旧说方言。

  普通话的推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建立彻底的社会变革以及普及教育的前提之上。

  贾琏在登州看似茫无目的的四处流窜时,京城里关于新式火铳走私案初步结论出来了。

  有赖于贾琏建立的一套库管制度,从原材料进来到成品入库出库,全都清楚明白,有进必有出,一切来源清晰可查。

  不用担责的郭衍并没有太多的开心,事情不是出在工部,那就只能出在兵部和神机营。

  初步调查结果回报给承辉帝之后,承辉帝显得很冷静,特意问一句:“属实?”

  “属实!经查,并无相关工匠外出揽活。”主持调查的夏守忠也很干脆,毕竟查了好几天呢,该查的都差了,没啥漏洞可钻。

  “那就去兵部查,看看新式火铳都下发到哪些军队?”承辉帝果断的下了决心,龙禁尉的权利,从现状看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

  光天化日之下,数名兵部官员被龙禁尉带走,很是震撼了一波。很多人又想起了太祖年间的各种大案,动辄上千人被抓的相关记载的场面。

  太祖初,因四方未定,金瓯未固,太祖设龙禁尉,震慑百官。

  这样偏差的记载,民间比比皆是。实际上龙禁尉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刺探敌对势力的情报。后来因为一个贪腐窝案,龙禁尉才内外兼顾。根源在于太祖对文官和勋贵的不信任。

首节 上一节 204/2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