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281节
做官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么?这个时代的官员,做官哪个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族。
梁道元悻悻的坐下,贾琏不客气的继续:“说的不客气一点,朝廷就是要把官员当贼防着!免得做官的把朝廷的墙角挖倒了。别说贾某人危言耸听,各位都是读过史书的,晚唐关中连续三年大旱,朝廷免了关中税赋,关中官员依旧继续收税,最终逼反天下。王仙芝、黄巢的大名诸公皆知。眼下朝廷近况尚可,更需防微杜渐。说句不好听的,没到天街踏尽公卿骨之前,没哪个权贵会害怕。”
贾琏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被承辉帝推到台前了,这得罪人的事情躲不掉,那就干脆点,全部扛下来,就是我建议的,你待怎的?
从秦始皇开始的两千多年,后人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一个结论“治乱循环”,没有进化出更先进的制度,是谁的锅?
贾琏提王仙芝和皇朝,就是先站住道德制高点。
短暂的停顿,贾琏把视线在诸位阁臣的脸上侵略而过,没一个人敢对视的,即便是孔照,没有低头也选择闭目。
“士农工商,喊了几千年,哪个朝代不是坏在高高在上的【士】手里?别跟我扯什么昏君,皇帝再昏庸也做不到面面俱到,真正掌握天下权力的是【士】。隋朝的科举是冲什么去的?不就是冲着关陇门阀去的么?别说你们不懂这个道理,你们就是在装不懂。”
承辉帝都听傻了,平时真没见过火力全开的贾琏,以前关门放贾琏,那都是奔着胡搅蛮缠,搅混水去的。今天放出来的贾琏,耳目一新啊。
【竖子,书不白读啊,肚子里是真有东西。】
“没有监督的权力,注定导致贪腐,审计制度,必须通过并执行。我说完了!”贾琏非常干脆的坐下,闭上了眼睛,继续装隐形人。
宁克的表现是最明显的,嘴巴张开久久没有合上。他是没想到,自己不过想整治一下银行系统,争夺一点话语权,树立一下个人形象,却直接引出来贾琏这么一个怪胎,直接抛出一个针对天下衙门的审计制度。现在无论如何,都会有人怀疑,这是不是贾琏跟宁克商量好的。
不承认?我看见你们一起进茶楼了!
宁克不受控制的微微颤抖着,拳头在袖口内紧握,依旧无法解除浑身发抖的状态。现在让他说话都说不利索了。现在他后悔为何想进步!
承辉帝看着贾琏坐下后死寂一般的会场,淡漠的眼神在每个人脸上逡巡。一群阁臣被一个四品官说的一言不发,是他们害怕贾琏不敢反驳么?非也,真要反驳的话,他们能找一万个理由进行狡辩。只不过在这个场合,他们面对着脑子一直很清醒的皇帝,不敢采取行动罢了。
“今天会议的内容,但凡泄露出去一个字,贾琏除外,余者自请告老,朕绝不挽留。”
承辉帝的仁厚这时候体现出来了,狠话说在前面,但凡有人管不住嘴巴,集体受罚。谁也别心存侥幸!
不讲理对吧?不讲理就对了!
到时候,谁泄露消息,都会立刻增加一堆仇家。
皇帝先定了调子,然后直接安排工作:“从各部门抽调一批精通算学的官员,学习考核一个月后,合格者进入新衙门审计司,户部专设审计侍郎一人,相关人选待定。此事因宁卿而起,审计司归属户部,自然由宁卿负责。嗯,半年内,人员和制度必须确立和完善。宁卿有事刻意求见朕,朕给你撑腰。宁卿负责起草文书,内阁核准,朕批阅。”
一番话快刀斩乱麻,根本不给内阁大臣们反应的时间。就这么个事情,对外还是把贾琏摘出去了。宁克那边也没有单纯累傻小子,还是给了很多权力的,只要顺利的达成,宁克入阁基本是定下的事情。
“臣领旨!”宁克颤巍巍的起身接下了差事!
一直闭着眼睛的孔照也起身道;“臣遵旨!”余者起身附和。
会议结束,承辉帝先走一步,会议室内短暂的沉默之后,孔照起身,一马当先。内阁诸公跟上。
会议室内,贾琏端坐不动,宁克瘫在椅子上,嘴微微蠕动,不知道在说点啥。
内阁,孔照交代长随:“不相干的人离得远一点,派靠谱的人守着。”
本就偏僻的小会议室门关上的瞬间,居中端坐的孔照拿起茶杯狠狠的往地上一砸。
砰的一声之后,所有人眉毛微微一跳!
“彼其娘之!是哪个在背后支持废除海运的人搞小动作?自己说,别等我查出来。”孔照声音不大,但在这个时候很有威慑力。
他倒是没提宁克,毕竟宁克是奔着银行去的,不太可能招惹出贾琏这么妖孽!联想到贾琏为了海运,差点一茶杯砸脸上的事情,孔照断定一定是因为海运的事情激怒了贾琏,导致他在承辉帝跟前进谗言,搞内阁!毕竟废海运的事情,贾琏怀疑内阁太正常了。
这就不是个能跟你讲官场潜-规-则的人,贾琏就是你轻轻碰我一下,我直接打你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性格。
“勋贵出身的家伙,真是半点道理都不讲!”说话的人是郭衍,他也是被贾琏吓到了,还能这么玩的么?
众人的目光立刻包围上来,郭衍赶紧双手在身前摇摆:“别误会,废海运的事情与我无关。只是与首辅大人的观点一致罢了。”
潘季训开口道:“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废海运的苗头起来时,诸位没有立刻出手压制,就已经晚了。没有宁尚书的建言,贾琏也会找别的理由说服陛下,到时候责任还是内阁的。在这里,在下必须提醒各位,王子腾受命兴水师,贾琏看似在撇清,该帮忙的时候一点都不犹豫。不要只想到漕运的利益就忘记了,海运可能也有巨大的利益,只是这里头的利益与我等无关。但是,却与张廷恩,孙化贞、王子腾、贾琏有关。”
这番话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没错,这就是内阁诸公看待问题的逻辑。潘季训说这些话,不等于他跟废海运是一条心,而是今天的事情纯属突然袭击,作为阁臣之一,这个时候必须团结一致,杜绝今后出现今天的事情。
贾琏在内阁会议里的那些话,站在制高点上指责内阁诸公,没人认为他是为国为民。只会认为,一定是侵犯到贾琏那伙人的利益了。
诸位一致认为,贾琏说那些话的意思,通俗的讲,“什么规则,文官的规则跟我一个勋贵有什么关系?海运这锅饭,别管是不是夹生饭,贾某人都生吞了。不服气,那就摆开车马干一仗。今天不过是开胃菜,我有的是办法给你们添堵。”
没错,就是改良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贾琏被认为是改良派的先锋,改良派背后的大佬是皇帝。
“诸公,有今上在张、孙、李的背后,我等只能暂避锋芒,耐心等待对方出错。否则,类似审计司的事情,还会再来一次。要知道,姓贾的可是曾经说过,要恢复太祖旧制,给龙禁尉彻底松绑的。”说话的是李驰。
潘季训见众人没有领会自己的意思,直接开口抢话:“诸公,凡事要抓要点!今日之事关乎国家制度,陛下事先不商量,直接上会,不给诸位说话的余地,此事可一不可再啊。回头在下就上奏折,今日之事不可再,否则内阁存在不过徒废国家钱粮,在下请陛下废除内阁。”
“没错,我都被气糊涂了!”孔照立刻反应过来了,接过话道:“奏折拿来,本相署名附议。”
两人快速达成共识,其他人也都纷纷表示,一起上。内阁集体上奏,今天这种事情,皇帝必须保证不能再发生。否则,这内阁别要了。
梁道元道:“诸公,今后不管任何事情,对上贾琏的时候,不要心存侥幸!这厮深得陛下重新,身后有张廷恩这个老师,出身荣国府,无论哪一个背景,都给了他充分的底气。只要不是谋反,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不会有半点忌惮和犹豫。以三皇子为例子,出宫开府至今,贾琏是唯一与之有来往的官员。看出来没有,他就是如此的肆无忌惮。”
没人会认为贾琏在烧冷灶,只会认为他就是不在乎。老二继位的事情,不是还没发生么?
甚至他的行事风格,没人会认为他支持老二,只不过因为同学关系以及公事上的接触而已。
说句不好听的,贾琏要支持李亨,怎么不得给老二上眼药,让张廷恩给李亨站台?
说穿了,贾琏的态度是个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谁当皇帝支持谁,不事先下注。
“今日之事,谁也不许对外泄露半个字。今后如何,看联名的奏折上去之后陛下怎么说?无论如何,事先绕开内阁的事情,不许再发生。”
孔照定下了基调,这次必须联合起来,强硬的反抗。嗯,之前退一步,就是为了更强硬的反抗。
…………
宁克总算是恢复了,看着站在面前的贾琏,久久不语。
贾琏微微冷笑,露出不屑的表情,往外走的时候,宁克赶紧起身追上去。
“贾大人何至于此?”宁克语气还算温和,无论如何,这次想跟贾琏撇清都没可能了。
贾琏站住回头,看了一眼乾清宫道;“你当我想啊,事情是你惹出来的。”果断的撇清,也必须撇清。
宁克后悔的轻轻跺脚:“悔之晚矣,骂名成矣!”
贾琏良心发现的安抚一句:“往好处想,没准是美名也不一定。”
宁克跟在贾琏后面往外走,完全看不出来,他的官更大。
“想什么好事呢,你不看看那些修史的人都是啥底色。大儒如司马光,资治通鉴皇皇巨著,不也没少给李唐泼脏水么?若非还有《前唐书》,高阳与辩机的事情我没准就信了。”宁克也是没少读书的人!
“相信我,以后的史学家不用孤例!”贾琏继续安抚。
宁克却摇头叹息:“你不懂人性,芸芸众生更愿意相信一些不上台面的记载。”
贾琏也被干沉默了,是啊,阴谋论才有市场。玛丽莲梦露与肯尼迪兄弟的枕边话,原著作者都在辟谣了,不照样传的满世界都是,相信的人一堆,隐隐成为主流观点么?小本本记下来,以后我要多多造仇家的谣,还要上马甲,或者假托他人的笔造谣。
第332章 无声的妥协与默契
所有制度对承辉帝而言,都是在加强这个国家的根基。
贾琏很清楚,一时半会的别惦记制度改变,先改变这个国家糟糕的现状再说。
具体如何改变,贾琏考虑很久了,向外发展是必须的,否则以大周对外贸易的现状,钱是能赚不少,受限于地理位置和运输,贸易量很容易碰到天花板。没有外部市场,只能内部市场挖潜。工商业想要市场内部挖潜,占据人口数量最大的农民就不能看不见,想解-放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打击土地兼并。把地主都干死的做法现阶段明显不现实,那就只能减租减息了。
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占据百分之八十甚至更高比例的土地,他们的消费能力才多少?
兜兜转转的,思绪又回到了工商业的松绑上来。现行的制度对于工商业太不礼貌了。
“本官诚邀贾大人下之后把酒言欢?”别管乐意不乐意,宁克都甩不掉与贾琏勾结的名声了,干脆也不管了。
“没问题,地方找好了说一声,届时一定到场。”贾琏答应的很干脆,就冲宁克敢想敢干,也很有必要弄个准盟友。
回到五城兵马司,签发了一些文书之后,进入清闲状态的贾琏,忍不住会胡思乱想。
人若是能舒舒服服的躺着,肯定是不愿意奋斗的。岁月静好的前提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贾家这个烂摊子肯定别指望了,所有,贾某人不得不负重前行。就算是想偷懒,那也得是忙里偷闲。
不希望贾府的地位下降,就必须给皇帝干活,皇帝要的是每个官员都是牛马,能自己解决草料就最好了。
人呢,懂的越多越辛苦,还是贾宝玉来的爽,爽的贾琏看见他都想打一顿。
老子辛辛苦苦的,你凭什么睡丫鬟还不用负责。狗日的,迟早要找机会坑他个生活不能自理。
勤奋的人,一定会有做不完的事情。
一挥而就的潘季训,肯定不知道这个道理。写完后,各位阁臣传阅签名用印,一份内阁集体成员的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案前。
阁臣们反应在承辉帝的预料之中,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看罢奏折后,仔细看看笔记是潘季训的,承辉帝面露苦笑,今天的事情有点过分了,老黄牛潘季训都忍不了。
不出意外,面对这份奏折,如果承辉帝不妥协,那么一定会传的朝野皆知。到时候,巨大的压力就得皇帝一个人扛着。
不是不能找个人背锅,只是毫无意义。傻子都知道,今天的主谋是皇帝,突然袭击的节奏都是皇帝在把控。
内阁集体辞职的后果,强势如承辉帝也无法承受。
贾琏说的没错,再强的皇帝也只是一个人。像朱元璋那种逼着官员带枷办公,每天上班之前要写好遗书的皇帝,从结果看官员只是麻木机械的处理公务,根本不会对公事上心。这种做法不可取,说的难听一点,没把官员当人看。
皇帝也很清楚,大家都是人,能成为皇帝不过是这个国家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对于官员而言,谁在皇位上其实都差不多的。
总而言之,不能逼的太狠了,压力越大,反弹力越大。翻一翻史书,看看隋炀帝就知道,天胡开局的皇帝是怎么作死的。
太严厉了不可取,太宽松了也不可取。御下之度,全看皇帝个人的拿捏,做皇帝不容易的。
示弱是不可能示弱的,承辉帝提笔在这份言辞犀利的奏折上批了三个字【知道了】。
态度上的不置可否,看着很有弹性,实际上面对这么一份扬言应该取消内阁的奏折,【知道了】三个字已经说明问题了。
反抗的奏折写的快,上的快,承辉帝批的也很快,传回内阁后,一群阁臣都在等着。
孔照率先看了批阅后,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如果不是妥协的暗示,依着他对皇帝的了解,回的应该是【?】,潜台词,【欲逼宫乎?】
真照样回的话,五位阁臣不退都不行了。
其余阁臣看完后,也都狠狠的松了一口气,今后应该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今天算是一次特例,或者说是皇帝利用身份优势搞一次突然袭击,近似在耍赖。
皇帝不肯妥协导致内阁集体辞职,落个无法驾驭内阁的名声,导致威望大跌,固然丢人。但五位阁臣以及身后的家族,在大周朝的政治前途也彻底搭进去了。君权是很玄妙的,晚唐太监随便宰杀的皇帝是皇帝,朱元璋动不动掀起大案,一杀几万人也是皇帝。
皇权一旦不被世人仰视跌落凡尘的时候,五代十国那种轮流坐庄的现象就很普遍。
大周的皇权非常稳固,即便如此,承辉帝也不会冒险。凡事,有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
看似这一次皇权与内阁打了平手,实际上破坏规矩得利的人还是皇权。
不是文臣们不给力,而是受限于制度设计,法理上皇权至高无上。
这个制度设计的本意是为了皇帝在最关键的时候,保留掀桌的权力,平时不可滥用。
众人看过后,孔照想了想,把奏折交给等在门口的内侍,让他带回去。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