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29节

第36章 愚者千虑

  

  贾琏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将沉默的力量放大。李亨被看的心里臊得慌,没有再说话,低头吃自己的饭,只是这饭菜味道如何毫无感觉。

  边上伺候的小太监眼神里全是怒火,只等李亨一个眼神就会扑上去撕咬。

  贾琏身边的桂香则是在瑟瑟发抖,眼前这个三皇子,她是见过的。二爷太猛了!一举一动都能人心跳加速,两腿夹紧,哎,回去又要擦拭身子了。

  放下筷子的贾琏喝了一杯温茶,杯子搁下后才淡淡道:“你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为善。”

  “昨天说的事情,我回去没想明白。”李亨心里不爽,闷声闷气的说话。

  贾琏嗤的一声冷笑,激的李亨额头青筋乱跳的时候,不紧不慢的开口:“自幼生长在深宫之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你要弄明白才是怪事了。”

  “哼,说的好像你什么都懂一样。”李亨确实不服气,两人年龄相当,怎么肯服输?

  “我当然不是什么都懂,只是银子的事情我还真就略知一二。”贾琏的语气毫无波动。

  “愿闻其详!”李亨小小的耍一下心机,飞快的接过话。

  贾琏又笑了,眼神仿佛看穿了一下,等到李亨气的捏紧拳头时才开口:“前明中后期一条鞭法,确立了白银为主要货币的地位。地方收税的散碎银子,需要重铸为金花银,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火耗年年都有,而且不透明,地方官吏说多少就是多少。当然,这是小问题!”

  李亨听的是一脸的茫然,不懂,完全不懂,火耗是啥?为何不透明是小问题。

  我知道伱听不懂,但我也知道,你会全部记下来,至少你身边的内侍会记下来。

  想到这里,贾琏撇了李亨身侧后的内侍,这位看似垂手而立,实则耳朵竖起来了。

  “只提出问题是不行的,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回到最初白银作为全国流通官方认可的货币,真正掌握白银的不是朝廷,而是地方上的士绅,其中以南方士绅为主。前明的朝廷没钱,拿这些地方士绅没什么办法。本朝之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只是治标,要治本就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铸币权。”

  看着额头上已经开始流汗的内侍,再看看双目呆滞,瞳孔散开的李亨,贾琏悠悠的叹息一声道:“真是太为难你了。”说着伸手从袖口里拿出一本小册子丢给他:“这是我连夜写的,你拿回去慢慢读吧,读不懂不要紧,可以去问问你认为懂的人。”

  货币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怎么定义都不过分,古代中国对于货币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根源很多,主要在于收税的时候以实物居多,以及自上而下对金融的不重视。

  这个小册子是贾琏深思熟虑的结果,别的行业贾琏肯定是不行的,现代社会很多理论和认知放在古代就是削足适履,想让别人接受就更是在作死。唯独金融不一样,即便贾琏也只是懂一些皮毛,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这点皮毛也是高低提炼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入手,进入皇帝的视野,并且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这就是贾琏的谋划。贾府最大的问题就是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四王八公这个权贵集团,注定是要被瓦解分化,从小说的结果看,皇家还是留了余地的。这种留余地不是仁慈,而是怕兔死狐悲。

  所以对于皇帝千万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为了那个宝座,连至亲的人都能杀的血流成河的历史写在史书上,你一个外人竟敢心存幻想?伴君如伴虎,老虎要吃人的。

  贾琏的目的很明确,找一个需要很长时间都能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比历史上的人物,和珅就是一个比较合适效仿的对象。当然,效仿和珅的理财能力就行了,揽权揽财无度则不可取。

  我有用,还有适度的把柄在皇帝手里,即便被清算也不会一命呜呼。

  嗯,就这样了,安安稳稳的一辈子荣华富贵就好。什么,你说后代?儿孙自有儿孙福!

  贾琏也不清楚这样的谋划会不会起作用,只是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因为并不冒险!

  次日,乾清宫,勤政的承辉帝批了一个时辰的奏折才起身活动一番,突然一拍脑门:“忙晕头了,来人,召忠顺王和张侍郎。”

  大周朝太祖皇帝对朝会制度进行了改革,每月初一和最后一日大朝会,每十日一次小朝会,三品以上官员于文华殿座谈,就最近国内大事进行汇报总结。

  太上皇时期,小朝会进行了调整,内阁大臣,六部九卿才有列席资格。

  承辉帝登基后,多了一个习惯,经常于乾清宫召见亲信大臣。

  身材肥胖的忠顺王气喘吁吁的先到一步,拱手的同时四十五度鞠躬,这是日常面君的理解,跪拜只有在大朝会开始时才用的大礼。

  张廷恩不疾不徐的步伐随后也出现了,见礼后笑道:“陛下急招,可有急事?”

  言下之意,我那事情一堆呢,得赶回去处理。

  承辉帝倒是没在意他话里的意思,怎么说呢,喜欢信任你的时候,可以放纵你的随意,猜忌你的时候,这些随意就是罪名。任何人任何事,一旦进入到“论心”的阶段,在皇帝眼里基本就是没一个地方是好的。说到论心,古代最经典的案例是“莫须有”,最近的经典案例是“抛开始事实不谈”。

  “嗯,先看看这个再说。”承辉帝丢给张廷恩一本小册子,这让忠顺王的眼神里闪过一道嫉妒,明明是我先的。

  张廷恩也不废话,接过小册子之后翻开就看,忠顺王赶紧站在侧后跟着看。

  小册子上的内容不说,字体是真熟悉,主要是见的多了。这时候的张廷恩心里抽了好几下,看清楚标题《货币概论》之后情绪才稳定了下来,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内容。

  “怎么都是大白话?”忠顺王嘀咕了一句,御座上的承辉帝淡淡道:“应是为了照顾不懂的人才写的大白话,生怕看不懂。”

  李亨是不在场,在场肯定会抱怨“即便是大白话也看不懂”。

  贾琏估计会很不客气的表示:你一个毫无实践的人看不懂就对了。

  在户部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张廷恩自然是能看懂的,前面的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比如“等交换物”也不难理解。对于“宝钞”的定义为“信用货币”也不难理解。

  小册子的重点部分是随后展开,关于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部分,做出了一个结论性的定义——朝廷主动放弃了对于货币的定义权的行为,实质上放弃了铸币税,造成了朝廷利益的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对经济话语权的拱手相让。掌握了大量白银的江南士绅令朝廷投鼠忌器。

  看到最后的时候,张廷恩额头上冷汗如雨,这内容要是传出去,贾琏不得被人弄死啊。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一点吧?

  “这谁写的?”忠顺王也看的两腿发抖,恨不得就没出现过。

  承辉帝不轻不重的看他一眼:“你问这干啥?”

  忠顺王扶着张廷恩的肩膀才没跪下,两腿哆嗦着,勉强的笑道:“臣随口一问。”

  “嗯,知道了,以后别问了。”承辉帝这话说完,忠顺王才松一口气,太吓人了。

  张廷恩没那个心思,他继续看第二部分,折色和火耗。

  地方官员的权柄太大,折色和火耗都是一张嘴说了算,严重的不透明,贪腐丛生,大大的增加了朝廷的开支。地方官绅勾结几乎是一定的结果,最终受损的是底层朝廷的主要税源底层的百姓。进一步加剧了朝廷财政的困难。

  最后回到了货币,也就是小册子强调了,用朝廷的法令来明确铸币权,把失去的铸币税夺回来。这会还有一句很要命的话“损官绅而肥朝廷必定激起上下一致的反对”。

  张廷恩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心里暗暗的打骂:孙子,你是真敢写啊。

  总算看完之后,浑身抖入筛糠的张廷恩,哆哆嗦嗦的把小册子放回书桌上,掏出帕子不停的擦汗,咬牙道:“陛下,臣以为必须铸银币并以律法明确铸币权的唯一性,此句大善。然欲实施,需循序渐进。”

  明知道是谁写的,张廷恩还不敢点名,这不是忠顺王也在场么?

  比起张廷恩的就事论事,忠顺王开口的角度比较聪明:“陛下,国事繁重,需爱惜身体。”

  承辉帝此刻的内心没有昨夜拿到小册子时那么激动了,昨夜看小册子的时候,一晚上没睡好,这会眼圈还是黑的。不过忠顺王的话承辉帝就当是耳边风了,拍马屁也是要分场合的。昨夜每每想到这近百年来,朝廷的钱被官绅上下其手,不知道贪走了多少,承辉帝的心脏病都快发作了。承辉帝很主观的认为,官绅们肯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为什么这么想呢?这么大的事情,哪能轮到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来发现呢?结论自然是官绅们上下一致,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蒙蔽圣听。你说承辉帝气不气?难怪太祖时期火耗归公,太上皇登基后取消了。取消的原因很简单,太祖乃猝死,太上皇仓促登基,皇位不稳。

  昨夜特意翻阅了起居注,找到当初的记录,“朝野一致称颂”,在是对废除火耗归功的记录。字数不多,事情很大。嗯,贾琏这小子很聪明,不能重提火耗归公,那就换个法子,铸银币的同时,严禁民间私铸银币,违者以谋反论处。

  不过这小子还是嫩了点,没把官员在损失了一大笔收入后的反抗情绪考虑清楚,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承辉帝在小册子上补充了一点,【可新增名目补偿各级官员为养廉。】

  这句话的意思,穷谁都不能穷当官的。承辉帝很清楚,如果官员太穷,就会去贪。至于地方士绅的损失,承辉帝并不在意,铸币的本身就是为了夺回属于朝廷的利益。地方如有反弹,可令官员弹压。

  “陛下,此事需缓行,待京营稳定方可推出。”张廷恩一句话,把另外一个漏洞堵上了。

  贾琏不知道这些漏洞么?当然知道了。这就是他的经验之谈了,上级领导没想到的事情你想到了,并且拿出了解决办法,这是好事么?这肯定不是好事啊。你得让上级领导看到,你的思路是对的,但很多地方考虑不周,存在着很多执行上的严重后果。

  通俗的讲,人在官场,身为下级,你绝对不能表现的比上级更能干。放在大周朝,皇帝必须是最睿智最正确的。作为臣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嘛。

  不是陛下不圣明,而是下面的奸臣蒙蔽圣听,闭塞上下信息沟通。所以,作为臣子的贾琏,因为陛下的圣明,才有机会汇报这么一点点的事情。圣明的陛下,见一叶落而知秋至,敏锐的发现了臣子贾琏在汇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所以说,昨夜承辉帝的心情就是过山车,在发现贾琏的小册子中存在巨大的漏洞后,心情是非常欣慰的。总归是个孩子,再怎么妖孽,那也有很多的经验上的不足。

  舒服了,不然昨晚上就别想睡了。

  忠顺王敏锐的又抓住了一个拍马屁的机会:“张大人所言有礼,然则陛下早有圣断,以京营换边军,一则避免了藩镇之祸,二则解京营尾大不掉之困。”

  张廷恩听了不免心头恼火,这还要你说,不就是拍马屁么?论这个读书人是祖宗啊!

  “京营平叛之余,顺势清理边地豪强,可保边镇十年不出藩镇。边军挟军功充京营,新旧勋贵利益不可调和,朝廷居中平衡。陛下运筹帷幄,内外稳定,此陛下之所以圣明也。”

  承辉帝努力的想矜持,却把后槽牙露出来了。

  (本章完)

第37章 有多远滚多远

  

  晚饭前承辉帝心情不错的再次启驾坤宁宫,半道上听到有人在大声说话:“老三,别不识好歹,贾琏那厮大半年前还是头净街虎,不信你去荣宁街打听打听。回头别坏了皇家的名声,父皇那边的板子落下来没你的好。”

  承辉帝顿足细听,这是老二李咸在教训老三李亨?起因是贾琏?

  “小弟与贾琏的来往,不老二哥费心。”李亨心平气和的声音传来,情绪毫无波动。

  承辉帝暗暗在心里赞一句,“较之以往沉稳了许多,老三有长进。”

  想到这里,承辉帝也不多停留,大步往前,转过一个弯出现在兄弟二人的视线内。

  正对着承辉帝的是老二李咸,年仅十七岁,深受文臣推崇,朝野有“贤王”之称。

  “儿臣给父皇请安!”李咸相貌极佳,比起李亨而言,少了一份阳光,略显阴柔。

  李亨也赶紧转身,请安前还不忘记一旁让开,免得挡了二哥的视线。

  承辉帝不动声色的点点头,问了一句:“老二在吏部观政,考评选拔有何心得?”

  李咸垂手而立,微微低头作答:“儿臣以为,考评选拔官员当观其德,查其能。”

  “哦?何为德,何为能?”承辉帝听到李咸的回答,面带微笑,微微歪了一下脑袋,语调不易察觉的上调弧度。深知承辉帝的李亨知道,对于二哥的答案,父皇并不满意。

  李咸却以为承辉帝的表情是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不免得意洋洋,一脸喜色的回答:“德者,官声也,同僚及地方士绅评价也,能者,教化、税赋、刑案也,地方官看科举成绩,看税赋征收,看刑案数量。”

  承辉帝对于这个回答不置可否,也不打算教训一下老二,有的东西教不会的,得自己去发现,才会深有感悟并牢记于心。

  “老二,明日起去都察院观政半年,回头把在吏部观政心得写一份详细报告呈上来。”

  “儿臣遵旨!”李咸的语气听的出来,开心的仿佛在唱歌,边上的李亨微微歪嘴,默默的在心里说一句:你开心个屁。

  李咸开心的告辞走了,承辉帝冲还在原地的李亨笑道:“怎么遇上的?”说着话,承辉帝继续往前,李亨赶紧跟上:“来给母后请安,迎面撞上二哥。”

  承辉帝没再问,而是快步往前,进了坤宁宫,皇后在前院候着请安。

  夫妻之间没有太多客气,承辉帝看似随口的一问:“刚才见着老二了,他进宫有事?”

  大周朝男子十六岁成丁,皇子十六岁得出宫,李咸想要进宫需皇后或皇帝的许可。

  “臣妾那弟弟过几日三十岁生日,这不是想求个地方上的差事又没脸进宫,拐弯抹角的托老二进宫递个话。”皇后笑着把话说明白,事情就这么个事情,看皇帝定夺。

  皇后就一个弟弟周皓,同进士出身,在国子监做博士。大周朝皇子选妃有个潜规则,首选知书达理的适龄女性,出身什么的倒是往后靠,不讲“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套。毕竟那套东西,都是讲给底层的人听的。

  周皇后的父亲是个江南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四十岁才中了个秀才,赶上选美进宫,当地县令为完成政绩,逼着周秀才把女儿拿出来参选。谁曾想一路杀进宫里,赶上当年的四皇子成年开府,周皇后被选送过去。没过三天就被承辉帝给幸了,次年生了李咸,第三年被扶正。

  别人不清楚,李亨是很明白自己这位母后的厉害。都快四十岁了,还能独宠,靠的不仅仅是美色了。李亨可是知道皇后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长孙皇后,经常性劝皇帝要雨露均沾。

  小舅子的事情,承辉帝很自然的笑道:“此事,朕不知道。”

  周皇后默契的一笑道:“臣妾也不知道。”

  李亨离开坤宁宫已经吃了晚饭,天也黑了。多亏天黑了,不然李亨知道,自己看起来肯定跟喝醉了一样眼花耳热。其实他没喝酒,只是头一回享受到承辉帝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如果不是周皇后以珍贵妃那边等着急为借口打断了父子对话,兴致勃勃的承辉帝还能再讲两个钟(半个小时)的。

  李亨不知道的是,他离开之后,周皇后幽幽的对承辉帝道:“陛下,老三还小。”

首节 上一节 29/2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